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扫射机
1944年初,北美向美国陆航提交了一种改进型攻击/轰炸机方案,该机具有B-25扫射机的火力,性能同时大幅提升,公司编号NA-98X。因为该方案并不是应美国陆航要求研制的,所以没有军方编号。北美把NA-98X作为重火力道格拉斯A-26B“入侵者”的低成本替代方案。
A-26B“入侵者”攻击机
NA-98X换装两台普惠R-2800气冷星形发动机,安装在新的低阻发动机舱内,驱动两幅带大型圆锥桨毂罩的螺旋桨。该机还安装了新型计算瞄准具,机背炮塔更换了北美设计的低阻透明罩,尾炮塔配备补偿瞄准具,腰部机枪安装光点反射式瞄准具。NA-98X的翼尖也从圆形改为方形,使副翼进一步向外延伸以增强滚转控制能力。
NA-98X的倒T型尾翼方案
NA-98X有两个版本,一种是中型轰炸机,一种是扫射机。后者在“实心”机鼻安装8挺12.7毫米机枪,每挺备弹400发。此外机背炮塔还有两挺12.7毫米机枪,每挺备弹400发;尾部炮塔内两挺12.7毫米机枪,每挺备弹600发;腰部两挺两挺12.7毫米机枪,每挺备弹200发。该机还可在前机身两侧再安装4个机枪包,使机枪总数增加到22挺。轰炸机版改用透明机鼻以容纳投弹手,在机鼻安装两挺固定机枪(备弹300发)和一挺活动机枪(备弹300发)。
第302架B-25H被选为测试机,换装了带本迪克斯·斯特龙伯格化油器的普惠R-2800-16发动机,并在发动机罩顶部为化油器开设了高速进气口,安装大型桨毂罩,翼尖改方。除拆除机枪包外,该机的武器配置和B-25H相同。
NA-98X原型机
1944年3月31日NA-98X首飞,试飞员是乔·巴顿。他报告该机有更好的速度和加速性能,振动也减小了,提高了滚转速度。NA-98X以作战应急功率爬升到3050米耗时4.9分,军用功率耗时5.3分。该机在作战应急功率下的海平面最大速度是528公里/小时。
北美认识到由于R-2800增加的功率、副翼面积的增加和杆力的减小,可能会导致飞行员过度操纵飞机,在没有进行结构加强的情况下会使机翼承受过大的弯矩,甚至导致机翼断裂。因此NA-98X在试飞期间的最大速度被限制在547公里/小时,正常过载不超过2.67g。
1944年4月24日,佩里·里奇少校和温顿·卫中尉驾驶NA-98X试飞,在麦恩斯机场低速通场时飞机空中解体并坠毁,两名飞行员双双遇难。调查发现该机在低速通场时两侧外翼段全部脱落,当时的机动过载已经超过结构限制。NA-98X坠毁后,该项目也随之终结。
NA-98X的全新动力系统
最后的生产型
B-25J(NA-108)是“米切尔”的最后一个生产型号,也是产量最大的B-25,总产量达4318架。该机由北美堪萨斯城工厂独家生产,英格伍德工厂在交付了最后一架B-25H后就开始转产P-51“野马”。萨斯城曾在短时间里同时生产B-25D和B-25J,1943年12月该工厂交付首架B-25J,1944年3月交付最后一架B-25D。
B-25J回归中型轰炸机定位,恢复了B-25C/D的透明机鼻并继承了B-25H的尾部炮塔、腰部窗台式舷窗、前机背炮塔,以及B-25H后期批次的前机身两侧机枪包。B-25J还恢复了副驾驶,机组编制6人——正副飞行员、导航员/投弹手/机枪手、机背炮塔机枪手/工程师、无线电操作员/腰部机枪手、尾部机枪手。B-25J采用全电动炸弹挂架和弹舱门,并在腰部机枪位置安装了一个15千瓦的加热器。B-25J的弹舱取消907千克炸弹挂架后可挂载3枚454千克炸弹,而不是之前的两枚,或者两枚726千克穿甲弹,此外该机翼下挂架还可挂载6枚147千克深水炸弹。
至今能够飞行的B-25J
1943年10月第一架B-25J 43-3780首飞,试飞员是乔·巴顿,年末美国陆航接收了首架B-25J。
B-25J有8个主要生产批次(-1、-5、-10、-15、-20、-25、-30、-35),之间还有几个次要改装批次(-11、-17、-22、-27、-32、-37),多数涉及改装配备8挺机枪的“实心”机鼻。
B-25J扫射机机鼻的8挺机枪
从第151架B-25J-1 43-4019开始,取消了挂载907千克炸弹的能力,这种炸弹很少用于实战,并且该炸弹笨重的挂架占据了弹舱很大的空间。重新布置的弹舱可挂载两枚726千克炸弹,或3枚454千克炸弹,或各种小型炸弹的组合,包括9千克伞降炸弹。
