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将“低信任”归咎于法国政客与选民的脱节——就像地方报纸屡屡批判“巴黎精英”不知民间疾苦一样。但是纵观法国周围的邻居,都有诸如女性和工人阶级在政坛中缺乏代表的状况,可对政府也没这么不信任。
那是因为英国媒体一度鼓吹的“法国衰败论”吗?——民众将社会发展缓慢的不满一股脑怪在政府头上。这种说法似乎也很难站住脚,毕竟,作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和欧盟双引擎之一,法国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都不容小觑。
《我们为何如此讨厌自己的政策》一书的作者格罗斯曼和索格认为,法国人之所以在政治上如此“叛逆”,还是因为他们被政客辜负太多次了。
就像前面说到的,由于法国大选竞争极其激烈,各位候选人都倾向于给出十分大胆的承诺(这次大选甚至有人提出要建立法兰西第六共和国)。但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要知道,法国经济开放程度高,资金流动性也强,还是欧盟中的“老大哥”之一,所以很多时候,法国的改革并不只关乎法国自身,而同样取决于它众多的政治、经济盟友。因此,一位候选人赢下大选后,应对复杂的外部利益网络和成分复杂的国内议会,往往发现很难推动改革,或者推动改革的代价巨大,然后便食言或者延期当初的承诺。
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每当一位新总统产生后,他的支持率总会在几个月内经历明显下降。
还有学者认为法国人的叛逆精神也与重视思辨能力有关,他们在高中就要必修哲学课,因此对政客的态度也更多是质疑。
作为联合国“五常”国家和欧盟发展的双引擎之一,法国大选动态很难不牵动着全世界的注意。法国政坛能否迎来另一位成功连任的总统和该国政策是否能保持连贯,更是结果出炉前媒体关心的主要问题。
不过面对变数,大家也都想开了,因为怎么也躲不掉:无论是勒庞胜出,还是马克龙连任,法国政坛都会迎来历史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