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0|回复: 0

[哲史艺丛] 孔乙已的长衫有多恐怖?孔乙己们是惹不得的,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24 07: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乙已的长衫有多恐怖?孔乙己们是惹不得的,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文史君 浩然文史 2023-05-24 18:30 Posted on 山东
0.jpeg


前段时间,网络上关于孔乙乙的话题吵得非常火热。不过可惜啊,大家争论点都在该不该脱衣服上面,全然没有意识到这个话题背后暗藏的危机。今天要让大家了解一下这帮人的可怕之处。


现在我们所说的孔乙已,指的是学历与社会地位不匹配的大学生群体。事实上,这个群体并不是今天所独有的。早在20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就已经出现了第一批孔乙已。从战国到秦汉,历代王朝的兴衰背后,孔乙已们都是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因素。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曾提出过一个疑问: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西汉王朝在既没有外敌威胁,也没有农民起义,且国家各项数据都相对健康的情况下,怎么说没就没了?


其实答案就藏在孔乙已的长衫下面。


一、战国为什么没有农民起义?


话说春秋战国之交,社会生产力发生了重大变革。随着铁器、牛耕的出现,原有的井田制开始瓦解,地主阶级和自耕农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个群体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叫作中产阶级。


这个阶层的普遍特点就是,相对农奴时代有了更多的生产剩余。这意味着有更多人在温饱之余有条件接受教育。而庞大的市场需求又催生出了诸子百家的各种补习班。


这其中第一个吃螃蟹的就是孔老师,孔老师的补习班,率先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打破了过去知识被贵族阶层垄断的局面,让知识得以往底层下沉。不信你瞧瞧孔老师门下的颜回、子路、子贡这些人,他们之中有几个是贵族出身的?


然而,随着知识分子群体的急速扩张,又衍生出了另外一个社会问题:这些人的就业怎么解决啊?


1.jpeg

孔子


正所谓学而优则仕。知识分子十年寒窗,可不是为了入厂搬砖或者回家种地的。你要是不能够提供足够多的高薪岗位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那么他们就要解决你的生存问题。


大家千万不要相信书生造反,十年不成这种鬼话,真实的情况是知识分子对政权的威胁要远胜于农民起义。


在当时,谁要是能够获得这股新兴力量的帮助,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于是各国开始竟相推出招聘政策,来吸纳这个新兴群体,这也是当时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即便如此,七国政府也没能有效解决这帮人的就业问题。因为七国的公务员岗位是有限的,更别说还有很多国家变法不彻底,老贵族残留势力依然非常强大。


讽刺的是,真正吸纳这些过剩劳动力的,恰恰就是万恶的贵族阶级。他们以门客的方式招纳过剩的脑力劳动者为自己服务,从而借助他们的力量在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比如山东六国的四公子,要是没有那三千门客,他们什么都不是。在这几位的带领下,各国贵族养客之风盛行一时。而事实证明,贵族在吸纳社会不稳定因素方面,确实比政府更高效,光是四公子就能够解决1.2万个就业岗位,更别说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贵族呢。


2.jpeg

四公子之一孟尝君


北宋大文豪苏轼在他的《游士失职之祸》一文中对此有过精彩的论述:“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不失职也。其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翻译过来就是,六国领导人在压榨老百姓方面并不比秦始皇父子轻,可为什么六国时期没有爆发农民起义呢?原因是社会上的知识分子都被各级贵族给吸纳了。没有文化人参与造反,泥腿子永远成不了气候。


二、先诛暴秦


然而,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贵族阶级被彻底扫除。而秦国在弄死贵族之后,又没办法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于是乎,像陈余、张耳这些原来在信陵君门下混饭吃的知识分子,开始下岗待业,最终成为了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


不信你看看后来秦末大起义中那些英雄豪杰的阶级成分,他们中真正算是泥腿子出身的只有陈胜、吴广,可这俩人由于阶级局限性,也就撑了不到半年时间,后面那几年的舞台上可有一个纯种的农民?还是那句话,单纯的泥腿子是干不成事的,还得靠文化人加盟。而韩信、陈平、范增这些文化人,之所以站在大秦的对立面,秦始皇要负重大责任。


都说秦亡于暴政,可如果秦始皇能安排好这些文化人,结果其实也未可知。


3.jpeg

张耳


秦不是亡于暴政,而是亡于郡县制。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朝廷上曾爆发过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争论。以我们今天的目光来看,当然是郡县制好,李斯和秦始皇是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方。


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完全不是这样的。郡县制相比于分封制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会大规模缩减公务员编制,从而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也许你会说,这不是好事吗?


