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1|回复: 0

[哲史艺丛] 长平之战损兵40余万的赵国,为何还能在邯郸保卫战,大败秦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8 05: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平之战损兵40余万的赵国,为何还能在邯郸保卫战,大败秦国

 杨上柳下 历史学堂君 2023-02-14 07:07 Posted on 广东


作者:杨上柳下

编辑:莉莉丝


 
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在古代战争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战国时代真正意义上的一次决战。此战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称“(秦军)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考虑到当时各国的总人口也不超过2000万,因此如此巨大的数字让后世质疑司马迁是否有所夸大。但无论如何,此战给赵国造成了巨大损失,则是无可弥补的。

0.jpeg
上图_ 长平之战遗址 山西晋城高平市永录乡

  • 从长平惨败到邯郸大胜


长平惨败后,秦军在做过短期休整后,开始了下一步行动,准备一举攻破赵国国都邯郸,彻底灭亡赵国。于是公元前259年,赵国的首都保卫战打响。

然而,长平惨败后的赵军却一改颓势,在魏国、楚国等军队的援助下,成功击败了秦军,不仅歼灭了秦军10余万之众,还成功俘虏了2万多人,可以说取得了一场难能可贵的胜利。看似奇迹的背后,又是有哪些因素促成的呢?

1.jpeg
上图_ 胡服骑射

  • 赵国家底雄厚依然还有些“老本”可吃,且国内能人志士上下齐心为国而战


赵国在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从军事到政治上都焕然一新,尤其是建立了冠绝天下的的骑兵部队,更是威震四方。赵武灵王时期赵国一举攻灭中山国,收服林胡、楼烦等强悍的游牧民族,向北拓展疆域千里以上,使赵国成为“头部”军事强国。

赵武灵王死后,赵国也基本保持了强大的军队。虽然长平之战给赵国造成了巨大损失,但依托雄厚的家底,还是有些“老本”可以吃的。

此外赵国当时还有着“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这样的优秀政治家,以及廉颇等身经百战的名将(长平之战如果赵王丹不是将统帅由廉颇换成赵括,也许另有一番结局)。长平战役后,廉颇等人接手了赵括留下的烂摊子,重振旗鼓,积极备战;赵胜等人则积极奔走,游说魏国、楚国等国出兵援救赵国。

2.jpeg
上图_ 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

同时,赵国国内能人志士也纷纷各显神通,为国而战。比如赵胜的门客毛遂随同赵胜出使楚国,软硬兼施,凭借无畏的勇气和出众的口才说服了楚王下决心援助赵国,也留下了“毛遂自荐”的千古佳话;而李谈则率领3000勇士组成敢死队主动进攻秦军,将秦军击退十余里,其本人也英勇战死沙场。后赵王丹为表彰其殉国精神将其厚葬,命名其墓为“侠士冢”。

可以说,赵国自身尚存的实力和各阶层人士的共同努力奠定了最后取胜的坚实基础。

3.jpeg
上图_ 赵国形势图

  • 魏楚等国的援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然即使国内有能人志士“续命”,也有“老本”可吃,元气大伤的赵国单靠自身力量也不足以抗秦,积极争取其他国家的援助才是上策。因此,赵国开始了积极的外交运作:将六座城池送给齐国,与齐国“拉关系”;与魏国签订了“盟约”,共商抗秦大计;赠送土地给楚国掌握实权的春申君黄歇,与楚国也积极结好。

与此同时,黄歇以及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等人(也均为“四公子”之列)也能清醒的认识到“唇亡齿寒”的道理,深知一旦赵国被灭,接下来各国都将面临被秦国攻灭的危险。因此在邯郸之战中,魏无忌和黄歇都亲自率领本国大军援助作战,可以说大大增强了赵军的实力。

而齐国虽然没有派兵助战,但也在战役中保持了中立,没有倒向秦国,使得赵国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可以说,东方各国联合援助赵国,构成了强大的“合纵”力量也促进了赵国的胜利。

4.jpeg
上图_ 秦骑兵

  • 秦军虽然长平大胜,却也损失巨大,连续作战导致战斗力下滑


在冷兵器时代,双方的武器装备基本处于同一档次,不会出现“降维打击”的局面,因此两军作战往往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即使胜利的一方往往也都是惨胜。长平之战虽然秦军取胜,但赵军也绝对不是软柿子,白起本人就表示“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寥寥数字,却反映出秦军胜利背后也付出了极其巨大的代价。

因此这位统帅反对秦昭襄王继续进行邯郸之战的计划,他劝谏称“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然而,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秦王却对白起的逆耳忠言完全听不进去,一意孤行的继续命令秦军作战,结果最终不出白起所料。

5.jpeg
上图_ 白起(?—公元前257年)

  • 秦国高层的“内斗”也严重影响了秦军的作战


白起在长平之战的巨大成功使得他本人赢得了空前的荣誉和声望,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则是来自秦国高层的“羡慕嫉妒恨”。

秦相国范雎(“远交近攻”的始作俑者)虽然就其才华来看不失为一代名相,但其人品和格局则不敢恭维,尤其是其深恐白起凭借军功位居其之上,在赵国说客苏代“武安君(白起)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记载于《史记》)这样极富煽动性语句的刺激下,范雎不惜在秦王面前对白起多进谗言。

不仅如此,范雎还试图扩大其在军队中的影响,举荐了其救命恩人郑安平为将。结果在邯郸之战中,郑安平作为范雎的“身边人”,却率领2万多秦军投降了赵国,给秦军造成了严重损失。

6.png
上图_ 范雎(?-前255年),字叔,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

而秦昭襄王既对白起不赞成进攻邯郸的建议严重不满,更忌惮其战功,后来不仅将白起晾在一边,更是在邯郸惨败后,将锅甩到白起身上,还逼其自尽身亡(这也是古代很多功高震主的军事统帅的必然宿命)。秦国军政高层的“内斗”也对秦军的作战起到了巨大的消极影响,一定程度上反而帮助了赵国一方。

可以说,邯郸之战不仅使得赵国免于亡国的危险,更是沉重的打击了秦国的气焰,使得秦国统一全国的脚步放缓,同时也显示出东方六国“合纵”抗秦的巨大成效。战后,秦国也意识到统一天下不能仅凭借军事实力,因此总结经验教训,在继续发展壮大军队的基础上,加大了“连横”的外交手段,积极破坏东方六国之间关系。

7.jpeg
上图_ 秦灭六国 示意图

而取胜的赵国等国却没有继续保持协同作战的同盟关系,反而在秦国的运作下继续回到了过去互相攻击敌对的分裂状态,结果被秦国各个击破。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正式统一了六国,而这距离赵国在邯郸之战大胜秦军也不过才过去30余年之久。

参考资料:《史记》,西汉,司马迁著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2 09:53 PM , Processed in 0.03301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