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6|回复: 0

[哲史艺丛] 明朝的府军前卫建了撤、撤了建,士卒还多逃亡,为什么这么奇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26 09: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朝的府军前卫建了撤、撤了建,士卒还多逃亡,为什么这么奇怪?

 文史君 浩然文史 2023-02-26 17:30 Posted on 山东


0.jpeg


在明朝,皇帝直辖的亲军共有二十六卫,皇家安全大部分由他们负责,可以说是最应该被皇帝所重视了,然而其中有一卫的地位却十分奇怪,虽然长官为朝廷的勋臣,皇家侍卫也多从这里走出去,但总体上却不受皇帝重视,这一卫便是府军前卫。


一、府军前卫的废除与重建


洪武时期,府军诸卫是皇帝的亲军卫所,担任保卫皇帝、太子的职能,府军前卫自然也在其中。然而,洪武末年,因为朱棣觊觎太子之位,便诱导多疑的朱元璋诛杀了与太子朱标关系亲近的蓝玉,而府军诸卫中的府军前卫作为蓝玉的嫡系部队,自然也受到牵扯,被整体取消了建制。然而,据《明太宗实录》记载,永乐五年、永乐十年仍有人被选入府军前卫,由此可见,府军前卫的建制并没有被完全裁撤,还有一些机构残留,因此复建等工作也相对更容易。


1.jpeg


后来,因为明成祖不喜欢太子朱高炽,反而喜欢皇太孙朱瞻基,因此他便想为朱瞻基抽调侍从军队以保证其安全。不过当时正值明朝“扫北”征伐时期,正规军队不宜作为宫廷侍卫,而且朱瞻基只是皇太孙而非太子,出于防止礼仪上僭越的考虑,明成祖便把目光投向了“幼军”。


当然,明朝的“幼军”并非指年幼的军卒,而是指年轻的军卒,因为他们资历尚浅,还未经历过战斗的淬炼,对于军队来说尚且年幼,因此便被称为“幼军”。没参加过战争的士兵,地位自然比不上身经百战的正规军队,因此作为朱瞻基的侍从军队再合适不过了。


明成祖从民间招募了将近3万年纪在25至30岁的壮丁作为幼军,来负责朱瞻基的安全保卫工作。皇室的侍从军队照例应该安置在二十四卫,而曾被废除却仍有残留的府军前卫便是一个极好的选择。永乐十三年,为了安置这些幼军,明成祖正式恢复了府军前卫的建制,并在府军前卫的残留之上重建了各级官署,其中幼军占二十五处卫所。


2.jpeg

影视剧中的朱瞻基


二、府军前卫幼军的补充与退休制度


作为一支军队,府军前卫幼军当然也会有人员的伤亡,因此自然需要人员补充的规则。


永乐十一年,明成祖下令:“(太子的幼军)有亡故了的,着原选官司来补,不要少了原数。若是那亡故了的户下,有年岁相应、精壮有气力、快走路这等,户下情愿要补的,着他来补。”补充主要是从亡故幼军的家乡挑选或者亡故幼军的后代自愿袭替而来。


3.jpeg


明英宗时期,因为府军前卫幼军的补充不利于民生,年富上书请求英宗将补充规则改为从府军前卫幼军内部子弟中挑选,但并未奏效。到了景泰朝,幼军服役已将近40年,士卒大多已有60多岁了,因此于谦上奏请求让年老的幼军找人顶替以退休归家,皇帝采纳了其建议,从此明朝便正式规定,幼军年到六十退休更代的制度。


4.jpeg

《明妃传》景泰帝


三、府军前卫的幼官和勋臣管理


从设置之初,明成祖便设置勋臣、都督一级的大将一名,以全权统领府军前卫和幼军的操练,最初为右军都督府都督薛禄。后来,因为幼军各卫所长官太年轻,薛禄奏请派老成的军官来担任,明成祖采纳了其建议,派遣了一批军官掌管府军前卫幼军各卫所,李玉便是其中一个。后来,李玉升职到都督一级,接替薛禄成为府军前卫首领,往后因为明宣宗与府军前卫关系亲近,依然选任勋臣、都督一级的官员统领府军前卫以示尊贵,于是便形成了勋臣、都督一级掌管府军前卫的定例。成化八年曾降为都指挥统领,但不久便恢复了先例。


