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7|回复: 0

[哲史艺丛] 吴人崇拜的第一贤,孔子对他称赞不已,精通礼乐的他竟然是蛮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12 08: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人崇拜的第一贤,孔子对他称赞不已,精通礼乐的他竟然是蛮夷?

 文史君 浩然文史  2021-12-12 07:30


今天的长三角,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繁荣,文化最昌盛的地区,在文人笔下不是“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的胜景,就是“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的美好。仿佛自古以来的苏杭江南,便是小桥流水、鱼米之乡的人间天堂。


IMG_5489.JPG

江南水乡


但殊不知,在先秦,这里并不是文化核心地带,甚至被视为蛮夷。生活在这里的吴人,礼俗不同于华夏中原,他们断发纹身、不通礼乐。直至春秋时期,伴随着吴国势力崛起,出现了一位人物,他精通礼乐,文质彬彬,孔子对其都仰慕而赞叹不已。这就是季札,他一生中有那些故事?他致力于礼乐,又会如何引导吴国的历史呢?


一、贤人奔吴,寿梦称王


吴国虽是蛮夷,但与中原周边国家关系密切,在蛮夷与文明中也最为矛盾。这一切,都要从吴国最初的历史讲起。


周太王,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季历。古公亶父将周人迁到岐山之下,恢复后稷与公刘之道,发展农业,定居生活,周人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古公亶父看中了小儿子季历,与自己的孙子,季历之子——周文王姬昌。他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认为姬昌可以继续兴盛周人的事业。


IMG_5490.JPG

古公亶父


古公亶父的想法,泰伯与仲雍自然知道,但按照周的礼制,王位应当传给嫡长子,无论如何也轮不到季历。为了保证季历的顺利继位,他们两人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乃二人亡如荆蛮,纹身短发,以让季历”。为了将王位让给季历,两人从陕西岐山下的周原,一路拔山涉水,穿越大半个中国,来到今天的太湖流域。他们以文明人的身份到来,接受了当地土著的习俗,开始纹身披发,学习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当地的土著人知道他们的来意后,也被这种精神感动,“蛮荆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一个揉合了周文化与蛮荆文化的吴国,就在太湖流域建立。


IMG_5491.JPG

代表礼乐的编钟


其后的吴国历史,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直到第十九世的吴王寿梦。《史记》上说:“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此时的吴国,终于从楚国的附庸,变为一个强国。“于是吴始通中国而与诸侯为敌”华夏诸国开始注意这个蛮夷之国,吴国亦将目光投向了文明地带——中原。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便是我们的主角季札,而他则身处在一个礼崩乐坏又夷夏交融的时代。


二、季札其人,辞让王位


季札是寿梦的小儿子,也是寿梦最喜爱的儿子。寿梦在位时,与鲁成公有过相会,鲁成公为他演奏了中原的礼乐,引得寿梦叹息:“於乎哉,礼也!”。在寿梦的心里,深藏着一个矛盾,吴人自诩为蛮夷,却又是周王室之后,他们对华夏文化有种特殊的感觉。季札与披发纹身而又好为武斗的吴人有所不同,在寿梦四位儿子之中,他最有贤德。他对待中原文化十分友好与倾慕,博学精通于礼乐历史,在以蛮夷自居的吴人中,他是一个另类。


IMG_5492.JPG

寿梦八字铭文戈


寿梦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或许他觉得季札是吴国改变蛮夷形象的一个契机,便欲传王位给他。季札知道自己祖先的历史,也明白礼乐制度下自己无权继承王位,便拒绝了王位:“礼有旧制,奈何废前王之礼,而行父子之私乎?”寿梦无奈将王位传给了长子诸樊,但却也叮嘱诸樊,死后不可传子,要将王位传给季札。


诸樊临死之时,将季札叫来,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接受王位。季札却用礼制一再推辞:“夫适长当国,非前王之私,乃宗庙社稷之制,岂可变乎”,并用子臧让国的典故,表示自己的心意。吴国当地的百姓深知季札贤明,都为之请愿立他为王。季札仍然坚持,“不受而耕于野”,逃出城,到达荒郊野外耕作,以示自己不接受的决心。吴人这才作罢,诸樊也将其位传于其弟余祭,像寿梦一样叮嘱余祭死后传为于季札。


IMG_5493.JPG

江苏丹阳季子庙


深知周礼嫡长子继承制的季札自然不会接受王位,但或许在他内心的深处,对待王位本来就是反感的。身为吴人的他不得不接受蛮夷的身份,但却心向中原文明,如若成为吴王,是他改变吴国还是吴国改变他呢?厌恶征伐而好礼乐的他,不愿意处于一个身不由己的王位。又或许,他不愿重蹈祖先的覆辙,太伯让贤而自成蛮夷,是他心中不愿回忆起的家族旧事。


