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9|回复: 0

[转贴] 电波上的较量:中国共产党如何凭“半部电台”起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2 1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电波上的较量:中国共产党如何凭“半部电台”起家?

 念缓 国家人文历史  2021-12-22 20:03


65.png
本 文 约 6560 字
阅 读 需 要 17 min 


楼上,阴暗的阁楼间,男子的手指飞快地按动,嘀哒嘀哒,声音在狭小的房间里响彻不断,最后戛然而止。男子摘下了耳机,长舒一口气,他的身旁是特务高高端起的枪。


千里之外的延安,随着一封电报的接收,大家听到了战友传递的最后讯息——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Image


这是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情节片段。10月6日,随着这部经典影片被修复上映,不绝的嘀哒声在全国影院响起。声音的背后,是一座座被秘密架起的革命电台,几十年前,正是它们的日夜不息,让红色电波穿梭于城市巷尾,山野村坳,在一封封绝密情报的传递中,悄然扭转着革命战局。影片原型、烈士李白同志曾感叹:“这就是党中央的眼睛和耳朵!”

66.gif

胡歌等人重新演绎《永不消逝的电波》。来源/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片段


所以,昔日那段艰辛而热血的过往里,红色的电波究竟串联着什么?
 

革命电台的坎坷起家


1928年10月,在莫斯科开完中共六大的周恩来匆匆赶往上海,为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物色人选。被选中的正是当时上海南阳路路况学校大学部的土木工程系的高材生李强,不久前,在上海工人的武装起义中,他凭借出色的学识和能力,成功自制出炸药和手榴弹,为起义提供了绝佳的武器支持。
 
67.png
中国共产党电台开创者李强。来源/纪录片《无声的功勋》截图
 
这一次,李强接到的却是更为艰巨的任务——研制中国共产党第一部无线电台。

即便上过大学、动手能力极强,但对李强来说,电台是什么,几乎听都没听过。更糟糕的是,国民党对无线电设备控制尤其严苛,别说零件机器,就是专业的中文书籍都很难找到。

为了完成任务,李强硬生生地钻进了无线电的世界。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借到了一台无线电收发报机,连夜拆解、研究,一点点地画草图、买材料、做零件,几个月后,在上海延安中路369号“绍敦电机公司”的骑楼里,一部50瓦功率的电台终于成型,这正是我党自发研制的第一部无线电台。

68.png
中国共产党第一部红色无线电台。来源/纪录片《无声的功勋》截图
 
此时,同样接受秘密委派的党员张沈川正在绞尽脑汁学习发报技术,一个特别的机会,他进入国民党六军司令部办的无线电学校,以优异的成绩结业后,张沈川获得了留在六军电台见习发报的宝贵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技术的同时,张沈川还秘密背诵和抄录六军使用的电台密码,伴随情报的传递,属于我党的电台密码也渐渐成型。

1930年1月初,在张沈川和李强的配合下,电报第一次从上海传递到了千里之外的南方局,嘀哒声中,中国共产党的无线通信事业也正式起步。

十一个月后,红色电波再度出现。

这一次,故事发生在枪林弹雨的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1930年底,歼灭十八师张辉瓒部的五十二、五十三旅后,红一方面军缴获到一部收报机。

这无异于战火中的珍宝。此前,因为通信不便,部队哪怕只隔一条铁路,都无法互相联系,为此,掌握无线电技术,建立自己的电台,成了萦绕在红军心头的大事。可惜的是,缴获的这部发报机已经损坏,只能收报,没法发报,顶多算是“半部电台”。和电台在一起的报务员王诤、刘寅等随即加入红军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线电通信,自此启幕。
 
69.jpg
王诤将军。来源/节目《经典传奇》截图
 
半部电台很快发挥了“神威”。1931年的反围剿中,王诤日夜监听,终于利用这半部电台截获了重要情报,掌握了国民党军由富川到东固的行军动向。正是凭借这份珍贵情报,红军巧妙策划,重创王金钰、公秉藩师两部,顺利粉碎敌人的第二次围剿。电台撑起的“千里眼”“顺风耳”让战士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纷飞战火里,电台也成了大伙坚决守护的珍宝。第三次反围剿的转移途中,为了防止电台泄密,毛泽东特地询问由党培养的第一批报务人员伍云甫:“电台缺了什么不能工作?”得到回答“真空管”,毛泽东便决定自己亲身携带真空管,后来又得到回答“电键”,便让自己的警卫员随身携带。

