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2|回复: 1

[哲史艺丛] 少活7年,他绝对是千古一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12 06: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少活7年,他绝对是千古一帝

 我是艾公子 最爱历史 2022-08-11 23:08 Posted on 广东


安史之乱爆发当年,天宝十四载(755年),天下局势像紧绷的弦。


宰相杨国忠与藩镇安禄山斗得不可开交。


杨国忠向唐玄宗献计,召安禄山来京,夺其兵权,又派人包围了安禄山在长安的宅院,搜捕安禄山的门客,并将与其勾结的大臣吉温杖杀于狱中。


安禄山则企图以献马为名入京发动政变,并上书指斥杨国忠二十条罪状。当宦官拿着唐玄宗的手诏去见安禄山时,安禄山一反常态,高坐不拜,只问一句:“圣人安稳?”


身兼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犹如笼罩在帝国上空的乌云。但唐玄宗李隆基没有及时对两京、河北采取军事措施,仍然与杨贵妃“幸华清宫”,寻欢作乐。


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在范阳起兵,率领15万大军趁夜出发,向西南行,到博陵(今河北定州)后鼓噪而进,杀声震天。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从长安的盛世迷梦中惊醒,走向人生的最后7年。


IMG_8401.JPG

▲[元]任仁发《张果见明皇图》。图源/网络



1.png


安禄山、史思明叛唐,是唐玄宗一手酿成的后果。而安史之乱的第一年,唐玄宗又在军事决策上接连失误,导致形势急转直下。


安史叛乱次月,唐玄宗下诏宣布将亲征,以为只要自己巡幸东都,就可以“翦除凶佞”。但还没来得及调兵,唐军在黄河以南设置的三道防线即被安史叛军攻破。


洛阳城下,唐军被安禄山的铁骑践踏冲击,又见飞矢如雨,皆“望贼奔散”。


一个月间,陕郡(今河南三门峡市西)、东都洛阳失守,唐玄宗只好放弃亲征的念头。


年过七十的李隆基,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锐意进取的年轻天子。


他一手打造开元盛世,将大唐帝国推向顶峰,却在此后走了下坡路,任用小人,轻信蕃将,声色犬马,好大喜功,对朝政亦不愿闻问,日渐抛荒。


盛世之下,危机乍现。


《旧唐书》对此评价道:

如山有朽坏,虽大必亏;木有蠹虫,其荣易落。以百口百心之谗谄,蔽两目两耳之聪明,苟非铁肠石心,安得不惑?……谋之不臧,前功尽弃。


前线溃败后,唐玄宗没有三省自身,反而听信谗言,处死了带兵的将军高仙芝封常清


封常清为大唐立功无数,此前多次上奏玄宗报告叛军情况,劝说其放弃轻敌思想,但玄宗不听。


被杀之前,封常清悲叹道:“讨逆无效,死乃甘心!”并呈上遗表,其中写道,临时募集的唐军在安禄山手下装备精良、身经百战的渔阳铁骑面前,不过是乌合之众。


封常清希望以自己的死,让晚年昏聩的唐玄宗看清事实:“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


天宝十五载(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随后向潼关进军。


潼关素有“天险”之称,是关中的门户,一旦沦陷,大唐都城长安岌岌可危。


唐玄宗依然执迷不悟,他任命尚在病中的哥舒翰率领临时招募的二十万军队镇守潼关,却急于求成,屡次派使者催促哥舒翰出关与安史叛军决战。


哥舒翰也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将,他采取闭关固守的策略,多次打退安禄山的军队。


哥舒翰一向与安禄山不和,还曾被后者当面辱骂,但他抛开私人恩怨,以大局为重,始终认为:“贼远来,利在速战。王师坚守,毋轻出关,计之上也。”在哥舒翰的指挥下,唐军与叛军形成短暂的对峙局面。


然而,老糊涂的唐玄宗听信杨国忠之言,强令哥舒翰出关。


六月初四,哥舒翰实在被逼得没有办法,抚膺恸哭,率军出潼关,在灵宝大败。安史叛军将哥舒翰俘虏后,引兵西进,攻下潼关。


战前,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已经向唐玄宗提出建议:潼关出师,有战必败。


唐玄宗却固执地迷信至高无上的权力,用一番谜之操作,亲手掐灭了翻盘的希望。


IMG_8402.JPG

▲唐玄宗画像。图源/网络



2.png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初九,潼关失守的消息传来,安史叛军距离长安不过一步之遥。


