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4|回复: 0

[哲史艺丛] 曹操死后,曹丕是如何搞定曹营一众军头,迅速拿稳兵权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6 08: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曹操死后,曹丕是如何搞定曹营一众军头,迅速拿稳兵权的?

 瀛洲海客 国家人文历史 2023-02-16 05:00 Posted on 北京


30.jpeg
本 文 约 5200 字

阅 读 需 要 14 min


就在曹操去世的前一年,曹丕的世子之位仍未完全牢固。


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攻襄、樊。在庞德、于禁败北后,曹操又尽起河南、河北两地精锐,除了长驱直入的徐晃以外,将军徐商、吕建、殷晃、朱盖及兖州刺史裴潜、豫州刺史吕贡皆被调往前线。值得玩味的是,曹操还加封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让他带兵去救援曹仁;可见,对这个才思过人的儿子,曹操仍抱有一丝希望。只是曹植本人最终因醉酒而未能受命,令人大失所望。


31.png
影视剧中的曹植。来源/电视剧《新洛神》截图

见识过曹植的书生意气,曹操选择让曹彰接管部分军权。至于为什么不是曹丕,一来,曹丕长期坐镇于邺城,肩负重任而又无法脱身;二来,则是“黄须儿”曹彰在军中颇有威望。史学家陈寿称其“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可谓天生的将才。因此,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北方乌桓能臣氐部反叛时,曹彰曾受命平乱,并以其个人勇武,得到了鲜卑大人轲比能的臣服。曹操与刘备相拒汉中时,也曾放出狠话:“卖履舍儿,长使假子(刘封)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曹彰)来,令击之。”


出于对曹彰的信任,曹操自汉中而回后,令曹彰坐镇长安;不久,曹操在洛阳病重,乃“驿召彰”,希望他及时赶到,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这显然是稳妥的办法,但身为“储君”的曹丕,却未必能如曹操所愿。


继位风云


曹操在病重时急召曹彰前往洛阳,无疑是有远见的。


32.png
影视剧中曹操病重。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据《三国志·臧霸传》注引《魏略》记载:“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曹操刚去世,跟随其征战多年的青州兵就不服管制,擅离职守。军中哗变,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一件小事,若曹彰能及时赶到洛阳,以他在军中的威望,自然能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力,从而尽可能地避免这次兵变。


问题的关键是,曹彰一旦抵达洛阳,是否会义无反顾的支持曹丕?恐怕未必。曹彰这个不爱读书的武将,反而对“八斗之才”曹植十分推崇,甚至有拥立其上位的打算。据《三国志·任城王传》注引《魏略》记载:“彰至,谓临淄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


从建安年间曹丕与曹彰之间的交游看,二人虽无密切往来,却也不曾交恶。于曹丕而言,曹彰也并非是他的竞争对手,故后者征讨乌桓(丸)前,曹丕还专门致去书信,不仅言语间多有教诲,还不忘提醒他切勿得意忘形。曹彰在打赢这场仗后,果真“如太子言,归功诸将”,从而得到了曹操的夸奖:“黄须儿竟大奇也!”这便意味着,曹丕与曹彰此时的关系还算融洽;或因如此,曹操才会打算曹彰帮助曹丕掌控军队。


欲令曹植救援曹仁、让曹彰掌兵权,或许会威胁到曹丕的地位,但这绝非是曹操本意。最为典型的一例,即杨修之死。杨修与曹植素来交好,又出身于弘农大族,曹操将其处死,即有削弱曹植党羽之意。故杨修死后,曹植“益内不安”。此外,曹操在临终前的“遗令”中,还专门将年仅五岁的幼子曹干托付给了曹丕,“以累汝也”即明确了曹丕在魏王国中的“家长”地位。可惜的是,曹彰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据《三国志·贾逵传》记载:“时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遂奉梓宫还邺。”


贾逵,在建安年间曾任丞相主簿,后被拜为谏议大夫,“与夏侯尚并掌军计”。曹操去世后,贾逵主持丧事,裴松之注引《魏略》中还提到了一件事:时“士民颇苦劳役,又有疾疠,于是军中骚动”。正因如此,群臣多认为应该隐瞒曹操去世的消息,秘不发丧;但贾逵却力排众议,主张抢先发丧,这才导致了青州兵“鸣鼓擅去”。


综上所述,不难推测出青州兵哗变的直接导火索:


曹操去世前,曾急召曹彰前往洛阳,这让他误以为曹操有更改继承人的打算;又或许,是曹彰更倾向于曹植登位。于是,曹彰在赶到洛阳后,直接向贾逵发难,并索要魏王印玺,拥护曹植继位。贾逵虽拒绝了此事,却又担心曹彰在军中颇有威望,便力排众议,便抢先一步以曹丕名义发丧,这样既能维护曹丕的继承人身份,也能借丧葬之礼堵住悠悠众口。之后,曹彰恐担“不孝”之名,加之曹植本人无意与曹丕相争后,也只好罢手。


