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0|回复: 0

[哲史艺丛] 一个离经叛道的大宋读书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28 08: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离经叛道的大宋读书人

最爱历史  2021-11-2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菊斋 Author 殊春

IMG_5693.JPG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

——陈师道《九日寄秦觏》

 

陈师道十六岁的时候,带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访“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

 

曾巩那时已名满天下,门人后辈的文章见过无数,却被这个半大孩子的才情震撼了,留他在门下读书。

 

古人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自然也说得过去。

 

不过对于大部分埋头苦读的文人,他们的努力有一个非常现实的目的——科举。

 

只要一举登第,就拿到了进入官僚阶级的敲门砖;能干的可以出将入相,天资平庸的也能拿一份养家糊口的俸禄。对出身普通的文人来说,好好读书然后参加科举,几乎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但陈师道读书显然不是为了中举。


那时王安石当政,罢诗赋及明经诸科,改以经义策论取士。由王安石主持编撰的《三经新义》成为科举的法定教材,只要有心雁塔题名,考试时就得赞同王安石的理念。

 

陈师道偏偏并不赞同。

 

于是他做出了对一个大部分人都极为艰难的决定——放弃科举。

 

对一个没有后台的普通文人而言,这相当于亲手堵死了自己的前途。

 

曾巩不愿让自己的学生就此埋没,在朝廷指派他修史时趁机推荐陈师道做自己的副手,被朝廷以一介白衣不得授官驳回了。

 

当时执政的章惇听说陈师道的文名,欲罗致于门下,派人传话让他来见自己,陈师道不肯去。

 

章惇权势熏天,说话当然比曾巩管用多了。可惜陈师道一意孤行,只想跟着自己的老师。

 

元丰五年曾巩逝世,陈师道听到噩耗,写了两首诗:

 

主家十二楼,一身当三千。古来妾薄命,事主不尽年。起舞为主寿,相送南阳阡。忍著主衣裳,为人作春妍。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死者恐无知,妾身长自怜。

 

叶落风不起,山空花自红。捐世不待老,惠妾无其终。一死尚可忍,百岁何当穷?天地岂不宽?妾身自不容。死者如有知,杀身以相从。

向来歌舞地,夜雨鸣寒蛩。

——陈师道《妾薄命  为曾南丰作》

 

“天地岂不宽?妾身自不容。”

 

他知道天下有无数条路,但他就是这么固执,只想挑最窄最难的那条走。

 

陈师道就是这样的人。

 

他不肯放下身段屈就世俗,世俗自然也冷落他。他家境贫寒,除教书之外也没有别的经济来源,连养家糊口都做不到,不得不让妻子和三个孩子随在四川为官的岳父一起生活,自己却因家有老母和妹妹,无法同行。一家骨肉分离之时,向来耿介的陈师道也难以自持了。

 

夫妇死同穴,父子贫贱离。天下宁有此?昔闻今见之!母前三子后,熟视不得追。嗟乎胡不仁,使我至于斯!有女初束发,已知生离悲;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大儿学语言,拜揖未胜衣;唤爷我欲去,此语那可思!小儿襁褓间,抱负有母慈;汝哭犹在耳,我怀人得知!

——陈师道《别三子》

 

他并非铁石心肠,他也爱自己的家人,并为不能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而深感痛苦。但对他来说,为五斗米折腰是更大的痛苦。比起天伦之乐,他更珍惜自己的正直。

 

好在,正直总是有人欣赏的。

 

元祐二年,由于苏轼的推荐,三十五岁的陈师道起为徐州教授。

 

能得到一份固定的收入,可以把流离在外的妻儿接回家中团聚,陈师道对苏轼自然是感激的。两年后苏轼因党争激烈,自请外放杭州,陈师道不顾嫌疑,离开徐州前往商丘去探望这位知己,并一直送行到宿州。本来因为才学出众,他已升任太学博士,但因这次“擅去官次”,升迁被取消,改任颍州教授。

 

IMG_5694.JPG

明 仇英 柳园人形山水图局部


巧合的是,又过了两年,苏轼也出知颍州。陈师道因为一次出于义气的豪举,阴差阳错地成了他的僚属。

 

他们在颍州诗酒唱和,游山玩水,关系日近。苏轼对这位下属兼朋友越来越欣赏,有意将他招致门下。

 

以苏轼的才学和人品,要陈师道做门生实在不算委屈了他。

 

陈师道又写了首诗,其中有两句是“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

 

他对苏轼的感激和敬重天地可鉴,但他是曾巩的学生,永远都是。

 

他就是这么一个认死理的人。

 

尽管不肯入苏轼门下,他还是和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李廌一起,被称作“苏门六君子”。这为他带来了越来越高的声名,却也让他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党争。

 

元佑八年,哲宗亲政,将旧党大臣尽行罢斥,苏轼远谪惠州,苏门弟子也纷纷遭贬。绍圣元年,陈师道被撤职,理由是“进非科第”。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当年的不肯应举,现在成了政敌攻击的有力武器。

 

他是否后悔过曾经的离经叛道呢?

 

春风永巷闭娉婷,长使青楼误得名。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著眼未分明。

当年不嫁惜娉婷,抹白施朱作后生。说与旁人须早计,随宜梳洗莫倾城。

——陈师道《放歌行》

 

他在诗里劝人切莫自恃才华,要及早为自己打算。这样的告诫和他的平生遭遇一对照,带出几分愤世嫉俗的自嘲。

 

IMG_5695.JPG

明 仇英 人物图册之高山流水


然而再给他一次机会,他大概还是会故态复萌。陈师道就是这样的人。

 

罢官后,失去了生活来源的陈师道再次陷入生计无着的困顿之中。《宋史》本传说他家“或经日不炊”,可见连温饱都成了问题。在这样贫寒的处境中,他依然“左右图书,日以讨论为务”,不肯放弃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有传言说,他每次得到佳句,就疾奔回家,上床用被子蒙住头,家人一见这光景,连忙把家中的猫狗都赶出门去,婴儿也抱到邻居家,生怕打扰了他作诗。他甚至还给自己的床起了个名字,叫做“吟榻”。别人家的床主要用途是睡觉,而他的床,主要用途是吟诗。

 

黄庭坚叫他“闭门觅句陈无己”,良有以也。

 

元符三年,徽宗即位,苏轼等元祐党人纷纷复官、内移。七月,复起陈师道为棣州教授,次年升任秘书省正字。尽管有了俸禄,但对一向贫寒的陈家,也只是稍免饥寒之苦罢了。

 

建中靖国元年,朝廷举行郊祀,陈师道照例应当扈从。正值隆冬,家里却找不出一件棉衣。妻子从妹妹家借来一件,陈师道却不肯穿——因为妻子的妹夫也就是他的连襟赵挺之,在党争中曾数次罗织罪名弹劾苏轼。

 

苏轼此时已去世数月,而当时不肯入他门下的陈师道,在他死后还在用自己的方式和他的敌人划清界限。

 

陈师道穿着单衣参加了郊祀,受凉生病后去世,年四十九。

 

他死后家里一贫如洗,是朋友出钱买了棺材。朝廷闻讯,特赐二百匹绢,这才得以归葬家乡。

 

子曰: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著尘沙。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陈师道《春怀示邻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7 11:26 AM , Processed in 0.04331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