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7|回复: 0

[哲史艺丛] 百年帝国,突然崩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24 05: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百年帝国,突然崩溃

 我是艾公子 最爱历史 2023-03-22 23:18 Posted on 广东

1360年,元至正二十年,天下大乱。

这是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在位的第28年,亲政的第21年。他的名字,意译过来是“蒙古黄金家族的铁锅”。之所以取这种名字,大概源于这个黄金家族的传统,正如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其名字的本意是“铁匠”

但名字的寓意或许真能说中宿主的命运,铁木真靠着如钢铁般的意志创立了大蒙古国,而妥懽帖睦尔却成了元朝最后的“背锅侠”

此时,这口铁锅所代表的元朝地盘,已日渐被侵蚀,基本失去了对长江以南的实际控制权。

在那里,将产生新的王朝缔造者。

这一年,陈友谅杀了红巾军起义头领徐寿辉,自称汉帝。

这一年,张士诚和方国珍运粮十五万石至大都,方出船,张出米。

同样在这一年,朱元璋得到了一名梦寐以求的谋士。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掀开新的篇章,而成败得失往往深嵌于微妙的细节里。


1.png

作为元朝的“背锅侠”,此时的元顺帝内心并没有太多波澜。

在亲政初期,他便起用了元末著名的政治家脱脱编修前朝三史,还重启了科举考试,以“至正新政”来提振元末倾颓的统治危机。然而,元朝内部积弊已久,“至正新政”对元朝的提振作用并不明显。元顺帝向来心机深沉、擅弄权术,一旦发现其重臣没有利用价值,又或者其势力过于强大而威胁到了皇权,就会翻脸不认人,将对方置于尴尬之地。脱脱正属于前者,至正十五年十二月(1356年1月),在元顺帝的默许下,脱脱为奸臣所害,“至正新政”名存实亡。

大都的皇宫照样歌舞升平。元顺帝下令在宫中大兴土木修建清宁殿、百花宫,他自己也迷上了做木工。他制作的宫漏精美绝伦,据说一上市,就在大都城内被一抢而空,百姓因此将这位大元天子比作鲁班。

“鲁班天子”虽然凭借高超的手艺而声名大噪,但元朝内部的贵族却以这样的“庸君”而感到羞耻。

就在元顺帝快乐地做着木工活儿时,漠北传来了宗王造反的消息。

这个公然挑战元顺帝统治的王爷叫做阿鲁辉帖木儿,是元太宗窝阔台第七子灭里大王的后裔。自元宪宗蒙哥起,元朝的统治权一直都由成吉思汗第四子托雷系的子孙承继,所以,阿鲁辉帖木儿算是元朝宗室里极远的旁支。

不过,这位王爷造反还是很懂得一些必备的程序的。起兵之前,他特地遣使到大都给元顺帝下檄书。在檄书中,阿鲁辉帖木儿直言:“祖宗把天下传给你,结果,你执政后大元王朝国土丢了一大半。你把玉玺给我,我帮你当这个皇帝!”

对于阿鲁辉帖木儿的“大不敬”,元顺帝表现得镇定自若,他对使者说:“阳翟王(阿鲁辉帖木儿)之意,朕已知悉。既然阳翟王觉得自己够资格做天子,那就让他带人打到大都来,只要打赢了,朕决不食言!”

说完,元顺帝下旨令众将率军击讨。

阿鲁辉帖木儿也是个“人才”,计划造反却没有事先部署。待元顺帝大军接近时,他才下令征集兀鲁思(封地)内的数万名牧羊人参战。这群人向来只懂放牧,哪懂打仗?当他们看到元朝骑兵整装袭来时,竟纷纷丢下武器,四散奔逃。阿鲁辉帖木儿战败,被抓到大都处死。

一场闹剧般的军事叛乱平息了,但元顺帝心里彻底失去了对漠北宗王们的信任。他不清楚未来是否还会与漠北的宗王们产生矛盾,然而,元朝想在他这个时代重现旧日大蒙古国的荣光,怕是不可能了。

