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对于不少影迷来说,属实难忘。
影院关闭长达7月之久,我们也就憋着、挺着,过了7个月进不了电影院的日子。
没想到,影院再开放那天,如同过年,一大堆经典老片重映,放在过去根本想不到...
这其中最开心的,想必是诺兰的影迷。前有经典之作《星际穿越》重映,后有新片《信条》定档。
今天,这部经典中的经典,诺兰中的诺兰,也跃上荧幕凑热闹了:《盗梦空间》
在某个神秘时刻,有这么一伙人,掌握了控制梦境的技术。
他们能随时随地做梦、进入别人的梦、带别人进入自己的梦、还可以做群梦...
听上去没啥了不起,不就是做梦吗?我也能。
做梦不稀奇,可一旦学会了控制梦境,一切就变得不同了。这个技能最大的好处是,梦中,你几乎可以为所欲为,做一切想做的事。
比如,创造一个回忆中的小屋、盖一栋摩天大楼、建一座空无一人的城市、再把蒸汽火车开到市中心街道上;
比如,摇身一变成任何人,美女、总裁、歹徒、甚至是总统;
你甚至可以违反基本物理规律,把城市折叠、把街道和楼房,倒挂在半空中...
总之,在梦里,世界的规则几乎不存在,你想干啥就干啥,你就是整个世界的主宰...
有了技术,就有人动了歪脑筋。
有些事,现实中不太方便做,在梦里就不一样了。像是逼问银行卡密码、套取商业机密、甚至是在梦里洗脑别人...
毕竟,只要能把目标人物带进梦境,并且不被发现,你就可以为所欲为。
于是,盗梦者出现了。他们专门为有钱、有需求的大公司服务,做一些不太合法的事...
盗梦者是个团队,他们有组织、有纪律,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有人专门负责调配入梦迷魂汤,一滴喝下去,保准入梦。任务没完成,大罗神仙也叫不醒;
有人负责设计梦境,细节必须真实、缜密,符合逻辑,以防目标人物察觉;
有人负责角色扮演,在梦里化身成目标熟悉的人,用来和他套近乎;
有人做执行者,在梦中想尽办法完成任务;
还有项目总负责人,统筹整个盗梦行动...
这活听上去太好干了,几乎没啥风险,躺着赚钱、干一票成一票。
这天,盗梦者又接了一个大单:洗脑行业巨头的大公子,让他放弃继承家业,解散父亲一手创立的公司。
这个难度是最顶级的,要进入目标人物的潜意识,把这个莫名其妙的念头,强加在他的脑子里。这至少需要三重梦境,要做梦、做梦中梦、做梦中梦中梦...
梦境的层次越深,阻碍就越多,要和大脑的自我防卫机制博弈。在此之前,很少有人潜入到这么深层的梦境。一旦出了差错,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可能疯了、傻了,脑子毁了,甚至可能再也醒不过来...
即便如此,盗梦者还是如期集结了...
电影《盗梦空间》于2010年上映,全球总票房超过60亿,153万人在豆瓣打出9.3分,在豆瓣电影TOP250排行第9。
这是一部注定被载入影史的作品,它对于梦境的设定,玄之又玄,却能让人信以为真;它对于视觉奇观的展现,想象力喷涌,让人一见难忘;它对于叙事节奏的掌控,游刃有余,2个多小时的片长看下来,一气呵成,丝毫感受不到时间流逝...
就如网友所说:这是一部好看到,即使你明白它在故弄玄虚,也会义无反顾打五星的电影。
记得《盗梦空间》首次在国内上映时,因为它丝丝入扣的情节设置,被广大影迷认证为一部烧脑电影。
有这么一个段落,曾经引发了大范围的讨论。
片中,主角容易分不清现实和梦境。为了方便区分,他准备了一只特制陀螺。转动陀螺时,如果它最终停下,则证明身处现实,如果陀螺一直转,说明还被困在梦中。
电影就以这么个未解之谜戛然而止,男主转动陀螺,测试自己是否回到现实,而陀螺旋转、旋转、旋转...荧幕暗下去,片尾字幕亮起来,谁也不知道它究竟有没有停。
观众们为角色命运揪起了心,纷纷贡献了自己的智商高地,从电影第一秒开始抽丝剥茧,寻找疑似证据、挖出每条线索,从各种角度解读、印证,为了一只小小的陀螺,争论不休...
当年,社交媒体还没这么发达,讨论度高的电影也没那么多,一群网友围着个陀螺争得你死我活,即便是放在今天,也算是盛况...
这已经是十年前的电影了,但我敢说,观影体验能超越它的,这十年来也没几部。
它的视听效果非同凡响,在华丽而盛大的交响乐烘托下,一个又一个只可能出现在梦中的景象在你眼前一一展现。
平静如常的街道上,所有物体原地爆炸,五颜六色的碎片像火焰、像灰烬、像烟花,向外、向上、向四面八方喷薄而出;
三维空间的限制不复存在,牛顿力学都成了胡言乱语,脚下的大地脱离了现实世界的限制,像一张纸片被折叠起来,垂直立在另一个平面、倒挂在空中;
空无一人的海边,废弃的大楼像枯萎的森林,一排一排、一丛一簇地耸立,又突然接二连三的粉碎、坍塌、颓然地倒下...
