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8|回复: 0

[哲史艺丛] 药材上的神秘符号,引出一个古老的王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3 02: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药材上的神秘符号,引出一个古老的王朝……

国家人文历史 2022-11-30 23:45 Posted on 北京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瞭望智库 Author 库叔说

0.png
本 文 约 6000 字
阅 读 需 要 16 min


本月,国家文物局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殷墟考古发现与研究、殷墟外围聚落考古新发现和甲骨文发现与研究取得的新进展。

1928年,中国考古人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铲起一抔黄土,揭开了一个3000多年前璀璨王朝的神秘面纱。殷墟甲骨直接证实了古史记载中“商”王朝的存在和安阳小屯为殷商王朝的王庭,将中国信史的上限提早了一千余年,开启了殷墟九十多年的考古与历史研究历程,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字学的革新与发展。

1
一味药使商代故事成为信史

1899年,时任清朝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王懿荣突然染病,他派人到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偶然间,他在一味叫“龙骨”的药材上看到一些刻画符号。


王懿荣对金石颇有研究,他觉得这些“龙骨”上的刻画并非大篆或是小篆,更像古文字,于是开始有意四处搜集刻有符号的“龙骨”。1899年秋,他从古董商范维卿手中购得12片,次年又从范维卿处购得800多片,古董商赵执斋也将数百片甲骨卖给王懿荣。

经一段深入研究。王懿荣觉得这些并非“龙骨”,而是千年前的龟骨和兽骨。他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肯定,这些龟甲兽骨应是三代(夏、商、周)遗物。

此后,王懿荣遍翻各种史料典籍,将《周礼·春官》《史记·龟策列传》等对三代的记载,同自己辨识的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相对照,终于确认这些刻痕是“殷人刀笔文字”。

商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商人将占卜的内容书写在龟甲兽骨上,在其骨的背面钻成若干个小孔,再进行火烧,出现龟裂,以定凶吉,卜毕将所问之事或所得结果刻(或写)在其上,称甲骨文。因不见于古代史书、王朝灭亡后“失国霾卜”,商代甲骨遂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其都城殷逐渐沦为废墟,成为人们口中的“殷墟”。它具体在哪里,一直没人知道。直到这些被刻在药材“龙骨”上的甲骨文字的出现,整个学术界为之振奋——这很可能是证实商代存在的最好证据。

可惜的是,王懿荣对于甲骨文的探索没有继续下去。1900年,在八国联军进城之时,王懿荣留下一句“吾义不可苟生”便以身殉国。他所收藏的龟甲兽骨,大部分都被他生前好友刘鹗得到。1901年,罗振玉便是在上海刘鹗处始见甲骨文墨本。

只是初见,罗振玉就惊叹这是“汉以来小学家若张(敞)、杜(林)、扬(雄)、许(慎)诸儒所不见”的文字。1906年开始,罗振玉个人着手收集甲骨,先是通过古董商购买甲骨。1908年,他在确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点在安阳的小屯后,遂于1910年派人前往小屯“瘁力以购之,一岁所获,殆逾万”。他讲收集的甲骨文残骸拼接在一起,组合成了商朝的六个皇帝的名字——“上甲、报乙、报丙、报丁、示壬、示癸”。

甲骨文的发现把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到三千多年之前,使商代的历史成为信史。

2
对疑古思潮的有力回击

同一时期,王国维也对甲骨卜辞中所见的王亥、王恒、上甲等商代诸先公进行考证,当时疑古思潮大兴,王国维的研究给这一思潮猛然一击。

在甲骨文发现之前,西方只承认周朝是中国最早的朝代,以前的历史全被视为神话。甲骨文的出现提供了最原始、最真实的商代时事和生活。

在学者们致力于收集、研究殷墟甲骨文的同时,甲骨文的破坏程度令人担忧。

一方面,一些有企图心的外国人,试图利用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来染指甲骨文。他们使用各种手段,私自收购、非法转售或运往国外,使许多有字甲骨流散到外国。