0.jpeg

▲元朝全盛时期的辖地。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2.png

事情没有最糟,只有更糟。元顺帝刚解决完漠北宗王谋反之事,朝中又出现了奇皇后乱政之事。

奇皇后是皇太子爱猷识理答腊的生母。此女子虽有个蒙古名字叫完者忽都,但却是个高丽人。

按照黄金家族家规,元顺帝的太子必须由第一正宫皇后所生,而第一正宫皇后必须是弘吉剌部人。元世祖忽必烈也曾立下大元天子不与高丽(女子)共事的规矩。然而,这些条条框框皆被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打破。卜答失里是元顺帝的婶子,她是弘吉剌部人。当初权臣燕帖木儿发动政变拥立元文宗图帖睦尔,害死其哥哥、嫂嫂,也就是元顺帝的父母——元明宗和世㻋以及皇后八不沙。元文宗此后开始信仰藏传佛教,相信因果报应,内心惴惴不安,年仅29岁便英年早逝。临终前,出于忏悔,元文宗遗诏立元明宗之子以自赎其罪。卜答失里担心元顺帝秋后算账,遂以“新君已立,迟迟不册立皇后”为由,将燕帖木儿的女儿答纳失里许配给了元顺帝,开启了非弘吉剌氏称后的先例。

1.png

▲元朝织品里的八不沙皇后和卜答失里皇后;左为八不沙,右为卜答失里。图源:网络


答纳失里一身“公主病”,嫁给元顺帝后,竟然还看不起元顺帝。这导致她后来因为过分“作妖”,在家族势力衰败后,被元朝另一权臣、丞相伯颜所杀。

答纳失里死后,元顺帝打算立他一向宠爱的高丽贡女奇氏为正宫皇后,只是丞相伯颜硬行劝阻,元顺帝只好立了弘吉剌部女伯颜忽都为正宫皇后。在伯颜失势后,元顺帝第一时间就将奇氏册立为皇后,其所生的皇子爱猷识理答腊便成为皇太子。

奇皇后在元朝皇宫内摸爬滚打多年,对各项宫规背得滚瓜烂熟。她知道高丽多年来一直是元朝的藩属国,蒙古贵族向来对高丽人低看一等。为了摆脱此种成见,自被册立为皇后起,她就极力扮演着“贤后”的形象,没事就抄抄《女孝经》《史记》,然后再启蒙儿子学习孔孟之道。她知道元顺帝能亲政,靠的是伯颜的侄子、丞相脱脱的支持。因此,等爱猷识理答腊长大些,她就让儿子拜这位蒙古杰出的政治家为师,并让其住到脱脱家里,接受脱脱的教学与监督。

2.jpeg

▲在元朝被称为完者忽都的奇皇后。图源:影视剧照


奇皇后如此筹谋,一心想的是以后如何利用脱脱的权力,保他们母子江山永固。

不承想,自“至正新政”稍有成效后,元顺帝就受哈麻、秃鲁帖木儿的蛊惑,沉迷密宗,开始以木工为业,在朝中倒行逆施。丞相脱脱虽与爱猷识理答腊有师生之情,内心却始终不愿拥立学生为太子。最终,在奇皇后的排挤下,脱脱丢了相位,爱猷识理答腊成功正位储君,汉人太平则接替脱脱做了丞相。

即便如此,针对元顺帝的怠政,奇皇后策划许久的逼迫元顺帝内禅皇太子的阴谋还是没能顺利实施。

丞相太平向来不喜废王杀驾,奇皇后又是赐酒,又是送礼,始终没能让太平归附自己。眼见自己控权的欲望被一再打压,奇皇后又羞又恨,只能故技重施,在元顺帝面前极力贬损丞相太平。

顶不住奇皇后的枕边风,元顺帝赐死了丞相太平,朝政大权亦如愿落入奇皇后的手中。


3.png

连杀两任丞相,使元朝的朝政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太平死后,搠思监在奇皇后的支持下,获任丞相。不过,与前两任丞相相比,他不但没有匡扶国政的能力,本人更是私德有亏。当上丞相后,搠思监在朝中大行索贿。后来,为了敛财,他甚至让家奴朵列以及自己小妾的弟弟崔完者帖木儿印制伪钞,扰乱市场,从中牟利。监察御史燕赤不花发现后,当朝弹劾搠思监,要求元顺帝将罪魁祸首绳之以法。

