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1|回复: 1

《梦华录》真的很“进步”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15 07: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梦华录》真的很“进步”吗?

观察者网风闻 平原公子
5小时前


部剧一开播就被热炒,被各大平台吹成了“良心”古装偶像剧。

讲实话,刘亦菲的演技确实不差,与那些流量鲜肉相比,确实强多了。

z413.png

但这部剧,真的算不上什么古装偶像剧的标杆之作。

“中国影视娱乐圈是全世界最封建、最腐朽的地方”……这不是共识吗?

所以,你们在这里找什么“清流”?

这部剧第一尴尬的地方,是在剧中强行搞“女权”,搞什么“girls help girls ”。强行上价值观,在北宋谈“女性创业”、“女性互助”,但偏偏关键时刻又要男人出来救场,依靠“优秀的男人”,不伦不类。

这部剧第二尴尬的地方,是一边大谈男女平等、女性也是人,一方面又要搞“出身论”,非要给男女主角一个高贵的出身,讲阶级,讲血统,讲传承,说来说去,还是才子佳人、公子小姐那一套。

z414.png


可以说,《梦华录》这部电视剧的意识形态,思想价值,还比不上700多年前关汉卿的原著杂剧《救风尘》,原著中的赵盼儿就是个妓女,这个身份影响了她的聪慧、机智、英雄侠义了吗?红拂女是杨素的侍妾,梁红玉、小凤仙都是风尘出身,影响了她们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了吗?

《救风尘》中的赵盼儿作为一个底层的、被压迫的女性,可从来没有靠什么外部力量、如意郎君来帮助自己,她救宋引章靠的是自己的本事,但在电视剧《梦华录》中的赵盼儿,就得靠宰相萧相公的儿子、权势滔天皇城司的大统领来千里驰援了.......孰高孰低,一眼可知。

元朝人都比当今的影视资本、导演编剧们进步。

2022年了,还要在电视剧里搞“高低贵贱”,把赵盼儿变成了“官宦之后”、“罪臣之女”、“从良改籍”的好女子……无非是要给赵盼儿一个“高贵血统”呗。

z415.jpg

这套路不熟悉吗?当今几乎所有古装偶像剧的主角,不都得有个高贵的出身和血统嘛,你看看那些“大女主”,那个不是出身高贵、名们嫡女,就算经历坎坷,也是奸人陷害、小人作梗、明珠蒙尘,哪个不是品格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早晚都得拨云见日、光耀天下……你看那些反派、奸贼、小人,哪个不是出身低贱、不是庶出就是养子养女,洗脚贱婢如夫人,投机钻营、攀龙附凤、不知廉耻、还忘恩负义恩将仇报?

国产剧中最腐朽的套路是,嫡子常常人品也更高贵。一群妃嫔中,如果有一个是心机婊,你查一下她们的出身,八九不离十,做坏事的肯定是从底层爬上来的。大钱胜小钱,有钱胜没钱,正出压庶出,正室压侧室。上个世纪,左翼电影千辛万苦把清白的良心还给了底层,一百年不到,我们的影视剧又把心机和穷人、天真和富人进行了链接。穷人更容易败坏吗,也许,但一定是富人先堕落的。但我们的国产剧只讲半截故事,而且,最讲出身论。
底层人民的清白和良心,都被他们抹上了厚厚的墨汁。

所以,《梦华录》里就告诉你,以色事人、卖身活命的妓女是卑贱的,而那些为官家吹拉弹唱、卖艺得宠的乐妓就是高贵的、有修养、有节操的。

z416.jpg

z417.jpg

z418.jpg

男主女主必须都是出身名门,品行高洁,高洁到30岁还必须是单身处男处女,双双立个贞洁牌坊,为大宋青年表率……

z419.jpg

z420.jpg

这就是当今流量偶像剧的公式,想要蹭热度攀时髦打女拳,偏偏拳法还不正经,一股“田园味儿”。

一方面搞“女性主义”,鼓吹男女平等,却又要在女性内部分个高低贵贱,名门贵女、辛者库贱妇、乐妓、花魁、普通娼妓……那都是不一样的;鼓吹“女性独立”,但剧中的女主角,还非得找一个血统高贵、能力强大的男人做伴侣,才能顺风顺水……鼓吹爱情自由,却把“贞操”当做评价配偶的唯一标准。

当代某些“文学”同样如此,一方面鼓吹不要“歧视女性”,另一方面却又要求恋爱双方“双洁”,这是怎样一种精神分裂?