5.png


明朝皇帝侍从被冠以“带刀之名”,而其中府军前卫幼官尤多。宣德二年,明宣宗便选拔了1200人作为皇家侍卫。正德、万历年间,皇家侍卫部队中“带刀官”共有220人,其中40人为府军前卫幼官,其他180人由其他二十五卫平摊,可见府军前卫幼官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府军前卫幼官多由在战争中阵亡的士兵的后代充任,因此对皇室的忠诚度相对来说要高的多,自然更容易被选为皇帝的侍卫。


6.jpeg

明宣宗


四、府军前卫幼军逃逸事件及处理


从明中期开始,府军前卫幼军的补充规则便渐渐不再被严格执行了,至于明孝宗登基之后,更是直接下旨:“府军前卫幼军今后如有事故,不必佥补。”正是因为这一通圣旨,大量幼军都误认为逃走不会被纠察,因此便四散奔逃。据成化元年梁璟称:“故今已逃之数将及三千。”


对于这些逃跑的幼军,朝廷的处理方式是将其追捕并发配大同、宣府两处边境哨所戍边,但仍有大部分幼军在逃,他们因为害怕边境艰苦不敢自首,甚至被抓之后再次逃跑。面对这种情况,白圭上奏请求给逃跑幼军三个月时间自首服役,过期则发配边境戍边三年。后来,白圭甚至还建议对所有逃跑的幼军都从轻发落,只把他们重新收入府军前卫幼军服役,然而成效并不明显,到成化十四年时,府军前卫幼军甚至只剩下了8600多人。


7.jpeg


然而即便府军前卫幼军逃逸现象如此严重,朝廷仍然十分宽容。明武宗初年,兵部所实行的对于在逃幼军的处理办法是:将无疾病和50岁以下的士兵收回继续服役,其他的幼军则直接退休。同时,对于还在服役的年老或者有疾病的幼军直接放还。正是由于这些方法的实施,府军前卫兵源紧缺,弘治十三年规定,在京的除顺天府所属人民、“并腾骧左等四卫、牧马所军余及各处逃移不知下落之人,并正军、正匠外”,其余家庭家里有年龄合适的都收充府军前卫服役。


五、府军前卫被忽视的原因


明宣宗时期,因为府军前卫幼官的特殊出身,朱瞻基将他们留作自己的专职卫队,往后便沿用这一制度,因此府军前卫幼官便极少行使保卫太子或皇太孙的职能。至于后来,宣德八年,明宣宗虽然另选了幼军做太子的侍卫,但不知为何没有派上用场,而是以其他卫所的军官代替,因此府军前卫幼军便渐渐失去了保卫太子或皇太孙的职能,而府军前卫幼军当年本就是为保卫皇太孙朱瞻基而特意重建扩充的编制,至于皇帝的保卫则早已有其他卫所负责,再加上幼军地位低下不符合皇帝的身份,因此一旦失去保卫太子或皇太孙的职能,府军前卫自然便失去了作用,不受重视也是理所当然了,至于勋臣管理这一制度,其实并非是因为皇帝重视,只不过是因为后世沿用先人的制度罢了。


8.jpeg


文史君说


明成祖时期的府军前卫是朱棣为了安置保卫皇太孙朱瞻基的幼军而特意恢复的,朱瞻基登基之后,府军前卫本应作为太子侍从,但没能成功,因此渐渐失去了应有的作用,理应裁撤,但后朝的皇帝深受“祖宗之法不可变”这一思想的影响,为了维持祖制而继续沿用府军前卫制度,使其成为了制度上的累赘。对于传承下来的东西不应一股脑照抄,而应因时因地有所损益,将不合理的东西剔除,才能使制度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秦博:《明代府军前卫侍从体制考》,《历史档案》2018年04期。


(作者:浩然文史·聆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9 01:27 PM , Processed in 0.03686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