此时,杨国忠把锅甩给唐玄宗,说这十年来,一直有人跟陛下报告安禄山要造反,您就是不信,现在走到这个地步,可不是我的错。他连后路都给玄宗想好了,说,咱们尽快逃离长安,去蜀地避避风头吧。


唐玄宗听杨国忠的话,悄悄转移到长安城北边的禁苑,命禁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备好900匹战马待命。


几天后,东方泛白,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太子李亨以及其他妃嫔、皇子、公主,还有宰相杨国忠、宦官高力士等人从禁苑的西门逃出了长安城。


唐玄宗一行人出长安城,奔波了一上午,到达咸阳望贤宫,派人通报当地官员安排食宿。等半天没人出来接驾,原来地方官一听说安史叛军来势汹汹,早就逃跑了。


皇帝的大队人马不久便吸引了当地群众。唐玄宗只好屈尊问他们:“你们家有饭吗?不管粗细,只管拿来。”关中的老百姓当然希望唐室早日平叛,自己也能过上太平日子,于是箪食壶浆,献上食物。


皇室成员、王公大臣饥不择食,看到老百姓送来的粗粮,争相用手抓着吃。


大家看皇帝一家都这么惨了,忍不住哭泣,唐玄宗也掩面而泣。


皇帝和百姓抱团一起哭的场面难得一见。更罕见的是,此时来了一个叫郭从谨的老汉,他走到玄宗身边,直言不讳道:


“安禄山包藏祸心,已非一日,以前有人向朝廷告其逆迹,陛下却不信,致使他阴谋得逞,陛下流离失所。我还记得宋璟为相时,每进直言,天下太平。在那之后,大臣们却忌讳直言,一味阿谀奉承,故宫外之事,陛下一概不知。我等在野之人,早就知道会有今天,但宫闱森严,无法上达天听。事不至此,我又怎能当面向陛下痛诉!”


史书将郭老汉这番肺腑之言记载下来,但是,如果没有这场动乱,唐玄宗可能永远听不到这些话,这些无名之辈一辈子也没有机会见到唐玄宗。


他们共同缔造了一个盛世,却像是两个世界的人。


唐玄宗听完郭老汉的话,惭愧地说:“此朕之不明,悔无所及!”随后,又一场危机向他逼近。


IMG_8403.JPG

▲年迈的唐玄宗。图源/影视剧照



3.png


六月十四日,唐玄宗的銮驾到达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宰相杨国忠身着紫袍,趾高气扬地指挥队伍,而随从护驾的禁军将士经过一天劳顿之后,饥困交加,早已对这个祸乱朝纲的奸相心怀不满。


这些禁军都是长安人,将一家老小留在家中,自己跟着皇帝大老远跑去蜀地,本来就不乐意。


更何况,在他们看来,安禄山不就是杨国忠逼反的吗?潼关失守不就是因为杨国忠劝唐玄宗催促哥舒翰出战吗?


愤怒的将士们恨不得杀了杨国忠泄愤,场面逐渐失控。


禁军将领陈玄礼担任护卫多年,经验老道,深知若无法安抚将士们的情绪,将引发哗变。然而,诛杀宰相这么大一件事肯定需要有一个位高权重的大人物支持,这里除了唐玄宗,平时最有话语权的就是杨国忠本人了。


陈玄礼转念一想,不对,还有一个人——太子李亨


安史之乱爆发时,45岁的李亨已经做了近二十年的太子。


二十年来,李亨常年生活在恐惧之中。当初他之所以被立为太子,是因前任太子李瑛遭武惠妃诬陷,与另外两个兄弟被玄宗赐死。李亨这太子之位坐得一点儿都不安稳,宰相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对其处处打压,太子党的李适之、韦坚、王忠嗣等文臣武将被一一翦除,他还要忍受父亲的猜忌,整日提心吊胆。


唐朝太子,实在是一个高危职业。


李亨对杨国忠恨之入骨,更恨早已死去的李林甫,而与他那个在各方势力之间制衡、不管自己死活的父亲李隆基,关系也十分微妙。


陈玄礼找到了李亨,将杀杨国忠的计划全盘托出。李亨的态度很谨慎,史书记载,“太子未决”


在这节骨眼上,不反对就是赞成。


正当禁军将士怨恨之际,有二十多个随行的吐蕃使臣饥不得食,围住杨国忠的坐骑诉苦。禁军看准机会,向杨国忠亮出兵器,并大声喊话:“杨国忠与胡虏谋反!”


