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5|回复: 0

[哲史艺丛] 崇祯朝为何兵变20多次无兵可用?伏笔在107年前,已埋在甘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18 08: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崇祯朝为何兵变20多次无兵可用?伏笔在107年前,已埋在甘州

 文史君 浩然文史 2022-12-18 17:30 Posted on 山东
0.jpeg

甘肃嘉峪关


明代的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秘密特务政治东厂、锦衣卫等气焰十分嚣张,但是在如此严苛的制度之下,明朝的统治基础之一——军事力量却并不安稳。明朝兵变多发,尤其是嘉靖朝之后,兵变频繁。往大了说,万历三大征中的宁夏之役是十足的兵变;播州之役的祸首杨应龙虽为土司,但也兼任朝廷骠骑将军,其造反也和兵变沾边儿。由此观之,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实为兵变。今天就来看看树立嘉靖朝之后兵变范式的甘州兵变。

一、九边甘肃镇简介


甘肃省的“甘肃”二字从何而来?古甘州、肃州也。甘州,汉代称张掖,北朝的西魏时期始称甘州。大明立国,北方草原为边境之祸患,明朝遂逐渐设立边关大镇(即九边)。九边之一就有甘肃镇,甘肃镇为九边之最西,是明朝控制西北的重镇。


1.jpeg

九边


关于甘肃镇的巨大作用,历史上就有提示,汉武帝的河西四郡就包括了张掖(甘州),起的作用就是“断匈奴右臂”(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嘉靖朝兵部尚书许论这样评价甘肃镇的战略地位:“西控西域,南隔羌戎,北拒胡虏,经制长策。”(《严从简《殊域周咨录》)


明朝在化外之地多靠据点、卫所统治,而非像内地一样编户齐民设立府县。明朝在西域的重要据点就是哈密卫,甘肃镇“以通西番之贡路”(《明孝宗实录》),起到沟通哈密卫的重要枢纽的作用。如果甘肃镇失守,内地沟通西域的通道就被阻断,这意味着西域会脱离中原的控制。


2.jpeg

西域楼兰古国


关于甘肃镇的统辖。根据陈子龙的《明经世文编》所说,洪武九年(1376),朝廷就设立了甘州五卫于张掖,明制1卫为5600人,5卫28000人;不久增设酒泉的肃州卫、湟中的西宁卫、金城的兰州卫,至此甘肃镇形成,辖区为今天的甘肃和青海的部分地区。


甘肃镇官制。甘肃镇设巡抚都御史,职责为修筑城池、管理钱粮、训练兵士、铸造器具甲胄、羁縻藩部、统辖贸易、监察所在地百官,其权力之大可见一斑。另有镇守太监一名,制约巡抚都御史,嘉靖十八年(1539)撤。设总兵官一名,具体管理军事事务。


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几条结论:1.甘肃镇辖地广大,又天高皇帝远,在此为官虽处边陲,但得通商之利、管理藩部,可谓裂土封疆的土皇帝。2.甘肃镇军士众多,在此为官位高权重。3.甘肃镇军士实为双重领导,军士既受巡抚管辖,又受总兵辖制。这样就为甘州兵变埋下了种子。


3.jpeg

《龙门飞甲》剧照,明朝太监权势熏天


二、甘州兵变


明武宗去世后,其堂弟世宗嘉靖帝即位。嘉靖帝即位之初,改变武宗朝一些弊端,焦竑的《国朝献征录》记载当时的人都认为嘉靖新政“天下翕然,称更生云”。在一片祥和繁华的氛围下,西北边陲突然传来噩耗,“甘州等五卫军大乱,杀巡抚都御史许铭”,并“焚其尸”(《明世宗实录》),挫骨扬灰。被杀的巡抚许铭,许学聚的《国朝典汇》称他“斤斤自好”,是个有能力、敢作为、敢担当的清官。那么,甘州叛军为何杀好官?甘州兵变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兵变的导火线还是钱的问题。许铭任职甘肃镇巡抚,在处置军事月薪上犯了错误。他将兵士的月薪由直接给粮变为折合粮价,发给同等于月粮数量的银钱。但是这么一捣鼓,军士的月薪就要因市场价的波动而波动,一旦处置失误很容易引起兵变。严从简的《殊域周咨录》就记载,甘州月粮一石,折合银七钱,但兵变当月米价贱,粮价才折银三钱三,军士的实际收入减少一大半,这谁干啊!然后士兵就造反了。


4.jpeg

明朝武将


当然造反得有“带头大哥”。谁呢?甘肃镇总兵、实际负责甘肃军事的李隆。正是甘肃总兵带头造反,杀了巡抚许铭。当然,月薪的减少只是李隆鼓动军士附逆造反的借口,他杀死巡抚还有其他原因。


第一,甘肃是边境,内地的安全都指望这些边将的镇守,所以边将跋扈,朝廷官员也不会多管,毕竟朝廷还得指望他们看守门户。但是许铭不同,前文说过此人能力出众,敢作敢为,他到任甘肃巡抚就“颁出禁约,严密记载,镇守总兵之事独多”(《世宗实录》),可见他针对边将的跋扈采取了一些措施,遏制了边将的霸道和跋扈。让流汗又流血的沙场将领屈居一文官之下,甘肃镇总兵李隆自然不爽,二人由此结下了梁子。


