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0|回复: 0

[哲史艺丛] 外来的“十二星座”,为什么充满“中国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8 11: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外来的“十二星座”,为什么充满“中国风”?

国家人文历史 2023-02-14 05:01 Posted on 北京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地道艺术 Author 地道艺术


0.jpeg

 本 文 约 5000 字
阅 读 需 要 14 min

敦煌石窟的壁画《炽盛光佛图》中,藏着古代中国“十二星座”里的秘密。


1.jpeg
《炽盛光佛图》(局部)。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

01 敦煌石窟里,藏着“十二星座” |


这张图出自敦煌莫高窟的第61窟,建造时间是晚唐至北宋早期归义军时期,归义军首领向中原王朝称臣,官职世袭,先后经历张、曹两个家族的统治。

《炽盛光佛图》所在的石窟,开凿于归义首领曹元忠在位时期,也就是公元946至976年。石窟供奉的主尊是文殊菩萨,所以后来俗称“文殊堂”

2.jpeg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局部)。敦煌莫高窟第156窟

进入洞窟时,需要经过甬道,甬道两侧各有一幅壁画,就是《炽盛光佛图》。两幅壁画内容基本一致,内容是“炽盛光佛经变”,佛教里的一个故事。

按照佛教说法,佛有成千上万种面孔。所谓“炽盛光佛”,说的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一种变身,其身体能绽放炽烈的火焰,所以得名。

3.jpeg
《炽盛光佛图》(北壁、南壁各一幅),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摄影/羽羽

画面中心位置就是炽盛光佛,坐在在华丽的车上,身体放射出耀眼的火焰;外围簇拥着九曜星神;星神的上方彩云浮动,分布着一群手持笏板、头戴冠冕、身穿华服的神灵,这就是二十八星宿之神,也叫星官。

还有十二个圆形的图案穿插其间,也这就是“十二星宫”或“十二星座”的形象。甬道的南壁和北壁上的星宫保存得都不全,各有九幅,但是组合起来,十二宫都不缺。

4.jpeg


《炽盛光佛图》中的“十二星座”。绘图/李正乔


看完这张图,你应该会有这样的感受:既熟悉,又陌生。

先说熟悉。这些“星座”图案,出自千百年前,但是名称跟我们熟悉的现代版本基本对的上。

5.jpeg

三国吴地出土对凤纹铜镜。图1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图2藏地不详


再说陌生。第五期的文章里,我们说过,“十二星宫”是舶来品,来中国之前先后经历了古巴比伦、古希腊、古印度的接力。但是,如我们开头所说,从这几张图像里,我们看不出太多的洋味儿,相反,它们“很国潮”“很中式”。

这是怎么回事?要想弄明白,我们还得再一次回到“十二星座”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从星座变化,看“刺激扩散” |

你肯定注意到了,“十二星座”的早期身影多出现在佛经、佛窟、佛寺中。没错,一开始,这种文化现象,正是跟随佛教一路而来。

相对于“十二星座”,佛教是更大的“舶来品”。所以,我们要想了解“十二星座”的形象之谜,就必须放到佛教传播的大背景之中。


7.png

7-8世纪唐代星占图(残卷拓片)左下角有天蝎、天秤、室女三星宫。吐鲁番地区出土,藏地不详


我们知道,一种文化从原地向外扩散传播,都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这方面,新闻传播学、人文地理学都有相关的阐释。

有的文化现象,传播障碍较少,从源地到传入地,可以让陌生的地方迅速接收,这种扩散被称为“传染扩散”。

8.png
《陀罗尼经》(局部)中的十二星宫图。北宋开宝五年刊刻,藏于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

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文化,尤其是复杂的文化系统,由于各地环境、习俗的不同,当它进入新领地后,必然面临“水土不服”的挑战。

这个时候,为了在当地开花结果,就不得不对原有的内容进行改变,从而获得当地人的逐渐认同。这种受挫之后改变策略的传播方式,被称为“刺激扩散”。

显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就属于“刺激扩散”。而“十二星座”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元素,也经历了这种过程。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9.jpeg

中国中唐时期的星象图。敦煌星图.甲本.S.3326,敦煌藏经洞出土


关于“十二星座”最早的有确切的记载,是隋代译出的《大方等日藏经》,其中就出现了12星座的早期命名:水器之神、天鱼之神、特羊之神、特牛之神、双鸟之神、蟹神、狮子之神、天女之神、秤量之神、蝎神。