据唐人姚汝能所著《安禄山事迹》记载,为首的是骑士张小敬,他“先射国忠落马”,众将士才一拥而上,杀死杨国忠。


杨国忠被安上“谋反”罪名,他的儿子以及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都死于乱兵之中,虢国夫人出逃到半路被追杀,自刎而死。情绪失控的将士们甚至把杨国忠大卸八块,用枪挑起他的首级,悬挂在驿站门外示众。


唐玄宗一听事态紧急,赶紧拄着拐杖走出驿门,慰劳将士,劝他们各自归队。将士们一动不动,剑拔弩张。


玄宗慌了,让高力士去问将士们还有何要求。将士们齐声说:“贼本尚在。”


陈玄礼替他们向玄宗解释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杨国忠因杨贵妃得宠而受到重用,所以将士们一定要将她斩草除根。


唐玄宗愣住了。杨贵妃与他相伴多年,如今弃京逃难,不忍将她抛弃,只好说:“朕当自处之。”


大臣韦谔见唐玄宗犹豫不决,上前连着磕了几个头,血流满面,劝谏道:“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


唐玄宗还是不忍心,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


此时,侍奉玄宗多年的高力士也说话了:“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高力士不愧是宫里的老干部,这番话切中要害。如果不杀贵妃,将士们恐怕连玄宗都不放过。


唐玄宗爱杨贵妃,但他更爱自己的生命和皇位。


与杨贵妃诀别后,唐玄宗痛心地下令将她处死,命人用白绫将爱妃缢死在佛堂前。正如白居易《长恨歌》所写: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事后,高力士命人为贵妃遗体裹上锦衣,放上香囊锦袋,草草埋葬。


杨贵妃未必是红颜祸水,却被作乱的男人们当成了罪魁祸首,而那个昏聩的老皇帝已经连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他将痛彻心扉的记忆留在了马嵬坡,同时也意味着权力的消逝。


IMG_8404.JPG

▲马嵬坡之变。图源/影视剧照



4.png


马嵬坡之变后,唐玄宗让众臣讨论銮驾去向问题。


有的人劝唐玄宗转向前往太原,有的人劝唐玄宗远上朔方,还有的人请唐玄宗继续南下入蜀。


短暂踟躇之后,唐玄宗还是选择入蜀避难。


没走多远,当地老百姓将皇帝的车驾拦下来,说:“宫阙,陛下家居;陵寝,陛下祖墓。今舍此,欲何之?”


唐玄宗一时羞愧难言,可还是拉起辔头,往蜀道的方向渐渐远去。当年一代英主的影子,再也抓不住了。


唐玄宗走后,太子李亨也被群众围住,他们喊道:“至尊既然不肯留,我们愿率子弟跟随殿下东破贼,取长安。如果殿下也要入蜀,中原百姓还能奉谁为主?”


面对百姓的挽留,李亨起初婉拒了,说父皇即将踏上漫漫征途,做儿子应该朝夕在他身边服侍,以尽孝道,说罢拍马就走。


这时,李亨的儿子广平王李俶(后改名李豫,即唐代宗)和东宫宦官李辅国将太子的车马一把拉住,劝说道,如今逆胡犯阙,四海分崩,若不顺应民心平叛,哪里还有复兴的希望?等我们入蜀,贼军要是把栈道烧了,朝廷就只能困守蜀地,到时中原的大好江山就要拱手让人了。殿下还不如到西北调兵,和众将齐心合力,讨伐逆贼,克复两京,削平四海。何必在乎区区父子间的温情?


