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天气越来越冷,热气腾腾的火锅无疑是最治愈的美食了。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火锅也各不相同,但每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食客。
豆花有「咸甜之争」,火锅中油碟、麻酱两派亦各不相让。
今天知乎答主们就火锅中蘸油碟和蘸麻酱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为什么川渝地区吃火锅时喜欢蘸油碟,而北方地区更喜欢麻酱呢?
在 20 岁之前没吃过一次川渝火锅,但现在非常自然地入乡随俗,加麻加辣,蒜泥油碟。
如果有鸳鸯锅,且有潮汕牛肉,百叶和鸭肠,那么我就需要调三种酱:麻酱、沙茶酱、蒜泥油碟。
麻酱蘸百叶,沙茶吃牛肉,鸭肠涮辣锅蘸蒜泥油碟。
简单来说蒜泥油碟适用的范围,就是替换麻辣的油脂,给清爽的口感,嗯没错,香油竟然是清爽的。
因为麻辣锅底煮着煮着就黏巴了,火锅店不可能有那么完美的辣椒和花椒的,时间久了一定是有苦味、有焦糊味的,再有过去不讲究的锅底有一部分老油,越煮越咸,就得拿香油沁一下再吃。
蒜泥油碟也有两个调法,要么多多蒜,香油都被蒜滗成蒜油了,喜欢猪肉的人会这么调,蒜泥白肉也是名菜,反正蒜味压倒一切。
比较原教旨的就一点点蒜泥,蚝油一滴,味精和盐各一撮,剩下都是满满的香油,吃耗儿鱼,毛肚之类的比较合适,又能快速给食材降温,又能清爽点,而且鱼肉容易碎,蒜泥太多了的话,一碗麦片粥一样的玩意儿,就太难看了。
火锅里的麻酱专为涮羊肉而生。而且也不是穷吃的吃法,陈晓卿在《圆桌派》里说得很清楚了:
大户人家涮羊肉,铜锅,手切肉,一盘子肉,唰,下去。
捞出来就吃了。
一片片吃吗?
不,那是因为太穷了。
原教旨羊蝎子,是中药汤煨熟熟的羊蝎子,配上萝卜白菜土豆,二斤抻面,麻酱韭花腐乳汁管够,最后来点糖腊八蒜。
一人一瓶劲酒,吃饱喝足了,往门外那么一走,热气从脚底板窜上顶梁骨,鹅毛大雪都当冰淇淋舔了,这是一种原教旨。
但涮羊肉不是,涮肉,就是涮,肉。
好的羊肉久煮不老,入口不膻,按理来说空嘴吃都够了,为啥二八酱和涮羊肉绝配呢?
我个人觉得,主要是盐口不好给。
拿一碟盐,不管你怎么蘸,都觉得羊肉咸,但是二八酱里韭菜花、腐乳放再多,也是能蘸羊肉吃的。
我们吃烤羊肉串的时候,啥风味烤都能入口,都香,唯独细盐面给多了,这串根本就没法吃。羊肉是很怕盐的肉,一点点盐就吃起来齁得慌了。
而一碗麻酱,从开头蘸到最后都成汤水了,都没有觉得羊肉齁人的,相反还嫌最后麻酱太稀了,再叫一碗有可能。
在外面我的习惯就是拿个小勺往食碟里?,没了再加,这样麻酱碗里的酱吃到最后还是新的有滋味的。
在家就无所谓了,五个人吃火锅,我得按十个人的量提前澥麻酱,这个工程比支锅子还重要,涮羊肉最不爽的就是肉还有,蘸料冇了。
麻酱管够那是必须的,端起来喝都得够。
扯远了,其实麻酱蘸羊肉绝配就是用麻酱的体积来裹着盐,羊肉又肥又鲜,就缺盐口,但又怕盐口大了。
麻酱在蘸料里其实够咸了,因为芝麻花生很香,很有体积,就把盐给钳住了。
吃涮羊肉比吃重庆火锅容易渴,相同的道理还有麻酱糖饼。单糖饼也容易腻歪,吃两口就太甜了,麻酱糖饼就不会,越嚼越香,放很多糖也不觉得很甜。
| 答主:三个料理人
川渝地区的火锅和大多数人印象中的北京涮肉,除了它们都叫火锅,其它地方可以说是千差万别。
不管是锅底、食材,还是当地人的饮食习惯,都影响了最后一步蘸料的选择。
先来说川渝地区的火锅。
重庆火锅的锅底,是麻辣的,当然这麻辣不是简单的往锅底里加辣椒、花椒就能实现的,炒制出来的锅底,是很多火锅店的核心竞争力。
在重庆火锅里,有一个不可缺少的灵魂——牛油。
牛油在我们日常饮食中用到的并不多,但重庆火锅里不能缺少它。因为牛油的溶点比较高可以达到 40 ℃以上,非常容易凝固,所以可以轻松的附着在食材上。而且牛油锅底沸腾之后,不会出现明显的油水分层,食材再经过涮煮之后,口感浓郁厚重。
成都火锅里用牛油的相对就比较少,用菜籽油的更多,再加入各种香料炒出锅底来。
但不管是重庆还是成都,锅底的滋味,无论是咸、香、辣,本身就是足够的,在蘸料的选择上,调味并不是首选。
油碟的最主要功能其实是降温。在沸腾的锅里捞出的食材,经过油碟这么一关,表面的温度迅速下降,方便入口,而且入口爽滑。
如果是捞出来放着等到自然凉,刚才说牛油的溶点是比较高的,所以食材表面的牛油开始凝固,入口的口感并不好了。