保护电台的同时,红军的无线电技术也开始生根成长。1931年初,江西宁都县,第一期红军总部开设的无线电训练班正式开班。4年后,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合编成红十五军团,同年,红十五军团无线电训练班开班。1935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和红十五军团无线电训练班合并,“军委通信学校”正式成立。
 
70.png
1941年11月,部分通信战士合影。来源/王纪纲著《延安大学校》
 
此后数年里,这所学校聚集起来自各个方面的技术才干,建起实验室,开设实验课,培养了近千名学员和通信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或潜伏于敌人内部,或隐蔽在城市村坳,用一个个秘密电台,为中国革命长出“千里眼”“顺风耳”。

军委通信学校曾有一首校歌——“我们生活在艰苦伟大的时代,为了大众的生存解放,要牺牲一切,斗争到底…… 努力努力,完成光荣的任务,前线等着我们!”

战火燎原,革命艰巨,前线,的确等待着他们。
 

屡立奇功的红色电波


“没有二局,长征是很难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

1939年的一次讲话中,毛泽东曾这样感慨。

这里所说的“二局”便是红军总司令部一个重要单位,成员不多,几十名战士,局长曾希圣、副局长钱壮飞。他们靠着小功率的电台,在24小时不间断地电报监听中破译敌方密码860多种,一次次挽救队伍于危难。

“战斗还未结束,路边已躺满伤兵,情状催人泪下,天色渐黑,部队仍陷在狭长的山谷中,四周枪炮不断,指挥员们纷纷向四周打量着、判断着:哪里是敌人?哪里可以突出重围?”一篇记述军委二局文章这样写道。

文章描述的,是红军在1935年1月面对的一场“困局”。彼时,国民党军展开新的围剿,红三、五军团和干部团向土城郭勋祺部发起猛攻,虽然歼敌无数,但红军伤亡惨重,而此时,两个旅赶来增援,预备从西北向红军侧后攻击。一时间,敌众我寡,两面兜击,战局不利,抓紧时间突围成了红军的唯一生机。

71.jpg
电报通信。来源/纪录片《国家相册》截图

可问题是,敌人重重包围,突围口在哪里呢?

任务落在了二局局长曾圣希、科长曾祥仁的肩上。情况紧急,军委二局赶快在空地上架线侦收,终于截获敌军密电,经破译,曾圣希等人发现,外围只有蒋介石坐镇的贵阳空虚。这份关键情报帮助军委顺利做出决策,找准包围圈空当,摆脱敌军,西渡赤水,脱离绝地。

土城突围后,在电台的帮助下,我军顺利破译敌人密码,掌握了国民党的行军路线和出发时间,这一次,我军犹如神助,在毛泽东的指挥下,顺利二渡赤水。

破题解难的同时,红色电台也在昏暗艰苦中点燃光亮,为红军拨开云雾,指引方向。

72.png
毛泽东对无线电的评价。来源/纪录片《无声的功勋》截图

1935年3月,中央和军委高级领导人正面临一项关键选择。此前,遵义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红军指战员的士气,此时,是否攻打打鼓新场,摆在了红军面前。得到的情报显示,驻守打鼓新场的敌军不是红军的对手,打鼓新场,能打。

只有毛泽东坚决不同意——电台破译的敌军情报显示,蒋介石正在暗中向打鼓新场调兵遣将。胶着之时,电台再度截获电报,事实证实了毛泽东的猜测,红军动向已被掌握,天罗地网正在打鼓新场撒开。中共中央政治局紧急召开会议,放弃进攻计划,成功避开敌人布下的口袋陷阱。事后周恩来为此感慨:“如果我们贸然打新鼓场战役,必然造成红军重大损失,后果不堪设想啊!”