02年电视剧《爱情宝典》的价值观,也比这个高明多了,这电视剧啊,也是一代不如一代。

z421.png

z422.png

z423.png

z424.png

当代偶像剧看起来摩登、现代、先进,实际上骨子里是最封建、最腐朽、最恶臭的那些余孽流毒。

谈女性解放的优秀作品多的是,比如《姐姐妹妹站起来》,也没见影视资本、导演、编剧们去学习学习啊。

z425.png
 楼主| 发表于 2022-6-15 07: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跟着《梦华录》,看看宋朝那些“网红茶饮”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22-6-15 08:00 AM 编辑

跟着《梦华录》,看看宋朝那些“网红茶饮”

搜狐 /北青网
2022-06-15 00:00
   
z426.jpeg

宋徽宗赵佶《文会图》局部


◎吴洛娴

近,伴随古装电视剧《梦华录》热播,宋代茶文化迎来了新一轮的关注度。钱塘茶坊老板赵盼儿出场就秀出一手行云流水的“紫苏饮子”,直把众茶客震住了。这“紫苏”有何奇特?“饮子”又是什么?宋代还有哪些流行茶饮呢?

网红“香饮子”大赏

说到“饮子”,这个词原意是指不规定时间、剂量饮服的中药汤剂,后来才逐渐演变为用果品、香料、药材等熬制而成的草药茶饮。至唐宋时期,发展成一种国民流行饮品。

唐朝后期,出现了饮子“专卖店”,一些煮饮子厉害的人,开始成为“饮子专家”,他们有另外一个称号,谓“福医”。福医粗通医理,开方熬茶卖给客人,喝下后,有些疾病能“药到病除”。

至宋朝,商业经济发达,城市茶坊酒肆林立,饮子行业更是“百花齐放”。在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可以找到多处“饮子身影”;比如“久住王员外家”旅店门前,支棱着两把遮阳伞,广告牌上写有“饮子”“香饮子”;另外,在虹桥桥头,脚店对面有一饮子摊,上罩有两把遮阳大伞,亦吊着“饮子”招牌,旁边有三位挑担的人,似乎正在买/卖饮子。

《梦华录》中的“紫苏饮子”在宋代茶饮圈有着很高的地位,宋仁宗曾专门组织御厨、御医对各种口味和功效的汤饮进行品评、排名。南宋陈元靓所著的《事林广记》记载,“仁宗敕翰林定熟水,以紫苏为上,沉香次之,麦门冬又次之。”这里又涉及一个词“熟水”,也是“饮子”(同意思),宋朝时将稻叶、竹叶等有香气的叶子淘洗干净晾晒,在锅中微微翻炒,然后用这种特制“茶叶”煮熟焖制的饮品,捞出叶子放入瓦罐吊入深井,天然且凉爽。

“紫苏饮子”的做法十分简单,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写道:“取叶,火上隔纸烘焙,不可翻动,修香收起。每用,以滚汤洗泡一次,倾去,将泡过紫苏入壶,倾入滚水。服之,能宽胸导滞。”此法在今天也能实现。

至于“沉香熟水”,《事林广记》中亦记载有具体的制作方法:“用净瓦一片,竈中烧微红,安平地上。焙香一小片,以瓶盖定。约香气尽,速倾滚汤入瓶中,密封盖。”

李清照有一首颇为伤感的词《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蕴藉,木犀花。”因她晚年身体羸弱多病,为了调理身体暑湿脾虚之症,常喝自己调制的“白豆蔻熟水”。

宋朝出现了史上最多的“饮子”方,紫苏饮、沉香饮、二陈饮、香薷饮、薄荷饮、桂花饮、乌饮等,这些饮子多选用花叶、香料、药材,烹煮后味道非常清甜。但需要再次说明一点,古代的“饮子”(熟水)不是用真材实料的“茶叶”制作,而是更接近于今天的花草茶或广式凉茶,注重养生保健功能。

宋人爱喝哪些茶?

