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6|回复: 1

重磅!中国科学家发文还原新型冠状病毒发现始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30 03: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磅!中国科学家发文还原新型冠状病毒发现始末

澎湃新闻
2020-01-30 16:57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最新在线发表的论文报道,中国科学家联合完成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发现和鉴定,这是在国内期刊的首次发布。

2019年12月,武汉出现了多个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网络从其中一例病例中发现一种从未报道的冠状病毒,并获得其全基因组序列,由此获得了引发武汉肺炎疫情的第一个新型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通过全病原谱分析,推测其可能为此例肺炎的“原凶”,明确其是一种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相关发现第一时间上报有关部门。随后中国医学科学院又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作为平行检测单位一同完成引发此次疫情的病原学确证工作。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王健伟教授联合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金奇教授、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秦川教授以及广州微远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等单位,基于武汉5例不明原因重症肺炎患者病原学研究,完成病原的发现和鉴定。《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最新刊文重现了发现和鉴定的过程。

5例患者于2019年12月15日-29日因高热、咳嗽等症状入院,临床诊断为不明原因肺炎。患者病情进展迅速,4例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死亡(61岁男性,合并慢性肝病和腹腔粘液瘤)。3例没有已知的基础性疾病。

病原线索在哪里?

下一代测序技术(NGS)因其可在不清楚任何病原体背景的情况下,测出样本中已知的所有病原微生物,是进行未知病原鉴定的首选筛查方案。针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该研究基于患者肺深部样本----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用NGS测序技术从所有病例样本中均获得了大量与冠状病毒同源的核苷酸序列,经拼接得出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这些序列在大部分样本检出的微生物核苷酸序列中所占比例是最高的,而且获得的5株病毒序列高度同源,其相似性高达99.8%-99.9%,而深度测序数据中人体共生微生物/条件致病菌序列数据所占比例较低。随后,从两例样本中成功分离出病毒,通过电镜确认病毒形态,基于血清学方法,确认获得的病毒与患者恢复期血清之间存在抗原抗体反应。这些结果提示这种病毒可能是致病病原体。

发现的冠状病毒是否为新病毒?

该研究进行的基因相似度分析表明该病毒与GenBank数据库公开报道的SARS冠状病毒的同源性为79%,与2015年在舟山地区发现的两株菊头蝠携带的SARS样冠状病毒毒株核苷酸序列相似度最高,但仅为87.6%- 87.7%,且聚合酶基因与已知的冠状病毒相比相似度均小于90%,因此是一种前所未知的新病毒。

新发现的冠状病毒从哪里来?

新发现毒株包含ORF3和完整的ORF8基因区域,这是蝙蝠源冠状病毒的特征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获得的5个2019nCoV毒株序列与蝙蝠来源毒株最接近,但形成单独的进化分支。这些发现提示该病毒可能源自蝙蝠。

动物来源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的传播曾导致全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使我国传染病防治面临又一次考验,摸清传染源头,明确传播方式,确定疾病临床特征和转归规律,掌握病毒变异趋势是取得疫情防控胜利的关键所在。该文为疫情后续的有效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楼主| 发表于 2020-1-30 03: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蝙蝠:携带这么多致命病毒,竟是为了在天上飞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20-1-30 03:54 PM 编辑

蝙蝠:携带这么多致命病毒,竟是为了在天上飞

新浪网探索
2020-01-26 14:06
g1.jpeg

蝠们庇护着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们,包括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尼帕病毒、SARS病毒等。为什么它们在四处传播这些病毒的同时,自身却不会染病呢?现在,我们或许窥探到了它们能耐受这些病毒的秘密——因为飞行实在太辛苦了。

撰文 | Andy Coghlan

翻译 | 张清越

编辑 | 吴非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周鹏与其团队对蝙蝠和其他无法飞行的哺乳动物免疫系统进行了研究。他们着重研究了胞质DNA。胞质DNA游离于细胞质中,它的一种形成方式是病毒感染后,让细胞复制自己的遗传物质;此外,高强度的体力运动也会带来同样的效果,运动产生的自由基在细胞内堆积、破坏DNA,产生游离的DNA片段。

大部分哺乳动物很少需要进行超高强度的运动,所以它们自身的DNA片段鲜有游离的可能。因此,当它们的免疫系统侦察到胞质DNA时,便会直接将其当作病毒入侵的信号,进行攻击。诱发这一反应的是STING蛋白,它们会利用干扰素攻击病毒感染区域。

然而,由于飞行对体能的巨大需求,蝙蝠体内常常会产生胞质DNA,这些游离片段让早期蝙蝠的免疫系统误认为是病毒感染信号,继而攻击自身组织。为了避免这种困扰,在演化过程中,蝙蝠对抗病毒的免疫反应减弱,让病毒得以与蝙蝠共存。

变异的免疫系统

研究团队分别模拟了小鼠和中华菊头蝠体内白细胞的感染。2003年的SARS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约8000人感染、近600人死亡,而携带SARS病毒的元凶就是中华菊头蝠。研究显示,小鼠白细胞产生的干扰素浓度至少是中华菊头蝠的10倍。

g2.jpeg

中华菊头蝠( Rhinolophus sinicus )


他们对比了30种蝙蝠和10种无法飞行的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体内的STING基因,发现所有蝙蝠的STING蛋白都在一个特定位置缺少了一个丝氨酸,而其他哺乳动物的STING都保留了丝氨酸。这个位置的丝氨酸决定了细胞对伪病毒入侵的反应,缺失这个丝氨酸的蝙蝠得以与其他哺乳动物无法忍受的病毒共存。

“野生蝙蝠可能会携带很多病毒,但它们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相比于控制,这种现象更像是共生,”周鹏介绍说,“较弱的抗病毒反应并不总是坏事。”

在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的John Mackenzie看来,研究蝙蝠的病毒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由于这些病毒可能会在未来导致新的全球流行病,所以研究蝙蝠如何在它们的侵扰下保持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链接:

原始论文:

Dampened STING-Dependent Interferon Activation in Bats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25 02:18 AM , Processed in 0.04570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