李亨一听,不再推辞,他派李俶[chù]向唐玄宗禀告,与父亲分道扬镳,向西北进发。


当了近二十年太子,李亨终于摆脱父亲的控制。从马嵬驿的沉默,老百姓的挽留,再到身边人的劝说,这些偶然事件是否为太子导演,实在是耐人寻味。


唐玄宗在不远处等到李俶来报,太子被众人留下,不走了。玄宗无奈,只好继续上路,并对孙子李俶说:“太子仁孝,可以奉宗庙,你们要尽力辅佐他。”


走到半路,蜀地进贡的十余万匹春彩运到,唐玄宗大方地将全部春彩铺在院中,赏赐给禁军将士,说:“朕老来昏聩,所托非人,导致逆胡作乱,只好先避其锋芒。知道你们仓促间随朕南下,都不能与一家老小好好道别,太过劳苦,朕深感惭愧。蜀地道阻且长,人马可能无法全部到达,你们各自回家吧,让朕独自与子孙、宫人入蜀就好。今日将这些春彩赏给你们作为资粮,若能回去,你们代我向长安父老问好。”说完,皇帝泪流满面。


禁军将士原本满腹牢骚,但第一次见唐玄宗如此自责,不禁心生怜悯。禁军将士也流着泪说:“臣等誓死跟随陛下,不敢有二心!”军心遂定。


IMG_8405.JPG

▲[唐]《明皇幸蜀图》。图源/网络



5.png


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唐玄宗终于通过蜀道,到达剑阁。


他回头看追兵已远,发布一道诏书,昭告天下。


这道诏书十分关键,此前一个月,朝野不知唐玄宗下落,唐朝陷入权力真空,一片混乱。


诏书中,唐玄宗先是自责:“伊朕薄德,不能守厥位。贻祸海内,负兹苍生,是用罪己责躬。”这相当于罪己诏,说会有今日之祸,都是我的责任。


之后,这道诏书又宣布:“以太子亨充天下兵马元帅,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使,南取长安、洛阳”,永王李璘、盛王李琦、丰王李珙等诸皇子也各领地方节度使,“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


如此部署,实际上是由自己居中节制,避免大权旁落,也防止地方将领窃取皇室权力。


可是,为时已晚。就在唐玄宗下诏的三天前,太子李亨已得到朔方军拥护,在灵武(在今宁夏)擅自即位称帝,是为唐肃宗。他还遥尊玄宗为上皇天帝,即太上皇。


马嵬兵变后,太子李亨北上发兵平叛,唐玄宗南下避难保命。现在,当爹的要让儿子当天下兵马元帅,儿子却要让老爹当太上皇,唐朝同时出现了两个皇帝,如何是好?


从此前的诏书可看出,唐玄宗还不愿放弃皇位。他从年轻时就对权力充满欲望,在遭到姑姑太平公主掣肘后,抢先发动先天政变,夺回皇权,当了四十多年太平天子,一向骄傲自满,唯我独尊。对他而言,放下至高无上的皇权,就是放下最后一丝尊严。


可在得知李亨灵武登基的那一刻,唐玄宗似乎释然了。


到了成都,唐玄宗身边的跟随者只剩下一千多人,他颁布《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承认李亨为皇帝,一切军国大事听他调度,宣告自己的统治生涯结束,从此,唐肃宗成为名正言顺的皇帝。


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唐朝之所以能在此后统一部署,平定叛乱,维持国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权力集中在一个皇帝手里,避免了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


这是唐玄宗在位做出的最后一大贡献。


IMG_8406.JPG

▲唐肃宗画像图源/网络



6.png


在蜀地,唐玄宗陷入深深的忏悔和思念。


他回想起入蜀路过斜谷栈道时,细雨霏微,连绵不断,马铃声在山谷间回音缭绕,凄切哀婉,遂作《雨霖铃》一曲,命乐师张野狐吹奏,以寄托对杨贵妃的哀思。后来他回到长安,看到杨贵妃曾经演奏的玉磬,更是睹物思人,只好命人将其藏起来。


