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93|回复: 1

为什么连聪明人都会相信有关新冠肺炎的不实信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12 06: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连聪明人都会相信有关新冠肺炎的不实信息?

文章来源: BBC中文
于 2020-05-12 01:24:06

学生到政府官员,为什么许多聪明人都相信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不实信息?该怎样令自己不受错误信息的误导? 可悲的是,每当健康危机来临,都会引起虚假信息泛滥。


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00年代,我们经历了与艾滋病有关的虚假信息的泛滥,包括艾滋病病毒是政府实验室制造的、艾滋病检测不可靠等等。甚至还有更惊人的:羊奶可以治疗艾滋病。种种说法增加了风险行为,加剧了危机。


武汉肺炎:病毒到底如何影响你的身体? 肺炎疫情:夏天到了新冠病例会减少吗? 肺炎疫情:如何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如今,在冠状病毒大流行时,我们又看到了虚假信息泛滥,从Facebook到WhatsApp,人们分享的错误信息包罗万象,从引发疫情的原因到如何预防疾病,应有尽有。

英国广播公司未来频道(BBC Future)驳斥了一些说法,包括关于阳光、气温和饮用水影响冠状病毒的错误信息。BBC事实核查小组一直在核查流行的有关冠状病毒的虚假消息,世界卫生组织也有一个定期更新的戳破谎言的网页。

糟糕的是,有些说法本身是有害的。最近伊朗某省的一份报告发现,很多人死于饮用工业酒精,而不是病毒本身,这缘于一个错误的说法,即酒精可以使人免受Covid-19的伤害。这表面看似无害的说法,却诱使人产生虚假的安全感,不愿遵守政府的指导方针,削弱了对防疫人员和政府的信任。

证据表明一些错误的认识一直存在。例如,YouGov和《经济学人》在2020年3月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发现,13%的美国人认为Covid-19危机是一场骗局,而高达49%的人认为这种流行病可能是人为造成的。尽管人们希望强有力的判断或知识来帮助区分真相和虚构,但有许多受过教育的人也落入错误信息的陷阱。

拿作家布洛根(Kelly Brogan)来说,她是著名的Covid-19阴谋论者,她拥有麻省理工学院学位,在康奈尔大学攻读精神病学。然而,她回避了病毒在中国和意大利等国造成危害的事实。她甚至质疑微生物理论的基本原理,同时支持伪科学观点。

当面对毫无根据的谣言时,人们希望世界上的领导人,有更强的洞察力,但他们也传播不准确疫情爆发风险的信息,并推广可能弊大于利的未经证实的补救措施,致使推特(Twitter)和脸书(Facebook)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措施,删除帖子。

好的是,心理学家已经在研究这一现象。发现了使我们不受谎言欺骗的新方法,并有助于阻止错误信息和愚蠢行为的传播。

超量的信息

问题的一部分源于消息本身的性质。


我们每天都被各种信息轰炸,因此我们经常依靠直觉来判断信息是否真实。正如英国广播公司未来频道过去所描述的那样,虚假新闻的传播者往往通过一些简单的技巧让信息感觉真实,阻碍了我们运用批判性思维核实消息来源的真实性。如一篇论文的作者所说:当思想流畅的时候,人们会跟着点头。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纽曼(Eryn Newman)证明,在一篇文章旁配上一幅图片,会增加人们对其准确性的信任,即使这幅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比如,一张病毒的普通图片与一种新治疗方法的文字同时出现,图片并不能证明文章本身,但是它帮助人们可视化一般情况。我们将这种处理流畅性视为说法正确的标志。

出于类似的原因,虚假信息还常采用描述性的语言或生动的个人故事,提供足够多的熟悉事件或数字,比如提到一个公认的医疗机构的名字,从而使它与我们之前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让人感觉信息是令人信服的。

即使是简单地重复一句话,无论是同一段文字,还是多条信息,都可以通过增加熟悉感来增加真实性,而人们会把这种熟悉感,误认为是事件的真实性。因此,我们在新闻推送中看到的东西越多,就越有可能认为这是真实的,即使最初持怀疑态度。

先分享后思考

这些手法为宣传和兜售虚假信息的人所常用,但如今的社交媒体也增加了我们上当受骗的倾向。最近的证据显示,许多人在不考虑内容准确性的情况下,本能地分享内容。

加拿大里贾纳大学(University of Regina)误导心理学的首席研究员彭尼库克(Gordon Pennycook)要求参与测试者,判断关于冠状病毒爆发新闻标题的真假。当参与者被要求判断陈述的准确性时,只有25%的人认为虚假标题是真实的。然而,当被问及是否会分享这个标题时,大约35%的人表示会分享假新闻,多了10%的人。

彭尼库克说:这表明,如果人们认真思考,是可以辨别分享的消息是真是假的。(与许多关于Covid-19的前沿研究一样,这项研究尚未经过同行评审,但预印本已上传到Psyarxiv网站。)

通常人们分享消息前思考的是,这个消息是否会得到喜欢,而不是它的准确性。彭尼库克说:社交媒体并没有激励分享真实的文章,它激励的是参与。

或者他们认为可以把责任推给其他人来判断:许多人在分享信息的时候,会在顶部加上一种免责声明,比如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他们认为,如果信息是真实的,会对朋友和追随者有帮助,如果不是真实的,它是无害的,因此,动力是分享,而没有意识到分享也会带来伤害。

无论是自制补救措施的承诺,还是政府的刻意掩盖,在追随者中引起强烈反应的承诺都会分散人们对真实性问题的注意力。

当然,这个问题应该是:这是真的吗?