搠思监见事情败露,便密令朵列自杀并销毁一切罪证。就这样,元顺帝最后被所谓的“证据不足”所困扰,只是下诏收回了搠思监的丞相印绶,并未加以深究。

元顺帝蜻蜓点水般的处理,让不少大臣暗自担忧元朝的统治。作为其中的代表,元顺帝的母舅、御史大夫老的沙反应最为激烈。老的沙亲自求见元顺帝,要求彻查搠思监与太监朴不花勾结之事,并要求元顺帝将这伙人以及整天吹歪风的奇皇后通通流放至不毛之地。

3.png

▲元顺帝。图源:影视剧照


老的沙出马,使原先对内禅之事并未上心的元顺帝一下子警醒起来。

为防止老的沙遭人暗算,元顺帝赶紧传旨在山西镇压农民起义的军阀孛罗帖木儿,要求其务必保障老的沙的人身安全。

一切正如元顺帝所料,听闻老的沙告状御前,奇皇后和太子爱猷识理答腊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当初元顺帝希望撇清政务烦忧时,曾赐予太子专断之权,爱猷识理答腊遂趁机假传圣旨,将老的沙贬往东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并令搠思监寻觅杀手,在路上杀掉老的沙。

搠思监的行动终究还是晚了一步,太子的谕令发出后,便有人将事情报告给了元顺帝。而老的沙也在元顺帝的安排下,由大都出发,直奔孛罗帖木儿军中。

为了杀掉老的沙,爱猷识理答腊决定故技重施,再给孛罗帖木儿一道假圣旨,要求对方务必将老的沙戕害,否则即视孛罗帖木儿为谋反,天下共诛之。

太子的命令自然没能吓到孛罗帖木儿,传旨的宦官一到,他就命人将其斩于辕门之外。随后,太子迫使元顺帝以“匿老的沙,谋为悖逆”为名,削除孛罗帖木儿的官爵,孛罗帖木儿拒绝受命。

鉴于元顺帝一味忍让,孛罗帖木儿决定给太子一党下点“猛药”——至正二十四年(1364)三月,他以“清君侧”为名,大举发兵向大都方向进攻。


4.png

如果说孛罗帖木儿起兵是为了匡扶社稷,那么,陈友谅“篡位”就是为了加快缔造新天下的步伐。

作为红巾军早期领袖,徐寿辉早在至正初期就与邹普胜、彭莹玉等人举起了反元大旗。他们以白莲教众为基础,在南方打出“摧富益贫”的口号,迅速占领鄂、浙、湘、江、皖、赣等省。随着徐寿辉一伙的势力愈发强大,元朝方面也加紧了对南方红巾军的围剿。在元朝几个行省的军力围剿下,徐寿辉很快被打得抬不起头来。所幸,红巾军将领倪文俊作战勇猛,徐寿辉才得以在汉阳登基称帝。

4.png
▲倪文俊,图源:影视截图。

但,徐寿辉本人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缺乏制约臣下的能力。天完政权建立后,倪文俊俨然成了政权里的“曹丞相”,连所谓的皇帝徐寿辉都得让他三分。而倪文俊的“头马”,正是日后陈汉政权的建立者陈友谅。

随着倪文俊在天完政权中的实力越来越强,野心与欲望也在持续影响着他的每一次决定。终于,倪文俊不再甘于做“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臣下,他要窝里反,他要当老大。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个反复无常的家伙,历史给予的下场都是不好的。倪文俊也不例外。在他准备密谋造反之际,他的异心被“傀儡皇帝”徐寿辉知晓,倪文俊由此举事失败。

兵败后,倪文俊出走黄州,投奔坐镇此地的老部下陈友谅。不承想,陈友谅扯下伪善的面纱,乘机杀了倪文俊,吞并他的军队,随即自称平章政事,成了天完皇帝徐寿辉身边新一任“曹丞相”。

陈友谅年少时,曾遇到一个算命先生,对方说他有“天子相”。

当徐寿辉想要摆脱陈友谅的控制,迁都龙兴(今江西南昌)时,陈友谅果断出手,将徐寿辉的亲信一一翦除。

至正二十年(1360)六月,趁着所部胜利拿下采石矶之际,陈友谅派部将到徐寿辉面前陈述战果。徐寿辉不知是计,正听得津津有味,突然被陈友谅安排好的壮汉用铁器击碎了脑袋。徐寿辉一死,陈友谅便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改国号汉,改元大义,以徐寿辉的原班人马作为自己的称帝资本。

