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0|回复: 0

[哲史艺丛] 三十六计走为上,真的是要逃跑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21 03: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十六计走为上,真的是要逃跑吗?

 赵恺 国家人文历史 2023-02-14 21:44 Posted on 北京


0.jpeg
本 文 约 5500 字
阅 读 需 要 15 min


在中国历代兵法中,《三十六计》或许是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今天即便是不通兵事的普通人,也会将“瞒天过海”“笑里藏刀”等计谋挂在嘴边。那么,这样一部在中国脍炙人口的兵法著作是如何出现的,它的传播又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png
《琴瑟退司马》,出自《戴敦邦画说三国演义》

南朝名将檀道济的悲剧人生


谈及《三十六计》,活跃于东晋末年至刘宋初期的檀道济显然是无法绕开的人物。因为按照《南齐书·王敬则传》的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便已然成为一句人尽皆知的兵学典故,并在后世演化为那句人尽皆知的“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檀公三十六策”是否便是后世流传的《三十六计》呢?要厘清这个问题,或许我们应该从檀道济的人生履历中寻找答案。

按照《宋书》《南史》等相关史料记载,檀道济的家族本生活在兖州高平郡(今山东菏泽)境内,只因中原深陷八王之乱和五胡入华的战乱,才选择衣冠南渡,因此当檀道济出生时,其祖辈已在扬州晋陵郡的京口地区(今江苏镇江)扎根近80年。

作为漂泊无依的北方移民,檀氏家族想要在南方崭露头角,自然只能依附豪门。檀道济的叔父檀凭之投靠了东晋权臣司马道子,并一度当上宁远将军。不过此时的东晋王权已然风雨飘摇,随着桓玄公然逼迫晋安帝司马德宗退位,以刘裕为首的北府兵少壮派将领也怀着“兵强马壮者为天子”的野心,打着光复晋室的旗号与桓玄对抗。

作为手握兵权的实力派,檀凭之主动投效刘裕帐下,虽然其本人不幸倒在了进军建康的路上,却为檀氏家族在刘宋政权争取了极大份额的“政治原始股”,只是檀凭之的亲生儿子檀和之年纪尚幼,刘裕才选择将檀氏家族应有的“政治遗产”分给檀凭之自幼抚养长大的檀韶、檀祗、檀隆和檀道济这四个侄子。

元兴三年(404),三十岁左右的檀道济被刘裕任命为参军,并在此后近20年跟随刘裕南征北战,随之加官晋爵。然而,随着永初三年(422)刘裕病逝,刘宋政权内部随即爆发一系列惨烈的政治内讧。檀道济虽然为刘裕的第三子刘义隆击败了谋反的荆州刺史谢晦、抵抗了北魏的入侵,却也因此功高震主,最终在元嘉十三年(436)被刘义隆诛杀。

客观地说,在刘宋政权建立之初,檀道济的确有过击败桓玄残党、镇压徐道覆起义军、北伐后秦等一系列辉煌战绩。但这些成就与其说是檀道济个人军事才能出众,不如说仰仗于北府兵集团在刘裕领导下所迸发出的凝聚力和创业热情。也正因如此,随着刘裕病逝,刘宋集团的功臣们旋即开始相互倾轧。檀道济虽然作为笑到最后的胜利者,却在此后的军事行动中鲜有过人之处。

在元嘉七年(430)的北伐中,檀道济虽然受命总都督各路军事,却未能在御驾亲征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手中讨到什么便宜。虽然靠着以沙充米、唱数计筹的小伎俩安定了军心、迷惑了对手,但最终也不得不主动放弃刘宋于黄河一线经营多年的要塞——滑台。

“走为上计”的真正含义


那么,所谓“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指的是不是檀道济善于敌前转进呢?事实上后人也的确在《南齐书·王敬则传》中加上了“盖讥檀道济避魏事也”的注释。王敬则是不是真的用“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来讽刺檀道济无能呢?结合王敬则的人生阅历来看,答案似乎也是否定的。

作为南齐的开国功臣,王敬则的人生履历与檀道济有些相仿,也是同样崛起于王朝迭代之时,同样在军中颇有威望,同样曾在与北魏的战事中落败,只不过王敬则败得更难看。齐建元二年(480),北魏军队入侵淮、泗地区,身为南兖州刺史的王敬则竟畏惧北魏军势而选择不战而逃、一股脑地跑回建康。如果“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的本意是讽刺檀道济无能,王敬则恐怕每次听到都会无地自容,更不会轻易提起。

2.png
檀道济,南北朝刘宋名将,跟随刘裕南征北战,屡立功勋。在当时,“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已是人尽皆知的兵学典故,并在后世演化为那句人尽皆知的“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的真正含义,恐怕比《南齐书》注释者所想要复杂得多。因为王敬则与檀道济最大的共同点在于,他们同在一个王朝的开创者病故后面对新君的猜忌。王敬则作为齐高帝、齐武帝的旧臣,齐明帝萧鸾对他极为猜忌。与檀道济不同的是,王敬则没有坐以待毙,他选择挥师建康,与意图谋害自己的君王展开殊死一战。

