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8|回复: 0

[哲史艺丛] 李唐王朝为什么要竭力压制“山东人”通婚,压得住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1 1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唐王朝为什么要竭力压制“山东人”通婚,压得住吗?

 孙晓飞 国家人文历史 2023-01-11 04:30 Posted on 北京

0.jpeg
本 文 约 6500 字
阅 读 需 要 17 min

久战之后,刚有点天下安定的意思,国家就开始对人们的婚姻操心。细想想,这也是情理之中,国家想发展,得有劳动力,有人耕种、有人纺织、有人贩卖,才能有税收,维持统治。


大唐也是如此。贞观元年(627),朝廷就下了《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规定男20、女15就可以结婚,鼓励60岁以上的鳏夫和50岁以上的寡妇再婚。


风传山东士族在嫁娶时会收取高额财礼,唐太宗很不高兴,贞观十六年(642),下《禁卖婚诏》,倡导少收彩礼。


1.png

影视剧中,唐代裴行俭娶妻的场景。来源/电视剧《风起霓裳》截图


显庆四年(659),唐高宗下了“禁婚诏”,矛头直指门阀大族:“后魏(北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西晋)赵郡李楷等七姓十家,不得自为婚姻。”


同时还明确了财礼的数量:三品以上之家,不得过绢三百匹;四品、五品,不得过二百匹。六品、七品不得过一百匹。八品以下,不得过五十匹。还规定男方家不得收女方的嫁妆。


下诏禁婚是要主张门第平等吗?


唐太宗、唐高宗接连对山东士族下手,是这些大族真的普遍存在“卖婚”的情况吗?还是大唐主张门第平等?


其实都不是。


唐太宗一度十分重视“山东人”,毕竟在“玄武门之变”中,他的十个核心死士之一郑仁泰就是“山东人”,出身于荥阳郑氏;他的姑姑同安长公主,嫁给了“山东人”太原王氏出身的王裕;他的儿媳王皇后也是太原王氏;他的几个重臣房玄龄、魏征、李勣都是“山东人”。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发生了变化。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朝堂上就诋毁“山东人”,大臣张行成听不下去了,对李世民说:“陛下是天子,天下都是你的,你要一视同仁,整天说‘山东人’不好,别人会说你狭隘呀!”


2.png

影视剧中,李世民对氏族问题很关注。来源/电视剧《贞观之治》截图


李世民嘴上不说,心里对“山东人”的厌恶,却始终没减。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欲征高丽,急寻惯战之将,听说程名振很有本事,就召来问话,程侃侃而谈,太宗非常满意,表示可以重用,对方却没有拜谢。太宗大怒,骂其“山东鄙夫”。


讨厌“山东人”,是关中贵族的一种习性。自北周以来,掌控了政治权力的关陇贵族,就处处以关中为先。学者将自宇文泰至唐初、该集团(关陇贵族集团)主导政坛所施行的举措称之为“关中本位政策”。山东人士在北周灭齐,及随后发生的尉迟迥举兵反杨(杨坚)事件中,接连遭受严重打击,也因此对关陇形成敌视。隋朝统治者对山东士族,尤其是山东高门防范、疑忌的态度,则一直持续到唐初。”(《唐代荥阳郑氏家族-世系与婚姻关系考》第8页)


为何禁婚高门自矜与打倒高门


“六朝初期以来寒族逐渐放弃了与名族交往,与之相对应的名族也日益固步自封。比如北齐崔㥄对卢元明讲‘天下盛门唯我与尔’,宋荀伯子对王弘称‘天下膏梁,唯使君与下官耳’。这种自矜门第的风气发展到极致,逐渐产生了希望保持血统纯粹性的想法。”(《六朝门阀:太原王氏家系考》第97页)