另一方面,在发现甲骨文的价值之前,当地村民并不识得这是什么珍贵的古物,他们将其当为有止血功效的“龙骨”,以一斤六文钱的价格卖给中药铺,甚至用小刀将上面的文字刮去,只为卖个好价钱。而在甲骨文受到广泛关注,价格一路飙升后,当地村民甚至放下了手中耕地的锄头,一起组成挖掘队,把农田和山沟都围成工地,一寸一寸向下挖掘。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奔走呼吁,希望政府出面,采取有力措施,对古文化遗址进行保护,这种情况引起了当时中央研究院的极大重视。除了保护,或也有另一层深意——疑古派引发的“疑古思潮”摧毁了传统的古史体系,当时一些学者迫切需要借助由西方刚刚传入中国不久的考古学,来寻找可靠的古史新材料。在此种背景之下,此前已有大批殷代王室刻辞甲骨出土而判定的殷墟便成为了起点。

【注:疑古派,五四运动后史学研究中出现的以疑古辨伪为主旨的学派。他们提出要“打破治古史‘考信于六艺’”的传统见解,主张“离经畔道非圣无法的《六经》论”,认为对于东周以前的史料“宁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这种疑古精神具有反传统的意义。但他们只注重研究关于古代历史传说的变化,而对历史文献持一味怀疑的态度,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3
编号YH127

1928年10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派董作宾,会同河南省人员郭宝钧等人到安阳进行第一次试掘,这是中国学术机构独立进行科学考古发掘的开端。

1.png
殷墟第一次发掘,董作宾(右)参与测量绘图(资料照片)。来源/新华社发,安阳市殷墟博物馆提供

1936年6月12日,在第13次殷墟发掘即将结束时,一个发掘坑打开后,一个庞大的甲骨窖穴呈现在人们眼前,惊呆了所有在场的工作人员。

这是一处从未被扰动过的甲骨堆积层。首先发现的是一具蜷曲侧置人骨,埋在堆积龟甲中,只有头及躯干上部露出龟甲外。考古人员石璋如推测,他可能是管理龟甲者,为龟甲殉葬。甲骨学家董作宾推测他是一名贞人。

【注:贞人即卜官。在殷人的占卜活动中,是由贞人向鬼神贞问殷王需要决疑的事项。】

按照常规做法,甲骨窖穴是在原地清理发掘的,但是在揭出了3760块甲骨后,坑中的甲骨反而越来越多,源源不断,连坑的边缘也没有找到。13日一整天,石璋如和王湘仅清理了一层甲骨。情况汇报到史语所,学者们都很振奋。时值6月中旬,天气炎热,学者们最后一致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把这坑甲骨整坑运到南京室内发掘。

他们连夜请人特制了一只大木箱,用了4天时间,把这坑甲骨周围的土清理出去,然后用大木箱套在粘连在一起的甲骨上,通过马道和绳索把这坑甲骨拉到地面。

1936年安阳没有汽车,也没有起重设施,用牛车与滚木运送,震动容易对甲骨造成损伤。所以学者们组织了64个人的担架来抬这坑甲骨,众人一步一挪地用了两天两夜的时间把它运到了火车站,送到南京。

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由于当时的考古技术有限,随行摄影人员也没有相应的平面拍照技术,故此拍出的照片往往都不具体。该如何处理这种困难呢?