他回想起当年辅佐他开创盛世的宰相姚崇,说:“若姚崇在,贼不足灭也!”这是说,要是姚崇还在,我也不至于落到如此下场,有几分推卸责任的意思。


他回想起专权固宠的宰相李林甫,懊悔不已,评价他:“妒贤嫉能,亦无敌也。”可当别人反问他:“既知,陛下何用之久耶?”唐玄宗默然不语。


他回想起开元最后一任贤相张九龄。当年安禄山违犯军令,唐玄宗不愿将他处死。张九龄断定安禄山必为后患,上奏“不宜免死”,玄宗不听。在流落蜀地的第二年,他专门遣使至曲江祭奠早已去世的张九龄。


经历长达两年的自我反省后,至德二载(757年),唐玄宗终于接到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唐军收复两京!


此时,一个问题摆在唐玄宗面前——是否要回长安与儿子团聚?


长安、洛阳光复后,唐肃宗立即派人给唐玄宗送去一封信,态度还算诚恳,大致意思是,请太上皇东归主持大局,我还是回去东宫当太子,以尽臣子之道。


唐肃宗的心腹重臣李泌得知此事,进宫问皇帝:“此表可追回来吗?”


唐肃宗说,早就送去,追不回来了。


李泌说,陛下这样写信,太上皇肯定不愿回京,不如让我以群臣名义另写一表,说陛下想请太上皇还京,以尽孝养之责了,这样说就可以了。


于是,李泌另写一个贺表,这次是用群臣的名义写的,只有27个字:

自马嵬请留,灵武劝进,及今成功,圣上思恋晨昏,请速还京以就孝养。


一切果然如李泌所料,唐玄宗看到儿子的信后,彷徨不安,饮食难进,担心到长安后被害,说:“你们让皇帝把剑南道(今四川一带)割给我,我不东归了,就在这儿养老。”


但接到李泌代写的群臣贺表后,唐玄宗看到唐肃宗以儿子孝敬父亲的口吻发来邀请,立马就高兴起来,决定启程返京。


于是,太上皇与陈玄礼、高力士、部分皇亲国戚及禁军600余人,沿着原来的路线返回长安。


唐肃宗知道后,对一旁的李泌说:“这都是卿的功劳啊。”


父子俩相互猜忌,藏了不少心机,唐玄宗回去长安,还能过安稳日子吗?


历史告诉我们,被迫放弃皇权的帝王,日子终究不会好过。


IMG_8407.JPG

▲影视剧中的唐玄宗。图源/影视剧照

 楼主| 发表于 2022-8-12 06: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7.png


唐玄宗一行人刚到扶风(今陕西宝鸡),唐肃宗就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派出3000精兵迎驾,而此时唐玄宗身边不过才600禁军。


唐肃宗的3000精兵一到,将唐玄宗的600人全部缴械,命他们就地解散。意思是,弟兄们辛苦啦,接下来送太上皇回家的工作就交给我们了。要不是说接驾,还以为是绑架。


到了咸阳望贤宫,这里是唐玄宗当年逃离长安后途径的第一站,唐肃宗早已在此等候。


唐肃宗为父亲安排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为天下人演了一场父慈子孝的好戏。他让人请唐玄宗登上望贤宫南楼,自己脱下黄袍,换上臣子的紫袍,一路小跑到楼下,对着楼上的唐玄宗行“拜舞”的朝拜礼节,一阵手舞足蹈。


唐玄宗一看儿子来了,赶紧下楼,父子俩抱在一起大哭一场。接着,唐肃宗跪下来,捧着唐玄宗的脚,痛哭流涕,这是胡人的旧习俗,表示对他父亲的尊敬。


这时,唐玄宗要亲自为儿子披上黄袍,唐肃宗跪地不起,反复推辞。唐玄宗说:“天数、人心皆归于汝,使朕得保养余齿,汝之孝也。”唐肃宗做出一副左右为难的样子,穿上黄袍,左右山呼万岁,响彻云霄。一些大臣感动地说:“臣等今日复睹二圣相见,死无恨矣!”