三、出使中原,挂剑留名


余祭继位后,季札奉命出使自己心心念念而又心向往之的中原,在这里他真正感受到了正统礼乐文化,也使得中原诸侯对他,对吴国人刮目相看。


IMG_5494.JPG

季札出使中原


季札出使第一站便是礼乐之乡,周公之地——鲁国。不知道是鲁君真心欢迎季札还是想考验这个名声在外的吴国人,一口气给他演奏了二十几首乐曲。但每一曲,季札都以他广博的知识与广阔的眼界做出了准确的评价并判断出处,使得在座无不赞叹不已。当他听到《周南》,他感叹道:“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听到《齐》时,赞美道:“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演奏《唐》时,他讲述出了上古帝尧的功绩:“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最后,他观赏了舞蹈《韶箾》,叹为观止道:“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认为德行已经到达了极点,不敢再继续观赏下去。这一次,季札观赏到了他一生都未所见的礼乐,而他也与礼乐完全融为一体。后人评价这次观乐道:“季札贤公子,其神智器识,乃是春秋第一流人物,故闻歌见舞,便能尽察其所以然。”


离开鲁国后季札来到齐国,帮助大夫晏平免于祸乱。到了晋国,听到钟声告诫孙文子,使之终生不听琴瑟,并预言晋国最终政在三家。其中在出使徐国时,诞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君子相交的故事——季札挂剑。


IMG_5495.JPG

徐公十分喜欢季札宝剑


季札向北路过徐国,朝堂上拜见徐公时,徐公对季札的佩剑心生喜爱,碍于面子没有说出。季札从徐公的表现与表情中看出了他的心意,但季札还得出使其他国家。对于一位公子贵族来说,配剑不仅是礼仪更是其尊严与身份的象征,季札便未在当时将佩剑赠予徐公。等到季札出使他国,返回徐国时,徐公已经去世。季札亲自到徐公墓前,解下自己的佩剑,挂在徐公墓前的树枝上离去。左右侍从问季札:“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札回答:“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在季札的心中,宝剑早已被赠送给了徐公,他只是来实现他的诺言罢了。春秋时期,宝剑是贵族的象征,是私人物品,不能随便送给别人,何况徐国是个小国,季札完全可以对徐公视而不见。然而季札不仅仅将佩剑赠送给了徐公,更将一个没有实际形式,只是心中的承诺实现,这是一位贵族,一位君子的气质与风度。


IMG_5496.JPG

季札挂剑


四、再辞王位,吴中生变


季札出使中原,完成了对吴国的宣传,使得中原国家更加全面的认识了吴国,也认识到了这位文质彬彬的公子。季札回国后十三年,王余祭去世,余昧继位,又四年,余昧去世。余昧去世时,想将王位传给季札,而季札又再次逃跑,推辞掉王位。如此一来,吴国王位出现了空虚,国人商议说:“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馀眛后立。今卒,其子当代”,在国人的支持下,余昧之子王僚登上了王位。


IMG_5497.JPG

季札画像


此时,有一位雄心勃勃的中年人,不满于吴王僚,他就是诸樊的儿子,日后的霸主——吴王阖闾。他广纳贤士,壮大自己的力量,并收养了著名的刺客专诸,等待时机夺取王位。终于在吴楚之战,吴王僚兄弟的部队被围困之时,阖闾动手了。在宴会之上,专诸用献鱼的机会,在鱼肚中抽出著名的鱼肠剑,杀死了吴王僚。阖闾此时乘机上位,成为了新一任的吴王。


季札听到国内的变故,急急忙忙从晋国赶回吴国。此时的他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此时的他并不惧怕他的侄儿阖闾,他牵挂与关心的,只有吴国。他见到阖闾后说:“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只要祭祀不废止,国人有君主,这个君主是谁又如何呢?季札来到王僚的墓前,痛哭一番,尽了最后一份君臣之礼,便恭恭敬敬的迎候新君主的上位。有了季札的支持,阖闾继位并未受到多大的反抗,他对季札也十分感恩,以礼相待,但时代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了阖闾手上。


IMG_5498.JPG

夫差影视剧形象


阖闾继位后,季札还活了三十年,以九十二岁的高龄去世。但此后的季札便退出了政治舞台,史书中对他的记载也少之又少。他支持了阖闾的上位,保证了吴国内政的稳定,但他的融入华夏的设想却在一代雄主阖闾的霸业下,沦为了泡影。当他听说阖闾的军队连战连捷时,心中作何感想,当他又听闻吴王夫差的那句:“我文身,不足责礼”时,又会发出怎样的哀叹。这位老者,或许像他以前那样,躲到野外耕作,但他心中所想的,一定还是吴国成为礼仪之邦的美好愿望。


文史君说:


司马迁评价季札说:“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作为春秋时期的一位吴国人,所谓的蛮夷之人,有如此礼仪,如此品德,季札博得了当时人的赞誉。多次推辞王位,为的是自己心中的那一份文化的坚守。他出使各国,以个人魅力以及博大的胸怀促进了中原对吴地的了解。


    历史上对季札的评价不一,有人说他为了保存自己的名声,才不肯接受王位,也有人对他这种品质赞不绝口。无论那种道德评价,都不可磨灭他促进吴国与华夏文化交融的功绩。但无可否认,因为他对王位的推辞,使得吴国走向了与礼乐之邦完全不同的道路,季札心中或许也暗暗后悔。我们不得而知季札的真实想法,但他的事迹与他的淡泊、儒雅、博大、坚守而又高尚的贵族精神,却永远在历史中传为佳话。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4年版


左丘明:《春秋左氏传》,中华书局2016年版


赵晔:《吴越春秋》,中华书局2019年版


周群:《季札观乐的历史真相及其启迪意义》,《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二期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师大春秋学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7 12:10 PM , Processed in 0.03775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