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果敢办一次“果敢军事学校”的同学聚会,相信一定会吸引全世界媒体的瞩目。
在这所学校的校友名单上,有着“鸦片将军”罗星汉、“海洛因教父”坤沙、“果敢王”彭家声等一众大腕。
大家可能不知道,这所日后诞生了无数金三角毒枭的“黄埔军校”,竟然是国民党残军93师创办的。
93师,也就是后来“泰缅孤军”的主力。
这支颠沛流离了大半个世纪的“孤军”,他们的后人至今仍生活在异国他乡。
果敢街景
1949年12月9日下午七时,国民党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宣布起义。
卢汉是前“云南王”龙云的亲信,也是龙云的表妹夫。
云南起义后,蒋介石震怒;遂指挥西南国军残部,试图在解放军进入云南前将卢汉起义镇压下去。
从12月16日起,国军第八军、第二十六军(“泰缅孤军”的主力93师即隶属该军)等部在“抗日名将”李弥的指挥下三面包围昆明,全面进攻,昆明战役打响。
由于解放军援军就在眼前,卢汉的滇军面对中央军精锐的进攻时表现的异乎顽强。
在坚守昆明数日之后,陈赓率领二野大军进入昆明,二十万市民夹道欢迎,围城的国军则向滇西撤退。
位于昆明翠湖南路的卢汉公馆
李弥和他麾下的国军对于滇西并不陌生。
就在几年之前,他们中的很多人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将士参与了反攻滇西和缅北的作战。
此番故地重游,想必是“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在撤退的路上,李弥率领的正规军一路汇合了滇桂黔数省的省府军、防卫军、关隘边防军、警察、消防部队等,还收纳了大量的难军家属。
这支败退的“大军”浩浩荡荡的开进了缅北的果敢、佤邦和掸邦等地。
李弥本人则在泰国曼谷的“大本营”坐镇指挥十余万国军残兵,同时筹措军备,以图反攻。
五十年代初,败逃果敢的国军93师在当地开办了“果敢军事学校”。
国军开办学校的目的主要是吸引当地的华人(今天的缅甸果敢族)和缅族人加入队伍,为“反攻云南”募集兵员。
军事学校一招生,就吸引了众多当地上层“土司”的子弟前来就读。
时年十四岁的罗星汉和十五岁的彭家声成为该军校首批22名学员之一。
后来,比罗星汉、彭家声年纪稍小的莱莫山土司的儿子坤沙,也到果敢入读了这所国军开办的“军事学校”。
虽然是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缅北小城,但“果敢军事学校”的教官们却都是一众身经百战的“老黄埔生”。
在这里,罗星汉、彭家声、坤沙等人不仅学到了正规军校系统的军事战术,还被传授了中国远征军丛林作战的技术经验。
这段学习经历对于他们成年后的“创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若干年后面临其他“土包子”出身的“竞争对手”时,他们的技战术水平简直是降维打击。
毕业后,学员们按军校惯例被授予“少尉”军衔,加入国军编制。
左一为从良后的缅甸首富罗星汉。罗星汉1934年生于果敢,缅文名字叫“畏蒙”,官至国军上尉。罗星汉年轻时因经常给当地的国民党残军军官跑腿打杂,颇得喜爱,军官们给他起了“罗星汉”这样一个中国名字
“泰缅孤军”入缅后的第一战不是对解放军,而是和缅甸政府军打的。
看到“不速之客”的到来,缅甸政府视国军为“重大威胁”,遂调集数万大军进行围剿。
1950年2月底,李弥麾下原第八军的一支精锐李国辉部约3500人来到缅北重镇大其力附近就地休养。
在这里,李国辉招募新血,扩充部队,并改编定名为“复兴部队”。
缅甸方面在数次通牒遭拒后,调集两万余大军围剿李国辉部。
李国辉率军且战且退,利用原始森林的掩护数次奇袭缅军,并一举拿下缅军炮兵阵地,缴获10门大口径火炮。
之后,国军利用缴获来的火炮发动猛攻,一举大败缅军,夺回孟棒、孟果,攻陷大其力,甚至击落了缅军空军司令的飞机,震惊中外。
面对“泰缅孤军”强大的战斗力,缅方不得不与孤军和谈。
李国辉因此战成名,日后成为金三角人尽皆知的“小李将军”。
位于金三角地区的泰北小镇美斯乐,孤军的后人们就生活在这个小镇及周边地区
“泰缅孤军”大败缅甸国防军的消息一时间传遍东南亚。
蒋介石看到《曼谷日报》对该战的报导息后,兴奋不已。