《梦华录》持续的升温,剧中涉及的宋代点茶再次回到了广大观众的视野,其中茶汤巷老板们去“半遮面”踢馆时有处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斗茶伊始,赵盼儿看到对方斗茶者非常傲娇地向旁观茶客展示其“北苑先春”,闻过茶叶香之后,她又紧捏了一下帕子。

这里所提的“北苑先春”来历特别。北苑是地名,在福建建州(今福建建瓯)北苑御茶园,于唐朝末年开辟,后由宋朝丁谓、蔡襄等官员负责;先春是茶叶的一个别称,组合起来是长在北苑的茶叶。介绍茶品时又讲到“明前茶,贵如金”。其实宋徽宗之后,上品茶从时间上来论是社前(民俗节日春社)、火前(寒食节禁火前)、雨前;明初诏罢北苑贡团茶后,社前观念随之消隐,火前(或明前)、雨前茶观念则一直沿用至今。

更有意思的是,宋徽宗是北苑茶的顶级粉丝,他不仅自己摆茶宴,给近臣点茶、分茶,还亲自提笔撰写了北苑茶专著《大观茶论》。宋徽宗当政期间,北苑创制出了40余种极品贡茶。当时“斗茶”之风盛行,促进了各产茶地不断创造出新的名茶,散芽茶种类也不少。据《宋史·食货志》、宋代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宋代赵汝砺《北苑别录》等记载,宋代名茶计有90余种。

赵盼儿的雨前径山茶要比过明前的皇家御茶,在品类上确实逊了一筹。但是,径山茶也并非不堪,它从唐朝开始就有,有着其他茶不可比拟的历史文化渊源。清嘉庆《余杭县志》:唐天宝元年(742年),径山高僧法钦“尝手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他产,今径山茶是也。”茶圣陆羽也曾在杭州余杭径山隐居过,并在径山植茶、制茶、研茶,著下传世著名《茶经》。此外,径山寺的“径山茶宴”,东渡扶桑“作客”,流传到了东瀛,更是演变发展为今天的“日本茶道”。

除了斗茶大戏里的北苑茶、径山茶,《梦华录》中还出现了不少宋人爱喝的茶品,诸如龙凤团茶、青凤髓、双井白芽茶、灵隐佛茶、方山露芽、临江玉津、兰芽茶等。

宋人消夏有点“冰”

“不著衣冠近半年,水云深处抱花眠。平生自想无官乐,第一骄人六月天。”这是清代袁枚的一首《消夏诗》 ,而眼下,正是暑热渐起时节,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有空调、冰可乐、冰镇奶茶等,轻动一番手指,“凉意”蹭蹭而来,但古时的宋人是靠什么消解暑热的呢?

吃的方面,“冰茶”成为宋时的一种夏季饮品。文人何德林曾别出心裁创制了一种“妙饮”,他邀请众好友来府邸品尝,茶童将备好的冰块取出,放入细嫩的茶叶中,随着冰块渐融,屋内之人顿觉暑气渐消。文人李若水因此写下一首诗《何德休设冰茶》:“明冰沃新茗,妙饮参四筵。休论水第一,凛然香味全。凉飙生两腋,坐上径欲仙。尘襟快洗涤,诗情拍天渊。”炎炎夏日,冰泡茶水,闻之清香,清热解暑!

令人好奇的是,宋人的“冰茶”又是怎么制作的呢?专家推测主要可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散茶和冰混合而制;另一种是将散茶研磨成茶粉,再加冰融合,泡制成“冰茶”。不过,“冰茶”很有可能在唐代就有了,虽暂未在史料中发现明确记载,但古代制冰技术在唐代已获得很大发展,唐代人生活中已经有冰的存在。

说回到《梦华录》最新的剧情,有一幕:孙三娘为“半遮面”研发新品“莲子豆沙”让姐妹宋引章试尝,她说“天气渐热起来,要做一些清热散火的新汤水”。这里的“汤水”也是宋人“饮料”的意思,同前文所提“饮子”“香饮子”。《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开封府州桥夜市的热闹场面,夜市的“饮子摊”“香饮子摊”等到夏天特别受欢迎,经常要营业到半夜三更天才结束。

周密《武林旧事》、吴自牧《梦粱录》及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盛录》有记载宋朝的一些解暑冷饮料,比如有雪泡豆儿水、漉梨浆、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团、雪泡缩啤饮、香薷饮、紫苏饮、白醪凉水、皂儿水、甘豆糖、绿豆水、缩啤饮、卤梅水、江茶水、五苓散、大顺散、荔枝膏、雪泡梅花酒、富家散暑药冰水等。宋朝的饮品、冰品种类纷繁,对比今天茶饮店的菜单毫不逊色。

不断地追求新鲜事物的宋人,在夏日避暑极有自己的一套东西。当时的朝廷很重视避暑防暑工作,为了夏日防暑专门成立“冰井务”研制降温解暑的冷食品;到夏季时节,朝廷还会赏赐“公务员们”冷食品解暑降温。

倘若能穿越到宋代,走在六月时节的汴京大街上,遇到走街串巷卖冷饮的小贩时,我会想点一份冰镇的紫苏饮子,你们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7 02:27 AM , Processed in 0.06920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