第二,李隆灰色收入的减少。李隆因许铭的新政明面的薪水减少自不必说,本来这些高官就不指望朝廷的薪水,可是灰色收入也减少了,那可不行。当年粮贱,许铭就真认死理,按市价折合发给军士银钱,李隆等边将的中间盘剥也因此减少了,这直接触及到了李隆的根本利益。


5.jpeg

西北边关


许铭减少银钱,也损害了一般军士的利益,当军士代表请求加钱的时候,许铭恼怒“责治逐出”(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因此许铭又得罪了一般军士。之后军士的不满被李隆引导,至正德十六年(1521)十二月三日,许铭、李隆、镇守太监等人在府衙议事。当夜在李隆的指使下,甘州城内的士兵包围府邸,杀死许铭,焚烧其尸,兵变开始。


经过一夜的全城大乱,李隆出来收拾事态,增发军士每人七钱并军粮一石,令军士各回军营。之后李隆分化军士,将知情的士兵全部杀死。至嘉靖元年(1522)正月,李隆推出“首恶”几人,斩首以正军法,再将不听号令(不听李隆命令)的军士没收武器、遣送回家,自己实际控制了甘州军队,兵变结束。经此兵变,李隆成了甘肃镇最高权威,进而有能力实际控制西域地区,成了甘肃的土皇帝。


6.jpeg

嘉靖皇帝


三、朝廷处理


兵变结束后,李隆就开始想办法推脱责任,他“反诬奏(许)铭克减军粮、 激众致变”(《世宗实录》),来了个恶人先告状。那么朝廷对他的这套说辞信不信呢?


当时的嘉靖帝励精图治,首辅杨廷和更是宰辅名臣,二人对这套说辞都没有全信。再看兵部,指出许铭“不失为正”(《世宗实录》),是个正直的人,办事公正,而李隆主管军事,兵变不可能和他没有关系。还有陕西巡抚,也上奏边军恣纵跋扈“辄肆穷凶”(《世宗实录》),认为兵变的主要原因是边军,并对兵变的全过程提出质疑,希望朝廷派专员彻查此事。


最终朝廷决定将陕西按察使陈九畴升为督察院右都御史,代替许铭巡抚甘肃。经过陈九畴的彻查最终认定甘肃总兵李隆实为兵变幕后真凶,他给朝廷上奏“对簿有据,宜寸斩,传首九边,以彰国典”(陈建《皇明法传录嘉隆纪》)。


世宗比较慎重,将李隆逮捕入京,让三法司再查,后又遣锦衣卫密查,他们都证明“铭之死,实隆主之”(《世宗实录》)。之后甘肃镇守太监董文忠(甘州兵变时保护许铭幼子)又送上证言,各省言官一齐弹劾,将矛头指向李隆。最终李隆成了天下公敌,被杀。


四、甘州兵变成了嘉靖之后兵变的范式


自甘州兵变之后,明朝兵变不断,南开大学的明史专家林延清教授统计,自正德四年(1509)至明末130多年间,兵变61次,平均两年一次,这里还不包含小型哗变。正德朝仅3次,第三次甘州兵变,实发生在嘉靖即位之时,可见嘉靖甘州兵变之后,明朝的兵变次数暴涨。


嘉靖之前也有兵变,但规模小且不杀高官,哗变仅是士兵们向朝廷表示抗议的手段。而嘉靖的甘州兵变,实开以后兵变的范式,造反士兵将矛头直指巡抚等地方高官,巡抚等高官在兵变中接连被杀,士兵兵变的性质也由向官员要钱的抗议改为指向中央朝廷的造反,兵变成了威胁明朝统治的难题。


其实甘州兵变之后,山西镇守太监、山西巡抚等在九边的一线官员就上奏过要求朝廷严肃处理,以儆效尤,“甘州杀害抚臣,宜早正典刑,以辑人心”(《世宗实录》),因为这些人和被杀的许铭处境相同,一旦自己辖区的军士想效仿甘州,那被杀的可就是自己了。果不其然,就在山西高官上疏前后,“宣府、大同(的军士)拥众呐喊”(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大有甘州兵变再临之象。


甘州兵变之后,嘉靖朝特大的兵变(嘉靖朝不算甘州兵变尚有大型兵变19起)又有两起,即两次大同兵变。经事后调查发现,朝廷一致认为这是仿照甘州兵变的同类兵变,“自甘州五卫杀巡抚许铭,朝廷处之轻,颇无忌”(《明史》)。由此可见甘州兵变影响之深远。


7.jpeg

崇祯自缢处的老槐树


文史君说


在明朝历史上,甘州兵变因规模大、影响深,给后世起了个坏头。甘州兵变本来就是造反有据的事,但是世宗年轻,优柔寡断,对李隆的罪行迟迟不能敲定,所以大大影响了朝廷的威信,致使此后兵变多发,成了明朝的心腹大患之一。甚至于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朝(1628-1644),兵变竟达20次。其时朝廷已无可御敌之兵,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走向覆灭。若往上追溯,甘州兵变不是为大明国运埋下了伏笔吗?


参考文献


《明世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3年。


林延清:《论明代兵变的经济原因和历史作用》,《明史研究论丛》1991年第1期。


崔云胜:《明嘉靖初年甘州兵变简论》,《河西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邓涛:《明代兵变的转折点——嘉靖朝时局与甘州兵变》,《宁夏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 紫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6 07:53 PM , Processed in 0.03553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