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终究是一首歌,在曲终人散的时候,也需要有人为你奏响大提琴。
归根结底,生命是一首澎湃的歌,活着有人歌唱,逝去也终究有人为你歌唱——《论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何尝不是《入殓师》的反映,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
有时候入殓师或者送行者代表着子代或者生者对亡者的尊敬,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我看《入殓师》,处处表现死亡,却又表现生命的可贵。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影片里面几处:
男主在乐团失业,羞于跟妻子启齿,然而妻子却坦然和温馨地同意随男主回到乡下,男主卖掉昂贵的大提琴,虽说不是安贫乐道,但是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鲑鱼洄游至桥下,男主和火葬场老人在桥上交流鲑鱼拼死洄游的场景。其实鲑鱼洄游,何尝不是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又是狐死首丘的意味,结合许多人总是想着回到家乡,这岂不是落叶归根的意味,又好像记起李斯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死亡隔绝不了爱情,特为震惊的是,男主妻子拿出黑胶唱片播放的时候,所体味出的男主已亡母亲对男主父亲的思念——是啊,倘若对丈夫不思念,又何必精心保护好这些音乐唱片呢?
妻子无法接受男主作为入殓师的职业,所以赌气说下「我回娘家了,等你辞职后再来接我」。然而从影片未曾看到男主对此有什么探望,男主不可谓不自私,最后还是妻子发现自己怀孕了主动回家。或许基于东亚的亲情观念,我总觉得男主天性凉薄。
死亡隔绝不了亲情,男主儿时与父亲在河滩上交换石头,最后在得知父亲死讯的时候为其入殓,「皆笃行纯孝,慎终追远」,最终发现那一块白色石头,之前跟妻子口口声声说的「不记得父亲的面容了」,最终回想起曾经,是属于自己跟父亲的和解,也是自己跟自己的和解。
由此于情节,有所感慨:珍惜当下手里的所有。
人之患不在于拥有的不够多,而在于不珍惜手里所有的东西。
珍惜亲情,或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无论片中男主父母,还是经营浴池的老母亲和其公务员孩子的争执,无不表现了这一点。
珍惜爱情,善待对方也是善待自己。父母所陪伴的旅程及不上配偶所陪伴的时长,那么在旅途中,为何不珍视呢?
一日三餐是爱情,彼此理解也是爱情,要知道对于爱情的结局而言,最美的就是:生当同裘,死当同穴。
珍惜所热爱的爱好,影片中男主的爱好是音乐。于生活中则可能是摄影,又或者阅读,又或者登山。
爱好是对自我的肯定,我很想由此说,难得来这世间走一趟,何不潇潇洒洒走一回,这是对生命的经历,也是对死亡的赞美。
总觉得在死亡面前更应该了解和珍惜当下的可贵。
然而,倘若最终体面地离开世界,尘归尘土归土,终究不枉来世界这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