对此,考古专家们为了永久保存罕见的YH127坑的面貌,曾请了一位技艺高超的石匠,选用汉白玉雕琢了一个甲骨堆积情况的模型,以永久留存甲骨出土时的本来面貌。汉白玉模型只表现了原穴规模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上还刻着中研院院长、史语所所长、考古组主任、第十三次安阳发掘和南京室内发掘的工作人员名单。这个珍贵的模型,在日本侵占南京时曾被埋入地下,后入藏国家博物馆。

考古出土的甲骨,在运抵南京后,经过长时间的清理研究发现,被编号YH127。经统计,整坑甲骨共有17096片。其甲骨所表达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祭祀、田猎、农业、天文、军事等,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殷墟历次科学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李济在《安阳》一书中称,这次发现“明显居于整个发掘过程的最高点之一,它好像给我们一种远远超过其他的精神满足”。

YH127绝对值得这样的赞誉。

一方面,出土数量最大。YH127坑是至今出土的刻辞甲骨数量最大的一次,达17096片,其中完整的卜甲三百多版。

另一方面,YH127展现了很多重要现象。这一万七千多片甲骨中,牛骨仅八片,其余全部为龟甲,结合过去出土过单埋卜骨的窖穴,可推测殷代卜甲与卜骨应是分开埋放的。发现一些背甲改制成中部有孔的椭圆形片,知道殷人可能将甲骨穿成简册。发现了用毛笔书写的文字,知道殷代已有书写的毛笔和颜料。常见字中填朱、填墨的情况,说明甲骨刻辞还有追求美观或表达某种宗教观念的作用。此坑不少整甲的甲桥上有刻辞,使学者破解了这种甲桥刻辞是记录龟甲来源的。

从1928年到1937年的十年间,考古学家们共在安阳进行了15次考古发掘,这期间不仅出土了许多甲骨,还发现了商人居住和储藏的窖穴、宫室等建筑遗迹,找到了商王朝的宫殿区和王陵区;另外还发掘了贵族大墓,出土了陶器等一些其他器物。

可以说,安阳殷墟发掘之肇始得益于甲骨学的发展。

4
数十次重要发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殷墟的发掘工作随之恢复。从1950年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小屯村设立了工作站成为殷墟发掘、研究和保护的基地。此后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与河南省、安阳市有关文物考古单位先后举行30多次重要发掘。

2.png
殷墟小屯宫殿宗庙区池苑遗址解剖发掘情况(资料照片)。来源/新华社发,国家文物局供图

1972年12月下旬的一天早晨,小屯村农民张五元,带着甲骨匆匆忙忙到工作站找考古人员。原来他那天上午在小屯村村南的一个路沟里挖煤土,挖了几锨黄土,看见土的颜色慢慢变灰,仔细一看,上面有钻凿灼的痕迹和字迹的小骨头片。

安阳12月下旬的天气寒冷,没法发掘,考古人员运了几车碎土把它掩埋起来了。

1973年3月,发掘工作正式开始。这次收获颇丰:在小屯南地的发掘中,广东姑娘刘一曼亲手发掘出土近3000片有字甲骨,她所主持发掘的H24坑出土刻辞卜骨1251片,是该年出土有字卜骨最多的单位,且出土不少大片卜骨。这也是继1936年之后,第二次甲骨文的重要发现。

发掘只是第一步,整理时间漫长。整理发掘出土的刻辞甲骨,要经过如下的工作流程——

第一,去土锈。即把甲骨正、反两面的泥土、清理干净;

第二,粘对或加固。有的甲骨保存不好,甲骨取出后往往断裂成数片、数十片或上百片,就需要用三钾树脂和上丙酮,将它粘对并加固;

第三,缀合。将同坑内不同的小片进行拼对,拼缀成较大的或完整的甲骨;

第四,拓片。将每片甲骨进行墨拓;

第五,照相;

第六,做摹本;

第七,释文与索引。

刘一曼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考古工作站就在小屯村西,农村电力供应不足,考古队员每个房间都有一盏煤油灯,无数个夜晚她都是在煤油灯下看书或工作。

刘一曼与甲骨文的缘分远不止于此。1991年安阳市城建局要在殷墟博物院的门前修一条南北向的公路通往安钢大道,修路前要请考古队进行钻探。钻探队在花园庄东地100米的地方打了好些探眼,其中三个探眼,用洛阳铲打到2米9深的地方,带上来的泥土中发现了小片无字的卜甲,都有钻灼过的痕迹。初步判断,地下应有一个甲骨坑。