炮火连天,红色电台就这样一次次获情报、传讯息、解难题、扭战局,而随着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夏大地,红色电台再度陪同英雄儿女们挺身而出,以电波讯息与敌方周旋、作战。

“必须建立通信联系工作,这是一切工作的命脉,要尽一切可能建立秘密的与外围的电台,这是一切工作的锁钥。”这是抗战时期中央情报部发出的指示。

然而,在日伪的重重封锁中建起红色电台,几乎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负责电台的同志们不怕困难。没法从根据地运,就自己组装,买不到整装材料就化整为零,花几个月游击采购,没有合适的场地就躲进兽医的诊所,不开灯,不开窗,闷着一头大汗做十多天的实验和调试……

艰辛的潜伏中,一座座电台悄然架起,勾连起战前战后,如同火种让抗日热潮愈燃愈烈。1937年,刘少奇率领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迁来北平,设置于北平粉子胡同20号的秘密电台开始运作,一部电台,截获情报、传递消息,连接起北平和党中央,团结起北方地区的党组织和广大群众。

1938年3月,日本外务系统的日特机关成立“特别调查所”,由岩井英一统领,称为岩井公馆。负责公馆的正是我党秘密党员袁殊(影视剧《伪装者》中特工明楼的原型)。在袁殊的帮助下,我党情报人员刘人寿潜伏入岩井公馆,顺利掌管了一部电台。

73.jpg
明楼,电视剧《伪装者》中男主角之一,有三重身份。来源/电视剧《伪装者》截图

岩井公馆不同于其他情报机关,专门搜集中国的战略情报。利用职务的“便利”,靠着这部电台,刘人寿每天抄收延安电讯,精心“选择”后再交给日本人,更有利的是,日本特务翻译组遇到无法翻译的汉字便会询问刘人寿,这也给了刘人寿获取情报的绝佳机会。可惜,敌人很快警惕了起来,派遣特务突袭刘人寿所在的顶楼。重重危机下,刘人寿还是咬牙坚持,在电台的帮助下,及时获取和传递了一份份重要情报。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封锁消息,刘人寿从电台中抄收到中共中央军委重组新四军军部的决定,经由上海的报纸发布,成功地鼓舞了士气。后期,德军即将进攻苏联和日本南下袭击美国的重大情报,也是由刘人寿及时传递给了中共中央情报部,在反法西斯战役中发挥关键作用。

敌方的阁楼外,承载着情报和胜利曙光的电台同样在运行。1944年,日军入侵衡阳,不到二十岁的战士房可吉受命开展情报工作。一顶油布帐篷,两根天线,简陋电台,三个人,便组建起了情报站。在电台的帮助下,房可吉和战友们坚守在山间,一次次监测日军飞机情况,为我军提供导航和大气情况,指挥飞机定点降落。接受采访时,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房可吉记得,发电机是手摇的,吃的是老百姓送的,大家心里想的都是一件事,把工作做好,多打日本人。

房可吉经历的一切,对电报员方亭、赵振民等人来说,再熟悉不过。这一次,战场换到了北平,彼时日本侵略者已被驱逐出境,解放的曙光即将点亮。

陪伴他们工作的是三处地下电台,分别设在东城帽儿胡同2号,东城洋溢胡同36号,宣武门外西草场12条。“不吃饭,不睡觉,也要把电台保护好。”这是留守北平报务人员们接到的任务。当时,敌人每天出动十辆吉普车流动侦查,为了安全,译出的收发报一律密写,所有报务员不能参加群众活动,不去公共场所,不上影剧院,不看进步书刊,甚至断绝了一切社会关系。

正是这样苛刻的环境中,一封封情报被传送入解放区,报务员们和这三处电台一起,立下奇功。北平解放前两三个月,平津交通线被切断后,电报成为解放区和北平地下党联系的唯一手段,狡猾的敌方加强了停电和戒严,但在报务人员的艰辛努力下,电台坚持运作,几乎每天都会发出敌方军队调动、军用列车数量、动向等重要情报。

1949年1月,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下,北平守敌企图留一条逃路,抢修出一处简易机场,然而我军对机场的炮击命中率不高。于是,一次次观察计算后,报务人员们通过地下电台及时报告了炮弹的具体落点,帮助我军炮兵校正,终于成功用炮火封锁了机场,掐灭了敌人逃跑的可能。

1949年10月1日,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升起,中华民族走过燎原战火,用热血和牺牲换来光明和新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经的报务人员从幕后走出,转身进入新中国的通信部门,用红色的电波再度承载起一个民族的成长和腾飞。