在这里,你肯定能体会到,这一串名字有一股“异域”的味道。而且,这时候的十二星座的应用,跟运势占卜都没有联系,只是跟十二个月份进行了简单的对应。

10.png
《火罗图》中的“十二星宫”。南宋刻印佛经,日本京都教王护国寺收藏

从中我们看得出,从西汉晚期到隋朝,佛教已经传播了五六百年,但作为外来的“强龙”,在“地头蛇”面前,依然小心翼翼。

“摩羯”,从“羊头”到“龙头”|

唐代引进的佛经《大随求陀罗尼经》,其宋代印刷刻本中出现了十二星座的图像。

在这张图上,有一部分图像,还保留着外来的模样,比如“天秤”,是西式的天平;“摩羯”,是鳄鱼头鱼身,这是古印度对古希腊“羊头鱼身”改造后的形象。

11.jpeg

《大随求陀罗尼经》里的“十二星宫”。北宋景德二年(1005)刊刻,苏州博物馆藏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少星座的形象“很中国”。比如“双子宫”,并不是古希腊版的双胞胎,而是一男一女,穿着打扮是中原人的服饰。再比如“射手宫”,又叫“人马宫”,用弓箭来表示,这大约就是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中国人对“射手”的一种转译。

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十二星宫”正在经历从异域风格到中国风格的过渡。

接下来,我们再看上一期解读的辽代《天文图》,其中的“天秤宫”图案依然是天平,但其他十一个星座几乎全部是中国人熟悉的画风:古希腊“人马宫”(射手宫)中的“人头马身”,被演绎为人牵马。

12.jpeg

张世卿墓十二星宫图(部分),宣化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出土。制图/羽羽


注意看这个“摩羯”——头部不是古希腊的羊,也不是古印度的鳄鱼,而是变成了龙头。这个“龙头鱼身”的造型,这是本土化之后的摩羯形象,在辽宋时期,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器物中,其形象被称为“摩羯纹”。

13.jpeg

辽代摩羯纹金花银碗(局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14.png

南宋龙泉窑摩羯纹双耳纸槌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这个龙头鱼身的“摩羯”,后来又被称为“鱼化龙”,在中华大地上演绎出另一番精彩:

科举考试,成功上岸,就好比“鱼跃龙门”,而“鱼化龙”就是鱼跃龙门时从鱼变成龙的过渡状态。

你看青花瓷器上的“鱼化龙”,就几乎没有任何外来文化的影子了。

15.jpeg

清初鱼化龙纹青花瓷盘。北京大羿2019春季拍卖会


而咱们本期的主角,莫高窟61窟甬道里的“十二星宫”,从人物形象到画风,都已经完成了彻底的中国化。

地道君还想特别提醒:这两幅图虽然出自佛窟,但二十八星官的造型其实来自道教,而手持笏板、身着官服的形象,又有儒家文化身影。

熟悉历史的小伙伴应该知道,佛、道、儒三家从唐代开始,逐渐互相借鉴学习。等到金末元初,甚至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提倡“三教合一”的,其中有一个代表人物,就是道教全真派的王重阳。

16.jpeg
《炽盛光佛图》(局部)中的星官。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

“阶层跨越”,比“地区跨越”更难|


前边我们说了,早期十二星宫主要用在天文历法之中。无论是佛经、石窟壁画,还是辽人墓葬中,它总是跟中国传统的二十八星宿形影不离。

17.jpeg
张世卿墓里的“十二星座”。图1宣化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出土,图2制图/李正乔

慢慢地,十二星座也开始从天上来到人间,被应用于各种占卜。到了北宋开保七年,也就是公元974年,留下了一份叫《康遵批命课》的文书,后来被发现于敦煌的藏经洞。其中有大段文字,将十二星宫和算命结合起来。

这些占卜说辞,正是唐宋时期文人大谈“摩羯命苦”的理论根据。

古代“十二星座”的流行,基本上是在知识分子的圈子。但是接下来介绍的这件物品,则让我们看到了这一文化试图“破圈”的努力。

河北邢台开元寺里有一口大铁钟,是一件金代(南方为南宋)的文物。它外壁一圈,就镌刻着“十二星宫”。

这一回,“天秤宫”的里的天平,变成了中国传统的杆秤;而“双子宫”则被刻成日月图案,这是很可能是当时的人将男女形象抽象为“阴阳”,然后又用日和月来代表。

最让人纳闷的是“摩羯宫”:动物的形象没有了,变成了一块石碑。思来想去,大概因为“摩羯”又被音译为“磨碣”,“碣”的意思是石头。把石头磨一磨,不就是“石碑”么?