未必啊!你想过那些被裁撤的公务员的感受吗?你以为他们下岗后会乖乖回家种地吗?不会的,他们不会回家种地,就如同两千年后的他们,不会甘愿入厂打工一样。他们只会在你看不到的角落里积聚怨气,但凡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跳出来“一鸣惊人”。


与此相反,叠床架屋,臃肿不堪的分封制,反而能够吸纳这些社会不稳定因素。


4.jpeg


三、再斩强汉


所以刘邦建立汉朝后,采取的是郡县与分封并行的制度。刘邦这么做并不是开历史倒车,而是他需要分封制去帮他吸纳这些不稳定因素。而刘姓诸侯王的存在,虽然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后果,但他们确实很好地完成了促进社会就业这个使命。


光是淮南王刘安编撰一本《淮南子》,就能够解决3000人的就业问题。更别说还有吴王刘濞、楚王刘交、河间献王刘德,翻翻史书看看,这些人哪个没有数千门客的配置啊?更别说在他们手下还有各级宗族豪强也能够吸纳为数不等的门客。说点冷知识啊,这些诸侯王的辖区内实行的可不是郡县制,而是让宗族豪强成立小朝廷自治。这样虽会造成行政效率低下、体系臃肿等一系列问题,但能解决就业问题。


5.png

淮南王刘安


可是,随着七国之乱的爆发,以及武帝实行推恩令、打击豪强等各项政策,汉武帝跟秦始皇一样,又一次造成了大规模的失业问题。


笔者并不是说汉武帝不该打击这些群体,从中央集权政治的角度来看,这些人全都是祸害,必须死。


但我们今天是从社会就业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政治上的对错,我们姑且不论。


可汉武帝跟秦始皇不同的是,他在造成失业问题的同时,也提供了解决就业的方案。他的办法就是持续将近半个世纪的对匈作战。很多人都因为对匈作战实现人生逆袭,这为解决社会危机起到了很好的分流作用。


司马光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无亡秦之患,其根源就在这里。


正是因为他解决了知识分子的就业问题,哪怕他晚年因为穷兵黩武闹得海内沸腾,哪怕他晚年时农民起义规模已不下于秦末,可汉朝的统治根基依旧无法撼动。


也许你会说,不对吧,秦始皇不也打过匈奴吗?


秦始皇确实打过匈奴,可奈何秦强匈弱,战争没几年就结束了,解决不了多少失业问题。反观汉朝则不然,他从建国之初就被匈奴压着打,从被动挨打,到主动出击,再到彻底弄死匈奴,中间可是足足花了近百年啊!


武帝死后,霍光上台,汉朝一方面继续维持对匈作战,但另一方面,他又降低了战争的烈度,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与民休息,恢复生产力。这两手下来,让知识分子和泥腿子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汉朝因此又维持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昌盛。


6.jpeg

汉武帝


可到了汉宣帝之后,汉朝的局面就开始急转直下,很多人都把过错归结于汉宣帝的那个傻儿子刘骜身上。毕竟,汉宣帝生前就说过:“乱我家者,太子也。”


但实际上,汉元帝虽然犯有错误,可汉朝灭亡这口锅应该让他爹汉宣帝去背。因为正是他把匈奴彻底打废的。


诶,这不是好事吗?这可是丰功伟绩啊!


可问题是匈奴大项目下马后,那些失业员工如何安置啊?


我们实事求是地说,汉元帝虽然犯有错误,但他的错误不是致命性的。西汉之所以灭亡,是因为知识分子就业问题又一次爆发了。


因为汉宣帝打废了匈奴,匈奴大项目也就没办法吸收那么多就业人口了。失业危机再一次笼罩在汉朝头上,元、成、哀、平四位末代皇帝,只能用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公务员扩招。


汉武帝时期国家公立大学(太学)只有50个公务员编制,汉昭帝时期有100个,汉宣帝时期有200个,增幅都不大。


到了汉元帝的时候,直接把这个名额扩大到1000个。到了他儿子汉成帝时更不得了,飚到3000个。


可你这3000个名额,还不如人家淮南王的一本书呢。对于孔乙乙的失业问题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7.png


当遭遇不公的时候,两千年前的孔乙已们,就会怀念周朝。只有周朝的分封制,是他们的寄托对象。


托了秦始皇和项羽的福,汉朝时期关于周朝的文献少得可怜,人们对于那个时代的了解,只能通过想象。在社会危机的加持下,这一想就很容易把周朝想成了社会主义乌托邦。


后来王莽的一系列魔幻操作,并非因为他是穿越过去的社会主义者,而是他得顺应这股社会潮流啊!


8.jpeg

王莽


与司马懿、杨坚、赵匡胤这些后来者不同,王莽是个没有军功傍身的人,这样的人居然能够篡位,简直不要太离谱。而造就这种离奇现象的,正是孔乙已们。


要知道,王莽篡位的时候,可是有487572位儒家知识分子共同上书请愿的。这么庞大的群体,可没法用一小撮坏人就敷衍过去的,在当时那个社会生产力条件下,他们基本上就代表了当时全天下的知识分子阶层。


他们选出王莽,并不是因为他的道德水准有多高,而是他们认为王莽可以把大汉建设成他们想象中那个人人有就业的社会主义乌托邦。


因此王莽上位后,只能被迫按照他们的想象去构建新社会,最后在作死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可王莽也是没办法呀,他不这么干就是“背叛革命”。这些人能把他推上去,就能把他给拉下来。


文史君说


说了这么多,只为说清楚一个道理,孔乙已们是不好惹的,惹翻了是不好办的。社会上出现了孔乙已,首先要安抚,如果你敢自恃高贵,对他们冷嘲热讽,那就请看看秦汉吧!多么强大的国家啊,还不是说没就没了。


参考资料


班固:《汉书》。


(作者:浩然文史•西北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5 03:44 PM , Processed in 0.03589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