B-25J-5批次修改了刹车系统操纵索,使用N-3C瞄准具取代了N-3B瞄准具和A-1轰炸瞄准具,安装了除冰风挡,背部炮塔机枪和机身两侧机枪包机枪安装了枪口制退器。
B-25J-10批次引入翼下挂架的炸弹安装耳和投弹机构,弹舱换装电动炸弹挂架,腰部机枪位加热器因效率过低而被取消。
B-25J-15批次为腰部机枪增加了N-8A光学瞄准具,并为机鼻活动机枪增加了环形准星。
B-25J-20批次修改了座舱加热系统,新的加热器功率为15千瓦,机鼻增加了第2挺12.7毫米固定机枪,机鼻活动机枪位置提高了10厘米,透明机鼻地板增加了装甲板,增强了机背炮塔的透明壳,增加了液压紧急刹车系统,44-29304起换装了华立1685RB化油器。
B-25J-25批次为两名飞行员配备的新型装甲座椅,44-30111开始在机身上方安装了装甲板,以避免背部炮塔误击本机后子弹破坏机身结构,尤其是尾部机枪手座舱。44-30309开始翼下可挂载一个化学罐,用于在东南亚丛林上空喷洒DDT,以降低疟疾的发病率。
B-25J-30批次发动机上第1、7、9号汽缸用S形不锈钢排气管取代了1020钢制涂漆排气管。44-31111开始翼下可挂载一个化学罐,44-31311开始弹舱内安装了C-6电动炸弹葫芦,44-31338开始翼下安装了T-64零长度火箭发射架,可挂8枚127毫米高速机载火箭(HVAR),44-31491开始为尾炮塔机枪手配备了K-10计算瞄准具并为尾部机枪配备了M-8A底座,44-86692开始机腹可挂载滑翔炸弹并在座舱安装了特殊的滑翔炸弹瞄准具,44-86793开始安装了N-9B轰炸瞄准具,44-86799开始重新布置了方向舵操纵索。
B-25J-35批次可投放航空水雷。
多数B-25J装备了西南太平洋的美军部队,少数装备本土训练部队。1944年夏汤斯维尔和纳扎布供应站获得首批B-25J,装备第38轰炸大队,9月第345轰炸大队也获得了B-25J。尽管该机已经在大规模生产,但还是供不应求,第42轰炸大队直到1944年末才获得B-25J来替换老旧的B-25C/D。
轰炸台湾日军工厂的B-25J,隶属第328轰炸大队
在地中海战场,B-25J也应要求装备了一线轰炸大队。1944年4月,科西嘉岛的第310轰炸大队首先接收B-25J,第12航空队第57轰炸联队余下的大队在1944年剩下的时间里也陆续换装B-25J。
美国海军陆战队也订购了255架B-25J,编号PBJ-1J。
B-25J的透明机鼻可在工厂里替换为装备8挺机枪的“实心”机鼻,批次号为B-25J-11、-17、-22、-27、-32、-37。使机枪数量增加到18挺,称为盟军武器库中火力最强大的的攻击机。通常B-27J前机身两侧的机枪包会被拆除,不过剩下的8挺机枪也提供了足够的前射火力。
执行反舰任务的B-25J扫射机
1945年8月最后一架B-25J交付陆航,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天,堪萨斯城工厂关闭。
滑翔鱼雷
传统航空鱼雷的问题之一就是载机在接近目标释放鱼雷前需要在低空直线水平飞行,增加了暴露在敌防空火力下的时间。解决该问题的方案之一就是给鱼雷增加机翼和尾翼,使其可以滑翔,让载机在安全距离外释放鱼雷,然后鱼雷自行滑翔至目标附近。
后期批次的B-25J出厂时已经增加了在机腹挂载GT-1滑翔制导炸弹和滑翔鱼雷的能力,在战争的最后几天里执行了几次滑翔鱼雷攻击任务。滑翔鱼雷由标准海军鱼雷和带机翼和尾翼的可抛弃机身组成,鱼雷下降到一定高度时,爆炸螺栓引爆后鱼雷和机身分离,然后鱼雷入水继续冲向敌舰。
B-25J机腹的滑翔鱼雷
为此陆航成立了一直临时中队,准备在实战中测试滑翔鱼雷。该中队隶属于第41轰炸大队,装备了几架经过改装可在机腹挂载滑翔鱼雷的B-25J-1。1945年7月31日滑翔鱼雷首次参加实战,攻击了九州佐世保港的船只,8月1日又对长崎港的目标实施了攻击。
B-25J鱼雷机临时中队
由于B-25J在距离目标19公里远时就释放了滑翔鱼雷,然后立即脱离,很难判断攻击是否奏效。陆航得出的结论是有必要派侦察机伴随B-25J行动,专门负责目标的毁伤观察。不过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结束,已没有时间进行更多鱼雷攻击了。
