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6|回复: 0

[哲史艺丛] 回到汉朝过元旦:如今过年的很多习俗,其实是从这里来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31 07: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到汉朝过元旦:如今过年的很多习俗,其实是从这里来的

 文史君 浩然文史 2022-01-01 07:30


42038E91-DA69-4A92-9DD2-533B2AB34248.jpeg


马上就要过元旦了,对今天的大部分朋友来说,元旦最大的意义,可能就是三天的“小长假”了吧?抓紧时间休息几天,加把劲就要过年了!很多朋友可能也知道,咱们现在过的这个元旦呢,其实并不是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辛亥革命以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采用了世界上多数国家使用的公元纪年,将每年的1月1日定为新年,同时保留了传统的农历。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元旦的来历。


当然,在我国古代,也是有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元旦的,那就是农历的正月一日,也就是现在的春节。咱们中国的主体民族叫做汉族,汉朝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咱们传统文化的基础部分,过年自然也不能例外。今天,就让咱们回到汉朝,一起来看看汉代先民和他们的“元旦”。


一、汉代官方的元旦礼俗


在汉代,元旦有正旦、正日、元日等不同的称呼。之前冬至的文章里跟大家聊过,汉代的元旦正式独立出来作为一个节,应该说是从汉武帝改太初历之后开始的。在这之前,因为元旦和冬至离得很近,所以经常是一起就过了。从汉武帝之后,元旦正式成为我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并一直延续了下来。


13EDFA6C-A258-4A82-8245-A90C7871AA88.jpeg

黄晓明饰演的汉武帝,教主也曾是粉嫩的骚年


汉代的官方非常重视元旦节日,在元旦有许多的大型活动,下面咱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1、傩戏与驱邪


元旦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在这个新旧交替的关键时刻,从官方到民间都有一些驱邪的活动,希望把坏运气留在旧岁,在新的一年里能有好运气到来。汉代的官方会在元旦前的腊日,举办大傩戏,以求驱除疫病。傩戏的场面非常盛大,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当时的傩戏要用120名穿皂服的少年,手持大鼗(táo,即拨浪鼓);有戴面具披熊皮的方相,与十二兽做舞等等,最后由骑兵驱赶着代表疫病的造像扔到洛水里烧掉,总之场面非常隆重。


A70A8D15-733F-4D35-BD0F-E0F5E2513678.jpeg

傩戏表演


这种大傩戏是古代一种重要的祈福祭祀典礼,从商周时期一直延续到后世,至今在我国民间的一些地方还有留存。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唐砖》里面,曾经复原了一部分唐朝的傩戏,虽然和汉代有差别,但大家也可以看个大概。


2、汉代元旦的大朝会


元旦是新年的开始,在古人的观念里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当然是要好好的庆祝的,所以类似“贺新年”性质的节日集会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尤其是汉武帝太初历以后,元日正式和冬至分割开来,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节日之后,庆祝活动就更加隆重了。


汉代元旦当天,汉庭要举行大型的朝会活动,称为“正旦大会”,文武百官都要在朝会上向天子贺礼。正旦大会的地点,东汉时是在洛阳城的德阳殿,大概的流程是这样的:


首先,公卿百官和外国使节依次上殿为皇帝拜贺,而后地方郡国的上计吏上殿拜贺,并呈上过去一年地方上的收支文书。可见这正旦大会也不完全是典礼,还有一点政事的味道在里面。


A40D8827-58A8-4A38-B5B9-E1646AC25E3E.jpeg

汉代画像石中的宴饮图


然后,作为对文武百官贺礼的答谢,皇帝在朝拜之后往往会赐下酒宴。据文献记载宴会“作九宾彻乐舍利,从西方来戏于极”“障日毕化成黄龙长八丈,出水游戏于庭”,有奏乐和百戏等文艺表演,还是非常热闹的。


2C157238-C7A5-4EC1-B165-0E540859B0AC.jpeg

汉画像石中的百戏表演


仪式结束后,“谒者引公卿羣臣以次拜。微行出罢。”


整个正旦大会的礼仪规程还是非常严格的,向皇帝祝贺要按照官职高低有相应的顺序要求,甚至对官吏的仪容仪表都有严格要求。东汉后期著名的外戚粱冀就曾因为大朝会的时候仪容不整而被言官弹劾。


二、汉代民间的元旦庆典


元旦是汉代从官方到民间都非常重视的最重要的节日。如果说官方的元旦庆典还有着一些政治宣示的目的,那么民间的元旦庆祝活动无疑更加的单纯和直接:纪念过去一年的辛苦劳动,以及期待来年的美好生活。