他马上召见李弥,任命他为云南人民反共救国军总指挥、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云南绥靖公署主任,让他赴缅甸召集部队反攻大陆。
李弥带着蒋介石的命令从台北飞赴缅甸就职,将散落的各支孤军一一整编,并建立半永久性的“根据地”。
至1953年,“泰缅孤军”已经占领了缅甸萨尔温江以北的数个省,控制着数万平方公里的山区土地。
孤军甚至在当地制定了规范的“赋税制度”,俨然一个独立小王国。
这一时期孤军也不是没有想过“反攻云南”。
只不过每次精心设计的挑衅都被解放军暴揍一顿,损失惨重,慢慢也就失去了反攻的信心。
由于维持军队的开支十分高昂,孤军开始做起了“毒品生意”。
一时间,金三角地区几乎所有的“毒品贸易”都被孤军垄断——国军的各个“军长”、“师长”,就是最大的毒枭。
而日后大名鼎鼎的罗星汉、坤沙等人,此时都是这支种毒贩毒大军里的“中下层军官”,乖乖的在国军系统内打着工。
割据、毒品、军事威胁……
孤军的这些做法导致当时的泰国、缅甸、老挝等国非常不满。
在军事作战失败后,他们联名到联合国状告台湾,要求孤军撤离。
1953年4月,联合国作出决议,要求孤军解除武装撤回台湾。
迫于压力,蒋介石不得不令李弥率部分愿意赴台的孤军和家属撤台,他们被安置在桃园县中坜市龙冈的忠贞新村和台北的双和一带。
不过还是有很多人选择留了下来。
于是,国军中将段希文接替李弥,自封为国民政府云南省省主席,继续领导这支颠沛流离命途多舛的队伍。
美斯乐的华人学校。注意右侧的题词者——段希文,段拥有中华民国与泰国双重国籍,是国军少将,曾任国军39师师长,1980年病逝于曼谷
孤军主力的撤退和解散,导致缅北和金三角一带出现了“力量真空”。
被解散的部分孤军很快被罗星汉、坤沙等几路毒枭收编,继续着鸦片和海洛因贸易。
由于本身就是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人员、战斗力非常强悍,一时间罗星汉等人叱咤金三角,连政府军都对他们敬而远之。
至六十年代中期,毒枭们已占据了面积达十万平方公里的泰、缅、老挝三国交界处的土地,成为地地道道的“毒品王国”。
成龙电影《警察故事3超级警察》中有大毒枭深入金三角报仇的故事,电影中的“将军”盘踞金三角,手下有很多士兵,还有坦克,原型可能就是罗星汉
不同于“一时得志”的坤沙、罗星汉等人,段希文率领的孤军残部来到金三角南部的泰北小镇美斯乐安顿了下来——他们努力寻求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
虽然只剩下几千人的战斗队伍,但泰军的几次围剿都被孤军击退。
久而久之,孤军不闹事,泰国政府便也默认了这一地区的“自治”。
孤军落脚的小镇美斯乐位于泰国最北部省会清莱的西北方,坐落在山坡上。
今天,有人说它是泰国的“云南村”,有人说它是泰国的“春城”,也有人说它是泰国的“小中国”。
不管是何种称谓,都赋予了美斯乐一种中国渊源,吸引着不少赴泰旅游的中国游客慕名而来。
美斯乐度假旅馆
在美斯乐,没有泰国驻军和警察,只有当地人自己组织的“治安队”。
小饭馆里,老板娘操着一口地道的云南话和游客攀谈着,孩子们则欢声笑语地出入着当地的华人学校。
除了汉字上面略显突兀的泰文,这里和云南山区的小镇没有什么不同。
就在这座位于金三角的泰国小镇,段希文建立了流亡“省会”,领着数万名孤军及家属安顿了下来。
台湾出版的泰国版语文三年级课本,美斯乐的学校即采用该教材
美斯乐兴华学校,取“振兴中华”之意
1980年,段希文去世,金三角的大毒枭们均以各种方式进行吊唁。
在美斯乐的段希文将军墓上,捐建者名录的第一行就刻着“张奇夫”。
“张奇夫”是坤沙的汉名,他的父亲为汉族人,母亲为缅甸掸邦人。
段希文辞世后,参谋长雷雨田接替他出任“中华民国”云南省第五军军长,成为泰缅边境国民党数万孤军及家属的精神领袖。
次年,为获取泰国正式的“居留权”,雷雨田配合泰国政府围剿泰共游击队武装。
这也成为了“泰缅孤军”历史上的最后一战。
这一时期,由于美斯乐入不敷出、财政极其困难,雷雨田也曾率领部下帮助“国军出身”的毒枭坤沙等人护送毒品,赚取5%的护毒费。
作为曾经的国军上尉,坤沙很信赖“老领导”雷雨田,与仇家谈大单时的谈判地点也常常选择在美斯乐。
1990年坤沙麾下的蒙泰军士兵。坤沙是以毒建国的第一人,是海洛因王国中的国王
1995年,坤沙在决定是否投降缅甸政府之前犹豫不决,还曾亲自拜访雷将军征询意见。
雷雨田晚年曾说:“毒枭没有前途,反攻更加无望,我劝他向缅甸政府和解。这一次他认真地听了我的忠告。坤沙在我面前是小字辈,在见识上有很大差距。”
