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之后,中国船只从南海出发,驶过印度洋后,甚至可到非洲东海岸。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一艘帆船从当时的国际大港口泉州驶出,开始国际远航,南下爪哇后,它将渡过印度洋,前往西亚。
船上载着远嫁伊利汗国的阔阔真公主,以及护送其出嫁的三名专使。此外,还有来自意大利的旅行者马可·波罗,他要乘坐这趟航船返乡,结束在中国长达17年的生活。
泉州港也称”刺桐港”。相传,五代十国时有位节度使为了扩建泉州的城廓,在城内种满了刺桐树,每到花开时,满城红红火火,风光如画。马可·波罗后来回忆说:“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
马可·波罗不但在这里亲眼目睹了刺桐花开的盛景,还见证了中国的陶瓷、丝绸运销至世界各地。多年后,他的回忆录《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成为畅销书,书中对中国的描写,使西方人相信遥远的东方是一个财富取之不尽的聚宝盆。
在马可·波罗最后一次望向泉州港的40年后,南昌人汪大渊来到泉州,乘坐商船出海远航。
民间航海家汪大渊,年方弱冠便致力于扬帆远航,考察各地风情。
自20岁起,汪大渊两次从泉州港出航,历经南洋群岛、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峡等地,前后漂泊十余年,回国后将旅途中的见闻着手编写成《岛夷志》,后节录为《岛夷志略》。
汪大渊的书中,写了海外华人的生活情况、各地居民的生活风俗、中国商品的外销路线以及沿途诸国的山川形势等。
该书尤为可贵的是,汪大渊凭借当时所能掌握的知识,将南海诸岛的地貌系统命名为“万里石塘”。
汪大渊论述道,南海上的群岛是由潮州南部海域发出的三条地脉组成,这三条地脉向西南延伸,分三支至南海诸岛,从而将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岛联成一体,号称“万里石塘”。这种说法,实际上概括了南海海盆地貌的形态,有着先进的科学价值。
《岛夷志略》中除了涉及亚、非诸国的内容外,还有两节疑似澳大利亚的见闻。长久以来,史学界认为,澳大利亚的发现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
目前,西方学术界尚未认可汪大渊比西方人早200年到达澳大利亚的说法,但本来名不见经传的汪大渊凭借对世界历史地理的贡献,被西方称为“东方的马可·波罗”。
有时候,个体的力量不容小觑。
明朝时,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著有《瀛涯胜览》),在游历西洋诸国说,我跟随船队历涉诸邦后,对其天时、气候、地理、人物,亲眼目睹,亲身体验,才知道汪大渊的著作不是在胡说八道。
明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船队带着大批宝物返航时,碰到了一个麻烦的对手。
当时,马六甲海峡的旧港(今印度尼西亚巨港)有一伙海盗盘踞,为首者名叫陈祖义,祖籍广东潮州。
陈祖义极盛时期,集结海盗上万人,坐拥战船近百艘,明太祖朱元璋曾悬赏50万两白银捉拿他,但陈祖义依然肆无忌惮地称霸一方。
郑和船队途径马六甲海峡时,也被陈祖义当作劫掠的目标。
但这一次,“海贼王”不太走运。
当地有个华侨叫施进卿,是广东人,他得知消息后,偷偷地将陈祖义的计划透露给郑和。
郑和便施巧计,在海风大作、乌云翻滚的夜里驶过陈祖义的地盘,同时熄灭船上灯火,让士兵埋伏起来。陈祖义以为郑和与船员们已经睡下,便划小船驶向郑和所在的宝船。
等到海盗们接近,郑和一声令下,发动突袭,霎时间火铳齐发、箭如雨下,当场杀死海盗5000多人。纵横南海多年的陈祖义被逮捕,押回朝廷,斩首示众。
之后,明成祖朱棣诏命此前协助郑和的施进卿为“旧港宣慰使”。