19.png

古希腊神话中的“摩羯”形象。来源/稻草人语著《星座神话》


20.jpeg
《洛神赋图》中出现了“摩羯”。来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跟文人“玩梗”不一样,这个脑回路,属于不太识字的劳动人民。显然,铸造大钟的工匠,很难一下子搞懂“十二星宫”原来的图案。

通过以上探索,我们了解到,古代“十二星座”不像“舶来品”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舶来品”的主动妥协。

另一方面,咱们中华文明,有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源源不断地吸纳外来文化元素,而且可以做到“为我所用”,最终使其变成自身的一部分。

21.jpeg
明代水陆画中的“黄道宫神”。来源/山西太原保宁寺水陆画

从宗教到科学,“星座”二进宫|

汉代以后,“十二星座”跟随佛教进入中国,主要还是通过陆地上的“丝绸之路”。但是别忘了,还有一条“海上丝路”。

大约从明晚期开始,传教士从海上奔向东方。传播宗教思想的同时,也把西方的天文学知识带了进来。所以,在明清之际,包括十二宫在内的星座命名系统被介绍到中国。

22.png
《赤道南北两总星图》清代重印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就像佛教传播遇到的挑战一样,在一个新的国度,这些科技知识在传播过程中,也作了妥协:中国古代命名的星宿,还是沿用旧称;没有命名的,就翻译欧洲的星座名来补充完善。

但是,这些天文知识,跟大多数科技发明一样,被统治者视为“奇技淫巧”,所以,它们最终封存在宫廷中,没能出圈。


23.jpeg
清康熙瓷青纸简平星盘仪。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再到后来,封闭的国门被西方列强敲开,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开办新式学校、公派留学等等,这一波潮流中,我们系统地引进了西方的科学著作,“黄道十二宫”以新的面孔进入中国。

维新派人士康有为,在他的《诸天讲》中,对“十二星宫”名称做了一次总结修订。例如将“阴阳”改成了“双子”,“天女”“双女”“室女”统一翻译为“处女”,“宝瓶”改成“水瓶”。

至此,十二星宫的名称,基本接近了现在我们熟悉的名字。但是,十二星座在中国的传播,还在继续。

24.jpeg
康有为著《诸天讲》书影

当代“十二星座”,依然中西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拥抱现代化、全球化浪潮,随之,娱乐产业和欧美主导的流行文化传入,其中就包括由西洋占星术衍生出来的十二星座文化。

这股潮流在进入我国内地之前,先在日、韩及我国港台地区传播。这其中有几个标志性事件。比如,占星术著作《星座·爱情·婚姻》《1993年的你:星座运程》为代表的星座命理类读物,大量出版。《圣斗士星矢》等动画片的热播等等。


25.png
西方十二星座常见形象。来源/【日】永田美绘著《灿烂星空》


你可能不知道:这期间来到中国的占星说辞,也不是照搬西方原版。就像古代星宫的本土化一样,这些流行著作首先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通俗化,然后跟西方占星术进行了结合,将生肖、血型、面相、姓名、星座,建构为一个新的文化系统。

而大众媒体,尤其是娱乐媒体,很乐于讨论明星艺人的星座。进入21世纪,互联网平台的传播,让这一文化跨越了地区、阶层,变得家喻户晓。

26.jpeg
《圣斗士星矢》热播,在青少年中传播了十二星座。来源/动画《圣斗士星矢》海报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勾勒出“十二星座”在中国的传播史。

从汉至明,“十二星宫”随佛教,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播;明代至晚清以前,“十二星座”被传教士通过海上丝路带入宫廷;近代以来,“十二星座”在内的天文著作被翻译成中文,以科学知识的面孔进入中国;而现在我们聊的星座命理,则是改革开放以来,占星作为娱乐文化的一部分,经港台地区进入内地。

四个时期,时代背景不同,却拥有共同的传播逻辑。

第一,十二星座在每一次传播,都是以“副产品”的面孔出现,紧抱一条大腿。前两次,它依附于宗教(佛教、基督教);第三次,它依附于科学(天文学);第四次,它依附于改革开放至今的娱乐文化。

第二,作为舶来品的“十二星座”,每一次在落地生根,都要经过一次“本土化”改造。

所以,无论是敦煌壁画里的“十二星宫”,还是今天我们流行的“十二星座”,都是“中体西用”的结果。

27.jpeg
金代双鱼纹铜镜镜“双鱼”很可能来自“双鱼宫”。华夏珍藏 2010春拍

二者最明显的区别是:今天的“十二星座”更通俗、流传面更广,而古代“十二星座”,受限于知识门槛,很难实现跨阶层传播。

a.png END

作者 | 羽羽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李栋 张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2 10:03 PM , Processed in 0.08364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