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这样的:
2个月前上网冲浪的时候,我发现了这么一门奇妙的考试:广州职业能力培训指导中心的网站上,挂出了《潮汕卤鹅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认证培训课程。
当时内心的想法是很美好的嘛:
标价四位数的卤水狮头鹅头,自己也能在家做了!不仅可以在家实现卤味自由,还能掌握潮州美食重要财富密码,推开人生新事业大门。
最重要的是,感谢国家支持,这套课程免!费!
于是我毫不犹豫填了报名表。
第一节:理论课
动手实战之前,先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
一个月后,我穿着雪白的厨师服,和20多个各怀梦想的年轻厨师,坐到了考试培训的大厅。
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有一个非常港片风的名字,叫丁sir。
上课第一天讲卤水理论,他给我们人手发了一份A4纸复印的教程,是丁sir一边抽着烟,一边在办公室里对着破旧电脑逐字逐句打出来的,读起来画面感十足。
然而没想到,还没来得及接受知识的洗礼,丁sir的普通话,却成了我们通往卤肉奥秘的第一座大山:
——“好酱油你能闻出来,它是有发姣的味道的。”
“发酵”。坐我隔壁的年轻食堂厨师,小小声提醒我。
——“这个黄酒是醇类物质,可以和原料中的猪方酸加热合成猪肋物质,产生芳香气味。”
“脂肪酸”。啊,全靠食堂小哥出手解惑!
克服了艰难的语言关卡后,丁sir的卤味理论课其实还是干货十足。 我,一个求真向上的美食编辑,拿出了高考时的认真态度,疯狂记笔记。
理论课内容不多,但扎实顶用。
比如广式卤味和潮州卤水的分别,我也是上了课才终于搞明白:
潮州卤水的颜色是清澈带浅红,颜色红亮,不甜,突出鱼露为主的咸鲜味。
味型的主角是南姜,香料以南姜香味为主,其他万千香料无论怎么精彩,皆应沦为配角——这的确是一个香气出奇高扬的香料,教室在10楼,大锅开煮的时候,我在1楼都能闻到姜香。
而广州卤味是甜底,颜色更深,接近黑棕色。那普通市民怎么分辨?
丁sir一语道破天机。
“你在烧腊店买到的都是广州卤味;去酒楼里几十块钱切薄薄几片摆一盘的,通常就是潮州卤水。”
醍醐灌顶。
还有一些更技术化的理论,也是让人茅塞顿开。
比如潮汕卤味追求嫩度,要刚刚好的状态,因此要特别区分卤与浸这两个动作之间的差别。
浸,指在沸腾后关火浸泡。液体温度本身比较高,食材能够入味却不破坏其质地。
而耐火难熟,肉质韧度较高的肉料,会在“飞水”(行话,约等于快速焯水)处理干净后,再放入卤水锅慢火微滚至上色入味,熟度恰到好处即可,勿卤过久。
这里还牵涉到一个问题:嫩与烂之间的区别。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在加热时候会发生改变,质地会从软变硬。所以卤水要注重时间,加热过久,食材大的组织会松散,纤维碎烂,它很软,但它不是嫩。
丁sir还顺带破了一个千古迷思:卤味中放酒,并不是为了增加酒香。
这里其实要牵涉到一个酯化反应:肉中脂肪酸,遇上酒里的醇类物质,才能产生更丰富的香气,这个结合作用就称为酯化反应。任何酒都会与脂肪发生反应。
"那卤水中放茅台能让卤水更香吗?"
丁sir表示:可以,但没必要。不过只要老板有钱,想放啥放啥。
理论知识讲完,还要学习一下香料。
丁sir把提前买好的八角、桂皮、香叶、丁香、草果、甘草、香茅、蒜头、葱头一字排开,我们像在霍格沃茨上草药课,嗅闻认识每种香料的形态。
第一节课唯一需要开火的动作,就是……煮了个白开水。香料按照比例包好后,提前沸水冲洗后煮开。
我们小心翼翼期待着,接下来它们会变成怎样神奇风味的“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