由于徐寿辉的天完政权已经占有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区,陈友谅全盘接管后,陈汉政权遂成为当时南方势力最强、地盘最大的割据势力。

但陈友谅称帝当天却天有异象。大风狂吹,暴雨如注,下个不停,群臣没能按原定登基事项完成对陈友谅的朝贺。对此,有人认为是不祥的预兆,可兴头正盛的陈友谅根本不在乎这点“天灾”。


5.png

陈友谅称帝之时,位于其势力东边的朱元璋已拿下集庆路(今江苏南京)。但与天下群雄争相正位立国不同,此时把控着长江出海口的朱元璋,倒开始低调起来了。

自从邓愈引荐了老儒生朱升之后,朱元璋就没日没夜地琢磨起朱升所献三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升还着重指点朱元璋,先拿下徽州,再图婺州路(今浙江金华),进而夺取处州(今浙江丽水),最后称霸应天(今南京)。

朱元璋根据朱升的策略集兵攻打婺州路,元军在参知政事石抹宜孙的率领下,发动城中全部军民,以先进武器“狮子战车”开路,愣是将朱元璋部压制得无法前进。

朱元璋只能再次问策朱升。

朱升说,打仗不能再用过去的思维,宜以“杀降不祥,唯不嗜杀人者,天下无敌”这十四字为进攻方针,责令部下入城后不得妄杀,如此婺州路便可收入囊中。

应该说,朱升的建议是极具前瞻性的。婺州路能发动全体军民守城,他们守的就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城池,而是城墙背后无数百姓的家园。只要朱元璋承诺入城后“缴枪不杀”,其部队便能摆脱匪军的形象,从而赢得地方民心,减少抵抗。

依照朱升的建议,朱元璋果然拿下了婺州路,并准备向处州开进。

在攻打处州时,朱元璋没有胜算,犹豫不决。朱升获悉后,告诉朱元璋一定要集中兵力攻下处州,因为“处州有刘基、叶琛、章溢,皆王佐才”。只有攻下处州,才能请这些贤人出山。

至正十九年(1359)岁末的一个黄昏,刘基正在家中围炉读书,突然有人来访,说是处州总制官孙炎派来的特使。刘基见到来人后,来人从怀里掏出一封书信递给他,言明是小明王麾下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朱元璋请先生到帐中议事。

刘基一听是朱元璋的人,立即把门关上,并吩咐家里人,此人若再登门拜访,无需通报立即撵走。

5.png

▲刘伯温画像。图源:网络


在朱元璋到来之前,刘基已在家中蛰居了近二十年。他曾是元朝为数不多的进士官员之一,之所以放弃高官厚禄跑回老家做个庄稼汉,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元朝君主不明,内斗不断。他一直寄希望于寻找一个明主,以施展自己的宏大抱负。

朱元璋在朱升的辅佐下,广纳贤士,约束兵丁,在浙东一带已是声名远播,但基于当时的生存环境和过往的仕途经历,刘基必须以极度谨慎的姿态面对朱元璋。刘基认为,朱元璋若是在一两次辞谢之后便选择放弃,那只能证明其广纳贤士之举不过是诓人的噱头。

好在,朱元璋并未让刘基失望。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派人前去看望刘基,并命人拿出自己绞尽脑汁写的打油诗,请刘基以老师的身份进行点评。到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刘基终于决定出山。

从此,朱元璋与刘基这对君臣携手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6.png

成为朱元璋的谋士后,刘基开始替“未来的天子”规划发展蓝图。

刘基指出,要想统一天下,必须先翦灭江南各路诸侯,稳定好大后方,才可北上灭元。他特别强调,元朝内部虽然乱成一锅粥,但此时的朱元璋还不是元军的对手。不过,元朝官军各怀鬼胎,朝廷难以集中兵力南下围剿群雄。而江南群雄都有兼并同盟、谋夺天下的雄心,方今之计,唯有先拿实力最强的陈友谅开刀,再趁机吞下张士诚、方国珍的地盘,我方才有机会称霸江南,与北方的元军对抗。

此番谋划不无道理。就在孛罗帖木儿兵犯大都之际,他的对手兼同僚、元末大将察罕帖木儿刚刚大败刘福通部下的红巾军。

察罕帖木儿是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赵敏的父亲察罕特穆尔的原型人物。他是成吉思汗座下名将木华黎的后裔,因祖上囤军河南,所以自小出生在颖州(今安徽阜阳),且有一个汉族名字叫李廷瑞。

