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1|回复: 0

[哲史艺丛] 他出身贫寒,做过小吏,后为国家重臣,被视为曹操、诸葛亮合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7 0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出身贫寒,做过小吏,后为国家重臣,被视为曹操、诸葛亮合体

 文史君 浩然文史  2021-12-05 07:30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和平安宁的时代,“是龙你得盘着,是虎你得卧着”。即便是头角峥嵘的英雄人物,也往往因“英雄无用武之地”,很难展露峥嵘,建功立业,大多寂寂无闻,终老山林。但是混乱的世道,恰恰是英雄如鱼得水、大展拳脚的时候。魏晋南北朝近400多年的混乱,造就了数不胜数的英雄人物。其中,将曹操、诸葛亮视为这些英雄中的佼佼者,估计大家不会有太多的争议。曹操的英明神武,用兵如神,在同辈英雄,如袁绍、袁术、孙坚、刘备等人中,似无人出其右;诸葛亮的计谋百出(当然,《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智慧的描写,有很多文学虚构之处。恰如鲁迅先生所说:诸葛之智近乎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令后人仰慕称羡。或许,很多后世的帝王,难免时常有前世诸多英雄合体,辅佐自己的奢望。或许,他们自己也知道,这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已。毕竟,人都有优劣长短。然而,我们今天要说的一个两晋之际的历史人物,在当时即被誉为“机神明鉴似魏武(曹操),忠顺勤劳似孔明”。他是谁呢?


40.jpg

曹操(左)、诸葛亮(右)剧照


一、出身低微,仕途蹭蹬


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陶家本来居住在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后来徙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一带)。


陶侃家世低微,父亲陶丹,在三国孙吴时曾任扬武将军这样一个普通的低级军官。不过,他很早就去世了。西晋灭吴后,陶家更是迅速地衰落下去。陶侃年轻时,和母亲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家境贫窘。


41.jpg


陶家穷到什么程度呢?一次,陶家有客人来拜访。可是家徒四壁,实在没有像样的饭菜,款待客人。陶侃的母亲截断了自己的长发,卖给收头发的人,换来钱财,置办了丰盛的筵席。为维持家计,陶侃在寻阳县做了职位卑微的鱼梁吏(主管河道渔业的官吏)。


42.jpg


尽管如此,陶侃的母亲人穷志不短,始终以高尚的节操,严格要求自己和儿子。有一次,陶侃象其他同事们惯常做的那样,将一坩(gān陶器名)鲊(zhǎ腌制的鱼)托人捎给母亲。陶母接到后,没有启封,又让这人把东西带回去。同时,还托他捎给陶侃一封信。在信中责备儿子说:“你作官,却私自拿官家的东西送给我,这对我来说,不但没有什么益处,反而使我更加忧虑啊。”


后来,范逵(即陶母截发款待的客人)将陶侃举荐给友人庐江太守张夔。张夔命陶侃担任庐江郡的督邮(汉代郡府属吏,代表郡守督察县乡,宣扬教令,兼掌狱讼捕亡事),兼任枞阳(今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县令。陶侃在任上,以才能著名。


43.jpg

张华雕像


后来,张夔推荐陶侃为孝廉,至京师洛阳候选。陶侃多次去拜谒重臣张华。但位高权重的张华最初根本就不愿搭理这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故意多次冷落他。但令张华奇异的是,陶侃每次离开的时候,都神态安然,毫无恼怒、沮丧的神色。后来,张华与陶侃深谈,被陶侃的才华和见识所折服。后来,陶侃不嫌弃伏波将军孙秀地位卑下,做了他的舍人。杨晫、顾荣等名士很欣赏陶侃,推举他为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市)县令。陶侃到任后,因与邵陵郡守吕岳不和,于是弃官回家。


二、参与平定张昌、陈敏叛乱,崭露头角


早期仕途的不顺,并没有让陶侃灰心丧气。他一直在默默地等待机会。西晋末年的乱世,为陶侃展现才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44.jpg


西晋末,秦、雍一带的民众,因天灾、战乱,大量流徙到梁、益地区。由于官府横征暴敛,虐待流民,导致民不聊生,民怨沸腾。太安二年(303年),张昌聚集流民,发动起义,攻占江夏郡,转攻襄阳。


45.jpg


朝廷命刘弘为南蛮校尉、荆州刺史,镇压起义。刘弘命陶侃为南蛮校尉长史,领大都护,作为先锋,率军前赴襄阳坚守。张昌率军久攻襄阳不下,遂挥军沿汉水进入长江。几个月内,荆、江、扬州大部分地区,都被张昌夺占。陶侃等多次与张昌交战,屡败张昌。张昌仅率少数亲信逃窜,其余部众全部投降,荆州平定。陶侃因战功卓著,颇受刘弘器重。