由于之前有挖掘经验,51岁的刘一曼扛起了发掘工作的大旗。

她与同事在工人探出甲骨的地方进行发掘,经过三天,发现了一个长方形坑,编号为花东H3。

由于修路工期紧迫,天气又比较冷,刘一曼想赶紧把它清理完毕,但是工作了两天,只取出了50多片。因为甲骨太碎了,很不好取出。最后刘一曼决定借鉴1936年那次的工作方法,用木箱子整体取出。套入木箱之后,刘一曼借了吊车和大平板卡车,安全地把箱子运到了安阳考古站。

花东H3坑出土甲骨1583片,有字甲骨689片。其中卜甲占了684片,有字的卜骨5片,完整的有字卜甲300多版。这个坑甲骨内容特别重要,卜辞内容非常新颖,对非王卜辞及商代家族形态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最大的特点是,卜辞的主人是与王有密切关系的高级贵族,具体是谁,考古界尚有不同的看法。

5
文字与文明

很多西方学者把文字作为判定文明的重要指标。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能够记录自己的言行,能够使用理性思维,把自己从本能性反应居多的动物种群中分离出来。

而文字又从而何来?

《淮南子·本经》曾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大意是仓颉造字的行为感动了上苍,上帝为人间降下谷子,连鬼都为之喜极而泣。其实,数以千计的汉字不可能凭一人之力造出,这必然是先民长期积累的结果。上古时期,先民们选择诸如结绳、木刻、图画来纪事。随着文明日益渐进,逐渐演化为使用复杂的符号,一些通俗的符号被反复利用,以及一些经验的积累,文字应运而生。

至于纪录文字,鲁迅曾在《门外文谈》中形象地推测:“文字在人民间萌芽……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

从根本上说,文字应是人民大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比如,殷墟中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很多农业经济活动相关的内容。农业是商代经济中最重要的部分,商王非常重视,经常对农业进行卜问。例如一片甲骨文中记载“甲辰贞其登黍?”大意就问:甲辰日卜问是否征收粮食黍?

预测气象也是甲古文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自古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与季节、天象就已息息相关,农业是中国古代的主导产业,它对天文的发展形成了强大推动。甲骨文卜辞中问是否下雨的卜辞很多。“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意思是“当日是否下雨?雨从西方来?”

与其他文明的文字不同,甲骨文是世界四大古文字系统中唯一传承到今天的文字,甲骨文的字形、字体结构、行款、语法等与今天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以甲骨文为基础的汉字至今仍为14亿中华儿女使用,是活的文字,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传承至今的载体,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基因与纽带。

如今,已经年过八旬的刘一曼说:“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的基因,认识过去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现在,了解现在、做好现在的事情是为了将来,这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

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2017年,甲骨文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一般认为,记忆文献遗产反映了语言、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被称为世界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世界的记忆。

这说明,甲骨文不仅对中国很重要,对研究世界文明进程也很重要。甲骨文不仅在于其所具有的文化遗产价值,更在于甲骨文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世界性学术价值,即揭示中国早期国家特征,进而思考世界上早期国家的形成与模式,抑或是人类早期文明史的研究等问题。

参考资料:
1.汉字源于大众的创造丨人民网,2017-06-14
2.殷墟之谜,横空出世丨CCTV《国家记忆》
3.她是殷墟考古发掘功勋人物,揭开千年甲骨的今世光芒丨中国青年报,2021-02-28
4.甲骨文从这里走来 殷墟与它的考古故事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2-11-04
5. 国博馆藏甲骨首次大规模亮相,展品穿越3000年时空“证古泽今”丨北晚在线,2019-11-11
6. 刘一曼:让甲骨上一条条卜辞变得鲜活起来丨中国妇女报,2020-12-04
7.刘一曼:我的甲骨学研究之路丨澎湃新闻,2019-12-31


a.png END

作者 | 崔赫翾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火炬 苗祎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6 05:23 PM , Processed in 0.03931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