过度反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些人天生比其他人有更强的反射反应。这一发现有助于理解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假新闻的影响。

彭尼库克和研究人员使用一种名为认知反射测试(cognitive reflection test,简称CRT)的工具来测试这种趋势。要理解它是如何工作的,请考虑以下问题:

艾米莉的父亲有三个女儿。前两个取名为四月和五月。三女儿叫什么名字?

你回答六月了吗?这是很多人凭直觉给出的答案,但正确答案当然是艾米丽。

为了找到解决方案,你需要暂停并覆盖最初的直觉反应。因此,CRT问题与其说是对原始智力的测试,不如说是对一个人是倾向于深思熟虑、深入分析思考,还是运用最初直觉思考问题的测试。运用最初直觉思考问题的人通常被心理学家称为认知吝啬鬼,因为他们可能拥有大量的心理储备,但他们不会花掉这些储备。

认知上的吝啬,使人们容易受到认知偏见的影响,它改变了人们对信息(和错误信息)的处理方式。

例如,当有谈到冠状病毒的文章时,彭尼库克发现那些在CRT测试中得分低的人,在他们相信并愿意分享的文章中辨别能力也较差。

北卡罗莱纳州达勒姆市杜克大学的斯坦利(Matthew Stanley)报告说,人们对冠状病毒虚假理论的易感性也有类似的模式。请记住,大约13%的美国公民容易相信虚假理论,这会妨碍卫生法规和禁止社交聚会的执行。斯坦利说:13%似乎足以让这种病毒迅速传播。

在最初的YouGov和《经济学人》的民意调查后不久,斯坦利对参与者进行了测试,发现那些在CRT中得分较低的,更容易受到缺陷理论的影响。

这些认知吝啬鬼也不可能报告说,他们改变了行为以阻止疾病传播,比如洗手和避免社交聚会

停止传播

许多人,即使是有智慧和受过教育的人,也有吝啬的倾向,这种表面上接受错误信息的情况,可能有助于我们阻止虚假信息的传播。

考虑到人们在思想顺畅时点头附和的想法,试图揭穿谎言,寻求真相的工作应该避免过于复杂。

要借助图像和图表这样的辅助工具,尽可能简单地呈现事实,让说法更容易可视化。正如斯坦利所说:对那些不愿意反思和深思熟虑的人,我们需要更多的沟通和战略工作。希望说法站得住脚仅仅提供合理的方法是不够的。

如果可以的话,应尽量避免重复谎言本身。重复让人感觉这个说法更为熟悉,会增加真实的感觉。当然,这并不都能做到。但至少竞选活动可以努力使真实的事件比谎言更突出、更令人难忘,因此也更容易留在人们的脑海中。(正因为这个原因,我在本文中尽可能少的提供骗局理论的信息。)

谈到我们自己的网络行为时,我们要从内容的情感中解脱出来,在传递之前多考虑一下它的事实基础。是出自传闻还是有确凿的科学证据?能追查到原始来源吗?与现有数据相比如何?作者是否依赖于常见的逻辑谬误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些都是我们应该问的问题,而不是考虑这个帖子是否会开始积累点赞,或者它是否可能对别人有帮助。证据表明,通过实践,我们都能更好地进行这种思考。

彭尼库克建议,社交媒体网络可以通过相对直接的干预,促使用户更有辨识力。在实验中他发现,要求参与者对每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打分,促使参与者开始对其它信息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这样人们对共享的信息的辨别能力就可成倍提高。

他说,实际上很简单,像社交媒体平台,偶尔自动提醒用户在分享前三思而后行,仔细的辨识也更能帮助企业找到可靠的策略。

没有灵丹妙药。就像我们试图控制病毒本身一样,我们需要多管齐下的方法来打击传播虚假信息和可能危及到生命的假消息。

随着危机的加深,阻止虚假信息蔓延将是每个人的责任。
 楼主| 发表于 2020-5-12 07: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用谎言攻击中国的政客,在步麦卡锡的后尘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20-5-12 07:04 AM 编辑

用谎言攻击中国的政客,在步麦卡锡的后尘

杰弗里·萨克斯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联合国前高级顾问

来源:观察者网
2020-05-07 13:53:22

【文/杰弗里·萨克斯,译/观察者网 杨晗轶】特朗普政府撒了个弥天大谎,说中国是造成美国各种问题的根源。这种说法一时间得到许多人附和,因为它迎合了美国人那种自以为是的心态,仿佛中国的成功都是靠欺骗和作弊取得的。


