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90|回复: 0

[哲史艺丛] 匪星投胎的贼帅,盗掘17座皇陵,引发中国艺术史上最著名的谜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5 08: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匪星投胎的贼帅,盗掘17座皇陵,引发中国艺术史上最著名的谜案

计白当黑 历史学堂君 2023-02-20 08:37 Posted on 广东


作者:计白当黑

编辑:莉莉丝


五代时期,一颗匪星落入嵯峨山(今陕西省中部),人们传言匪星落入唐皇陵,必是不祥之兆。说来也巧,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有个娃娃在此时出生,父母非常高兴,给他取名温韬。韬有韬略、包容的意思,温韬却辜负这个好名字。

温韬,从小不学无术,年轻时落草为寇,打家劫舍。此人狡诈多变,极善钻研。他先被歧王李茂贞收为义子,改名李彦韬。在老家华原,担任镇将,成为地方军政长官,从此踏入仕途。翻开温韬的简历,此人属于典型的投机型军阀,朝秦暮楚,左右摇摆,毫无忠诚可言。李茂贞胳膊粗,他先后两次为其“抬轿子”。朱温实力强,他赶紧换个马甲接着干。李存勖灭梁称霸,他急忙厚礼行贿拜码头。

由此可以看出,温韬人品不好。很多人看他不顺眼,从心眼里讨厌他,后唐重臣郭崇韬就是一位。他对李存勖说:“此劫陵贼尔,罪不可赦!”温韬早就通过伶人景进走起了“夫人路线”。后唐刘皇后收了温韬很多孝敬,自然在李存勖面前为其说话。时逢乱世,李存勖需要关中稳定的局势,温韬的依附符合当时的政治需求。因此,郭崇韬的话,李存勖以“已宥之矣,不可失信”为由,将此事压了下去。

20.jpeg
上图_ 后唐庄宗李存勖(xù,一作“勗”)(885年-926年)

有了新主子做靠山,温韬更加有恃无恐,变本加厉。他担任耀州节度使七年,其境内18座唐皇陵,有17座被他盗掘。他将陵墓中的财宝,统统纳为已有,匪星投胎的传言果然应验了。起初,温韬盗掘唐皇陵不过是筹措军饷,扩充实力,在解决军饷问题之后,温韬盗墓的目的只是为了搜刮稀世珍宝,以满足其变态猎奇心理。有了这批珍宝当敲门砖,温韬不断变换手中的保护伞,攫取更大的利益。

在温韬盗掘的17座皇陵中,最出名,影响最大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君王,命唐代著名建筑家、画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设计建造自己的陵墓。兄弟俩将墓址选择在咸阳城西北九嵕山。

据《唐会要·陵议》记载,昭陵在南麓山腰凿石为元宫(墓室),中室为正寝,是停放棺椁的地方。东西两侧排放着石床,石床上放着许多石匣,里面放满了大量殡葬品。墓室装饰华丽,与长安城大明宫类似。从墓道至墓室山约75丈,前后安置了5道石门。墓道内用三千块大石砌成,每块大石重约两吨,石与石之间相互铆接,坚固结实。由于地势险要,陵墓架设栈道与外界连结。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安葬后,拆除栈道,陵墓与外道彻底隔离。在陵山周围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昭陵依山而建,开创了唐代皇陵以山为陵的先河。

21.jpeg
上图_ 温韬(?-928),五代时梁国人

为了盗掘昭陵,必须找到进入墓室的墓道。温韬并没有一味蛮干,而是费了不少功夫。他命令士兵对九嵕山进行了详细的勘察,由于山势险峻,崎岖不平,始终没有找到墓道。就在温韬束手无策之时,恰逢天降大雨,有一处山体出现了塌陷。得到消息,温韬赶到事发地点。他发现塌陷的地方有个大洞,明显有人工开凿的痕迹。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就是传说中的墓道。来不及等雨停,温韬立刻命令士兵向下开掘。

