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2|回复: 0

[哲史艺丛] 为何《三国演义》中的诸多名将,罗贯中安排他们“中箭而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8 04: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何《三国演义》中的诸多名将,罗贯中安排他们“中箭而死”

 瀛洲海客 历史D学堂  2022-01-08 23:25

12.jpg

作者:瀛洲海客  校正/编辑:莉莉丝
全 文 约 2300 字
阅 读 需 要 6 分钟



小说《三国演义》塑造的诸多名将,令人印象深刻。怎奈“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从结局来看,名将大多是战死沙场,未得善终。又或许是一个巧合:黄忠、孙坚、甘宁、太史慈、张辽、徐晃、张郃......这些立下过赫赫战功、且深受读者所喜爱的一众猛将,竟然都是中箭而死的。

这般同质化的结局,难免令人疑惑:三国名将在历史上的最终归宿,到底是不是这样?在此前提下,罗贯中安排他们“中箭而死”,又是否符合逻辑?



13.jpg
上图_ 吴始祖武烈皇帝孙坚(155年-191年)


 
一、中箭而亡的历史根据

按正史记载,这些名将虽也有中箭而死,如孙坚、张郃等人,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却并非这般。话虽如此,罗贯中对于三国名将结局的编排,倒是蛮符合历史和逻辑的。

须知,罗贯中能写出《三国演义》,不仅得益于其高超的文学技巧,也与他精通三国历史有关。而小说中的不少情节,其实都能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只不过,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罗贯中常把这些素材“移花接木”到他人头上。

如“千里走单骑”的是廖化,不是关羽;“草船借箭”的灵感来源是孙权,而非诸葛亮;至于空城(营)计,比较靠谱的是曹操、孙坚、赵云、文聘、朱恒这几个版本,反观诸葛亮的空城计,则是“亮粉”郭冲的杜撰,经不起推敲。

这些例子足以说明:罗贯中的不少情节设计,都有历史依据。按此逻辑,诸多名将中箭而亡,也应该是有据可循、有史可考的。的确如此,在《三国志》中分别检索“流失”以及“矢”这两个词条,便能得到二三十条结果。



14.jpg
上图_ 在《三国志》中分别检索“流失”以及“矢”


地位高如曹操、关羽、庞统、周瑜等人,都有身中流矢的经历,就别提常年战斗在前线、更加危险的的战将了。诸如孙坚、张郃、凌统、张济、公孙越、王赟、徐琨、孙泰等,皆身中流矢而亡。

由此可见,正史所见中箭之人虽与小说有不少出入,但的确证明了:罗贯中安排诸多名将中箭而死,是符合历史逻辑的。那么,为何三国时代的战将,一个不留神就会中箭呢?



15.jpg
上图_ 弩是古代的一种冷兵器,是古代兵车战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克制骑兵的箭与连弩

箭的历史非常悠久。考古研究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箭就已经是远古先民的日常工具之一了。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箭,矢竹也。”箭一般用木竹制作而成,分为箭头、箭杆、箭羽三个部分。人们用锐利之物制作箭头,便能有效提高箭的杀伤力。而配合箭使用的,是弓或弩,后者的强度则决定了箭的飞行距离和杀伤力。

古代作战,多为短兵相接的贴身肉搏战。是以箭这种远距离进攻手段,往往能在战场上发挥出很大作用。须知,箭的有效杀伤力一般在百米左右;那么,不管敌军选择的部队是骑兵还是步兵,在他们进入射程内先放一波箭,既能起到掩护友军的作用,也能提前消耗一下他们。所以,“箭如雨下”并非是一种特别夸张的形容。



16.jpg
上图_ 草船借箭 画--陆泽之作



及至汉末三国,骑兵逐渐成为中原战场的主流。不同于羌胡的骑射之术,中原骑兵的核心战术自从卫青、霍去病开始,也沿袭了步军交战时横冲直撞的特点。诚然,骑兵采取这种战术,能有效提高杀伤力;但是,哪怕骑兵的机动性再高、灵活性再好,他们最终还是要与敌军近身厮杀。

正因如此,当敌军骑兵向己方高速冲杀而来时,拥有远程攻击属性的箭便成了克制骑兵的主要手段。而且,敌方骑兵向我军正面冲杀时,我方射出的箭,是比较难躲避的。如果用初中物理来解释,那就是骑兵与箭的“相对速度”,是二者互相叠加的结果。可以预见,在这种高速状态下,箭非但难以躲避,而且它带来的杀伤力,也有不小加成。



17.jpg
上图_ 袁绍(?-202年6月28日),字本初



界桥一战中,公孙瓒和他麾下的白马义从,在面对袁绍、麴义的重弩兵时,便吃了个巨亏。

据《后汉书·袁绍列传》记载:“绍先令麴义领精兵八百,强弩千张,以为前登。瓒轻其兵少,纵骑腾之,义兵伏楯下,一时同发,瓒军大败,斩其所置冀州刺史严纲,获甲首千余级。”

又据《三国志·袁绍传》注引《英雄记》:“强弩乃乱发,多所杀伤。瓒骑不知是绍,亦稍引却;会麹义来迎,乃散去。”

可以看到,虽说地形因素和轻敌是导致公孙瓒大败的主要因素,但重弩兵对于骑兵的克制,也同样在此战中展现地淋漓尽致。也正因如此,在面对曹魏骑兵的强大时,诸葛亮才会未雨绸缪,成功改进了连弩,使其“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综上所述,骑兵的大规模应用,让箭的重要性大大提高;随之而来的,是重弩兵的建设以及连弩的改进。于是,三国时代的武将,尤其是骑兵将领,在这种环境下必然更容易受到弩兵针对,进而因为中箭受伤或直接身亡。



18.jpg
上图_ 增像全图--三国志演义


 
三、基于史实的合理性改编

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小说;既然是小说,就要考虑到它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再加上它还是一本大众读物,所以,罗贯中在撰写小说时,就要尽量让它的情节看上去不那么复杂、难懂。

尤其是小说中的战争描写,如何让一场场“重头戏”更加好懂、好记、且易于传播呢?罗贯中给出的答案是:保留战争过程的几个重要走向,但却将影响战争走向的主要因素,归结到武将身上。这么一来,武将之间的单挑结果,往往能决定战争的胜负。

值得注意的是,武将之间的单挑,是骑着马来战斗的。当然,步斗也有,只是很少罢了。显而易见,骑着高头大马、且冲杀在前方的三国名将,到了小说中,不仅目标更大,也更加危险。这么一个“活靶子”,很难不会遭受敌军的针对。所以在中箭而死的三国名将中,如徐晃、甘宁、黄忠、张辽等一代猛将,都是因为表现太过优秀,从而遭到敌人针对,被放冷箭而亡。



19.jpg
上图_ 黄忠(?-220年)



当然,罗贯中的这种安排,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这些名将的颜面。虽说“将军难免阵前亡”,但相较于“一对一被打死”这个结局来说,被偷袭、阴死虽然也让人气愤,却也更容易让他们各自的“粉丝”所接受。

总的来说,在“以单挑成败而论英雄”的小说中,诸多名将虽然是中箭而死,却保住了自身颜面,没有堕了往日威名。想来,未曾“晚节不保”的三国名将,当然会受到更多读者的喜爱与支持。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12 07:03 AM , Processed in 0.03787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