高门名族一旦形成,就要极力维护自己的利益。用各种手段来排除那些低位阶层,建立自己的门阀优势,应是情理之中。


所以,一些学者认为他们倾向于采取“内婚制”,而这也是高宗下“禁婚诏”的主要原因。


婚姻是一种血缘纽带,也是一种有效的阶层“区隔”手段。李唐皇室从婚姻入手来打击山东门阀,确是妙棋。


山东贵族自矜高门,让坐天下的北周、隋、唐皇帝与关陇贵族颇感不快,他们并不是想取消贵族制,而是要打倒山东门阀,取而代之。


所谓的“内婚制”,如果排除阶层区隔的动机,从世俗的角度看,大约只是那些家族更喜欢“亲上作亲”罢了。“亲上作亲”是唐代婚姻的主要潮流,连皇室也喜欢如此。


根据“七姓十家”彼时的婚姻数据,“内婚”在个别名族是主流的婚姻方式,但并没有结构化。


《贞观氏族志》最开始把博陵崔氏列为第一等,陇西李氏和后族排在其后。李世民非常生气,对朝臣说:“我与山东的几大名族,崔家、卢家、李家、郑家,过去并无嫌隙,只因为他们已经连续几代名声衰减,不再是有名气的官宦之家,可他们还是以士大夫自居,在彼此间通婚,馈赠高额的聘礼。说实话,他们才识很普通,不过自以为是高士,故而自傲。他们不过借助祖宗的名声,依仗着祖宗的产业。我不理解人们为什么那么推重这些大族啊?”《旧唐书》卷六十五《高士廉传》,原文: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冠盖,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间,则多邀钱币。才识凡下,而偃仰自高,贩鬻松槚,依托富贵。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


3.png

影视剧中,编订《氏族志》的高士廉来源/电视剧《贞观之治》截图


北魏首先在北方确定姓族,但是把皇室与世家大族分开排定,山东七姓因此而贵。高士廉不会办差事,把皇室与世家大族放一起排名,皇室排在了山东大族的后头,李世民当然不开心。


高士廉出身于渤海高氏,也是山东名族,是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舅舅。李世民不好对他发作,只是调整了《贞观氏族志》的编纂班子,由原来的高士廉牵头,调整成混杂了山东郡姓高士廉、关陇贵族韦挺、江左侨姓岑文本、代北虏姓令狐德棻,根据李世民的意见,把皇室和后族排到前面,博陵崔氏调整到了第三等。


“新排名体系没有立刻产生影响,因为唐初朝廷许多最高级别的官员都来自高门大姓,其中包括被唐突降级的崔氏家族的主要人物。唯一重要的转变是把皇族和后族升到最高等级,余下的大部分没有发生变化。(《哈佛中国·史世界性的帝国·唐》)


唐高宗对山东世家大族也无仇无怨,有仇有怨的是武则天和李义府。


唐高宗废了王皇后,想立武则天为后,但褚遂良这些人以并州武氏不是名族为由,加以阻挠。


武则天后来好不容易当了皇后,第一件事当然是重修《贞观氏族志》,让自己的母姓进入上等名族。“许敬宗以其书(《贞观氏族志》)不叙明皇后武氏本望,李义府又耻其家无名,乃奏改之”(《六朝门阀:太原王氏家系考》第183页)。不仅如此,李义府还没收了尊重旧门阀的《贞观氏族志》,又命焚之,希望全面否定对旧门阀的敬意。


4.png

影视剧中的武则天。来源/95版《武则天》截图


李义府是显庆四年“禁婚令”的重要推手,他为儿子向山东高门求婚,遭到拒绝,于是报复。


如《唐会要》所示,李义府热切希望可以借《姓氏录》的编纂提高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简而言之,“编纂《氏族志》本身就是对门阀制度的肯定《六朝门阀:太原王氏家系考》第190页)

武则天也是贵族制的拥趸,她的女儿太平公主想要嫁给薛绍,但薛绍的嫂子不是贵族出身,武则天便公然鼓动两人离婚,理由竟然是“我女儿哪能与庄稼汉的后人当妯娌啊?”后来,有人举出薛绍的嫂子出自名门,是兰陵萧氏出身,她这才作罢。