6.jpeg

▲《倚天屠龙记》的察罕特穆尔即以察罕帖木儿为原型创作。图源:影视剧照


李廷瑞虽为贵族,但此前除了中过元朝的进士外,毫无官职。眼见祖宗基业即将毁于元顺帝这个“庸君”之手,他在老家拉起一支民兵部队,义务加入元朝剿匪军事行动中。

当时,在颍州地界上,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闹得正欢,这支部队也是天下红巾军的核心部队。靠着反元斗士的努力,刘福通曾兵发三路北伐,将三十万元军精锐斩落马下。同时,他利用红巾军悍不畏死的勇气,占据中原,光复赵宋故都汴梁,拥世侄韩林儿为小明王,建立龙凤政权,并指导北方红巾军在对抗元军的过程中相继收复了东自山东,西至甘肃,北达辽阳,南至江淮、荆楚、巴蜀等广阔地盘。

可是,这样的猛人对抗李廷瑞的民兵,战绩如何呢?

史书记载,刘福通几乎未逢胜绩。在李廷瑞的逼迫下,他不仅丢失了汴梁,更在随后的战役中相继丢失甘肃、辽阳、山东等地,麾下的红巾军更是被打得一蹶不振。

所以,慑于李廷瑞的军威,朱元璋在汴梁失守后,立即派人与其通好。

在朱元璋连派两拨使者前往拜谢元军“不杀之恩”后,李廷瑞才终于接受了朱元璋议和的条件。他将朱元璋所部情况如实汇报给元廷,并向元廷提议招安朱元璋,授其以“行省平章事”。

李廷瑞的奏议得到元顺帝的认可。为了尽快分化江南群雄的势力,元顺帝命户部尚书张昶、郎中马合谋与奏差张琏等人带着玺书及各种赏赐,找到了一边交好朱元璋、一边讨好元朝的江南枭雄方国珍,希望他作为两方沟通的“使者”,代表元朝前去收复应天等处失地。

然而,“好事”多磨,方国珍接旨出发,李廷瑞就率兵攻打益都。由于行军匆忙,竟忘了放归朱元璋派出的使者。更要命的是,在围困益都的过程中,李廷瑞遭设计刺杀,战死沙场。

一连串的变故,让本来就无投降之意的朱元璋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对左右亲信称,察罕帖木儿“徒以书来而不返我使者,其情伪可见”。

就这样,方国珍两度派人来劝朱元璋奉诏,都被朱元璋以各种理由婉拒了。

朱元璋此刻虽然势单力薄,却从未放弃扩张势力的想法。既然暂时惹不起元军,又没能力全面吞并陈友谅,那就先完成“广积粮”的策略构想,再谋出路。

朱元璋开始在自己的地盘上对百姓征收各种赋税。但与元朝政府及其他江南群雄相比,他的税法显然要明晰且宽松许多。他规定,凡其属地农税率只“十征其一”,剩下部分归农民所有。在工商业税方面,他订盐法并置局设官,规定税率为1/20。凡所收之税全充军用。另外,属地内商人贩茶必须要有官府发给的经营许可,且每次进货前须先缴纳,以每百斤茶叶收钱二百计算。为了加深地区百姓的归属感,他还特别下令设宝源铸币局,专门铸造其属地内流通的货币“大中通宝钱”,以4文为一钱,400钱为一贯,4贯为一两。“大中通宝钱”在流通过程中可与元朝通行的“至元钞”“至正通宝”进行兑换,产生的盈余货币价值则全由百姓享有。

朱元璋的税收政策一出,使其所部在浙东一带享有广泛民望。不过,“广积粮”策略也不是任由属地百姓自由发展。考虑到田地耕力以及经济影响的情况,朱元璋提倡百姓优先种植桑、棉、麻等一系列经济作物,并规定凡“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麻亩征八两,木棉亩四两。栽桑以四年起科。不种桑,出绢一匹。不种麻及木棉,出麻布、棉布各一匹”。总之,不管百姓最后种什么,税不能少交,不能饿着朱元璋麾下的红巾军弟兄。

