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89年的贵州姑娘张小黎,是个理科学霸,本科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学专业。大学毕业那年,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定去做艺术。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她便探索出了“乐高山水”、“盒子山水”、“便携山水”、“重章结构”等多种空前未有的新式山水语言,备受业内瞩目。
张小黎的理科思维反映在了她的绘图方式上 张小黎从小喜欢画画,她有一个小抽屉,里面藏满了她童年的画作。但家人都反对她学艺术,觉得“可惜”了好成绩,希望她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大学临近毕业,张小黎觉得工作和科研都不是自己内心想要的未来,因此放弃了保研的机会,用两年的时间修读了艺术专业。在艺术系系统的学习中,她接触到了传统中式山水。当时的老师告诉她说不要抱着很重的文化包袱去看国画,试试像其他的任何媒介一样去介入。“怀着轻松的心态,再去看那些经典的东西,我会觉得更容易进入,会有一些切身的感受去理解它。”
《临摹学习》 张小黎发现,山水画的学法其实很理性——将不同元素、画法分门归类,然后逐一攻克。这让她联想到了小时候喜欢玩的乐高,两者都是去累积不同的零件,拼成一个大的作品。 “一个传统中式,一个波普西式。一个精英主义,一个日常娱乐。这样的类比我觉得很有意思。”
《临摹沈周水墨山水图卷》 由此,她诞生了“乐高山水”的创意,用乐高语言“临摹”出一幅5米长的沈周水墨山水图卷。
这件作品她做了半年,先是用真的乐高搭出了一段山水,然后转绘到纸面上的坐标系中,最后再进行一些视觉语言的转换和处理。那段时间,她就睡在作画的桌子底下,“可劲儿造,可劲儿画,一秒钟都不想浪费!”“乐高山水”后,张小黎继续以自己独特的角度去介入传统,将山水装入篮子、塑料袋、便当盒等容器中,将原本宏大威严的山水变得“可以把玩”。
《冬雪盒子》(运动的雪景中矗立着一幅春景的广告牌)
《Box With Loft》(画的是张小黎在香港5平米的租住空间)这一想法的背后反映的是张小黎当时的生存和精神状态。那时的她独自在香港打拼,工作和经济状况都很不稳定。居住环境十分拥挤,还常常被迫搬家。“这可能是都市里很多年轻人都有经历的。”此外,这一系列还反映了她对现代消费主义的思考。“在旅游经济下,古人所谓游山玩水的经历和情境变成了一个商品化的东西。”
《之间》 张小黎
慢慢地,张小黎不再拘泥于山水的具体形象,开始在画面中融入极具科学感的几何空间、化学元素等。“我觉得重要的其实是传统山水语言中那种动势和空间关系,我很认同且崇敬那些的审美习惯。山的走势、开合,水的流向,树木的顾盼,道路的隐现、石头的瘦漏皱透……画面中各种元素相互呼应,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与绘画人本身的感受、情致密切相关的。”
《重章》系列作品
在《重章》中,张小黎将多种传统与现代的元素放入几个相互交叠的切片式立体空间中,反映自己在都市生活中经常感受到的碎片化与错综复杂。
在《十景图》中,紧贴着的盒子是她对于城市空间的一种想象。“大家都住在密集的楼房里,每个人都是封闭、独立的,却又相互关联。
在《华容道》中,她将传统山水语言中隐藏的变化与动态用游戏的方式展现。张小黎用传统的语法表达着自己作为现代人的生活感受,用她天马行空的想象创造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山水精神图景”。点击文字,查看更多张小黎的作品 张小黎由Tong Gallery + Projects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