 崇慕高门:唐代的社会风气


明知道唐太宗不喜欢“山东人”,但一些大臣却偏偏要与山东名族联姻。也许,这恰恰反映了贵族制社会的本质,皇权虽然可怕,却不能禁止人们自主行动,包括婚姻选择。


5.png

影视剧中,待婚的唐代女子。来源/电视剧《风起霓裳》截图


《新唐书》上说,大唐建政,“王妃、主婿皆取当世勋贵名臣家,未尝尚山东旧族”。但房玄龄、魏征、李勣这些人继续与山东名族结成婚姻关系,因此,几大名族的声望不减。


唐高宗时的宰相薛元超曾说过,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摧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唐高宗时的吏部尚书李敬玄,前后三娶,都是山东门阀之家,然后与赵郡李氏合族谱,因此许多官员都跟他有亲戚关系,高宗知道后也没有办法,后来还让他做了中书令。


唐玄宗天宝时期的吏部侍郎李彭年,“慕山东著姓为婚姻”。


到了晚唐,与山东名族联姻,再成风尚,景云年间的宰相李日知,子侄辈还没有成年的时候,就纷纷与山东名族订了婚约。


《唐会要》记载,至贞元中(785-804),左司郎中柳芳论氏族,仍然把山东氏族排在前面,强调山东氏族不可动摇的地位。


崇慕贵族,并想办法侧身其中,成为贵族阶层中的一员,是唐代的社会风气。


比如,白居易中进士7年后,36岁才娶了弘农杨氏为妻。弘农杨氏也是名族,但与“七姓十家”的声望相比,还略逊一筹。他的好友元稹也努力与名族沾亲带故,先后二娶,前妻是京兆韦氏,后妻为河东裴氏。两个人都没能与“七姓十家”攀上亲,但与次一等的名族联姻,已经心满意足,白居易还特意写诗赞美元稹“韦氏女清贵,裴氏甥贤淑”。

禁婚效果:姓七家放弃内婚了吗?


高宗的“禁婚令”,应该起到了一定效果。


“从墓志材料来看,高宗年间的墓志中确实很少见到望族自为婚姻的炫耀,墓志标题往往只标明死者的姓,而极少标其郡望。 ”(《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第55页)


但很快,“禁令”失去效果。前面说过,唐高宗下“禁婚令”,背后的获益者是武则天与李义府,而高宗本人并不想打压山东门阀。另外,“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的政治能力下降,已经无力在社会生活领域进行有效的约束。


“四姓(七姓十家)一直固守高门自婚的传统,供以崇其门第。其二说明当时求婚四姓风气之盛。在这种情况下,禁婚令只施行了很短一段时间,很快便流为空文,反而被禁婚家用以自炫,借此进一步抬高其身价。 ”(《唐代荥阳郑氏家族-世系与婚姻关系考》)


当代学者根据唐代出土的墓志铭进行调查,发现唐睿宗垂拱年间(685年正月—688十二月)起,在墓志铭上标注郡望的现象,已经变得频繁。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人们更多地在墓志铭中提到自己出身大族,一些女性墓志铭也会提到其显赫的大族出身,这表明人们不再避讳自己出身名族。


“从唐代的墓志铭中我们可以看出,从政对望族来说非常重要,墓志铭在描述大姓的阀阅之尊崇的同时,还详细记录了死者祖先的官职。这既是望族间对朝廷初期政策的一种抗议,也是对微族出身的进士集团的防备。(《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第60页)


抛开“禁婚令”的实际效果,仅从我们所能掌握的山东名族的婚姻数据来分析,“七姓十家”实行“自婚制”的现象,可能并不那么突显。


“根据对92个唐代博陵崔氏配偶的统计,伊沛霞指出,52%的崔氏配偶来自七大姓,27%的配偶来自其他世族,15%的配偶来自权势之家,而只有2%的配偶出生一般家庭。(《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