74.jpg
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来源/纪录片《国家相册》截图

不绝的嘀哒声穿透着岁月,串联起胜利和光明,飘向国人期待和瞩望的明天。
 

无畏生死的秘密坚守


“组织上认为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

带着遍体鳞伤,熬过了重重酷刑,从监牢里获释走出的党员李白这样说道。

这位用生命守护红色电波的共产党员,正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无线电工作者,也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李侠的原型人物。

75.jpg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李侠。来源/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插图

在李侠的身后,是像李白一样奋战在情报一线千千万万的共产党员,红色电波永久不逝的背后,是我党工作者一次次无畏生死的秘密坚守。

1931年,红军的无线电学习班建起,刚加入红军不久的李白被选中参与学习。让老师惊讶的是,这位原本天赋不高的“笨小子”,竟然很快学会了技术,更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老师。1937年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李克农奉命出任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主任,随行的李白自此隐藏身份潜伏入危险的上海滩,用电台和敌人作战。

为了掩人耳目,党组织安排李白和地下党员裘慧英成为夫妻。“夫妇俩”面对的是极为艰巨的斗争环境。当时,夫妻俩每日的伙食费只有三分钱,长期的营养不良让李白大把大把地脱发,裘慧英想到出去做工挣钱,却被李白严厉拒绝,他告诉妻子,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掩护电台。为了隐蔽,李白只能在天黑后在抬不起头的阁楼里工作,防止声音外传,即便上海的天气闷热如火炉,他也从不开窗,发报完毕后,常常都是一身湿透。冬天阁楼里无法生火,李白只能用冻到僵硬肿大的指头坚持发报,在滴滴哒哒的声音中,一点点撕开敌人的封锁,传递绝密信息。

76.jpg
李白夫妻合影。来源/新华社
 
然而,1942年,日军还是通过对秘密电台的侦测,发现了李白夫妇,二人随即被逮捕。为了让李白吐口,日寇一连刑讯三十多个小时,老虎凳、辣椒水、拔指甲……能用的残忍酷刑几乎用了个遍。李白咬紧了牙关,始终坚称这是自己的私人电台,没让日寇获得半点有用信息。经组织营救,李白获得保释,脱离牢笼的他拒绝了去解放区的提议,毅然继续投身秘密电台工作。

1948年12月,正在同党中央进行电讯联络的李白被国民党特务逮捕。高官厚禄、严刑拷打……什么都没有让李白屈服。1949年5月7日,上海解放前夕,李白英勇就义。

三年前,在息烽集中营里,为了守护电报献出年轻生命的,还有共产党员张露萍。

1937年,这位出生于四川的巾帼顺利打入国民党反动派军统局电讯处及电讯总台,领导地下党支部开展秘密斗争。在张露萍和战友的努力下,一个红色电台突破荆棘,出现在敌人最森严、最机密的特务机关中,如同利刃插入敌人心脏。

在大家的配合下,一封封绝密情报传出,帮助党组织多次躲开敌人的破坏。

77.png
用电台传播信息。来源/纪录片《国家相册》截图

不幸的是,党支部最终暴露。张露萍等7人被捕,敌人多次拷打无获,1945年7月,张露萍和战友们被押往刑场。途中,她们高唱起了国际歌,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

……

观看完《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老红军杨健生曾说,电影塑造了李侠这位优秀共产党员形象,他的身上不仅有烈士李白的事迹,还集中了当时多位红色电台情报人员的传奇。

如同老人所言。

一次次的攻坚克难,一场场无畏生死的抗战,一份份豁出性命的坚守,和着坚毅的信仰,一同被书写在了那段过往,淌在了红色电波深处。



参考文献: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编:《红色记忆》,江西高校出版社2021

王纪刚编著:《延安大学校》,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

本书编写组编,郭德宏顾问:《使命永恒不忘初心》,研究出版社2018

费侃如著:《遵义会议研究论稿》,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

周进编著:《北平抗战实录·地火燃九城——抗战时期中共北平地下斗争》,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革命史简明词典》,北京出版社1992.

“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记党的第一部电台创始人李强”,党史镜报,2021年9月26日.

“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油布帐篷就是他的抗日情报站”,潇湘晨报,2020年9月5日.

 



54.png
END

者丨念缓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苗祎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4 07:57 PM , Processed in 0.03978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