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5|回复: 0

[转贴] 只因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差点被祖国苏联驱逐,最后在忧怕中死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9 06: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只因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差点被祖国苏联驱逐,最后在忧怕中死去

 文史君 浩然文史 2023-03-06 17:30 Posted on 山东

0.png


“我深信这种授奖的做法是一种政治行为,并且已经造成无法原谅的后果,所以我已经在没有任何人强迫我的情况下作出了决定,寄出了表示自愿放弃领奖的通知。”——帕斯捷尔纳克  1958.10.31


1958年10月31日,著名作家兼诗人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向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写下了上述那封著名的信件。在这封信中他告知赫鲁晓夫,他已经拒绝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并请求当局不要将他驱逐出境。


身为作家的帕斯捷尔纳克,为什么会拒绝这份象征“文学最高水平”的诺贝尔文学奖?在这之后,作家的命运又会遭受怎样的变故?《日瓦戈医生》如何从一部小说演变为一场政治事件?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帕斯捷尔纳克将书稿出版于国外开始。 


一、不被认可的作品



毋庸置疑,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作家。在早年作为先锋派诗人的岁月里,他将俄罗斯传统诗歌融入了超现实主义的意向,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得到了包括高尔基等人的诸多赞美。


然而,好景不长,在苏联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拉普”,也就是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学会,掌握了诗歌出版的话语权,他们叫嚣着要“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从现代轮船上扔下水去”!迫于这种压力,帕斯捷尔纳克停止了诗歌创作,开始寻找一种新的写作方式。


1.png

20世纪20年代后期,“拉普”垄断了苏联文学创作的话语权


在之后漫长的创作岁月里,帕斯捷尔纳克试图通过写长篇小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长期以来对俄国人物和历史的终极看法,也正是在这种使命的召唤下,帕斯捷尔纳克开始动笔写作《日瓦戈医生》。事实上,这部50万字的长篇小说在他的手下反复锤炼了整整10年。到了1955年底,这部卷帙浩繁、具有史诗性的鸿篇巨制终于得以完成。


2.png

帕斯捷尔纳克


但是,想要出版这部作品并不容易。


因为这部小说涉及到了十月革命等敏感题材,所以苏联出版社没有给出版,那些编辑们觉得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过于“个人主义”,其中蕴含的“西方式的人道主义”思想不符合大众认可的价值观,即使当时的苏联已经处于文学“解冻”的时期,但这样的作品还是难以被社会所认可。


3.jpeg

赫鲁晓夫的“解冻”标志着苏联文学进入一个相对宽容的时期


二、寄向国外的书稿


没有预料到作品会是这样的结局,帕斯捷尔纳克十分失望,但他不想让自己10年的心血就这样付之东流,他通过文学交流会的方式转道联系上了意大利的出版商朋友,试图将书稿在国外出版,来实现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


1957,《日瓦戈医生》的意大利文版本率先面世。这部构思巧妙、内容充实的名著,很快便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广泛关注。在消费者的热捧下,英文、法文、德文等15种版本的《日瓦戈医生》相继问世,直接推动了一阵“帕斯捷尔纳克热潮”的形成。


4.png

电影《日瓦戈医生》剧照


但是,苏联有关部门对这种擅自将文稿于西方出版的行为十分震怒,在当时主管意识形态问题的“灰衣主教”苏斯洛夫的指示下,苏联作协试图阻止《日瓦戈医生》的出版。然而为时已晚,“帕斯捷尔纳克热潮”已经形成。


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1958年瑞典文学院宣布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帕斯捷尔纳克。为了保护这位作家,诺贝尔评委会只是肯定了帕斯捷尔纳克对于“继承和发展俄国抒情诗歌传统”所做出的不朽贡献,但明眼人都知道,诺贝尔文学奖是授予《日瓦戈医生》这部作品的。


得知获奖的帕斯捷尔纳克感到十分兴奋,向瑞典文学院表达了自己“无限的谢意、感动、安慰、惭愧”。这位厚积薄发的作家一跃摘得了文学的桂冠,然而问题很快便接踵而来。此时的帕斯捷尔纳克还不知道,一场政治风波已经悄然环绕在了他的周围。


5.jpeg

1965年,美国人拍摄的《日瓦戈医生》上映


三、山雨欲来风满楼


在冷战的时代背景下,任何文学创作或者艺术都很难逃脱被政治化的宿命,《日瓦戈医生》也不例外。这部涵盖了从沙皇时代到苏维埃时代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作品,一经面世就成为了两极对抗的武器,西方一些媒体罔顾这本小说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反而将其煽动为“自由俄国之声”。


