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8|回复: 0

[转贴] “我们用打量鲁迅的眼光来看他的后人,可能有点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12 02: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用打量鲁迅的眼光来看他的后人,可能有点问题。”

孙郁 凤凰网读书  2021-11-12

今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互联网上围绕他的讨论非常多,前不久还出现这样一个热门话题:#躲不开鲁迅的鲁迅孙子的一生#。


该话题缘起于鲁迅长孙、现任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一段话:


“中学毕业,我去参军,因为想逃开一个大家都认识我的环境,当兵就没人认识我了嘛,当时就是这么天真。……只是没想到,第一天新兵连训练,连长就点名‘周令飞,鲁迅的孙子’,那一刹那我发现,还是逃不掉。新兵连结束后分配工作,我居然被分配到卫生所。我问为什么,他们说鲁迅原本学医,后来弃医从文,你要完成你祖父未完成的事业。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要我写通讯报道,我最不会写的就是作文,他们不信,就得写,因为我是鲁迅的孙子。没辙,写吧,起了一个头,写不下去,已经半夜两三点钟,太困了,排长拿根烟给我抽,我说不会,他说怎么可能,鲁迅抽烟……”


IMG_3244.JPG

周令飞在鲁迅活动现场


无论是因祖父弃医从文而被分配至卫生所,还是因祖父文笔好而被要求写通讯报道,周令飞的说法似乎表明,人们对伟大的作家的后代往往寄予超乎常人的期待和厚望。


而文脉传承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议题。事实上,不仅鲁迅的孙辈境遇如此,鲁迅的儿子周海婴也有相似的经历。周海婴,7岁父亲去世,大学学习理科专业,没有文学创作经验,但也一生为父亲周树人和母亲许广平的文化遗产传承事业奔波着。他生前也总为“鲁迅独子的头衔影响,大学时期,他参加了一场学生间流行的桥牌、交际舞,第二天就上了报纸……


无独有偶,才华不如姐姐的张子静(张爱玲之弟),文学史地位不及父亲的森茉莉(森鸥外之女)等,都活在亲人的光环之下。其实多数作家后代在大众视野之外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在他们的人生选择里,最好的未必就是文学。


IMG_3245.JPG

周海婴(左)与周令飞(右)


本文摘自孙郁文集《写作的叛徒》,书写了作者与海婴先生交往的细节。时任鲁迅博物馆馆长的他,与几乎所有人一样,好奇“鲁迅之子,会是什么样子呢,而后两人熟识,转为寻常的眼光,以之自身的品格待对方,无关他是谁的孩子。


“其实我们用打量鲁迅的眼光来看他的后人,可能有点问题。……周海婴自应有他的路,逃不出父亲的光环,有时不是他的问题,而是我们舆论的问题。”“从鲁迅到周海婴,有两代人反差极大的空间。中国文化的流变和生存状况的流变,均于此折射出来。”


先生
作者: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年轻的时候对周海婴有种神秘感,鲁迅之子,会是什么样子呢?在没有见到他之前,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都有点消极。比如其学习平平,缺乏才气,曾受到学校老师的批评,等等。那些传说都有点惋惜的口吻,言外鲁迅的后代已不复周家当年的气象了。

其实我们用打量鲁迅的眼光来看他的后人,可能有点问题。孔子的后人能有大才者亦不多,苏轼家族后代,还有谁能泼墨为文,世人大概也不知道的。思想和艺术很难遗传,这个现象不知道医学怎样解释。周海婴自应有他的路,逃不出父亲的光环,有时不是他的问题,而是我们舆论的问题。

IMG_3246.jpg
鲁迅、许广平、周海婴合影

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认识周海婴先生。第一次见面是一个下午,他开着一辆很小的轿车到鲁迅博物馆来。门卫的老大爷不认识他,将其拦住。海婴很生气,说这是我的家,怎么不让进呢。我便前去解释,彼此方得以释然。看到他高高的个子,一身笔挺的西装,觉得有点港台人的气质。那时候大陆人的着装很土,而鲁迅之子的悠然、贵族气,显然呈现着他和常人的距离。

后来总是在会议上见面。他与李何林、唐弢、王瑶常常坐在主席台上。但那些关于鲁迅的会议,他从不发言。自己手里带着相机,不时在会场走动,倒仿佛是个专业的摄影师。他游离于学界和文坛,反显得轻松、自如。筹备鲁迅的会议,人们首先想起的是请他出席,这是基于对鲁迅血脉的尊重,也有对气场的期待。有海婴在,似乎有着历史现场感的。