时隔两年,父子重逢。


唐肃宗把戏做足了。之后,唐肃宗在正殿大摆筵席,御膳呈上来,都要先尝一口,再献给唐玄宗。回长安的路上,肃宗为玄宗牵马,然后作前导引路。


唐玄宗看着此番场景,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吾为天子五十年,未为贵;今为天子父,乃贵耳!”有人说,唐玄宗经此大难竟然不好好悔过,还如此沾沾自喜。


可这句话似乎也可理解为,唐玄宗有意对儿子示好。曾经不可一世的雄主说出这种违心的话,不免有些晚景凄凉。


IMG_8408.JPG

▲唐肃宗迎接唐玄宗还朝。图源/网络



8.png


回到长安后,往日的繁华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


唐玄宗更加思念旧人旧事,尤其是杨贵妃。


他本要将杨贵妃迁葬,但这涉及到为贵妃平反昭雪的问题。当初禁军将士诛杀杨国忠,是将杨氏一家当做罪人。


唐肃宗起初同意父亲迁葬杨贵妃的要求,但很快遭到礼部官员反对。为杨贵妃迁葬,此举无异于否定马嵬兵变,也是在否定当时默许此事的唐肃宗李亨。


此事因此作罢。


唐玄宗只好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那人将杨贵妃秘密改葬他处,并带回一个香囊,对玄宗说:“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唐玄宗看了更加哀伤,让人画杨贵妃的画像置于殿上,朝思暮想,哀恸断肠。


IMG_8409.JPG
▲唐玄宗晚年时常思念杨贵妃。图源/影视剧照


唐玄宗重新住进长安的兴庆宫,唐肃宗经常从大明官前往探望,有时父子还会在夹城相遇。


太上皇生活优裕,地位崇高,看似享尽天伦之乐,实则危机重重,免不了唐肃宗的猜疑。


除了杨贵妃改葬问题暴露父子间的矛盾,安史叛军的动向也让唐肃宗备感焦虑。


唐玄宗回京第二年,假意归顺的史思明再次叛乱,第二次攻陷东都,唐肃宗的处境与他父亲三年前的处境何其相似,他怕太上皇也会乘机夺权。


太上皇居住的兴庆宫,由唐玄宗原来当藩王的旧宅改建,位于坊市之中,最南面的长庆楼就紧挨着大道。唐玄宗闲来无事登上长庆楼,全城街景历历在目,楼下过往的士民常在楼下高呼万岁。唐玄宗一听心里高兴,也会挥手致意,甚至摆下酒席,请老百姓到宫中一聚。


平时到兴庆宫走动的人,除了公主、内侍、宫女和梨园子弟,就是唐玄宗的亲信陈玄礼与高力士。唐玄宗还曾设宴招待将军郭英乂、王铣等人,并予丰厚的赏赐。剑南道的官员过去两年曾与玄宗共度患难,每次进京奏事,也会到兴庆宫看望玄宗。


唐玄宗整日与外人来往,实际上已对唐肃宗形成威胁。你都退休了,还和朝中官员交往甚密,意欲何为啊?


唐肃宗看在眼里,嘴上不说,心里肯定不放心。这时,宦官李辅国就对肃宗进言,太上皇结交外人,陈玄礼、高力士更是日夜图谋不轨,对陛下不利,不可不防啊。


言外之意,就是要提防唐玄宗复辟。


李辅国向唐肃宗建议,兴庆宫建在市井之中,宫墙低矮,不适合太上皇居住,不如请他老人家到太极宫居住,那里深宫大院,戒备森严,又可杜绝小人蛊惑,岂不两全其美。


太极宫与兴庆宫的情况可谓天壤之别。太极宫位于大内之中,北面是禁苑,南面是朝廷办公场所,东面是太子的东宫,西面是宫女住的掖庭宫,几乎与世隔绝,唐玄宗到那儿表面上备受优待,实际上如同软禁。


唐肃宗什么反应呢?史书说,“上不听”,也就是犹豫不决。


李辅国在宫中多年,知道领导不明说,不代表不同意。他先出手试探唐肃宗的真实意图,假托敕令,命人从兴庆宫取走290匹马。


马是战略物资,打仗必备,当然不能放心交给唐玄宗。兴庆宫本来有300匹马,一下子就剩下10匹,唐玄宗看着空荡荡的马厩,无可奈何地对高力士说:“吾儿为辅国所惑,不得终孝矣。”