而它的剧作、设定,繁杂而庞大,涉及到潜意识、大脑、梦境,都是玄而又玄的虚幻,却仍然逻辑缜密,又充满想象力。
如果你冷静下来思考,你会发现这整个故事根本是天方夜谭,可是这部电影,短短几句话就让你相信了。
比如,它提醒你,我们从不记得梦境的开头,总是突然置身其中,醒来才发现不对劲。
因此,盗梦这个理念才能成立。你才会相信,目标人物能在梦里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为了让你相信梦里并不平静,而是危机四伏,它把我们大脑的自我防卫机制拟人化。
追逐、枪战、肉搏...表面上看,是人物和一群人在作斗争,但实际上,这其实就是潜意识与潜意识的博弈,只是为了便于表达,选择了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具象化。
它还为本来虚幻的梦境,设定了对应的真实空间。梦境的层级递进,就能一目了然。
第一层梦境比较浅,空间范围也更大,是一座城市;
到了第二层,就成了一座建筑,是一个封闭空间;
第三层,则是一个密闭的堡垒,防卫森严。以此来暗示大脑的自我防卫机制,越深入越牢固...
哪怕是你对这些设定不感冒,甚至看得一知半解,你仍然会从这部电影中找到乐趣。它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句台词、每一段情节都不是费笔。细密布局、环环相扣,人物推动情节、情节紧扣人物,将一个复杂故事缓缓铺开、一气呵成...
148分钟的片长,你却能心无旁骛、全情投入,牢牢被故事吸引。这恐怕是一部优秀电影,最大的魅力...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电影的编剧、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这位鬼才导演的才华、魅力、影响力,世界公认,根本不用我吹嘘。
有网友甚至给予他至高评价:如果诺兰活得够长,那么豆瓣电影TOP250就被他承包了。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能获得这种高成就、好口碑,诺兰绝不只空有一身本领。他对于细节的吹毛求疵,对于电影叙事与艺术性的双重高要求,从拍摄《盗梦空间》的过程就可以看出。
电影中有大量充满想象力的奇观,你可能以为,那都是电脑后期完成的。事实上,如果采用CG特效技术来操作,成本会降低、效率会提高、导演也更省时省力。
但诺兰却坚持实景拍摄,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在摄像镜头前做足该做的功课,下真功夫。
于是,魔鬼诺兰上线了。
电影中,有这么个段落,酒店的走廊不受引力控制,实现了接近360度旋转。而走廊中的人,却要始终保持稳定...
不用电脑特效,这段得咋拍?
他们用钢筋,搭建了一个可以旋转的机械滚筒,把酒店走廊的布景,放在了滚筒里...
演员在开拍之前,事先经历了两个星期的训练。但尽管如此,在其中表演,还是像在太空漫步、像是把人丢进了滚筒洗衣机...
而另外一场戏是,演员们坐在酒吧中,整个房子突然倾斜。
魔鬼诺兰对此提出了这么个要求:我要一个有些怪异的画面。房子可以倾斜,但家具、桌椅,站在地上的人却要稳住不动;杯子里的水面要倾斜,但杯子要固定在原地不动...
这听上去有点过分了。可为了满足诺兰,团队们又开挂了。他们盖了个1:1的酒吧,放在一个巨大的跷跷板式机械结构上,用一个中心点支撑,用机械控制着向左右倾斜...
开拍前,他们把桌椅、板凳,都粘在了地面上,开始倾斜时,还要贴心地提醒全场的工作人员:请大家一定抓紧手中的摄像机...
所以,尽管获得很多美誉,但诺兰也不自傲。他始终谦虚地认为,电影的成功是团队作业的成就,是所有人的心血。
诺兰说:电影有很多细节、有很多密度。如果你愿意花时间看,你会看到很多有趣的东西,而那些,都是大家投入到电影中的心血。
这是一份对电影的尊重、对拍电影的热情。我始终觉得,他就像一个孩子,在摆弄自己的大玩具。不断添砖加瓦,去完善自己的想法。最终将它变成一个待解的谜团、待闯关的迷宫,然后献宝一样地呈现给观众,还美滋滋地站在一旁,等着你惊喜地打开,见证你为它着迷...
这份钟情与热情,世间罕有。可能也只有这样,才能化身造梦大师,拍出让观众满意的作品...
一百多年前,法国的乔治·梅里爱,发明了停机再拍、特技摄影。从那以后,电影,从人们记录现实的工具,渐渐演变为造梦的艺术...
乔治·梅里爱
在拍摄现场的乔治·梅里爱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得以在影院中,看过形形色色的风景、活过各式各样的人生、做着千奇百怪的梦...
到如今,我不知道还有多少电影人,坚持在影院为我们造梦。
但我知道,诺兰算一个。
《盗梦空间》上映十周年重筑旧梦
今日重映
乌鸦强烈推荐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 05:43 PM , Processed in 0.07042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