1、神荼和郁垒:汉代的门神


祭门神是我国自远古时期就有的风俗习惯,而到了汉代,门神们更是有了自己的名字和比较固定的形象,其中神荼和郁垒是比较常见的两位。


神荼和郁垒的传说起源自上古时期,《山海经》上记载他们生长在一个大桃树上,看守着鬼门,用苇索抓捕害人的鬼怪,然后喂给老虎吃。这种传说演变到后来,人们用桃木做门,在上面贴上神荼和郁垒的画像,认为这样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


32A50CF9-7AF8-47B9-935E-E2BCFBF324DE.jpeg

桃木门神挂件


汉代的时候,每到元旦前一夜,人们就会祭祀门神,以求辟除灾厄。通常的做法在门上贴老虎画像,在门两侧摆上画有神荼和郁垒形象的桃木牌,再在门梁上悬挂一条苇索,供门神抓鬼使用,时人称这种仪式为“悬苇”。


2、燃放爆竹


说到过年放爆竹,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为了吓走一种名为“年”的怪兽。实际上如果深究起来,关于这个“年兽”的形象,其实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以汉代来说,人们在元旦这天一起床就要在院子里燃放爆竹,是为了吓走一种叫做“山臊”的鬼怪。这种鬼怪在汉代的传说里,住在西方的深山里,有一尺来高,人们被它碰到就会传染疫病。这种鬼怪有一个弱点,就是很害怕爆竹的声音,所以人们在元旦的时候燃放爆竹,为了吓走这种鬼怪,其实也是一种来年不生病的祈愿。


7DD3AC74-A181-4A20-BA0A-D59BFA911DCC.jpeg

今人想象的山臊


不过,说到燃放爆竹,这里要多说一句。因为一提到爆竹,可能多数现代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各种好看的烟花吧?然而,这种填充火药的烟花爆竹,在汉代应该是没有的。虽然火药是咱们的四大发明之一,春秋时期也有过一些疑似火药的记载,但现在大家一般承认的火药,是八、九世纪左右发明的,汉代自然还没有。


C1088605-8ACF-4B7E-8A13-9CE458191D83.jpeg

爆竹,就是把竹子烧爆啊


那么汉代的爆竹是什么样子的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烧爆的竹子。当时的人们用火烧竹节,使其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来惊吓山臊。这真是名副其实的“爆竹”了。


3、聚宴和椒柏酒


相比于皇帝赐宴那种政治仪式,汉代元旦时的民间的元旦宴饮就有了真正的辞旧迎新的欢快味道。这种宴饮一般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从元日头天晚上就开始,然后还要守岁到第二天。这实际就是我们现在年夜饭、过除夕等习俗的早期形式。这方面汉代还有个有意思的做法,那就是除夕夜的年夜饭不能都吃光,要留一点剩饭,元旦早上起来要把剩饭撒到大街上,取一个辞旧迎新的彩头。这在当时叫做“留宿岁饭”,其实还是挺有点仪式感的。


既然是家族的聚餐,那自然少不了喝酒。不过古代的饮酒,尤其是这种年节时的饮酒,和咱们电视剧看到的那种大碗喝酒可不一样,是礼仪的一种,是有着比较严格的规矩的。这些规矩集中体现在敬酒的次序上。元旦当日,由家族的族长带领全族祭祀先人之后,即行饮酒礼:从年龄最小的开始依次向族中老人敬酒祝寿,敬完之后再从年龄最小的开始饮酒。前者表示小辈对长辈的尊重,后者则寓意年幼者长一岁,年老者失一岁。


792D6EDC-1C63-4B3F-A3FB-212B3D3C4188.jpeg

乡饮酒礼


汉代元旦时饮的酒,和平时也有所不同,称为椒柏酒,实际上是由椒和柏酿成的两种酒。“椒”是一种香草,汉人喜其性温、气香、多子的特点,制成椒酒供新春祝颂。柏是长青之树,古人将之视为长寿的象征,于是用柏叶酿酒,用于新年祝寿。


此外,汉代民间的元旦习俗中,还保留了一些原始巫术的痕迹,比如要饮用桃汤、屠苏酒等具有驱邪防疫功效的“饮料”。


文史君说


岁首庆典,这是我国民间最古老的节日庆典之一,可以上溯到上古时期。汉武帝时制太初历,正式将每年的正月初一定为岁首,这一规定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汉代人将这一天成为元日、正旦,隋唐以后逐渐称为元旦。民国采用公元纪年后,将传统的“元旦”这个称呼安给了公历的一月一日,又新造了一个“春节”的名头给农历的新年。所以说,这各种关于农历岁首的称呼,现在的春节反倒是最晚才有的。


参考文献: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李翠华:《先秦至唐宋时期春节习俗研究》,中山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浩然文史·李一鸣博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11 03:31 PM , Processed in 0.12014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