近,特朗普和他的右翼盟友们变本加厉,宣称新冠病毒肺炎大流行是一间中国实验室意外泄漏的结果,以及中国的“掩盖”行为妨碍了世界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疫情。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特朗普政府的这种说法已经被五眼联盟国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情报机构尚未披露的调查结果泼了一瓢冷水。同样,它也没有得到美国首席传染病专家安东尼·福奇的支持。

但就在上周日,美国国务卿迈克·蓬佩奥断言:“有大量证据表明,这(病毒)来自武汉那间实验室。”

a95.jpg

蓬佩奥(资料图)


特朗普政府和阿肯色州参议员汤姆·科顿的这些指控是鲁莽且危险的。它们可能使世界陷入冲突,2003年美国之所以被推向战争,正是因为小布什政府在关于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问题上撒了谎。

如果情报机构和独立科学调研证明特朗普政府的说法站不住脚——现在看来这种可能性很大——他们将重演麦卡锡主义破产前的那个时代。特朗普便是当代麦卡锡,利用谎言含沙射影制造恐惧,让美国百姓成为顺民。无独有偶,麦卡锡臭名昭著的律师罗伊·科恩,一个病态的骗子,恰好也做过特朗普的律师和导师。

麦卡锡撒起谎来毫无底线,最终甚至声称美国陆军对共产党人态度软弱。陆军揭露了麦卡锡的谎言,律师约瑟夫·韦尔奇用一席发言终结了麦卡锡的政治生涯,它至今仍然显得铿锵有力:“直到这一刻,参议员,我才对你的残忍或鲁莽有了估量……你已恶贯满盈。你还有一点正派可言吗?”

右翼分子对中国的指控毫无道理。一些右派最初提出,新冠病毒可能是中国研制的生物武器,经科学家分析后这种说法很快就遭到了驳斥。后来,他们又指责武汉病毒研究所意外泄露了病毒,并对疫情加以掩盖。这种说法在逻辑上也站不住脚。

新冠病毒在武汉传播了数周,最终导致成千上万中国人丧生。在一片混乱中,武汉当地甚至1月18日还组织过大型新年活动,加速了病毒传播。如果中国当局早就知道几周前的所谓实验室病毒泄漏事故,只是在故意掩盖信息,那么为什么还会批准这样的活动?几乎可以肯定,真实的情况是新病毒使中国笼罩在战争迷雾中难以做出正确判断。

事实上,生物学和时间线都不支持实验室泄漏的说法。生物学家指出,新冠病毒当时根本就不是武汉病毒实验室的研究对象。该病毒起源于蝙蝠,但可能存在一个哺乳动物中间宿主,或许是华南海鲜市场贩卖的某种动物。2020年1月1日之前的大多数病例涉及华南海鲜市场,在疫情爆发后该市场已于1月1日起休市整治。随着调查深入未来也许我们会发现,最早的人类病例甚至根本不发生在武汉,而是由一名感染者从华西地区带到海鲜市场的。

除了实验室泄漏说之外,美国政府和右翼媒体还指责中国掩盖疫情长达数周之久。此处应当回顾一下记录。武汉的医务人员于12月中旬首先注意到了异常的病毒性肺炎病例。武汉卫生官员于12月31日知会了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办事处。中国卫健委于1月3日致电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于1月11日完成了对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并在网上公布信息,并于1月23日对武汉采取封城措施。

考虑到新冠病毒肺炎是前所未见的新疾病,早期应对存在混乱现象是难以避免的,中国的行动已经非常迅速。有没有犯错误呢?12月30日,李文亮医生出言警示同事,说出现了类似非典的新型疫情。即使后来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新疾病,他勇敢的警告在本质上也是正确的。然而,李医生却被迫签署声明,承认自己犯下扰乱公共秩序的错误。可悲的是,李医生于2月被这种疾病夺去了生命。3月份,经中央调查组调查他获得了正名。

另外,中国等到1月20日才正式宣布该病毒存在人传人,这也是一个错误。造成悲剧性延迟的原因可能是有关部门错误的、不切实际的期望,认为封停海鲜市场就能阻止疾病传播,也可能是由于更宽泛的不确定性,或是不希望春节活动被打乱。

总的来说,中国的行动已经非常迅速,1月23日就全面封城检疫。然而,特朗普非但对中国的举措视而不见,而且还不顾事实轻率地抨击中国。不过这倒也符合特朗普敲打中国的一贯伎俩。比方说美国政府一再声称华为等中国高科技企业直接威胁着美国的安全,却拿不出任何直接证据。这也是为什么就连美国最亲密的盟友,例如英国和德国,都没有跟美国步调一致,而是选择与华为保持业务往来并维持广泛对华合作。

关于当前这场流行病和特朗普失败的应对策略,最根本的事实是:2019年12月31日,中国通知了世卫组织;1月23日,中国封锁了武汉;1月30日,世卫组织宣布疫情为国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截至1月30日,美国还没有一起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当前已知的第一个死亡病例发生在2月6日。然而现在,美国已有7.2万人死亡。

特朗普和蓬佩奥先生,两位收到的警告已经足够多了。美国民众至今还没有完全领教你们的鲁莽,但已经受够了。你们没有羞耻心吗?

(观察者网杨晗轶译自CNN网站)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24 07:30 AM , Processed in 0.04893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