朱元璋暗暗内修实力,倒是让隔壁已经称帝的陈友谅愈发躁动。

陈友谅知道朱元璋有一统天下之心,两雄相争,免不了一战。早在称帝之前,他就死盯着朱元璋。篡位称帝之后,他就忙不迭地利用新君的权威,号召盘踞吴地的张士诚起兵反朱。

7.jpeg

▲汉王陈友谅。图源:影视剧照


张士诚不是傻子,他以“十八条扁担起义”,聚拢了一批如《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在内的能人异士。造反前,张士诚以贩私盐为业,起义后又占据了江南最富庶的常熟、平江两个重镇,因此在江南诸侯中一向以“巨富”著称。陈友谅发迹后,江南地区的百姓将两人编在一起传唱:“友谅最桀,士诚最富。

正因为太富有了,张士诚自占据东南膏腴之地起,每天想的最多的是怎样继续割据一方垄断财赋。对争夺天下一事,他的兴趣反而不大。于是,看到陈友谅与朱元璋展开地盘争夺战,张士诚选择坐山观虎斗。


7.png

挟新君之威,陈友谅部队先出九江,打算迅速占领池州。朱元璋似乎早有预判,陈部还未到池州,半道上就被徐达俘虏了三千多人。

秉着“杀降不祥”的原则,徐达本不想置这三千多人于死地。但,徐达的副手、大将常遇春是个急性子,不等徐达把前线战况汇报给朱元璋,就私自下令将这三千多人通通杀了。

常遇春的莽撞,彻底激化了陈、朱之间矛盾。

8.png

▲开平王常遇春。图源:网络


陈友谅恼羞成怒,集结三十万大军朝朱元璋的老巢应天杀来。陈友谅自小便以打渔为生,指挥水军作战,是他多年以来最为擅长的。当陈部绕开池州,朝应天在长江上的“桥头堡”太平(今安徽当涂)而来时,“淮西二十四将”之一的花云只能率部死死抵抗。经过陈友谅水军连续三日的猛攻,太平陷落,花云和朱元璋的养子朱文逊等文臣武将通通战死。太平城沦为人间地狱。

朱元璋脸上不免罩起一片乌云。尽管他与陈友谅之间势必会有一战,但战争来得如此之快,还是让他始料未及。

关于双雄争霸之事,刘基却早有想法:陈友谅之所以能在三天内拿下临江的太平城,不就是依靠他手里最引以为傲的水军吗?何不避其锋芒,以我们的优势打他们的劣势?

刘基随即向朱元璋举荐了一个人:康茂才。康茂才是陈友谅的老朋友,从前曾招兵买马效力过元朝,后因多次为朱元璋所败,才选择归降朱元璋。这个人选无疑是陈、朱争霸的“破局”关键。

为了骗取陈友谅的信任,康茂才在朱元璋的授意下给陈友谅写了封信,说自己愿意投诚陈友谅,请其率兵前来接应,两人里应外合,直接将“朱秃驴”灭了。

陈友谅对康茂才的信深信不疑。他不听部将劝阻,率着大部队朝朱元璋预先布置好的“口袋阵”进发,结果在龙湾(今江苏南京城郊)遭到了朱元璋所部的全力打击。陈友谅大败,只能在少数部将的护送下,乘小舟逃离战场。趁陈部战败之际,朱元璋又夺回太平与安庆,并让胡大海拿下了信州。

龙湾大战不仅沉重打击了陈友谅的嚣张气焰,还扫除了朱元璋进军江西、湖广,从而称霸东南的障碍。


8.png

陈友谅吃了大亏,自然不愿就此消停。

至正二十三年(1363),趁张士诚所部围困小明王,朱元璋前往“救驾”之际,陈友谅再率大军攻打洪都(今江西南昌)。洪都东面就是鄱阳湖,所以陈友谅这次以楼船为主力,打算一举夺下洪都,挫败朱元璋军威。

值此危急时刻,朱元璋一边令侄子朱文正等人死守洪都一个月,一边组织部队研究对付陈友谅大军的方案。当时,双方兵力悬殊,陈友谅大军有60万人,而朱元璋拼拼凑凑也只能筹到20万部队。更要命的是,朱元璋的20万部队只有小舢板可用,跟陈友谅的水上装备相去甚远。