永泰元年(498),借助迅速的动员和高速的挺进,王敬则所部抵达建康时,齐明帝萧鸾、太子萧宝卷一度惊慌失措。有人将宫中乱象以及齐明帝父子意图外逃的消息告知王敬则,于是便有了那句著名的“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由于不清楚来人的身份和用意,在没有前后文的情况下,后世很难理解王敬则这段话的真实含义。但回首檀道济生命的最后时光,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帮助。元嘉十二年(435),北魏南侵刘宋边境,病榻之上的刘义隆急召檀道济入朝。但檀道济抵达建康后,刘义隆的病情却有所好转,檀道济又返回边境镇守。可就在檀道济上船欲行之际,刘义隆再度下诏将其召回。檀道济刚刚下船,便被廷尉当场逮捕。

由于檀道济一案牵连甚广,并在此后不断被刘宋政权提及,因此在南北朝时期,这句“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或许是说檀道济虽然具备出众的军事才能,并总结了诸多策略,却在关键时刻没有果断乘船离去,以至于连累整个家族倒在刘义隆的屠刀之下。

王敬则在兵临建康城下之际提及檀道济,或许是为了说明此刻的局面已然到了君臣之间不死不休的境地。但在已经撕破脸的情况下,王敬则显然也不会给萧鸾父子提出什么正确的建议。事实上,也正是因为齐明帝没有选择仓皇出逃,才最终等到王敬则死于乱军之中的消息。

在南北朝纷乱的历史上,无论是檀道济还是王敬则都只能算是乱世群雄中相对出色的将领而已。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句“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却极大提高了两人的历史地位,令他们成为后世提及《三十六计》时无法绕开的两个关键性人物。

今本《三十六计》的成书年代


3.png
吴王夫差请西施参谋国家大事,出自杨大章绘连环画《兵法三十六计丛书之美人计》。美人计为 《三十六计》中第三十一计,取自越王勾践以西施重宝取悦夫差,转败为胜的案例

檀道济生前是否有将戎马半生的行伍心得编撰成书,史料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可以肯定的是,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并没有任何一部史书提及过有《三十六计》或《三十六策》这部兵法著作。而今天可以追本溯源的《三十六计》,最早被发现于1941年甘肃邠州(今陕西彬州)的一个旧书摊上。根据当时记载,这本《三十六计》的题下注称“秘本兵法”。由于是手抄本,因此年代、作者、以往公私藏书目录均无从考证。但就是这样一部来路不明的“三无作品”,却很快由成都兴华印刷所用土纸翻印,由成都瑞琴楼发行,并开始在大江南北流行。

发现者之一的叔和曾在1961年的《光明日报》副刊上撰文对上述发现加以介绍:“十几年前,我在成都一个冷摊上无意中发现一本土纸印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是根据一个手抄本翻印的,封面书‘三十六计’,旁注小字‘秘本兵法’。前有简短引言,后有半篇跋(翻印者序上说原抄本‘跋语仅存半页’),可惜没有作者,没有出处。……书中每计均有解语,有按语。……(这本小册子)究竟是什么时候,什么人总结下来的?出处究竟何在?这问题在我还是一个谜,特此写出质诸高明。”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三十六计》中虽然并无时间信息,但从其内容还是大致可以推测出其成书年代。

《三十六计》全书不分卷、共分“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六套。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每计又有三个组成部分:序号和计谋名称、解语、按语。其中大多数计谋名称,多来自于元、明以来流行一时的小说、评书、话本等通俗文学。

如第一计“瞒天过海”便出自《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引用的是唐初名将薛仁贵用幔帐将船只伪装成房屋,诱骗对波涛心怀畏惧的李世民渡过渤海的典故。而其中的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中分别出现了北宋薛长儒迅速平定州兵叛乱、狄青假借祷告鼓舞士气最终击破地方割据势力的故事。足以证明《三十六计》的成书时间应该晚于唐、宋。

而“败战计”中的“空城计”“苦肉计”和“连环计”虽然讲述的是汉末三国时代的故事。但计谋名称却都出自元杂剧和成书于元末明初的小说《三国演义》。可见这部兵书的成书年代最早是在元末明初。

除了计谋名称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外,《三十六计》中的“解语”部分更充斥着明代兴起的“以易演兵”。所谓“以易演兵”,指的自然是将《易经》相关内容与兵法相糅合。如《三十六计》中的第三计“借刀杀人”,其“解语”便是:“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这里的“以《损》推演”,指的便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十一卦“损卦”。《三十六计》的作者之所以将“损卦”和“借刀杀人”联系在一起,主要是因为“损卦”中含有建立信任、以利诱之等元素,似乎与“借刀杀人”的宗旨有相近之处。

