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3|回复: 0

[哲史艺丛] 街亭失守让人惋惜,但少有人深究,孔明为何派无实战经验的马谡镇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2 11: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街亭失守让人惋惜,但少有人深究,孔明为何派无实战经验的马谡镇守

懒得犯懒 历史学堂君 2023-04-01 08:59 Posted on 广东

作者懒得犯懒
编辑:莉莉丝


在名著《三国演义》中,“挥泪斩马谡”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实际上,这个故事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历史上,“斩马谡”发生在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起因是街亭的失守。


(据《诸葛亮传》中的“戮谡以谢众”,马谡最后应当是被斩杀的。至于《三国志•蜀书九》中所载“谡下狱物故”,我认为极有可能是陈寿“为传主讳”造成的。)


这一年,诸葛亮兵出祁山,派遣马谡镇守街亭。马谡违背诸葛亮作战部署,导致街亭失守,进军失去落脚据点,因此获罪下狱,后被斩杀,诸葛亮亦引咎,上疏请自贬三等。


一提起这个故事,多数人都会为街亭的失守感到惋惜,但鲜少有人深究诸葛亮为什么会派遣马谡镇守街亭。


奇怪的是,早在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在临终前就曾告诫过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既然如此,诸葛亮为什么还坚持令马谡把守街亭这样重要的隘口呢?


20.jpeg

诸葛亮斩马谡_图


  •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马谡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真的如刘备临终前说的那样“不可大用”吗?实际上,在刘备入蜀时,马谡就以荆州从事的身份随军了,在刘备病逝以前,他先后担任过绵竹令、成都令和越嶲太守,在刘备这句“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考语出现之前,马谡可以说是一个经验丰富,年少有为,履历十分惹人羡慕的年轻人了。


然而,或许是马谡的随军使得刘备有机会长时间地与他接触,又或许是刘备与生俱来的识人之明,总之,刘备不知道从哪里看出了些端倪,认为马谡做事不太靠谱,并且提醒诸葛亮最好不要委以重任。这句提醒在我们现在看来,确实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


21.jpeg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_图


可是作为实干家的诸葛亮,一辈子都遵循“实践出真知”的行事原则,从来不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把一个人看死了(这点从其《与蒋琬董允书》中对李严的论述亦可看出)。况且所谓的“言过其实 ”,估计在他看来,只不过是很多有才学的年轻人都会经历的中二期。他自己当年躬耕隆中,自比管乐的时候,不也有好多人嘲笑他,认为他说大话么。


更何况,他和马谡的确非常投机。据《三国志》载,诸葛亮“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襄阳记》中也记载了诸葛亮南征时,马谡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诸葛亮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所以说,马谡在诸葛亮眼里不仅没有前科,而且是非常难得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自然需要大力扶植,这样日后才能够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


22.jpeg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_图


  • 其次,从政治派系来看,马谡是在荆州时追随刘备的,属于旧部。


由于当时荆州已经丢失,蜀汉政权只有益州这一块地盘。而荆州旧部与益州新部的关系一向并不融洽,新部中有很多人一直看不惯所谓的“荆州客”。这种情况诸葛亮在世时,还能压制一时;但诸葛亮百年之后,如果继承人属于益州新部势力,两部关系难保不出问题,一旦内讧,对国家的发展极为不利。


所以继承人必须属于旧部(这一点在诸葛亮去世后,蒋琬的继任可以佐证),最好还有些处理政事的经验。从这点上看,马谡无疑是非常合适的。因此笔者认为,诸葛亮在一伐时重用马谡,有一方面是想锻炼他的能力,这或许也是出于培养继承人的考量。


23.jpeg

街亭位置所在_图


  • 诸葛亮让马谡镇守街亭,可能还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对马谡的兄长马良的惋惜和愧疚。


马良还年轻的时候,乡里就有谚语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就是称赞马良非常有才华。实际上,马良自少年时便与诸葛亮相识,在信中以“尊兄”呼之,可见二人私交非常好。


可惜的是,在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先主在彝陵大败,年仅三十六岁的马良亦丧于军中。


马良的去世,虽说他自身应该也负有一定责任,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对马良的意外死亡,都有着深深的痛惜和愧疚。刘备或许猜到以诸葛亮的性格,极有可能把这种愧疚的情感转移到马谡身上,所以在认真回忆、仔细考察了马谡的为人处世后,特地嘱咐诸葛亮不要重之太过。


可是,哪怕是“我心如秤”的诸葛亮,终究不可能没有感情。他始终无法排解心中对马良的那一分愧疚,并希望把对马良的亏欠用合适的方式补偿在其弟马谡身上。这可能也是诸葛亮派遣马谡镇守街亭的原因之一吧。


24.jpeg

街亭之战_图


当然,对于如此重要的任务,一直坚信“欲思其成,必虑其败”的诸葛亮,在马谡出发前,详细地向他交代了战略部署。只是他没有想到,这个一向尊敬他,想法总与他不谋而合的聪明机智有才干的年轻人居然违反了他的调度,擅作主张,在实战时当了一回赵括,几乎是直接导致了一伐的失利。

  

有时候,我们不禁会思考,如果诸葛亮听了先帝的话,另遣他人去守街亭,街亭是不是就不会失守?如果马谡听从诸葛亮的调度,一伐是不是有可能成功?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无论发生什么事儿,都绝无可能读档重来。街亭失守后,尽管诸葛亮花了很长的时间反思自己,并及时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这件事终究对北伐事业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使得后世无数仁人志士为之扼腕叹息。


参考资料:《三国志》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2 09:38 PM , Processed in 0.03406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