GT-1安装有陀螺自动驾驶仪,脱离载机后能沿直线飞行直到入水
PBJ盐水机
PBJ-1是B-25的海军型,起源于海军和陆军在1942年中期达成交易。当时美国海军急于获得一种能挂载大量炸弹的远程岸基重型海上侦察巡逻机,不过陆军一直视其是对陆军轰炸机项目的侵犯而坚决抵制。随着B-29“超级堡垒”轰炸机的研制,事情有了转机。陆军需要一座飞机工厂来满足B-29的产量需求,正巧海军在华盛顿州兰顿有一座工厂,正打算租给波音来生产PBB-1双发巡逻飞船。于是陆军建议海军取消PBB-1项目,把工厂交给陆军来生产B-29“超级堡垒”。作为交换陆军将放弃反潜任务并允许海军装备岸基轰炸机,海军能获得B-24“解放者”、B-25“米切尔”、B-34/B-37“文图拉”这样的轰炸机执行海上反潜和侦察任务,海军爽快地同意了。
作为交易的一部分,陆航先期向海军移交了50架B-25C和152架B-25D,海军编号分别是PBJ-1C和PBJ-1D,从此PBJ-1的编号后缀与B-25一一对应。1943年2月海军获得了首批PBJ-1,首先装备了陆战队VMB-413中队。许多PBJ-1拆除了机腹炮塔,并在此安装了海面搜索雷达。
PBJ-1D,机腹炮塔换成了雷达
海军只获得了1架B-25G,编号PBJ-1G BuNo 35097。
随后海军获得了大量的B-25H/J,编号PBJ-1H/J,增强了之前PBJ机队的实力。
PBJ几乎全部装备陆战队,为此陆战队新建了许多轰炸中队,其中第一支是1943年3月在北卡州樱桃角建立的VMB-413。到1943年底陆战队已经组建了8支装备PBJ的VMB中队,组成了陆战队最初的中型轰炸大队。1945年底又组建了4支中队,但还没来得及派驻海外战争就结束了。
幸存至今的PBJ-1D,涂装与B-25D的橄榄绿完全不同
1944年3月PBJ-1开始参战,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陆战队PBJ的身影遍布菲律宾、塞班、硫磺岛、冲绳。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远程阻截日军海运线,以此来封锁日本,执行任务的PBJ通常在翼下挂载8枚127毫米HVAR火箭。陆战队为部分PBJ增加了APS-3搜索雷达,PBJ-1C/D比较难看,在透明机鼻的上半部安装了APS-3的球形天线罩,而PBJ-1H/J的雷达天线改成安装在机腹或者翼尖的天线罩里。部分PBJ-1J拆除了机背炮塔来减重,因为此时战争已接近尾声,天空中已经很难看见日本战斗机了。
机鼻安装APS-3雷达的PBJ-1D
安装翼尖雷达的PBJ-1H
1945年中期,硫磺岛的VMB-612装备了经过了特别改装,能挂载298毫米“小蒂姆”火箭的PBJ-1J。该机可在机身弹舱门上方的机身两侧挂载两枚“小蒂姆”火箭,火箭被释放后下落到一定距离后被一根拉绳启动点火。发射完“小蒂姆”后,PBJ-1J还能继续投掷弹舱内的炸弹。在第二枚原子弹爆炸到8月14日日本投降之间,VMB-612在夜间使用“小蒂姆”攻击了日本南部的目标。
PBJ-1发射“小蒂姆”火箭
火箭被挂载于弹舱门上
1945年加州中国湖海军武器测试中心与哈维机械公司展开联合项目,为PBJ-1J研制安装在机鼻的127毫米自旋稳定火箭自动发射管。他们在PBJ-1J BuNo 35849的机鼻安装了两个类似于左轮手枪的5发旋转弹鼓,各自的发射管并排在机鼻。火箭以3/10秒的间隔从发射管中射出,燃气由排气管从机鼻后下方排出。但因为该机没有通过地面和空中发射测试,机鼻火箭发射管概念也就夭折了。
127毫米自旋稳定火箭
PBJ-1H BuNo 35277经过改装后完成了舰载起降测试。1944年11月15日该机在“香格里拉”号航母上成功进行了首次弹射起飞和拦阻着舰测试。但因战争已接近尾声,“米切尔”上舰的意义不大,所以PBH-1舰载型没有进一步发展下去。
一架PBJ-1H经过改装后具有了舰载能力
战后美国海军把几架PBJ-1用于测试和研发工作,一直到194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