虽然这种深层次的潜在联系,即便深谙《易经》的相关内容,也不免令人有牵强附会之感。但在明代“以易演兵”却是民间兵法的常见操作。除《三十六计》外,明代儒生赵世郁(因其表字本学,因此又被称为赵本学)所著《韬钤内外篇》更可谓是“以易演兵”领域的扛鼎之作。

赵世郁生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卒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虽然其自称赵宋宗室后裔,但一生并未踏足官场。如果不是弟子中出了一位抗倭英雄俞大猷,那么赵世郁的一生所学可能最终都将被历史长河所埋没。

俞大猷晚年将赵世郁所著《韬钤内外篇》《孙子兵法十三篇注释》,连同自己的《剑经》,合编为《续武经总要》,刊刻行世,才令赵世郁“知其一无不根基于《易》者”的兵法理念流传后世。而有学者对照《韬钤内外篇》与《三十六计》的相关内容后,认为《三十六计》不仅在“解语”部分参考了《韬钤内外篇》“以易演兵”的精神,更在一些战略思想和战例分析上与《韬钤内外篇》一脉相承,并由此得出《三十六计》成书于赵世郁死后的明朝中晚期的结论。


《三十六计》的传播


《三十六计》并不完美,却拥有着其他兵法无法企及的传播能力。这首先体现在其计谋名称的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之上。为便于记忆,有人甚至编成了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度陈仓、走为上计、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此类打油诗还不只这一首,另一首有关《三十六计》的打油诗是这样写的:下策金玉借,以指劫擒贼;草鱼海间笑,山羊桃中击;树暗痴故走,釜空苦远客;屋梁连人尸,隔魏虢国灭。同样是去掉全诗头尾的“下策”、“国灭”各二字,余下三十六字,依序对应《三十六计》的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指桑骂槐、趁火打劫、擒贼擒王、关门捉贼、打草惊蛇、浑水摸鱼、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调虎离山、顺手牵羊、李代桃僵、无中生有、声东击西、树上开花、暗度陈仓、假痴不癫、欲擒故纵、走为上计、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连环计、美人计、借尸还魂、隔岸观火、围魏救赵、假道伐虢。

除了计谋名称容易记忆外,《三十六计》在“按语”部分引用大量战例,也极大丰富了每一条计谋的应用场景。特别是一些脱胎于演义、评书的历史故事更消除了普罗大众的阅读障碍。毕竟这些故事或许并非事实,却早已脍炙人口。

因此,作为一部“民间兵法”,《三十六计》拥有极强的生命力。自明代中后期出现以来,虽然遭到清政府的封禁,却仍然能够以手抄本的方式流传数百年之久。即便在“文字狱”大行其道的情况下,仍能成为“洪门”等地下组织所奉行的“哲学”。

4.png
英文版《三十六计》

1941年被发现后,今本《三十六计》之所以能够迅速得以刊印成册,很大程度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如火如荼的抗日烽火之中。面对偷袭珍珠港得手后,如日中天的日本军国主义集团,怀着拳拳报国之心的四万万同胞,渴望能够从古籍中汲取智慧,从而凝聚起更为强大的力量,去保卫自己的祖国。

1979年,由无谷译注的《三十六计》出版,并很快为广大历史和军事爱好者所接受。此后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李炳彦少将改编的《三十六计新编》更在全国掀起《三十六计》的热潮。《三十六计》的故事不但被绘制成连环画,还被拍成电视系列片,如1992年6月由中央电视台“军事天地”推出的“三十六计古今谈”,播放后收视率极高。

这本小册子不但中国人研究,外国人也在研究。像瑞士的汉学家胜雅律(Harro von Senger)经过潜心研究后,于1988年编著了《智谋:平常和非常时刻的巧计》,引起轰动。他认为,西方人无论计谋怎样花样翻新,大抵都跳不出中国人高度概括的计谋范围。中国人开辟的智谋学,是一个既深邃又广袤的天地。他这个西方人只是品尝了其中的点滴,便深感其味无穷,欲罢不能。日本有学者称三十六计是“运筹帷幄的诀窍”,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工商企业经营和相互之间的竞争上。

就理论基础而言,《三十六计》无法与《孙子兵法》等兵法经典等量齐观,但作为一部军事、历史科普读物,它的出现却有着无法忽视的时代意义。《三十六计》便如今天被广大军迷誉为“三大神书”的《赤脚医生手册》《民兵军事训练手册》《军地两用人才之友》以及20世纪70年代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一样,以最为简朴的方式告诉世人,何为战争、何为博弈以及普通人如何在战争和博弈中用自身的智慧去应对最为极端和困难的局面。


a.png
END
作者 | 赵恺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火炬 李栋 苗祎琦

本文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3年1月上,原标题为《一本“民间兵法”的来龙去脉<十六计>:最通俗易懂的兵书》,有删节,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9 01:02 PM , Processed in 0.04101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