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3|回复: 0

[军事] 《校场》2020-12-21:答疑:我国是否有必要为歼-20研发硬管加油技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1 10: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校场答疑:我国是否有必要为歼-20研发硬管加油技术
新浪军事  2020年12月21日 09:07


1.png
Wang:传闻硬管加油对比软管加油效率高,技术门槛也比较高,我军接下来的运油-20也要开发硬管加油,是真的吗?



2.png
这个真没有……理论上硬管的输油效率上限确实比软管高得多,按照美军自己的说法,硬管的输油效率上限高达6,000磅每分钟,而软管只有1500~2000磅每分钟。但问题在于——战斗机没有那么高的受油效率,美军现役的战斗机的受油效率在1000~3000磅每分钟之间(受油管路布置受飞机体型的影响较大)。用硬管给战斗机加油,基本相当于把USB2.0的U盘插在了USB 3.2的插槽上,并不能完全发挥出硬管加油的效率优势。再考虑到软管可以两路甚至三路同时加油,而硬管只能一路。给战斗机加油的总效率,可能还是软管比较高。



3.png
真正能完全发挥出硬管加油的效率优势的其实是B-52、B-2、B-1B这种大型飞机。因为这些飞机体型确实够大,受油管路的设计允许其以较快的速度进行加油。此外这种大型飞机也不太可能双机同时软管加油,甚至加油机加完一架轰炸机可能就没有其他加油任务了。这时候硬管的效率优势就非常明显了。因此,就算我国未来要发展硬管加受油技术,那也不是给歼-20准备的,而是给轰-XX、空警-XXX准备的(虽然也不是特别有必要)。



4-compressed.jpg
至于空军的战术飞机,个人认为应该与海军飞机在加受油方式上保持一致。海军航空兵受航母承载能力所限,往往不能配备大型的加油机。因此,美国海军大部分空中加油行动的加油机,其实都是空军的加油机。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空军几乎不用软管,但空军加油机都有软管加油能力的原因。美国形成这套体系有很深刻的历史原因,但对于没有这些包袱的我们来说,没必要把美军踩过的坑再踩一遍。



5.png
漂泊:我军海军陆基航空兵为什么不优先装备歼二十?歼二十大航程,大载弹量非常适合海军的需要。在海军舰载隐身机还没有搞定前适当的装备一定数量的歼二十H型也未尝不可。阁下预计我军海军陆基航空兵不远的将来有可能装备J20H吗?



6.png
没什么必要,多说一句。其实海军保留岸基航空兵的编制模式并不适合未来战争的需求。以某国海军岸基航空兵为例,其在训练中就过于强调对海打击的能力,以至于在空战技巧、对地攻击技巧上有所欠缺。结果就是海军航空兵的王牌部队在面对装备了同机型的空军部队的时候,被打得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因此,海军岸基航空兵最好的归宿其实是与空军部队消除隔阂,合二为一。海军航空兵只需要负责舰载机和少量岸基保障飞机(反潜巡逻机等)就足以。



7.png
至于说歼-20,这确实是架好飞机。但现在产能还比较有限,更应该优先列装有紧迫防空作战任务的空军部队。至于更强调对地对海攻击的部队,暂时用着苏-30、歼轰-7A、歼-16已经满够用了。



8.png
Daniel:我国最近从俄罗斯购买了大量的直升机和直升机发动机。看来,我们真的离不开俄罗斯的军品。依小编高见,我们还在那些领域还需要买俄军品,而俄又肯卖给我们的?



9.png
其实国际军贸合作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强如美国也要买德国的坦克炮授权许可,和炮弹设计,买意大利的舰艇设计,买挪威的导弹,买英国的升力风扇和燃气轮机……现在中俄关系既然处于历史最高水平,那么我们从俄罗斯买点自己一时半会搞不定的东西也非常正常。



10.png
在俄罗斯军品方面,如直升机发动机、飞机发动机、火箭发动机其实有很多东西可以直接填补我国的空白(比如涡扇-15一时半会搞不定的话,是不是可以考虑从俄罗斯买产品-30?)。此外如弹道导弹预警和防御体系,俄罗斯的起步也比我们早了很多,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技术和经验(按照普京的说法,相关的合作已经在进行了)。再有就是目前我国的区域防空系统中坚力量还只是与S-300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红旗-9,我们也可以考虑引进S-400(这个已经买了)、S-500的部分技术来促进下一代区域防空导弹系统的发展。



11.png
Ender D A:朝鲜的米格29什么来头?他们居然有米格29?