位居长江中游的荆州刚刚稳定下来,长江下游的扬州,又燃起了烽火。永兴二年(305年),时任扬州刺史陈敏见北方因异族入侵,战乱频仍,朝廷已无力顾及江东,于是起兵,占据扬州。他又派弟弟陈恢率军沿江西上,进攻武昌,意图夺取荆州,进而割据江南。


46.jpg


刘弘命陶侃为江夏太守、鹰扬将军,率军抵御陈恢。有人在刘弘面前以陶侃与陈敏是同乡为由,诋毁陶侃。刘弘坚信陶侃忠勇可信,不为所动。陶侃听说后,急忙派儿子陶洪、侄子陶臻到刘弘处,充当人质,以表忠诚。刘弘任命他们为参军,给予赏赐,然后又派他们返回江夏。陶侃感激涕零,率军与陈恢交战,多次击败陈恢。


三、投靠司马睿,屡立战功


光熙元年(306年),刘弘病故。不久,陶侃也因母亲去世,遵礼离职服丧。服丧期满后,陶侃被任命为东海王司马越参军。时任江州刺史华轶推荐陶侃任扬武将军,驻军夏口。华轶与琅邪王司马睿素来不和,司马睿为拉拢陶侃,命他为奋威将军,并赐他赤幢曲盖轺车、鼓吹。陶侃于是和华轶断绝来往。


47.jpg

东汉轺车复原图


永嘉五年(311年),司马睿命王敦统军,击杀华轶。陶侃升任龙骧将军、武昌太守。司马睿派陶侃负责围剿占据荆、湘二州大部分地区的杜弢流民军。


48.jpg

晋元帝画像


建兴元年(313年),荆州刺史周顗被杜弢围困在浔水城(今湖北黄梅县西南)。陶侃率军援救,设伏大破杜弢。王敦上表,推荐陶侃为使持节、宁远将军、南蛮校尉、荆州刺史。陶侃率军,陆续消灭了荆州域内数处叛贼。后因部将叛变投敌,陶侃也被免职。不过,鉴于大敌当前,王敦还是上奏,命陶侃以布衣(平民)身份,暂领其所任各职。陶侃率军继续攻击杜弢,攻克长沙,杜弢起义基本被平定。


四、王敦嫉妒,贬任广州


杜弢起义被平定后,陶侃因功,得以官复原职。不过,由于王敦忌妒,加之垂涎荆州这一战略要地,所以,王敦任命陶侃为广州刺史,而让自己的堂弟王廙接任荆州刺史。


荆州的部分僚属请求王敦允许陶侃留任。王敦怒,不许。陶侃一些部将密谋武力抗拒王廙。王敦认为,他们这样做,是陶侃暗中唆使。王敦穿上铠甲,手持兵器,想要杀死陶侃,以绝后患。但犹豫几次,还是下不了狠手。王敦的谘议参军梅陶等人劝他说:“周访和陶侃是姻亲,如果杀了陶侃,恐怕周访也会反叛。”王敦打消了杀死陶侃的念头,设宴为陶侃饯行。陶侃恐怕王敦改变主意,宴会结束后,从催促随从,连夜上路。为防止陶侃背叛自己,王敦将陶侃的儿子陶瞻留在手下,作为人质。


陶侃到任后,消灭了占据交州的杜弢余部杜弘、温劭等。于太兴元年(318年)进号平南将军。不久,又加都督交州军事。


五、苏峻之乱中的陶侃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第一次起兵叛乱。为抵御王敦,晋元帝诏令陶侃以本职领江州刺史。不久,转任湘州刺史。不过,由于荆、湘等地乃王敦多年经营之地,遍布党羽,陶侃号令,基本没人执行;加之王敦军兵贵神速,迅速攻入建康。所以,在王敦第一次叛乱时,陶侃无所作为。


王敦控制朝政后,命陶侃恢复广州刺史、督交州军事本职。后来,因交州刺史王谅为叛贼杀害,朝廷诏命陶侃又领交州刺史,进号征南大将军。因此,王敦第二次叛乱时,远处岭南边陲的陶侃,依然鞭长莫及。


49.jpg

魏晋交州行政区划图


太宁三年(325年),王敦第二次叛乱被平定后,晋明帝为避免重蹈以往王氏一家独大、专擅朝政的覆辙,他一方面重用庾亮及江东世族,制约王导及南迁来的北方门阀大族在中枢中的权力;另一方面调整荆、湘等四州刺史,使各方势力互相牵制。五月,陶侃被任命为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


