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7|回复: 0

[转贴]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你如何战胜emo?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27 03: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你如何战胜emo?

 石决明 国家人文历史  2021-11-27


IMG_5013.jpg

本 文 约 430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min 


这几天,抖音搞了一个“emo告别大会”,场面相当热闹。


活动开展没几天,总播放量就超过了十四亿——夸张点说就是“人均emo”;人民网等很多官方账号也都录制了相关视频,加入了这场全民“狂欢”。


IMG_5014.jpg
告别emo大会。来源/某短视频平台截图

可究竟什么是“emo”?它是张艺谋的英文名吗?是指“一个人默默流泪”吗?为什么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情?


IMG_5015.JPG


让我们来扒扒它的前世今生。


其实在爆火之前,emo这个词已经存在很久了,大致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


emo,也叫emocore,全称是Emotional Hardcore,直译过来就是“情感硬核”,在词典中的释义是:一种与朋克类似的摇滚音乐,但包含更为复杂的改编曲,歌词也更多触及细腻的情感主题。所以,emo的诞生,与“情绪化硬核摇滚”的出现息息相关。


21世纪,“emo”这种音乐形式曾经红极一时。用三个词来形容,它的风格特征就是冲动、敏感、脆弱。也就是说,如果放在当下,emo的意义就约等于“丧”“伤感”和“忧郁”。


按照心理学的说法,“抑郁”是一种带有羞耻感的情绪:那些真正抑郁的人,往往不太愿意坦白自己的内心;相反,在互联网时代,却出现了很多打着抑郁名号,解剖自己、博取关注的人——也因此,这些词汇被滥用,意义也被消解,比如丧变成了“负能量”,伤感被看成是“无病呻吟”,忧郁被等同于“矫情”……


IMG_5016.JPG

emo主题的表情包。来源/网络


Emo一词就经历了类似的发展历程。而所谓的告别“emo”,并不意味着要压抑对情感关怀的需求;相反,这代表着现代社会更加具有人情味,大家希望流量至上主义不要再污名化抑郁者,也希望帮助真正“emo”的人摆脱这种痛苦状态。


如何真正走出emo,顺势成了当下最多人关注的一个话题。


正所谓“读史使人明智”,今天国历君也来介绍几位中国古代的反emo达人,尝试从历史中挖掘战胜emo的方法。


司马迁:寄情事业,挖掘自身价值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有一段话,写尽了自己的人生——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出生于一个史学世家。年轻时候,他曾跟随孔安国、董仲舒等名儒学习,游历天下;28岁时,他继承父业,任太史令,潜心著述历史,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IMG_5017.jpg

修史是司马家的使命。来源/《典籍里的中国·史记》


可谁也没想到,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已经埋头写了《史记》六年的司马迁,突然遭遇人生剧变。汉将李陵主动请缨却败走投降,在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时候,“直肠子”司马迁却为他鸣不平。


IMG_5018.jpg

司马迁为李陵鸣不平。来源/电视剧《汉武大帝》截图


而不久之后,去迎接李陵的公孙敖无功而返,还谎报李陵正在训练匈奴军队、准备反击汉朝。司马迁因为“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


按照汉朝律法,诬罔之罪属于大不敬,当斩。但因为书未成、名未立,司马迁不愿意如同蝼蚁般死去,便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这对他的精神打击其实更加致命。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有这样一段自白:“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他没有选择“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蹉跎岁月,而是全身心投入到史学研究中去,忍辱发愤了八年,终于写成巨著《史记》,点亮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也正是这本书,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司马迁本人也被奉为“历史之父”。


IMG_5019.jpg

《史记》开纪传体先河。来源/《典籍里的中国》截图


他的那句反emo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也激励后人不畏艰险,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不断向前。 


苏轼:解放天性,从美食中发现美好


官场失意,饭桌得意,说的就是苏轼。


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就是苏轼的父亲苏洵。苏轼要比父亲用功一些,刚满二十就赴京赶考了。


IMG_5020.JPG

苏轼剧照。来源/历史传记剧《苏东坡》截图


时任科举主考官的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则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两人正好在推动诗文革新,一下子被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吸引住了。欧阳修还给了苏轼相当高的评价:“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就这样,“川娃儿”苏轼成了名动京师的大才子。但就在他准备大展宏图之时,传来了母亲病故的噩耗,只能回乡奔丧。为母亲守丧期满后不到七年,苏洵又因病逝世,苏轼放下刚有起色的事业,怀着悲痛的心情,扶着父亲的灵柩再度离去。


守孝三年之后,苏轼还朝,却发现“已经变天了”:他的伯乐欧阳修,以及其他许多师友都因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就如林语堂所形容的,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刚入官场,短短十年间先后丧母丧父,一半时间都在家乡守孝,还朝之后却发现“自己人”都没了——苏轼的从政之路不可谓不坎坷。但他天性乐观旷达,自请出京,到地方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此时的他,尚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影响苏轼后半生的乌台诗案,此时已经危机初露。苏轼对新法有颇多看法,比如青苗法、食盐专卖法的执行过程中,都出现了贪腐现象。苏轼便通过吟咏的方式,对新法的弊端进行了一些批评。