33.png
影视剧中的曹彰。来源/电视剧《三国》截图

当然,就算曹彰一意孤行,也未必能成事。


因为曹丕的支持者还有司马懿与司马孚两兄弟。曹操去世后,司马孚第一时间内“备禁卫,具丧事”,并联合贾逵、和洽、陈矫等朝臣一同推举曹丕上位。按照惯例,就算曹丕主持完丧事,也要等天子诏书亲至,才能顺利继承魏王之位。但陈矫却指出:“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所谓“爱子在侧,彼此生变”,防备的正是曹植、曹彰兄弟二人。看来,曹操生前的动作,令不少朝臣都生出了别样心思,难怪政治智慧不高的曹彰会做出索要印玺这等祸事。


接下来,群臣以卞太后的名义令王太子曹丕袭爵即位、大赦天下,从而确立了曹丕在曹魏政权中的主导权。只是,曹丕抢先登基,难免要付出些许代价。


34.png
影视剧中登基的曹丕。来源/电视剧《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截图

因抢先发丧导致曹操去世的消息泄露,进而引起青州兵哗变,正是他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往远处说,在军中根基不深、且威望远不如曹彰的曹丕,又该如何将兵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呢?


掌控军队


曹操去世后,“天下惶惧”“天下震动”“恐天下有变”已是公认事实。但不管怎么说,青州兵这个篓子,是贾逵直接捅出来的,所以他有责任帮助曹丕解决这件事,而解决的办法,倒也十分简单。正如大禹治水,堵不如疏,与其严厉镇压,引起内部动荡;倒不如先行安抚,采取怀柔政策。因此,贾逵放弃了“禁止之,不从者讨之”的建议,而是给青州兵发放凭证,让他们在路上能得到粮食补给。就这样,打算闹事的青州兵也渐渐没了声音。不过,身为人君的曹丕,仍要考虑这件事的后续影响。


黄初二年(221),即曹操去世、曹丕登极的第二年,孙权遣人送回降将于禁。在建安初年,于禁因治军严整得到曹操嘉奖,奉命统帅青州兵。多年下来,于禁在青州兵中颇有威望,倘若他当时身在洛阳,青州兵未必会“鸣鼓擅去”。因此,当于禁回到魏国后,他的结局也将会引动诸多青州兵的关注。那么,曹丕是怎么做的呢?


据《三国志·于禁传》记载:“文帝践阼,权称籓,遣禁还。帝引见禁,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顿首。帝慰谕以荀林父、孟明视故事,拜为安远将军。”曹丕安慰于禁时提到的荀林父与孟明视,分别为春秋时期晋国与秦国的战将,在与敌国的交战中,两人皆曾大败,被国君赦免之后,又以赫赫战功弥补了当年之败。可见,曹丕明面上的意思是:他并不介意于禁在襄樊之战中的失节,反而希望他能效仿荀林父、孟明视,继续为魏国立下战功。


又据《太平御览·服章部》引《与于禁诏》曰:“昔汉高祖脱衣以衣韩信,光武解绶以带李忠,诚皆人主当时贵敬功劳勤心之至也。封赐将军以魏王时所珮朱韨及远游冠。”为了让于禁安心,曹丕还将自己任魏王时的朱韨和远游冠也赐给了他,并加封其为安远将军。彼时,于禁须发皆白,面容憔悴,再无当年豪迈;可知曹丕此举更多是做做样子,以善待于禁表示其“宽容大量”,从而令青州兵彻底放下心来。一旦他们放松了警惕,等待他们的,将会是日趋严苛的质任制。


须知,曹魏后期世兵制愈发成熟,将士们的妻、子被统一安排在京师或其他戍区集中管理;一旦将士临阵叛逃,其家小皆受株连。邓艾被诬谋反,“子在洛阳者悉诛,徙艾妻子及孙于西域”,即是明证。高级军官尚且如此,更别提低人一等的世兵了,可以预见,鸣鼓擅去的青州兵就算能保全一时性命,但他们将来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青州兵擅离职守反映出曹丕对军队的控制力远远不够,故而他称帝前后,也有意识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具体概括起来主要是:拉拢宗室将领、重赏外姓武将与收缴臧霸兵权。


曹操起兵之初,曹氏、夏侯氏等宗室将领出力颇多,诸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真等人,是曹操赖以掌控军队的嫡系力量,此之谓“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效劳”。除了不善作战的“吉祥物”曹洪外,曹丕与这些宗室将领的关系都比较融洽。夏侯惇去世后,曹丕甚至不顾礼法,亲自赶至邺城东门吊孝,并赐谥曰忠侯。而宗室的二代将领,与曹丕的关系更加亲厚。如夏侯惇之子夏侯楙、夏侯渊之子夏侯尚、夏侯称,皆为曹丕的“布衣之交”,关系莫逆。被曹操赞为“吾家千里驹”的曹休出征时,曹丕也经常亲自为他送行,“下舆执手而别”。