我们换个视角来解释这组数据,则以博陵崔氏为例,只有一半的婚姻属于人们所说的“内婚”,而几乎一半则不属于,还有2%的婚姻是与普通家庭缔结。


日本学者守屋美都雄对太原王氏婚姻数据的梳理,似乎同样不支持“内婚制”普遍存在的观点。根据守屋美都雄整理的资料,太原王氏与几大名族的通婚比例并不高,天宝以前,太原王氏四房与崔姓通婚7次,李姓通婚6次,张姓通婚5次,刘姓通婚4次,卢姓通婚3次,天宝以后,分别是4次、7次、6次、2次和2次。其他的通婚,则为五大姓之外的其他姓族。


太原王氏在唐初曾与李唐王室联姻,而彼时“七姓十家”的其他名族,都被皇室排斥。这样的望族,大部分婚姻都不是与山东门阀缔结,或可管中窥豹。


中国学者谢思炜、王昕、燕雪平对荥阳郑氏的婚姻数据进行了分析,在其335个样本中,荥阳郑氏共计与61个姓氏结有婚姻关系,其中崔、卢、李几大姓所占比例最高,约占全部婚姻对象的57%,太原王氏虽属七姓,但与郑氏的婚姻关系并不密切,仅占2%左右,另外属于关中大姓的京兆韦氏、弘农杨氏,合计约占5%。


据谢思炜等学者分析,荥阳郑氏与赵郡李氏的婚姻计18例,与陇西李氏的婚姻45例,其中30例是郑氏女嫁出,15例是娶进,两家都喜欢亲上作亲。


除了几大姓族这外,荥阳郑氏还与其他58个姓氏共计发生131例婚姻,占全部调查婚例335例的39%。其中主要为山东、关中等地的北方世族,也有少量南方姓氏,还有北朝时代的代姓。结婚比例较高的是京兆韦氏、弘农杨氏、太原王氏、河东裴氏、清河张氏、琅琊王氏、京兆杜氏。此外,还有安定皇甫氏、安定胡氏、昌黎韩氏、天水权氏、扶风马氏。


同样按照分析博陵崔氏的方法来分析荥阳郑氏,发现与“七姓十家”的婚姻约占61%,但他们也与江左侨姓和代北虏姓结亲,很难说其始终坚持“内婚制”。


当然,这样的结果是“禁婚令”在起效,还是“七姓十家”的所谓“内婚制”本来就只是一种“内婚趋向”或“亲上作亲”习俗,而并非结构化的婚姻准则,我们无法得出最终结论。


 无疾而终:也向低头


高宗禁婚,实行得较为严厉,但“七姓十家”只是不敢公开举办婚礼,而是“密装饰其女以送夫家”。自玄宗朝,禁婚令就没用了。


禁婚令不但没有起到实际效果,反而推高了这“七姓十家”的声望。


6.png

影视剧中,唐代婚礼的场景。来源/电视剧《风起霓裳》截图


据《新唐书·李吉甫传》记载,自宪宗朝开始,公主选尚范围已经包括了山东门阀士族。太原王氏就出了8位驸马。


从独宠功臣贵戚,到兼宠山东门阀,李唐皇室已经放弃了对山东名族“七姓十家”的压制。


自唐高祖为帝两百年后,约836年左右,唐文宗想把公主嫁给知名士族,对宰相说:“民间婚嫁不看官品,却在乎那些名望高的名族,我李家做天子二百余年,怎么就比不上崔家和卢家呢?”然后下诏让宗正卿在那些适合婚配的世家子里面选一选。


但愿意娶公主的,仍然不在“七姓十家”里。公主下嫁给了洹水杜氏之后杜中立。


洹水杜氏也是微族,其祖上杜正伦曾在高宗朝为相,因为想与京兆杜氏连宗,被对方拒绝,怀恨在心,假公济私,毁其宗社之气借以泄愤。什么是微族,什么是宗社之气。


这还不算,唐文宗为儿子选妃,也遇到了困难。《太平广记》记载说,文宗为庄恪太子选妃,朝臣家有适龄未婚女子的,名字及八字等都被呈送到宫内,引起了朝野不安。文宗知道后,对宰相郑覃说:“我想为太子婚娶,本来想与你们荥阳郑家结亲,可你们却不答应。我听说其他朝臣也不愿意与朕结为姻亲,这是为什么呢?我李家也是数百年的衣冠士族,你们都不与我做亲家,难道要让我家子孙都去做和尚吗?