9.jpeg
▲鄱阳湖大战时的陈友谅,图源:影视截图。

但朱元璋清楚,洪都之战如果输了,自己将完全失去争夺天下的资本。因此,在部队集结完毕后,他便打算孤注一掷,率军进入鄱阳湖,介入陈友谅的攻伐战中。

还是刘基制止了他。

刘基说,陈友谅之所以不趁虚发兵应天,是怕上次龙湾战败的教训。而攻打洪都不一样,洪都之于九江进可攻,退可守。我军不可一味陷入战争,应分派人手把守泾江口以及鄱阳湖西面,断其增援与退路,方为上策。

战场形势果然如刘基所料,当两军对阵鄱阳湖时,朱元璋军队的小舢板来去自如,陈友谅的大楼船却腾挪不便。鏖战数日后,陈友谅令楼船全力压制朱元璋。不料,战场刮起了逆风,朱元璋的士兵纷纷搭起火箭,朝陈友谅的楼船射去。风助火势,楼船臃肿掉转不灵的问题一下子暴露出来。原本占据战场先机的陈友谅,瞬间失去最佳进攻机会,全军陷入混乱当中。

陈友谅军队且战且走,当他从船中伸出头来指挥作战时,却被一支暗箭贯穿脑袋,当场毙命。

一代枭雄落幕,朱元璋命人作了篇《祭陈友谅文》,想通过文字的感染力来收服陈友谅残部。但陈友谅的部将张定边忠肝义胆,带着陈友谅的次子陈理,趁夜色冲出了包围圈,沿长江逆流而上,死守武昌城。陈汉政权终究还是“存活”了下来。不过,陈友谅已死,朱元璋赢了。

鄱阳湖之战结束后不久,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在应天自称吴王,设百官司属。但,诡异的是,出力颇大的刘基并不是朱元璋认可的丞相人选——在天下形势愈加明朗的时候,刘基似乎变得越来越默默无闻了。

朱元璋称王后,立即兵发武昌,迫降陈理,紧接着发布檄文声讨张士诚。张士诚这才如梦初醒。因长期奉行享乐主义,张士诚大军普遍没什么战斗力。朱元璋决定以劝降为手段,逼迫张士诚放下武器,和平解决争端。但张士诚内心始终不服朱元璋,遂断然拒绝投降,死守平江。最终,在朱元璋大军的攻势下,张士诚弹尽粮绝,率军与朱部展开巷战,失败被俘。

徐达多次派张士诚的旧将李伯升、潘元绍等人去劝降张士诚,但张士诚到底也是乱世枭雄,趁人不备,自缢而死。

由于张士诚占据江浙时,对当地的文人雅士颇为敬重,因此,他的自杀在东南文人群体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若干年后,苏州知府魏观修请“吴中四杰”之一的高启为自己的府衙题写一块碑。这个府衙正是当年张士诚的宫殿遗址,高启当即写下“龙蟠虎踞”四个大字,但这四个字触动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经。他借口高启为张士诚招魂,将之腰斩。可见,张士诚在东南一带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接连平灭陈理与张士诚后,朱元璋改写历史的气魄更为宏大了。因为,他的面前只剩下一个对手:元顺帝

10.png

▲元顺帝画像。图源:网络



9.png

南方群雄竞起,元朝宫廷却一片混乱。

此前,孛罗帖木儿兵发大都,从未上过战场的太子爱猷识理答腊根本不是其对手,将一切军政要务委托给东宫太子詹事不兰奚,随后便只身从大都皇宫直奔古北口。太子出逃,东宫部队群龙无首,只能举手投降。

孛罗大军解除东宫的武装后,便全数聚集在大都城外。

由于大都已经许久未出现过围城之困,孛罗大军的到来加重了都城军民的惶恐。元顺帝没有办法,只能亲自出面收拾残局。他先是下诏逮捕搠思监和朴不花,将二人交给孛罗帖木儿处置,再加封孛罗帖木儿为太保,并颁下罪己诏承认自己以往执政的过失。

本来事情发展到这里就该结束了的,可事后的元顺帝却觉得自己被冒犯了。他越想越愤怒,当即变脸收回对孛罗帖木儿的一切封赏,并召回太子,打算号召全国元军讨伐孛罗帖木儿。

这时,李廷瑞的养子王保保已在河南地区收拢了义父的部队,并宣誓效忠元朝太子。因此,当孛罗帖木儿二度进伐大都时,王保保兵分两路,一边攻打孛罗帖木儿的老巢山西大同,一边组织部队前往大都救驾。