6.png

《日瓦戈医生》事件的背后有美国中情局的广泛参与


在这种情况下,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日瓦戈医生》的行为对于苏联无异于一种挑衅。怒不可遏的苏联作协立刻予以回应,《真理报》发表了题为《反动宣传机构围绕一株“毒草”的叫嚣》的署名文章,一时间,苏联国内对帕斯捷尔纳克的讨伐和批判风起云涌,甚至连文学院的学生都成群结队地冲向他的住宅,通过投掷石块等方式来表达对这种“叛国”行为的不满。这些情绪汇聚成了一股巨浪,苏联作协公开要求开除帕斯捷尔纳克的国籍,代表舆论的塔斯社针对这一事件发表了言简意赅的社评:


“如果帕斯捷尔纳克到瑞典领奖后不再回国,苏联政府绝不为他制造任何障碍”。


7.png

获得诺贝尔奖时的帕斯捷尔纳克已经68岁


四、妥协与反复


“离开我的祖国对我而言无异于死亡,因此我请求不要对我采用这种极刑。”


面对被驱逐出境的可能性,帕斯捷尔纳克选择了妥协,对一个扎根这片大地的俄罗斯作家来说,没有什么比“驱逐”这两个字更可怕的了。他在给赫鲁晓夫和《真理报》编辑部的信中谴责了自己的过错,表示愿意放弃195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以此来保证自己不被驱逐。


就这样,一份自愿放弃诺贝尔文学奖的声明被寄到了瑞典。苏联政府并没有继续为难帕斯捷尔纳克,恢复了他的本职工作。随着这封公开信在《真理报》上发表,“日瓦戈医生”事件也正式告一段落。


然而风暴不会轻易平息。


8.png

赫鲁晓夫的解冻为苏联文学创造注入了新的活力


1959年的2月,英国报纸上刊发了一篇署名为帕斯捷尔纳克的诗歌《诺贝尔奖》:


“我可到底做了些什么坏事 / 我是杀人犯,还是无赖、泼皮?/ 我仅仅是迫使全世界的人 / 为我美好的家乡罗斯哭泣。


但尽管已面临死期 / 我也相信,有朝一日 / 善的精神定将压倒 / 卑鄙和仇恨的邪力。”


这首诗歌引发了国际社会包括加缪、尼赫鲁等人的广泛同情,但这种行为却又加剧了苏联公民对他的敌视,苏联总监察长鲁坚科亲自介入调查帕斯捷尔纳克的叛国行为,在审阅了大量的资料后,鲁坚科在给苏维埃最高主席团的报告中提交了两项处理意见,一是“不予以刑事处罚”,二是“建议驱逐出境”。1959年2月27日,中央主席团会议讨论了这份处理意见,最终没有通过“驱逐出境”的决议。 


9.jpeg

加缪


五、尾声


“如果有可能的话,请把我的出生地改成俄国,而不是苏联。”


帕斯捷尔纳克最终没有被驱逐,但长期担惊受怕的他早已如同惊弓之鸟,在1959年的风波之后,他很快就病倒了。紧接着第二年,这位被布哈林称作“诗歌巨匠”的诗人溘然长逝,简短的讣告没有阻止一些人们自发前往悼念。而那部《日瓦戈医生》,也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地下流传了许多年。


直到1988年,当年拒绝了这部小说的苏联“新世界”出版社第一次正式出版了这部小说,一代名著历经坎坷,终于以合法的身份回归到诞生它的故土,这一晃,已经过去了整整30年。


10.png

电影《日瓦戈医生》剧照


文史君说


作为一个生长在那片土地上的作家,帕斯捷尔纳克既忠于脚下的故土,也忠于自己的作品。但就是这样一个作家,却不幸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这也为他带来了无尽的烦恼。有趣的是,处理过“日瓦戈医生”事件的赫鲁晓夫在被迫下台之后,撰写了《赫鲁晓夫回忆录》,他在里面坦言自己通过“地下”手段搞到了《日瓦戈医生》的全本,并认为批判这样一部著作是“完全错误的”决定。事实上,就连这部《赫鲁晓夫回忆录》,也是赫鲁晓夫在层层监视下将书稿偷偷运到国外才得以出版问世的。勃列尼涅夫甚至还让赫鲁晓夫声明,那部作品不是他本人所作。历史就这样绕了一个圈,把同样的遭遇落在了两个曾经境遇截然相反的人头上,估计这才是赫鲁晓夫同情这位伟大作家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俄】贝科夫:《帕斯捷尔纳克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美】斯洛宁:《苏维埃俄罗斯文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8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蓝泰凯:《帕斯捷尔纳克和“日瓦戈医生事件”》,《贵阳学院学报》2019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张文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1 05:27 PM , Processed in 0.04079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