陶侃上任后,重视社会秩序的稳定,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务勤稼穑,虽戎阵武士,皆劝励之。……是以军民勤于农稼,家给人足。”在他治理下,“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


太宁三年(325年),晋明帝病死,五岁的成帝即位。由舅舅,同时也是颍川庾氏家族的领袖庾亮辅政。庾亮对手握重兵的陶侃颇为顾忌,多有防范。


咸和三年(328年),苏峻因与庾亮矛盾激化,与祖约联合发动叛乱。叛军攻陷建康,挟持晋成帝、王导等。庾亮等逃奔温峤。陶侃的儿子陶瞻也死于乱军之手。温峤邀请陶侃出兵勤王,并与庾亮等推举他为平叛诸军的盟主。陶侃先派督护龚登率兵,与温峤等会合。可是不久,陶侃又改变主意,命龚登撤军,返回荆州。温峤急忙给陶侃写信,故意提及苏峻叛军杀害陶瞻事,激起陶侃同仇敌忾之心。陶侃的妻子也力劝丈夫他出兵。陶侃才穿戴戎服,亲自率军,登舟东下。


50.jpg


五月,陶侃与温峤、庾亮等人在石头城下会师。诸军与叛军多次交战,互有胜负,战局陷入胶着。陶侃决定采取相持战术,围困叛军。相持期间,平叛联军内部也矛盾不断。陶侃甚至因温峤借粮,指责温峤等准备不足。一气之下,便欲辞卸盟主,撤回荆州。赖温峤在各方之间周旋弥缝,才维系平叛联盟的存在。在诸军共同努力下,加之苏峻轻敌大意,醉酒上阵,坠马被杀;苏峻之乱最终被平定。


文史君说


陶侃作为一名出身寒微的小吏,终跻身公卿行列。这在门第观念盛行、政局诡谲莫测,战乱频繁,无论帝王还是百姓,都可能朝不保夕的两晋时期,实属不易。当然,陶侃人生的成功,除个人天赋、机遇和不懈努力外,“伯乐”的欣赏和提携,也是必不可少的,如西晋末的张华、刘弘等朝廷公卿或地方大员,都在陶侃或备受冷眼,或迈向成功人生的奋斗征途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陶侃功成名就后,对张、刘等诸恩人的子孙,也大力庇佑、提携,体现了陶侃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以报的美德。作为平叛诸军盟主,陶侃指挥平定苏峻之乱,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耀眼的成就。平叛的胜利,客观上为东晋政权的延续,江南地区免遭叛军,或“五胡”的大规模兵燹,江南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民众生命财产得以保全。因而,时人或后人对陶侃多有赞誉之辞。有人称他“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唐德宗时,陶侃与其他六十三为古今名将,被列入武成王庙中,享受配祭。宋徽宗时,又与七十二位名将列入武庙中配祭。


当然,人无完人,无论是陶侃初为小吏,私自将官家的鱼鲊馈赠母亲,虽体现其孝道,却难免贪腐之嫌,因此而遭到深明大义的母亲的训诲。还是位居方伯,手握重兵后,面临苏峻叛乱,国家有倒悬之忧,民众有累卵之危,而陶侃却以此前被庾亮等排斥于辅政大臣之外,而耿耿于怀,拒绝出兵平叛。有赖温峤以其子被叛军杀害相激,妻子苦劝,才亲自率军,参与平叛。因势力强大,被推举为平叛联军盟主后,又屡屡因琐碎微事或困难,象《西游记》里的猪八戒那样,动辄提出散伙回家,若非温峤多方周旋,调解矛盾,平叛能否成功,尚属难料。此后,陶侃袭杀江州刺史郭默,虽有维护朝廷纲纪之意,但也难脱与王导争夺江州之嫌;后来,陶侃更欲举兵入京,废黜王导,因庾亮、郗鉴反对,才悻悻作罢。这与王敦、苏峻辈动辄恃武犯上,又有何本质差异?陶侃一世令名,因此而蒙诟。因而,王世贞、赵翼、蔡东藩等古今史家,皆对陶侃有批驳之辞。切勿象陶侃那样,动辄以一己私欲,凌驾于公义之上,值得后人引以为戒。


参考文献


1. (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2.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3.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  蔡东藩:《两晋演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


5.   白寿彝总主编、何兹全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作者:浩然文史· 郛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7 11:27 AM , Processed in 0.0382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