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怒火·重案》
在过去的一周中涌现了哪些值得一看的影视剧?「知乎本周看什么」为大家分享过去一周值得一看的好内容~
「十八岁后」的成人仪式——评电影《盛夏未来》
相比于「青春爱情电影」,我更愿意将电影《盛夏未来》定位成「青春成长电影」。在我看来,主人公陈辰和郑宇星他们的相处不像是在「恋爱」,更像是一场「冒险」。
陈辰和郑宇星相遇之时,两人都各怀心事,前者是因为父母感情破裂,后者是由于一场无法确切定义的「爱情」。正因为都带有不能承受的「伤痛」,所以两人用着表演情侣的方式去进行一份治愈。在这个过程里,两人之间的「有来有往」似乎让这场「假戏」有了「真做」的可能。但是这一切的「顺利」都在陈辰「十八岁」的时候发生了转折。
青春是一个「长期」的阶段,但是「十八岁」却只有一次。在关于青春的语境里,「十八岁」总是与一份含混不清、所指模糊的「成长」紧密相连,这也决定了这个年龄所特有的一份敏感。
电影里有一个与「十八岁」有关的场景,直接地点出了这个年龄的特殊性。尽管 Club 的负责人发现陈辰距离十八岁只剩下了一个小时,但他仍然拒绝了陈辰进入 Club ,并要求陈辰和郑宇星等一个小时——分秒不差。这个场景说明,当一个人十八岁的时候,他已经开始被社会承认作为一个成年人存在。但是,没有谁能够保证,在十八岁的第一天,能够完全摆脱掉十七岁最后一天的「幼稚」。
沉浸在「恋爱梦」里的陈辰在收到来自郑宇星送出的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之后,无疑提高了她对于他晚上准备的「惊喜」的期待,然而郑宇星却让这份期待落空了。在这个场景里,有两个很重要的节点。第一个节点出现在陈辰意识到郑宇星邀请她来这里的目的之一是在利用她,第二个节点出现在她想要亲吻陈辰,但被陈辰拒绝。正是这两个节点,逼迫着陈辰走出她与郑宇星「恋爱」的幻影,去接受现实。
陈辰和郑宇星两人之间的「气话」,一阵见血地指出了彼此的心结。正是由于被这心结纠缠,他们无法抵达真正的「十八岁」。
我想,陈辰之所以建议郑宇星去亲自见他心里念念不忘的她,并且表示愿意陪着他去,既是出于她真心想帮助郑宇星,也是希望郑宇星放下之后,他们可以成为真正的情侣。
在未来音乐节的那场吻戏,与十八岁那一夜「未发生的吻」形成一种呼应。此时的陈辰和郑宇星似乎已经具备了成为真正的情侣的可能——陈辰实际上从高二就开始暗恋郑宇星,郑宇星似乎也已经放下了从前的她,然而,吻过之后,郑宇星的那句台词再次点出「青春的痛」——「我要是也能喜欢你就好了。」这句台词的重要性在于,不仅为郑宇星和陈辰之间的这段关系做了一个注解,更证明了他们已经理解如何去实现成长。
诚实地面对自己,才能成长,才能抵达曾期盼已久的「十八岁」。
在这部电影里,还有一个角色引起了我的注意——陈辰的母亲。从某种角度来说,陈辰和她的母亲彼此之间形成一个镜像关系——母女二人都面临着情感问题以及相似的困惑。曾经的她,组过乐队做主唱,为了爱情与家庭争吵,但是如今却被「困」在家和家庭里,无力地挣扎着,把希望寄托在陈辰高中毕业。对她来说,陈辰的复读无疑是在将她所经历的悲剧延宕。最后,是陈辰教会了她,让她得以明白,如果不想生活于谎言里,首先就要对自己真诚。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主角郑宇星的身份设置是一位音乐人,所以电影得以巧妙地利用与剧情相匹配的音乐来进行「表情达意」,完成必要的情感渲染。
纵观整部电影,电影编导「毫不吝啬」地对演员张子枫和吴磊使用着特写镜头,既完成了对人物角色微观情绪的展演,与此同时,也在利用演员自身的外形特质塑造着理想范式的「青春的脸」。显然,这样的「视觉享受」在有意地「迎合」着大银幕前观者们的「欲望凝视」。在这个过程里,观者们无意间对角色完成一种「自我投射」——纵使这个故事与我无关,但我也感触到了青春所在。
故事的结尾,她拒绝了充满着谎言的捏造,放弃了被安排的「保护」,选择与郑宇星一起退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属于陈辰和郑宇星的成人仪式。
这场关于青春的冒险到此为止,并不浪漫——也无需浪漫,但是却足够青涩和真诚。也正是由于这份青涩和真诚,让我有理由去相信,这是一个发生在青春的故事,而且只有可能发生在青春。