唐肃宗对李辅国越权的举措,没有任何表示,基本上已是默许。李辅国见状,更加胆大妄为。


有皇帝撑腰,这事儿就好办了。


上元元年(760年),李辅国派人到兴庆宫传话,说肃宗请玄宗到太极宫游玩。唐玄宗不敢拒绝,随李辅国走到睿武门,突然出现500名持刀的骑手,拦住去路。


唐玄宗大惊失色,李辅国这才傲慢地说:“皇帝认为兴庆宫地势低洼狭窄,请太上皇迁居太极宫。”经过马嵬坡之变,玄宗对兵变都有心理阴影了,吓得差点儿从马上摔下来。


太上皇竟被如此欺凌,危急关头,一旁的高力士赶紧上前扶住玄宗,痛斥道:“五十年太平天子在上,李辅国何得无礼!”之后又以太上皇的名义发布诰命,对眼前500名骑兵表示宣慰:“诸将士各好在!”


众将士这才以为太上皇余威尚在,不敢轻易得罪,纷纷收刀叩拜。高力士知道事情无法挽回,眼下只能先保唐玄宗安全,于是命令李辅国与他一起为太上皇牵马。李辅国虽不情愿,但也不敢太过放肆,只好和高力士拉起缰绳,护送唐玄宗进入太极宫。


等到李辅国带兵退出后,唐玄宗对高力士感激地说:“若不是将军,我就要成刀下鬼了。”


从此,唐玄宗被软禁到太极宫,彻底与外面的世界失去联系,多年来陪伴在身边的旧臣,也被唐肃宗尽数清退。曾经的禁军首领陈玄礼被勒令退休,多年随侍在侧的高力士被贬巫州(今湖南怀化市)


太极宫中,只有肃宗安排的百余名宫女负责洒扫,几十名老弱残兵负责护卫。


一向仗义执言的颜真卿代表百官上表,问候唐玄宗的起居情况,立马被撤去刑部侍郎的职务,贬为蓬州长史。


晚年孤独的唐玄宗,没有权力,没有爱情,没有尊严,甚至,没有自由,只剩下虚弱不堪的身体,一如风前残烛。


IMG_8410.JPG

▲陈玄礼、高力士追随唐玄宗多年。图源/影视剧照



9.png


端午节到了,唐肃宗与子孙相聚,大明宫中其乐融融,唯独缺了年迈的唐玄宗。此时的唐肃宗身体欠佳,已许久未去太极宫向父亲问安。


唐肃宗怀抱年幼的小公主,怕人笑他只好与儿女嬉闹,对奉诏进宫的名士说:“朕深爱此女,卿不要见怪。”


那人接过唐肃宗的话,说:“太上皇想见陛下,就像陛下怜爱公主一样啊。”


唐肃宗听了,若有所思,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初五日,在被软禁在太极宫一年零十个月后,78岁的唐玄宗含恨去世。在临终前的一段时间里,他沉迷于道教的“辟谷”,不食五谷,坚持绝食。


这位前明后暗的盛唐天子,自从七年前安史之乱爆发后就一蹶不振,在失去权力后更是迅速衰老,走向人生的终点。


IMG_8411.JPG

▲据传为唐玄宗真迹的《鶺鴒颂》(局部)。图源/网络


就在唐玄宗去世13天后,唐肃宗也一病不起,不久便撒手人寰。


唐玄宗的孙子唐代宗遵照祖父遗愿,将他安葬于泰陵。当年与唐玄宗一同开创盛世的文臣武将早已随风消逝,最终陪葬泰陵的只有一人,那就是高力士。


唐玄宗去世那年,被流放巫州的高力士正好遇赦而归。他走到半路,听闻唐玄宗已死,面朝北方,嚎啕大哭,呕血而死。


第二年,安史之乱平定。


盛唐,却已恍如隔世。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顺手点个在看让我知道您在看~



参考文献:

[唐]郑处诲:《明皇杂录》,中华书局,1994年

[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9年

(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赵剑敏:《大唐玄宗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蒙曼:《蒙曼说唐·唐玄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 END -
作者丨南朝子云
编辑丨艾公子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30 06:38 AM , Processed in 0.04505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