这是郑和七下西洋的插曲,却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站在国家历史的视角来看,郑和下西洋无疑是一次伟大的航海行动,那时,欧洲人尚未开始探索通往亚洲的新航路,西欧的势力也还未延伸到太平洋,东亚与西亚之间的各条航线掌握在亚洲人手中。
渤泥国的国王在见识了郑和壮观的船队后,恭谨地接受明成祖的敕封,并带着老婆孩子、大臣等100多人,乘坐远洋大船,经南海抵达福建,请求到南京朝见,并奉上犀角、龙脑等特产。
渤泥王对朱棣说,中国圣人的德行教化在渤泥广受尊崇与学习。
朱棣大悦,当即赏给渤泥王及其家人大批赏赐。或许是因为舟车劳顿与水土不服,渤泥王竟在抵达南京一个月后就病逝了,他临终留下遗言,请求遗体安葬中华。
朱棣尊重其遗愿,将渤泥王厚葬在南京安德门外东向花村的乌龟山,树碑立祠。
渤泥王对大明的崇拜,可以说是郑和下西洋时期,明朝在海外建立威信、联络南海周边国家的积极成果。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郑和的航行难以称得上是一场冒险。郑和船队是沿着一条确定的航线宣扬国威(可能还有寻找建文帝的下落等原因),而非开辟新航路。
真正的探险者,是千百年来从南海扬帆而来的闽粤先民。早在郑和的船队到达这片海域之前,这里已经是他们往来不息的伟大航道。
明末清初,众多势力庞大的海商、海盗集团纵横海上。以郑芝龙为首的海盗“十八芝”,在吞并李旦、颜思齐、刘香等集团后发展壮大,独揽东南海域贸易大权。
郑芝龙集团鼎盛时期,以福建安海(今福建省晋江市西南部)为大本营,拥兵数万,船700艘,“城外市镇繁华,贸易丛集,不亚于省城”。 郑芝龙的船队闻名海内外,马尼拉的华人富商一度被称为安海人。荷兰人曾统计,当时中国人一年自中国输出丝织品及其他价值黄金45吨以上的货品,其中三分之二为郑芝龙及其盟党所有。
在地理上,福建以东的台湾海峡把守着东海与南海之间的过渡空间。后来,正是郑芝龙之子郑成功出兵横渡台湾海峡,驱逐荷兰军队,收复台湾。
明天启六年(1626年),在今菲律宾的巴丹半岛,一个天主教神甫将中国船只的到来当作每日的祈祷内容。
每年,当满载粮食的中国商船从南海驶入马尼拉时,总是能缓解当地饥荒,拯救大批饥民。因此,这名神甫将这些中国船只称为“上帝的恩赐”。
在东南亚,中国长期在商品、航运技术等方面占据优势,也是这片海域繁荣发展的维护者。当欧洲人初次到达菲律宾时,他们曾误以为菲律宾是中国的一个省。
从16世纪开始,野心勃勃的西方人打着“贸易自由”的旗号闯入这片文化交融的海域,凭借载有坚枪利炮的战船在南海周边掠夺资源、攻城略地,打开马六甲的大门,开启殖民时代。
但欧洲人发现,这里到处都是中国人的产业,遵循的是中国人的规则与观念。于是,伴随着殖民统治,他们展开一场“去中国化”的运动。
▲18世纪,东印度群岛地图 | 网络
隆庆五年(1571年),西班牙人侵占吕宋,杀吕宋国王,之后对当地华侨发起6次大规模屠杀。
在殖民恐怖的笼罩下,受压迫的南洋华侨奋起反抗。
明万历年间,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为攻打其他国家,强征在吕宋的250名青壮年华工充作军人,以福建晋江人潘和五为哨官。
在战舰远航时,西班牙殖民者命令华侨划桨驾船,日夜兼程,不可歇息。船员稍微停下来喘气,则免不了被鞭笞。
潘和五等不堪受辱,伺机起事,在一天夜里溜进了总督所在的船舱,将其杀死。随后潘和五高举总督的首级,吓得洋兵一时惊恐,不敢近身,潘和五便和其他华侨抢过船只逃生,跑到交趾(今越南)。
当时,无论是中国南海,还是东南亚海域,都飘荡着西方殖民者贪婪的身影。
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与英国等先后在此建立殖民统治,打破原有的商业秩序。
1740年,爪哇的华人为了反抗荷兰人的殖民统治,联合当地人攻打荷兰人的据点,却在雅加达(今属印度尼西亚)遭遇苦战,以失败告终。
荷兰殖民者为了报复反抗的华人,下令杀死雅加达所有被捕的华人,炮击华人聚居区,洗劫华人商铺,近万华侨遇难。史料记载,这场屠杀过后,雅加达的河流都被染成了红色,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作“红溪惨案”。