知乎评分 8.4
答主:segelas(400+ 赞同,电影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在陈木胜以动作为主的警匪电影里,本作罕见地描绘了警察在警队系统中的无奈,并对警察的生存之信仰进行了深度的解析。而从结果来看,我们感到的或许是深深的遗憾——进步与缺陷并存的成片,让陈木胜的离世,产生了「本能继续精进,却已再无机会」的遗憾。
在开头,陈木胜就强调了甄子丹面对警局中腐朽体制的状态。而他刚正的性格却让他无法配合高层的意愿做徇私枉法之事。于是,他也无法履行自己的正义:在关键行动中被坐了冷板凳。而与他相对地,吕良伟饰演的警察,劝告甄子丹要做事软硬兼施,这点出了他在体系中的如鱼得水。
在这里,陈木胜将甄子丹和吕良伟做了一个对应性的处理,提供了二人的等同——王琨是他二人一起追查,开头关于女儿的互动中,在二人妻子与二人分别的友情描述,也可以看到二人的对等。如果吕良伟是一个腐朽的警察,甄子丹也不会和他关系良好。
但是,就是由于吕良伟的软硬兼施,他就走上了和甄子丹不同的选择:与高层合作的道路。而甄子丹在饭店里的那场戏,高级茶品的特写与甄子丹甩下的两百块钱的特写,凸显了甄子丹刚正不阿、水泼不进的性格。在甄子丹和吕良伟的段落里,这种性格的不同被强化,引导着对正义拥有同样诉求的二人分化开来。而也正是由于吕良伟的这一点「软」与「合作」,他必然不能彻底地贯彻正义。这正是甄子丹不会主动去做的事情,也是他必然无法在警局内生存自如的原因。
在电影里,陈木胜为甄子丹设立的另一个更重要得多的对等存在,即是谢霆锋。在回忆开始的时候,谢霆锋与甄子丹愉快地玩耍,初次显示了他们的共性。而在那场瓢泼大雨中的逼供段落里,他也与甄子丹同样面临着来自高层的非正义要求之压力,而最后也被高层所害,与甄子丹在行动中的被冷板凳对应。
而谢霆锋在出狱后开始采取的激进手段,屠杀曾经陷害他的警察帮凶,并且处置富豪绑架案的相关人等,都是他在被警察体制坑害、对体系内正义失望后的反应——用一种不受体系规矩束缚的极端手段,执行自己的正义。体系中的规矩早已成为了高层徇私枉法、完成自己目的的工具,规矩不成规矩,那么追寻正义的人没必要依靠体系,也不需要讲这些规矩。
与此对应的是,甄子丹在电影里的行为,也同样等同于这种「极端手段」。先是为了追查,在各酒吧里用接近暴力的手段逼供。而后,在各场搏斗之中,更是体现出了他对于体制的脱离。在作品里,陈木胜灵活地运用了甄子丹标志性的肉搏式打斗风格,那些招招见血的出手特写、套上脑袋的塑料袋、突如其来的撞飞人,都凸显着甄子丹与他队友的「超脱法制」,这也是台词里反复强调的「你被人投诉了」表现的。而在甄子丹与谢霆锋对决时,二人拿枪靠墙对峙的镜像画面,也让二人的对等性得到了象征。
换句话说,甄子丹在系统内受到的压迫与谢霆锋对等,而他所产生的反应,也与谢霆锋类似,在跨过系统与规则的极端之中游走,就像谢霆锋一组人在逼供时受到的高层压迫后的暴力反应那样。而谢霆锋在电影里的很多行为,其逻辑便是引导甄子丹彻底走向自己的那一端——反复利用体系规则,挑衅警察的审讯,并用威胁甄子丹妻子的连脉炸弹等方式,逼迫甄子丹违规杀人。甚至杀死吕良伟,也可以看作是逼迫甄子丹的一个环节。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让甄子丹意识到自己当年的那种无奈,彻底丢掉对警察身份的信心,完成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复仇。
由此可见,吕良伟和谢霆锋,其实是甄子丹在警察系统内的两个可能未来方向——或者被迫与体系妥协,放弃自己的信念,或者在无奈之中犯下错误,走上彻底的堕落。而在电影里,甄子丹处在系统之内,重点便放在了谢霆锋的后者一方。从行为上看,甄子丹在执法中的暴力和不择手段是一层表现,而在面对一连串「抓人要讲证据」的挑衅、感受到体系给予的限制时,他也一度陷入了砸爆审讯室、违规殴打谢霆锋的极端暴力之中,则是另一层更为重要的体现——他似乎迷失了自己。
……
查看完整回答👉如何评价甄子丹、谢霆锋主演的动作电影《怒火·重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