IMG_5021.jpg

乌台诗案。来源/历史传记剧《苏东坡》截图


没想到,他的反对终究激怒了新党。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很快“落马”,被御史台(因终年栖息乌鸦,也被称为乌台)的吏卒逮捕并押送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此后,苏轼被贬往黄州,担任权势低微的团练副使,公务之余还得依靠种田帮补生计——据说这块位于城东的坡地,就是苏轼“东坡居士”别号的由来。


IMG_5022.jpg

苏轼被贬。来源/历史传记剧《苏东坡》截图


或许正因为生活空虚,一直自诩为“老饕”的苏轼开始放飞自我,为美食事业奉献终身。


被贬之初,他策马来黄州城的路上,看到群山上的竹林,心里算计的是将来的口粮:“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后来,他真的研究出了苏氏鱼羹——研究一下详细的做法,非常类似于现在江浙菜中的奶汁鲫鱼汤。


在给友人秦观的信中,吃货苏轼还忍不住和对方炫耀:“柑橘椑柿极多,大芋长尺余,不减蜀中。羊肉如北方,猪牛麞鹿如土,鱼蟹不论钱。”


作为西南人的他,吃不太惯牛羊肉,却忍不住盛赞黄州的猪肉,在《猪肉颂》中如是写到:“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这红烧猪肉,直到今天还是一道名菜,曰“东坡肉”。


IMG_5023.GIF

东坡肉。来源/网络


但命运总是喜欢和苏轼开玩笑:他刚琢磨透黄州的美食,就被转调汝州,路上幼儿还不幸夭折;和朝廷请求留任常州养老,却没想到新党重启,几年辗转流离;62岁时甚至被发配到荒凉的儋州。还好,“心大”的苏轼也能够用“打趣”的态度,笑看生活。


“儿啊,你爹我在海南过得可好了,这里的生蚝特别鲜美。对了,你可千万别和其他人说,我怕那些好吃鬼都要争着过来,跟我抢着吃。”


这段话,乍一看还以为是哪家的老头出去旅游了;但实际上,这是苏轼被贬到海南之后给儿子写的家书。仕途不顺、离家千里,若是换成别人,怕是心态早就崩了;但苏轼竟还能兴致勃勃地和儿子分享食蚝体验,可以说是心很大了。


IMG_5024.jpg

余光中接受采访时对苏轼的评价。来源/网络


对于苏轼来说,没有什么是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吃两顿。 


打气体:自我开导,历经浮沉始终乐观


和现代人直白地表达感情不同,古人较为含蓄,经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通过诗词歌赋,把内心的想法传递出来。那些遭遇困难、陷入困境的人,为了让自己摆脱emo,写了许多正能量语录,时不时给自己“打个气”。


比方说,孟郊的那句“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就鼓励年轻的小伙伴,不要沉溺于“青春疼痛”之中,时间可不等人——向上吧少年,再不努力就老啦;


曹操的那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扫时人对“浮生若梦”的忧愁和感叹,告诉我们要“活在当下”,即便年岁渐长,也不要失去心中锐气;


IMG_5025.JPG

曹操曾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来源/电视剧《新三国演义》截图


刘禹锡的那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则是看淡世事变迁后回归自我的表现,被贬二十三年,他的人生简直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但刘表示,即便身在谷底,也要心向阳光;


王之涣的那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以用来给现代人一些建议:如果想要看到更美的风景,就不要怕吃苦受累,站起来试着往前走走看——毕竟登高才能望远,届时,或许才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答案;


李白的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劲头更足,遇到困难怕什么,走了歧路又如何?反正雾总会散、潮总会平,坚定信念就永远有胜利的希望;


IMG_5026.JPG

王洛勇饰演的李白。来源/电视剧《杨贵妃秘史》截图


郑板桥的那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鼓励我们向竹子学习,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风霜雨雪,依然傲然挺立、无所畏惧。


Image


细数起来,中国历代的反emo达人还真不少,用来打气的语录还有一大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空乏其身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我emo了?


我装的,人生不过是一个起起落落,而“打不倒我的,必将使我更强大”。


写到这儿,想起杨绛先生说过的一句话: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当时,她用这句话来提醒一个来信抱怨生活的读者。确实,多读书可以为我们带来丰富的思想资源,历代先贤哲人的留言让人豁达,读书读史读诗,能让我们在体验他人悲欢离合的同时,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进而,我们可以摆脱情绪陷阱,真正和emo说再见。


IMG_5027.JPG


 

参考资料:

【1】    韩兆琦.史记讲座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2】    林语堂.苏东坡传.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

【3】    李一冰.苏东坡新传.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7月

【4】    周哲涵.《刘禹锡辞赋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

【5】    吴庚舜,董乃斌 主编.唐代文学史(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6】    李继华. 试论“乌台诗案”对苏轼思想及创作的影响[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1997(s3):25-28.

【7】    朱刚.“乌台诗案”的审与判——从审刑院本《乌台诗案》说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5(06):87-95.

【8】    姚雪红. 刘禹锡对贬谪文学传统的超越[D].东北师范大学,2005.

【9】    漫画心理学,《到底什么是emo?详细解读emo的出处与真实含义》



IMG_5028.jpg
END
者丨石决明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秋沙 李栋 张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7 12:33 PM , Processed in 0.05446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