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后摄影师木格,
出生于重庆,生活在成都。
从2004年至今,
他数次返回位于三峡的家乡重庆尖山镇,
一路搜寻、记录儿时记忆中的故乡,
集结成摄影系列《回家》。
作品受到《纽约时报》《纽约客》等国际媒体关注,
《沿墙而行》系列
2013年开始,
他又数次往返长城沿线,自驾近13万公里,
沿途拍下一个个鲜活的草民、
一幕幕荒诞的场景,
共拍摄近3000张底片。
创作途中,他开始收集北方山村中
传承下来的古老器物,
开始结合收藏创作新的摄影系列。
如今,木格与夫人远远、两个女儿
并成立摄影艺术空间木格堂。
12月初,一条到成都拜访木格,
自述 木格
在成都摄影圈,木格堂是重要的事件发生地。在这里,木格与我们深入聊了聊他20年的“离家”与“回家”之路。
以下是木格的自述。
童年聚会场所
用影像留存时代下的私人记忆
家对我来说,是小时候拼命地想出去,现在拼命地想回去。
我的老家在三峡库区里,一个叫巫溪县尖山镇的小地方,从小生活在大山大河的环境,与外面的世界比较隔绝。6岁的时候我第一次看电视,觉得外面世界特别精彩,所以一直都期望着能够走出去。
考上大学以后我特别兴奋,高考填志愿,选了一个我能够考到的最远的学校——在成都,我终于有机会可以独自去远方。为了看到更多外面的世界,我选择了一个最慢的交通方式:先坐6个小时车到云阳县城,然后坐两天两夜长江客船到重庆,再坐火车到成都,要一天一夜。花三天多才能到我上学的地方,这一路上的经历到现在依然印象深刻。
巫山县在建的新码头
我就拿着一个奥林巴斯的小相机,四处游走。毕业后我待过很多地方,从连云港、上海,去福州、去长沙、去武汉……
当我从1999年开始从各地往返于家乡,发现很多儿时的记忆、生活的痕迹都因为三峡的变化而丢失。我想去找,通过自己的摄影去获得图像、留存记忆。
《回家》系列就这样开始了,从2004年开始拍,迄今已经有16年,还在持续。我所拍摄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场景,都是在产生共鸣后,我才去按下快门。这张是2006年拍摄的,对我来说他是一个少年的我。在我们地处偏僻的家乡,很多人去外地打工,远行前都会穿上家里面最好看的衣服,少年当时在长江船上那种仪式感,仿佛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的状态。
从云阳县坐船到重庆的路上,一轮长江客轮停靠在码头。很多乘客,他会从船舱里面出来,去买一些商品,看外面的一些事件。每一个人的面孔特别像一尊雕塑,是个体在那样一个时代的记忆的痕迹。
长江沿岸的居民,去旅行、去娱乐、去玩耍,甚至说年轻人谈恋爱,也会选择在长江边上去完成。每一年重庆的春节庙会是在磁器口举办的,重庆早上特别大的雾,在雾中,他像未来世界的一个人,实心人卖空心面。一只羊,我想拍的时候,它自然地就走去了拍摄点,就像一个去指引我的神灵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