12.png
朝鲜的武器来路大部分都比较神秘,目前的口径往往出自韩国的情报部门,准确与否尚存疑。按照韩国方面的说法,朝鲜的米格-29是1999年前后开始装备的,来路可能是俄罗斯,也可能是一些前苏东国家。韩国情报部门估计,朝鲜一共淘换到了约40架米格-29,但其中经过了大修,能飞的只有24架,然后这20年来因为故障、坠机等问题,还剩下16架可以用的。



13.png
香蕉好黄:巴铁真的会买歼十?同样是单发的枭龙应该没比歼十弱很多吧,况且就巴铁的经济情况和需求来讲,感觉不如买点二手的飞豹来的划算吧?



14.png
枭龙的性能,尤其是空战性能几乎是全方位无死角的被歼-10C碾压的。在对空方面,歼-10C最大的优势在BVR阶段,作为一种诞生晚于歼-20的战斗机,歼-10C的雷达技术基本可以视作歼-20的雷达技术下放到三代机的产物。功率大、性能强、雷达横截面小,比目前枭龙的板隙雷达有着跨代优势。就算是枭龙block 3量产,两者的功率也不可同日而与。



15.png
在近距离格斗方面,歼-10C是一款标准的高机动性三代战斗机,限制过载为9G,但枭龙的最大限制过载仅7.5G,空战推重比也小于歼-10。



16.png
在对面攻击方面,枭龙与歼-10C的差距可能是最小的。但想要挂相同数量的弹药,枭龙必须放弃挂载两个1100升副油箱,航程载荷比会非常难看,连加力都不敢随便用。



17.png
至于二手飞豹,肯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其实这个跟歼-10C并不矛盾。毕竟歼-10C最大的意义是对抗印度的阵风,而飞豹就是个舔地的。



18.png
齐福民:求解释下地形匹配,是不是要对进攻路径的地面特征完整测绘,类似于让导弹认路?这工作量不小啊,还要收集敌国地面,卫星测绘吗?



19.png
理解的完全正确。其实就是教导弹认路。具体的使用方式是先用飞机、卫星等通过雷达、光学等方式对导弹可能的行进路线进行测绘(如果是海上的话监测的就是地磁场)。早期的测绘结果是记录在胶片上的,然后拷贝出一大堆备份,放在导弹里做比照。后期则可以使用数字技术进行储存和使用。在把测绘数据装载到导弹上之后,使用者还需要对导弹的具体飞行路线进行编程,告诉导弹该以此通过哪些位置。这样一来,导弹在发射后就会根据事先编写好的程序,将自身光学探头或地形匹配雷达的数据与事先储存好的侦查数据进行对比和纠偏。至于所有这些前期准备所需的时间,用美军自己的话说,海湾战争时战斧发射前的准备时间大概为80个小时。



20.png
圣剑:黄蜂级和美国级舰载机的出动率能计算出来么?



21.png
如果只想算个大概的话,其实并不难(所以才每次都拿来水的,划掉)。因为舰载机的出动要经过漫长的甲板准备,比如加油,挂弹,检查清单,开车,惯导校准,热车等。这其中地勤准备的步骤在实现了一站式补给后都可以在热机位上进行,而开车、热车则只能在热机位上进行。因此,如果不考虑地勤拉胯的因素,甲板上的热机位基本就相当于飞机的出动效率的上限了。



22-compressed.jpg
因为美国级与胡蜂级甲板设计几乎相同,这里我们就直接以美国级举例好了。美国级的前甲板最多能有6个热机位(不过实际放上去的最多似乎只有5架),后甲板右侧的热机位数量则为5个。如果再算上两台升降机和后甲板左舷,还能再多3个。因此美国级第一个波次的最大放飞量大致为5+3=8架F-35B。当然这8架飞机也未必会组成一个波次,而是有可能有2~3架执行舰队防空巡逻的任务。



23.png
但由于前甲板与后甲板不相连,无法趁飞机起飞的间隙从前甲板向后甲板运飞机,所以两个波次比较难汇合成一个大的攻击波。而这第二个波次的最大放飞量,约为5~6架(取决于前甲板堆了多少飞机)。



24.png
其实单论甲板尺寸的话,美国这两级两栖攻击舰虽然算比较窄的,但并不算小。257米的长度甚至比不少航母都要长。比如加富尔伯爵号就只有244米长,法国戴高乐级也不过比美国级长了4米。对于STOVL飞机母舰这种甲板调度方式比较简单的舰艇来说,甲板越长,热机位一般也越多,架次生成量也就更高。但美国级和胡蜂级毁就毁在舰岛实在太长,主体结构前面甚至还莫名其妙的增加了一个武器平台。这占用了1~2个停机位的长度。如果美国在设计这两型舰艇时,能够通盘考虑,精简上层建筑结构。这两级舰艇作为制海舰使用的效率还能进一步提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11 01:14 PM , Processed in 0.04087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