11.jpeg

▲王保保。图源:影视剧照


一场恶战过后,久经沙场的孛罗帖木儿二度杀入大都。

在生死面前,面子一文不值,元顺帝又一次推翻了自己的政令,尊孛罗帖木儿为丞相。孛罗帖木儿入宫后,让人把奇皇后关起来,并准备废掉爱猷识理答腊,另立伯颜忽都的儿子孛儿只斤·雪山为太子。但未得到元顺帝的同意。

为了调解孛罗帖木儿与太子、王保保之间的矛盾,元顺帝做起了“中间人”,他对外下诏宣称:“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王保保)俱朕股肱,视同心膂,自今各弃宿忿,弼成大勋。”太子爱猷识理答腊却不吃这一套,接到父皇的圣旨后,他立即要求以王保保为帅,大军克日集结,限其收复大都。

王保保大军来势凶猛,孛罗帖木儿却纵情享乐,甚至将“咸猪手”伸向了元顺帝的后宫之中。为了保命,奇皇后也转变态度,命宫人给孛罗丞相进献美女。就这样,祸国殃民的奇皇后竟然躲过一劫,逃出生天。

放跑奇皇后注定是孛罗帖木儿一生中最错误的一个决定。

奇皇后回宫后,将孛罗帖木儿的丑态汇报给元顺帝,并与之定下了刺杀孛罗帖木儿的计划。至正二十五年(1365)七月,孛罗帖木儿在外出打猎途中,遭元顺帝事先安排的杀手刺杀身亡。


10.png

孛罗帖木儿已死,元朝总该集中兵力南下平乱了吧?然而并没有。不是元顺帝没这个打算,而是接下来又开启了新一轮宫廷内斗。

本来王保保拥皇太子进京,辅佐元顺帝,元朝的内斗就应该告一段落了。可在返京路上,奇皇后和皇太子又打起了“小九九”:既然王保保选择效忠皇太子,那就应该好人做到底,将昏君元顺帝推翻,拥立太子称帝。

奇皇后疯狂的想法,被王保保以“调军回营”委婉拒绝。

返京面见元顺帝后,奇皇后故技重施,向皇帝大进谗言,称王保保的飞扬跋扈不亚于孛罗帖木儿。脑子从来没好使过的元顺帝闻言大怒,下旨免除了王保保的兵权,又令关中诸将对王保保发起进攻。

此时是至正二十八年(1368),也是大明洪武元年。

朱元璋已经取得南方的绝对统治权。他不满于“吴王”的称号,打算以一个更清明、开明、光明的视角去引领天下,诠释他的统治力。所以,新年一过,正月初四,他就在应天称帝,改国号大明。

12.jpeg
▲朱元璋画像,图源:网络。

北方依旧混乱,朱元璋打算以武力促成南北和平统一。出兵之前,他特地立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十六字纲领,号召中原百姓奋起反元。在反元洪流的冲击下,乱哄哄的大元帝国终于感受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迫感。就在王保保效仿孛罗帖木儿筹谋逼宫之际,元顺帝认了怂,下诏恢复王保保本兼各职,求其率军抵御已渡黄河的明军。

但元顺帝的出尔反尔,显然激怒了王保保军中诸将。他们认为替这样的昏君卖命不值得,建议王保保驻军云中,静观两军作战。忠诚的王保保最终驳斥了这种意见,下令全军急速增援大都。

可笑的是,王保保全力以赴,元顺帝夫妇却早已没了斗志,明军还没到,他们就卷起铺盖,北逃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

两日后,明军拿下大都,蒙古人在中原的统治寿终正寝,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顺手点个在看让我知道您在看~


参考文献:

[明]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

[明]胡广:《明太祖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7

忽赤罕:《元顺帝妥懽帖睦尔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7

程远斌:《陈友谅》,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

周群:《刘基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孟古托力:《蒙元与高丽关系述论》,《北方文物》,2000年第4期

李梅花:《试论奇皇后对元末元丽政治关系的影响》,《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苏新红:《朱元璋的税收思想探析》,《财政监督》,2019年第10期



- END -

作者丨大唐梁金吾

编辑丨艾公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2 08:42 PM , Processed in 0.03903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