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杨振宁师姐核武专家 却从美跑中国放一辈子牛
来源:世界华人周刊
2020-10-11 10:25
这个美国物理学家,和她的丈夫,为中国活了一辈子。
2004年,一位美国老妇人,从北京市公安局领到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她也是中国建国以来,首位拿到“中国绿卡”的美国人。
她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她的人生履历,让人惊叹不已。
她是美国少有的女性物理学专家;她曾参与了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她是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同门师姐;她放弃优渥的工作环境来到延安,在艰苦的环境下,从事养牛、研制牛奶的工作。
▲ 寒春与杨振宁
她就是被称为“中国乳业袁隆平”的美国女子——琼·辛顿(Joan Hinton),中文名为寒春。
从美国知名物理学家,到中国奶牛养殖员,这种身份的转变,在外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却真真实实地发生在了琼·辛顿的身上。
这位来自西方的女子,因为信仰扎根在中国,一待就是半个世纪之久。
1
1921年10月,琼·辛顿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专题)一个富庶的精英家庭,家里从她往上数三代,都是出类拔萃的大人物。
▲ 琼·辛顿小时候
她的曾外祖父是大数学家,爷爷是律师兼发明家,奶奶是革命小说《牛虻》的作者,母亲则是美国知名教育家,哥哥韩丁(原名威廉·辛顿)在中国也是有名的人物,他写的《翻身》和《深翻》,是研究中国现代史的重要著作。
因继承了家族的优良血统,琼·辛顿也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她会拉小提琴,画画、吹笛子,还会骑马、滑雪。
▲ 少女时期的琼·辛顿
少女时期的琼·辛顿,和多数富家千金一样,整日活在无忧无虑的世界里,尽情地享受着青春的绚烂和美好。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让琼·辛顿忽略了一件事,自己长大以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某天,身为教育家的母亲,将琼·辛顿叫到身边,用温和的口吻对她说:“将来你要成为一个对人类有用的人,这样才不会虚度此生。”
母亲的话深深地印刻在了琼·辛顿的心里。那次谈话之后,她开始思考以后要从事什么职业,艺术家、文学家,等等。
▲ 琼·辛顿
最终,琼·辛顿做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选择,她决定将核物理,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她觉得科学可以改变人类,她愿意为之奋斗。
聪颖好学的琼·辛顿,先后拿到了芝加哥大学核子物理研究所硕士、威斯康星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她成为著名物理学家费米的助手,并参与到了美国研究核武器的“曼哈顿计划”中。
那年,琼·辛顿才23岁,但已成为物理领域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用自己的优秀征服了那些歧视女性的人。
2
1945年,二战进入到了最关键时刻,美国为了报复日本(专题),向日本本土投射了两颗原子弹,20多万日本军民瞬间化为灰尘。
琼·辛顿亲眼目睹了自己参与制造的两个原子弹在日本爆炸,但她心里没有丝毫的喜悦,有的只是愧疚和难过。
就在她难过伤心之余,旁边的一位同事说:“这不是蘑菇云,这是日本人的骨头和肉!”
也是这句话,改写了琼·辛顿的一生。
她投身科学,原本想造福人类,没想到最终带来的只是毁灭和杀戮,她对自己说:“科学不应该是这样的,如果科学是这样的,那么我想要的就不是科学。”
▲ 琼·辛顿
遭受打击的琼·辛顿,选择继续攻读博士,但她很快发现自己的奖学金也是美国军方提供的,这让她深感痛苦,她对核物理研究彻底失去了信心。
就在琼·辛顿迷茫无助时,哥哥韩丁向她盛赞中国,而在中国生活的男友阳早(原名欧文·恩格斯特)也对中国赞不绝口。
哥哥和男友的话,让琼·辛顿对中国充满了向往,虽然那时的中国正处在最艰难的时期,但团结一心的共产主义力量却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经过一番慎重思考后,琼·辛顿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美国的优渥生活和科研事业,去那个古老的东方国度,亲眼见证它的崛起和复兴。
琼·辛顿的决定遭到了家族人的强烈反对,如果她继续从事核物理研究,很有可能就是诺贝尔奖得主,那是多么大的荣耀和光环啊。
但琼·辛顿却坚持离开美国,她说:“这是一个梦想的破灭,和另一个信仰的开始!”只是当时她并不知道,这一去就是一辈子。
3
1948年,琼·辛顿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在宋庆龄的安排下,顺利抵达延安,和男友阳早重逢。
当时的延安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这里却是一片和谐的景象,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大家的目标也是一致的,建设一个更加富有又美丽的中国。
▲ 琼·辛顿和阳早在延安
琼·辛顿知道,这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她兴奋地说:“这里人们生活简朴,人们的想法都是一样的,就是要努力建造一个理想世界,这让我找到了新的信仰。”
到了延安不久,琼·辛顿和阳早举行了婚礼,此时她已经拥有了中国名字——寒春。
▲ 寒春与阳早
他们的婚礼很简单,没有婚纱,就穿最朴素的衣服,没有礼堂,就在简陋的窑洞里举办仪式,没有婚礼进行曲,就合唱《团结就是力量》。
真正的幸福,无关于物质,而是彼此有共同的追求和信仰。
婚后的寒春和丈夫一起放牛劳作,为了改善各地区的牛羊品种,他们跑到了陕北和内蒙古的交界处,那里条件艰苦,消息闭塞,甚至连新中国成立了,他们都不知道。
▲ 寒春与阳早
远离了都市繁华,来到穷山僻壤,琼·辛顿没有丝毫的不适应,她心里只想着一件事,就是提高牛的产奶量,让中国人喝上牛奶。
1952年,夫妇俩服从组织号召,带着1000头奶牛,来到了西安农场,一待就是11年,尽管条件艰苦,但她无怨无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