明清政府对殖民者屠杀华侨一事鞭长莫及,而他们对海外华侨的长期漠视,使得南洋华侨在面对殖民入侵时孤立无援。
直到清朝前期,朝廷对南洋华侨仍是一种负面的态度。按照传统观念,海外移民属于“数典忘祖”“自弃化外”,因而听任其自身自灭。
他们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开辟者,却一度被国家遗忘。
这与当时的政治背景也有关系,海外有许多明朝遗民的聚居地。
清朝出于政治安全考虑,曾厉行“海禁”,杜绝华人出洋,同时限制出海的华人归国,规定“已在番地娶番妇,生有子女,与夷人结有夷人结有姻娅,并庐墓田业,情甘异域者,照例安插彼地为民,永不许其进口”。
1740年“红溪惨案”的消息传到国内,乾隆帝闻讯后竟然指责受害华侨:“于朝弃民,不惜背祖宗庐墓,出洋谋利,朝廷概不闻问。”
清廷对东南亚发生的剧变,只是听之任之。
▲清代广州十三行:图中可看到怀圣寺、六榕花塔、镇海楼等广州代表建筑 | 网络
华人下南洋的历史由来已久。
清代徐继畬对此有过一段描述:“明初……闽广之民,造船涉海,趋之若鹜,或竟有买田娶妻,留下不归者。如吕宋、葛罗巴诸岛,闽广流寓,殆不下数十万人。”
许多南洋华侨虽有落叶归根的心愿,但更多时候还是“落地生根”,在东南亚诸国定居下来,形成实力雄厚的移民族群。
南洋华侨以闽粤人为主。他们为了在海外异域安身立命,组成各种帮会以抱团取暖,而这些帮会与地缘、方言、宗族息息相关。
到晚清,南洋华人主要分为五大帮派: 说闽南语的福建帮,祖籍地多为泉州、漳州等地; 说粤语的广府派,祖籍主要在珠江三角洲; 同属闽南语系的潮讪帮,多来自今潮汕三市一带; 操客家语的客家人,来源由三系组成(嘉应五属,惠州十县,福建与粤东丰顺、大埔); 从海南岛南下的琼帮。
这些移民在南洋建立会馆,发挥各自优势,大量占据了南海及其周边的造船、航运、茶叶、木材、绸缎、橡胶、蔗糖等行业的市场。
随着清末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清王朝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
清廷这才想起南洋华侨也是“大清子民”。于是,为了团结海外华人,清朝对待华侨从消极政策转向积极拉拢,并颁布《大清国籍条例》。
其第一条规定:“生而父为中国人者;生于父死以后而父死时为中国人者;母为中国人而父无考或无国籍者。以上人等无论是否生于中国地方,均属中国国籍。”
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近代以来,南洋华侨或带回大量财产,或归国参与建设,在民族危难之际不忘家国,为国为民建立了许多功勋。
“涨海潮生阴火灭,苍梧风暖瘴云开。”
到如今,从南海扬帆远航的中国人,仍在南洋书写传奇。
▲1940年,陈嘉庚等爱国华侨慰问抗战军民 | 网络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记得随手点个在看以示鼓励呀~
参考文献: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 陈佳荣,谢方,陆峻岭:《古代南海地名汇释》,中华书局,1986 (美)孔飞力:《他者中的华人 : 中国近现代移民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南越王墓与海上丝绸之路》,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 (德)罗德里希·普塔克:《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9 刘志伟:《广州三重奏:认识中国“南方”的一个视角》,《知识分子论丛》2018年第0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