唐文宗对郑覃说这番话,其实颇为辛酸。据说,郑覃宁愿把孙女嫁与九品卫佐崔皋,却不愿意嫁与太子。


《新唐书·郑覃传》记载,唐文宗无奈赞扬郑覃“不婚权家”,虽然李唐王朝已经不如太宗时那么兴盛,但毕竟是帝王之家,却遭受嫌弃,估计心中的滋味,很难与外人道吧。


另一方面,公主权势巨大,所用资财都是皇家供给,挥金如土,骄横异常,士人视婚娶公主为畏途。


名族不愿与皇室结亲的现象很普遍,例如郑颢被迫放弃与卢氏的婚姻,被招为驸马,从而对宰相白敏中怀恨在心,不断向皇帝打白敏中的小报告。宣宗朝,40岁才考中进士的王徽,听说要招自己为驸马,竟然去找宰相刘瑑哀求,说自己年纪大了,身体有病,不配与皇家结亲。宰相刘瑑亲自跟皇帝解释,这才救了王徽。


人们不愿意与皇室结亲的原因,主要是公主们不守礼法。从唐初开始,公主们淫乱奢靡之风盛行,已经到了令人侧目的程度。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皇室权威衰落。“安史之乱”后,李唐王朝已经没有能力控制全国,北方原被安禄山控制的地区,落入了其他藩镇之手,他们相对独立,掌握地方财权,且经常因为谋求世袭问题而反叛李唐王朝,朝廷不得不花费巨额经费前去平叛,但往往效果不佳。


唐人的门第观念可以说终唐之世也未曾减弱。风气所及,影响到市井文学。在《太平广记》所收录的各类婚姻故事中,与山东大姓有关的婚姻故事大约为70余篇,其中17篇中有荥阳郑氏的人物出现。


需要指出的是,科举制并没有改变唐人崇慕山东门阀的习俗,一是中举者多为世家子弟,二是普通人家子弟中举以后,也纷纷与权势之家和山东名族联姻。660至683年,通过科考的人数平均为18人。670年,11个中举的进士只有一个来自其它地方,681年,51人中只有一个来自其它地方,682年的55人中只有一个来自其它地方。这说明中举人数太少,根本不足以改变名族为主的社会构成,同时说明中举者多为京城名族,他们熟悉京城的语言、礼仪、人脉,再以家世做依托,能够更多地获取社会资源。


“所有能确认为世族出身的知贡举,都居住于京城地区,其中居住于洛阳的人比居住于长安的人多三倍。而且,其中84%在京城精英的婚姻网络中。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153页)这表明人们认为科举制兴起、贵族制衰落的想法,可能过于天真。


参考资料:

《唐代荥阳郑氏家族-世系与婚姻关系考》,谢思炜、王昕、燕雪平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年8月

《六朝门阀:太原王氏家系考》(日)守屋美都雄 著 梁辰雪译 中西书局,2020年4月

《旧唐书》卷六十五《高士廉传》

《哈佛中国史·世界性的帝国·唐》(美)陆威仪著 张晓东 冯世明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美)谭凯(Nicolas Tackett) 胡耀飞 谢荣宇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4月

《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第55页,姚平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0年5月

《新唐书》卷一七二,列传第九十七,作者 欧阳修等。


a.png
END
作者 | 孙晓飞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李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6 07:23 AM , Processed in 0.03472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