IMG_3247.JPG
许广平与周海婴合影

我真正与他有了接触,是做了鲁迅博物馆馆长之后。上任不久,第一个要拜见的,首先是他们一家。周先生住在木樨地,家里的摆设很文气,书房里多是与鲁迅相关的书籍。各类木雕、铜像,还有书法作品,显得古雅。他对鲁迅博物馆的现状很关心,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在我的印象里,他似乎把博物馆当成了自己的家。慢慢地,我和他们一家人也渐渐亲近起来。

他在谈天的时候,偶尔说些笑话,幽默的语句不时出来。他说话把别人逗笑了,自己并不笑。据前人回忆鲁迅,也有类似的感受,那么这是父亲的遗传也说不定。他是很直截了当的人,快言快语。也常得罪人,说话偶尔带刺。有时候与人不高兴了,马上红脸,愤愤的样子。许多年间,他为了维护鲁迅的版权和多家出版社发生纠纷,官司不断。我总觉得出版社和他沟通不够,有着隔阂在。有人因此说海婴看重金钱,批评也偶尔出现过。但他认准了,就坚持,有时甚至写文论争。这种韧性,似乎也有鲁老夫子的痕迹,在坚守自己立场的方面,他许多时候让我想起鲁迅的性格来。

周海婴对鲁迅文本几乎不能说些什么。父亲去世他才七岁,但他对母亲是感情极深的。他在母亲那里,得到了最美的爱,风雨之间,一同走过了童年。晚年他的一件心事,是出版母亲的文集,特别是那些被删改的集子。关于许广平的资料,还要一点点整理。他组织朋友帮忙,花费了许多心血。我每次去他家,讲得最多的是他母亲的事情。比如许广平当年捐献文物之事,比如一些研究史料中关于母亲评价的问题。他对自己的母亲当年处境里的困难的选择,一直感到有陈述的冲动。我能够理解他的苦心,周围的一些朋友对此也是深为同情的。

IMG_3248.JPG
许广平、周海婴、周令飞等合影

若说他与鲁迅最大的差异,是没有像父亲那样沉浸在思想与文学的思考里。可是鲁迅希望青年的那样轻松合理地度日的状态,他是有的。他享受了鲁迅给他带来的各种荣誉,也自如无伪地度过了一生。这是鲁迅精神的果实呢,还是一种偏离,都颇可思量。从鲁迅到周海婴,有两代人反差极大的空间。中国文化的流变和生存状况的流变,均于此折射出来。

没有创作经验的周海婴,在晚年最大的事情是出版了《鲁迅与我七十年》。这本有争议的著作,给文坛带来了许多话题。鲁迅与他的生命历程,与现代中国,乃至鲁迅传播史等,都于此有所体现。这本书披露的史料很是珍贵,有的是有分量的。一个儿子眼里的父亲,及社会变迁史,总让我们有新奇的感觉。

海婴先生生前给我写过许多信,对社会与学界多有臧否。他总有操不完的心:鲁迅藏品保护问题,版权问题,子女问题。我们觉得他有诸多未了的希冀。他对自己评价不高,觉得不过常人而已。有一次偶然知道,他藏有很多底片,都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留下的,才发现其摄影家的天分被埋没了。在他八十岁的时候,令飞邀我一起为海婴策划了摄影展,一时颇有影响。他很小就学会照相,从上海到香港,北京,留下诸多历史的镜头。他喜欢捕捉风俗,对人物肖像亦有研究。上世纪40年代上海难民的片断,他拍得很真实,人物传神的地方历历在目。最有文献价值的是1948年从香港到大连的一组照片,记录了民主人士准备政协会议的片断。沈钧儒、郭沫若、黄炎培等人在船上共议国家大事之举,都被他记录下来。海婴那时候还是个孩子,还没有记者的理念。但他无意中留下的底片,填补了那段知识分子活动研究的空白。他自己的生命融入那段历史里,也成了那道风景的一员。

 周海婴摄影作品 

IMG_3249.JPG

IMG_3250.JPG

IMG_3251.JPG

IMG_3252.jpg

IMG_3230.JPG

本文节选自
IMG_3253.JPG

《写作的叛徒》
作者: 孙郁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出版年: 2013-5
IMG_3232.GIF
编辑 | 巴巴罗萨
主编 | 魏冰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12 09:57 PM , Processed in 0.03215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