《新五代史·温韬传》详细记载了昭陵被盗的过程。温韬顺着墓道来到墓室,“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他组织了数千士兵,以牛拉马驮的方式,花了一个月,才将昭陵的宝物全部搬完。可以说,对于昭陵的盗掘,是温韬盗墓生涯中最丧尽天良,也是最成功的一次。

在这些宝物中,书画艺术品的下场最为痛心。温韬是个文盲,用“没文化,很可怕”形容他,十分贴切。在他眼里金银珠宝比书画艺术更有价值。他从昭陵中带出一大批书画艺术品。温韬并不是为了欣赏,而是看上了装裱书画艺术品的丝绸。很多书画艺术品被撕毁遗弃,其危害影响至今。后世认为温韬对帝王陵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是中国盗墓史上最危险、破坏性最强的“摸金校尉”。

22.jpeg
上图_ 出唐代书法家冯承素所临摩的《兰亭序》

温韬的行为,给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留下了很多历史之谜。最著名的莫过于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的去向。唐太宗李世民一生酷爱王羲之的书法,收藏了很多书圣的真迹。他死后,包括《兰亭序》在内众多名家书画一同陪葬。温韬盗掘昭陵,《兰亭序》并未面世,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纷纷猜测,这件国宝很有可能毁于此次劫难。

温韬对自己的盗墓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将盗得宝物逐一登记,编成目录,出版成书。在书的目录中并未发现《兰亭序》的踪迹。由此,很多人庆幸《兰亭序》也许不在昭陵,而是陪葬乾陵。温韬的愚昧无知,给中国艺术史留下了一团扑朔迷离的迷雾,相信将来《兰亭序》会重见天日。

温韬无恶不作,奈何也有失手的时候。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两位皇帝合葬在一起,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例。温韬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发动数万人,打算大干一场。可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温韬带人上山,天空突然狂风骤雨,人马刚刚下山,天空立刻转为晴天。一连三天,都是如此。温韬是个自相矛盾的卑鄙小人,一方面他违背伦理,盗墓掘坟,另一方面又怕盗掘乾陵遭到报应。在这种复杂心理的作用下,温韬只得罢手。依靠诡异天气的“神助攻”,乾陵这才幸免于难。

23.jpeg
上图_ 郭威(904年-954年),即后周太祖

秦汉以来,一直有“事死如事生”的说法,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在年轻时就修建陵墓,积累财富,以便自己身后享用。如此“厚葬”习俗,刺激了盗墓贼的贪婪之心。周太祖郭威对温韬的行为深恶痛绝,反复提倡“薄葬”。他临死前,特地写信给柴荣,安排自己的身后事。

在信中郭威希望自己死后只需纸衣瓦棺。陵墓一切从简,不要让灵柩在宫中停留太久,不修建祭庙,不设置守陵人,也不要立石人石兽。陵墓前立一块石碑,上面写郭威一生节俭,只用纸衣瓦棺入葬。同时,还嘱咐柴荣建四个衣冠冢,将郭威平时穿的衮冕、通天冠、绛纱袍各二件,一件葬在京师,另一件葬在澶州;再挑郭威生前用过的剑和盔甲各二件,分别葬在河中和大名。这样每年柴荣可以派人给郭威扫墓,如果不来,也可以在上述四个地方遥祭。郭威的深明大义,一时传为美谈。相比之下,温韬祸害一方,有悖伦理,与传统儒家思想背道而驰,对后世的丧葬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4.jpeg
上图_ 五代十国版图

正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同光四年(926年),在“兴教门之变”中,李存勖中箭身亡。李嗣源成为后唐第二位皇帝。他即位后,严惩贪吏,减徭轻税,发展生产,裁减宫人,是五代时期少有的明君。

在李嗣源的治理,后唐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温韬这种没有政治立场的军阀,受到了李嗣源的忌惮。他的所作所为又造成了恶劣影响,作为一名开明的君主自然要拿他祭旗。公无928年,温韬遭灭门。一代贼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即便如此,也无法弥补他造成的巨大损失,可恨可杀!


参考资料:《新五代史》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9 01:37 PM , Processed in 0.03153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