35.png
影视剧中的夏侯惇。来源/电视剧《军师联盟》截图

换言之,只要曹丕与宗室将领打好关系,就不用太担心军队会生出变故。至于外姓武将,虽战功赫赫,但大多无单独领兵之权,且会受到宗室将领的节制。如张辽威震逍遥津后,曹操虽然“增辽兵”,让他屯兵居巢,但又令夏侯惇督二十六军。同理,夏侯渊督汉中时,亦有节制张郃、徐晃之用意。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外姓武将就不需要笼络。曹丕称帝后,张辽“转前将军,分封兄泛及一子列侯”,张郃则为“左将军,进爵都乡侯”;徐晃“为右将军,进封逯乡侯”,就连被曹操打压的朱灵,也受封高唐侯。这正是曹丕在继承魏王之后又迅速称帝的主要原因之一。以魏代汉,后来居上的曹丕才能将“蛋糕”做大,进而通过这种封赏方式成功笼络到朝臣与外姓武将。


在诸多外姓武将当中,臧霸是个例外。青州兵哗变时,其麾下青徐兵也参与其中;但曹丕称帝后,臧霸反而“迁镇东将军,进爵武安乡侯(后徙封良成侯),都督徐州诸军事”。曹丕改元后,都督只有七人,分别是:


36.png

曹丕改元后的都督。制表/瀛洲海客


曹魏都督权高位重,在七人之中,“诸夏侯曹”为宗室,吴质是曹丕心腹旧交,唯有臧霸是个“外人”。可一个外人,又凭什么能得到曹操父子的厚待?


这其实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建安初,曹操在兖州,时臧霸纠合泰山群盗,在青、徐、兖三州交界处的开阳(琅琊郡治所)屯兵,将势力辐射到周围的北海、琅琊、泰山、东海等地区,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因此,陶谦、刘备、吕布掌徐州时,皆曾与臧霸有旧。吕布败亡后,曹操派人招揽臧霸,以霸为琅琊相,又“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彼时,曹操要集中精力与袁绍决战,这才会默许臧霸以“半独立”的方式加入其麾下;作为回报,臧霸也“数以精兵入青州”,与袁绍长子袁谭相拒,“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


尽管曹操后来击败了袁绍,但臧霸及麾下泰山诸将(吴敦为利城太守、尹礼为东莞太守、孙观为北海太守、孙康为城阳太守、昌豨为昌虑太守)经过多年经营,也渐成气候,以至于臧霸后来敢公然包庇叛将徐翕、毛晖。诸葛亮曾嘲讽曹操“五攻昌霸不下”,昌霸(即昌豨)只是一地守将,曹操如何不能平?说白了,曹操在意的是臧霸以及泰山诸将的想法。昌霸一人容易解决,但威震青、徐二州多年的臧霸及泰山诸将,却不得不令曹操忌惮。当然,臧霸等人做事也极有分寸,曹操入邺后,袁氏儿子溃逃,臧霸等人主动送子入邺,以示臣服。此后多年,臧霸低调行事,并未有太出格的举动;然而,臧霸麾下青徐兵在曹操去世后的异动,又让曹丕不得不重视起来。于是,便有了曹丕夺臧霸兵权这件事。


曹丕践祚后,曹休由原本的中领军进为领军将军,掌禁军,负责处理善后工作。夏侯惇病逝后,曹休继续升任为镇南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负责东南一带,并为曹丕接下来的南征做准备。两个月后,曹丕征孙权,曹休任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至黄初三年(222),曹丕再征东吴,又加曹休“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余军”。彼时,臧霸亦随曹休征吴,且受到其节制。在此过程中,曹休如坐火箭一般高升,逐渐有了取代臧霸的资本;故洞浦一战魏军大胜吴将吕范后,曹丕“征(臧霸)为执金吾,位特进”,不动声色玩了一招“明升暗降”。故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也认为,曹丕两次征吴的一大用意,就是夺臧霸兵权。的确如此。曹丕征吴虽未取得太大的胜利,却稳固自身在军中的权威,并培养出了扬州牧曹休,用以节制东南诸将,从而将军权牢牢掌控在了自己手中。


军中既定,当年支持曹植上位的曹彰,此时又在何处?


其实,曹丕在继位后,就立即派遣曹彰、曹植等同姓诸侯前往各自藩国就任。曹彰本以为自己北伐有功,会被予以重用,不料仍被遣回封地,是以“意甚不悦,不待遣而去”。尽管,曹丕并未对曹彰多加苛责,但后者的结局却难免令人多想。黄初四年(223),曹彰至洛阳觐见,旋即暴毙于府邸中,终年35岁。


很难说,这不是曹丕秋后算账。君不见,曹丕虽宽宥了于禁,却又刻意羞辱他,使其羞愤而死。[按《三国志·于禁传》:“(曹丕)欲遣(于禁)使吴,先令北诣邺谒高陵。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更有曹洪、丁仪、丁廙、孔桂、杨俊等一干苦主,皆被曹丕事后报复,下场凄惨。难怪,《魏氏春秋》《世说新语》等历史小说会将曹丕当作害死曹彰的凶手。此事虽未必可信,却难免有几分道理。


参考资料:
1、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7
2、宋战利:《魏文帝曹丕传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9
3、田余庆:《孙吴建国的道路》,《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1.6


a.png
END
作者 | 瀛洲海客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李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2 09:38 PM , Processed in 0.03243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