2012年5月28日,国民党最后一任云南省主席、云南军区司令雷雨田将军在美斯乐逝世,享年九十六岁。
在雷雨田的葬礼上,除了有“总统”马英九的“党旗覆棺证书”之外,还有大陆驻泰国清迈总领事发来的唁电。
唁电中称:“雷老音容笑貌,长者风范,历历在目,宛如昨日。”
坤沙投降政府后,其部下之一糯康收编了大部分坤沙旧部,后逐渐壮大并发展成为金三角新教父。
这个糯康,也就是2011年湄公河惨案的主谋,后在老挝被捕并引渡至中国判处死刑。
电影《湄公河行动》里的糯卡,原型即糯康
聊完了国军一脉的孤军和毒枭后,我们再来聊一聊“共军”一脉。
“果敢军事学校” 不仅培养了一众金三角的毒枭,也培养了缅甸共产党的很多高层。
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彭家声。
彭家声早期和坤沙、罗星汉等人一起追随国军,后在缅北和缅甸政府军打过一段时间游击战。
1965年,彭家声对政府军“降而复叛”,开始领导果敢第二次革命。
说来也巧,当时缅甸政府在果敢地区扶植的“亲缅武装”领导人正是他的老同学罗星汉。
彭家声不敌罗星汉,退入中国境内。
在那个“支持世界革命”的年代,我方不但收留了彭家声,还把他麾下的果敢部队重组为缅甸共产党东北军区,命其率领部队反攻果敢。
此后二十多年间,彭家声一直担任缅共要职。
滇缅边境的小城果敢,有十余万人口。缅甸的果敢族即我国的汉族。果敢电力方面由中国南方电网公司通过35千伏南果东线提供,通信方面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在附近建有基站,使用中国临沧地区区号0883,互联网也经由中国对外联系
彭家声在果敢纵横了几十年,人称“果敢王”。
说是“王”,其实也就是中国一个乡镇干部的档次(后面有图有真相)。
改革开放后,中国摒弃了“世界革命”的理念,逐渐减少了对这些东南亚共产党的支持。
彭家声等人因缺少了靠山,也被迫和缅甸政府进行和解,寻求一定程度的自治。
彭对果敢的统治一直持续到2009年。
这一年的八月份,彭家声麾下的“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与缅甸联邦政府军发生冲突,彭家军最终被缴械。
此次冲突引发了巨大的难民潮,给中国云南边境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失去地盘的彭家声不得已投奔了自己的女婿——缅甸掸邦第四特区主席林明贤。
下野后的“果敢王”彭家声居住在女婿的地盘“掸邦第四特区”。屋内挂着一幅显眼的字画——“威震缅北”
彭的女婿林明贤和“果敢军事学校”出身的几位咖相比算是晚辈了。
林明贤是广东文昌人,文革时期的知青。
他于1969年前后加入缅甸共产党,短短五年时间内便一路混到高级将领(缅共中央委员兼北方分局副书记),有“缅甸小林彪”之称。
林审时度势的能力很强,他深知同缅甸政府对抗没有好果子吃。
八十年代末,在坤沙、罗星汉还有老丈人彭家声等人“飞扬跋扈”的时候,林明贤就最早宣布与缅甸政府和解,在辖区内全面禁绝鸦片种植和毒品买卖。
为了支持林明贤的禁毒行动,当时的西双版纳勐海县政府还无偿提供了他很多经济作物,并传授种植技术。
林的大本营勐拉是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的首府,比邻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这里使用北京时间,货币为人民币。
缅甸勐拉,这个小城里有大量的赌场和涉黄场所,顾客大都是中国人
几十年的时光倏忽而过。
今天,当我们再翻看这些缅北和金三角华人经历过的风风雨雨,不禁感慨命运的捉弄。
曾经出走的十几万国军和家属成了美斯乐的遗民,至今过着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活,孩子们读着台湾编写的华文教科书。
曾经的毒枭们有的摇身一变成了商业巨贾,有的被招安后安度晚年,有的因闯祸丢了脑袋……
曾经的缅共领导人和中国知青,在缅甸的边疆山区里过上了世袭土皇帝的生活,如今已经成功把“特区主席”的职位交接给了儿子辈。
历史的波谲云诡,在缅北这片土地上被展现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