增香的作用也有,其实争论中的油碟和麻酱,它们的原料都是芝麻啊,虽然火锅和蘸料的形式千差万别,但对于芝麻香气的热爱又殊途同归了。
至于降低辣度的作用吧,未必是主动的选择,但客观上确实有,尤其是吃到后边,锅底越煮越辣,降低辣度的作用就重要了起来。
传统油碟基本上就是芝麻油加少量蒜泥,有人觉得芝麻油味道太浓,会加入部分菜籽油。
其实无论是遵循传统还是创新吃法,吃出自己喜欢的味道才更重要。
火锅能这么流行,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我们在基础的味道上可以做一些调整,让每个人都达到最舒服的口味和状态。
接下来再说麻酱小料。
说到北方火锅,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涮羊肉,其实还有肥牛、酸菜白肉等等多种火锅,但是涮肉和麻酱小料的搭配无疑还是知名度最高的。
涮肉的锅底其实就是白水,有人往里红枣、虾皮、药材什么的,其实视觉体验大于对味道的影响。
涮的食材也就是羊肉,无论是鲜羊肉还是冻羊肉卷,搭配的蔬菜也以大白菜、粉丝、冻豆腐这些没有特殊气味的蔬菜为主。
就算是食材足够好,能吃到食材的鲜味,但还是缺少烹饪中的重要一环——调味。
所以涮肉的小料,首要就是要解决调味的问题。至于芝麻酱为什么能脱颖而出,除了本身香浓的口味之外,还有物产和生活习惯的影响。
芝麻在汉代传入中国,宋代就有麻酱拌面的吃法,到了清代,芝麻更是京师周边重要的粮食作物。
老舍从不吝啬对麻酱的赞美:
「你知道,芝麻酱是最能补肚子的!」
有一年北京的麻酱供应困难,老舍当时是北京市人民代表,他的提案就是「北京人夏天离不开芝麻酱,希望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
在食物匮乏的年代,麻酱在北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并不低,一户一月一人一两麻酱,想多吃也没有。
从清代到民国,以当时的物产和口味,麻酱成为了涮肉的小料,最后成为一种习惯,坚持下来。
这麻酱也不是纯芝麻酱,最常见的是「二八酱」(花生酱与芝麻酱 2:8 搭配),其实纯芝麻酱的口感,是有一点点苦的。
要做涮肉小料,首先得把芝麻酱「澥」开,也就是稀释芝麻酱,芝麻酱倒碗里,一边兑水,一边用筷子顺着一个方向搅拌,直到把芝麻酱里边的油「逗」出来,用筷子挑不起来了,就齐活了。
最常见的是用凉白开,也有的用香料煮出来的水,用油澥的话,口感就腻了。
麻酱小料的配方,和川渝火锅的锅底类似——各家都不完全相同,各有各的绝活儿。
最基本的二八酱、韭菜花、红腐乳必不可少,再加上小葱和香菜,喜欢吃辣的再来一碗现炸的辣椒油,讲究的还要加入虾油、鱼露、黄酒……有的店号称自己用了 28 种食材调配小料。
是吃油碟还是吃麻酱小料,主要取决于吃的到底是什么火锅。如果吃的是潮汕牛肉火锅、椰子鸡火锅或者酸汤鱼,那既不会用到油碟也不会用到麻酱。
这并不是谁更好吃的问题,而是谁更合适,找到合适的吃法、合适的口味,没有谁高谁低,都是享受美食的过程。
| 答主:星火燎原
如果你是北方人,吃一次正宗的重庆火锅大概就明白了。
纯正的牛油火锅,厚厚的牛油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沸腾起来,也是裹着一层油。相对来说,不论是海底捞也好,其他改良火锅也好,基本上就是一层辣椒汤,牛油含量很低。
重庆人一般吃外地火锅,只会给一个评价:没味。不管你放什么魔鬼辣椒,没有牛油逼出辣椒的香味,整口锅就只有干辣,而不是纯正的火锅味。
所以油碟的出现,有个很重要的功能,溶解掉食材上多余的油脂。
当然,一个冷知识是,牛油的熔点略高于人的体温,所以牛油进入身体,是很难被吸收的,所以牛油中的辣味物质会一路搭顺风车到终点站。
火锅越吃越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油碟溶解的老油越来越多,解辣的功能越来越弱。
而麻酱并不具备溶解牛油的功能,自然没有用武之地。
相对的,成都火锅就不如重庆火锅这样醇厚,接受度更高,几十种调味做油碟的吃法也在成都出现,不能说没借鉴涮羊肉,但确实麻酱与重庆火锅不搭。
即使现在的火锅馆会提供一堆花里胡哨的调料,重庆人还是钟情大蒜加香油的组合。
而其他清汤火锅,自然不需要溶解牛油,蘸料就随心所欲了,沙茶酱,芝麻酱,符合口味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