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9-12-22 07:08 PM 编辑
姐弟五点摸黑走1个多小时山路上学,奶奶打手电跟随丨中国人的一天
原创: 梁振堂 中国人的一天 2019-12-22
在姐弟俩的书包里手电筒是必备物品,只因他俩早晚要赶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
第 3649 期
摄影&作者/梁振堂
编辑/草莓 责编/晓为
出品/腾讯新闻 江西日报
江西北部属丘陵地带,修水山区的一些孩子住在山中,上、下学路途都要花费一个多小时。他们中70%以上,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冬天天黑得早,孩子们打着手电筒回家,爷爷奶奶则跟在身后。
赣鄂两省交汇处的大椿乡柏树村曾是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大革命时期有480名烈士光荣牺牲,如今的它也是江西修水县最边远的乡村之一,离公路右拐的县城有2个小时车程,左拐也可通湖北武汉。凌晨5点多的冬天,下着小雨,徐秀文姐弟打手电走山路去上学,奶奶则跟在身后。
今年徐绵涛9岁读三年级,姐姐徐秀文读四年级。妈妈是福建人,但因嫌弃婆家生活条件差,抛弃了他们。异地打工的爸爸过年时才能回家,缺少母爱的姐弟俩只有爷爷奶奶陪伴。他们住在离学校4公里左右的深山处,由奶奶每天接送。在姐弟俩的书包里手电筒是必备物品,只因他俩早晚要赶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
船舱完小是村里最耀眼的建筑,它由船舱村和柏树村合并而成。全校95名学生中百分之七八十是留守儿童,他们分散居住在崇山峻岭中。上学的话,年纪小的话有家长接送,或者是顺路的孩子一起结伴而行。
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操场上迎风飘扬,校园不时传来英语朗诵声——“shake your body”“ clap your hands”……三、五年级复式班教室内,老师向燕飞正带领孩子们读英语,徐绵涛也一起跟着老师的节拍,认真学习着。
对于山里的孩子来说,读书是他们走出大山的重要出路。村民们重视孩子的教育,也非常尊敬学校的教师。校长刘强(右)告诉记者,“去年这边下雪,道路封锁、地上结冰,班车根本出不去,学校的菜也没了。村民得知后大包小包提着干菜、腊肉送到学校来。短短半天,学校食堂摆满了一桌子的菜。”村民的热情让老师们倍感温暖,但却无法改变上学道路的艰辛。
放学后,他和姐姐手牵手走出校门,等待已久的奶奶与姐弟俩又在黑暗中打开手电筒,赶起了山路,但姐弟俩贪玩的话,就会全程走夜路回家。黑暗的山路让姐弟俩好奇又惊恐,不时打闹追逐。夜色中无法看清山路的模样,每一个陡峭的山坡是横亘在姐弟俩面前的障碍,稍不注意没看清路面的话,就会失去重心而滑倒,但他们早已习惯。
到家时,姐弟俩玩起了跳橡皮筋的游戏,爷爷奶奶在一旁看着这对龙腾虎跃的小精灵跳进跳出,不时掌声鼓励。
没过多久,意犹未尽的姐弟俩便开始做作业。“姐姐,尺子的英语单词怎么读呀?”“弟弟,快点做完,早点睡,明天早上要5点起床呢”。
第二天早上,整个山村被浓雾和漆黑笼罩着。五点半左右,伴着公鸡打鸣声的姐弟俩已起床开始洗漱。奶奶早已准备好雨具和手电筒,不停地催着孩子们早点出发。来不及吃早点的姐弟俩被奶奶领着,为了安全只能在漆黑泥泞的内侧山路上缓慢前行。“小心点不要摔跤!”这陡峭的山路,很多急转弯。赶上下雨天,车都不会开上来。
“要是能安上路灯,照亮上学路就好了。”奶奶说道。但上学之路的艰辛,不仅是一盏手电筒能解决的。有时还会碰到蛇和野猪。每当碰到危险动物,奶奶只能迅速捡起树枝把它们赶进草丛,然后像母鸡护小鸡似地抱着两个孩子快速通过这一危险路段。在柏树村,像徐绵涛这样“辛苦”去上学的学生有10多位。
好在近些年在政府的帮扶下,村里贫困户的住房、教育、医疗等相关问题都得到有力的保障,所有通村、组级公路已全部修复,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因山高路远,大部分路段都没有安装路灯,孩子上学和村民夜间出行极为不便。
这也是校长最操心的问题:“目前学校的硬件设施都比较好,村里部分道路已安装路灯。但大部分山路没有。有些孩子住在山上,路途要花费一个多小时。冬季来临,天黑得早,孩子们只好打着手电筒回家。虽然学校会准时放学,让孩子们尽早回家。可山路危险,害怕孩子们逗留玩耍。”他希望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安上路灯,照亮孩子们的上学路。
为了解决修水县留守儿童摸黑上学的问题,腾讯新闻联合江西日报在腾讯公益发起“给上学路点一盏灯”的项目,汇聚社会力量,为孩子们修建路灯,解决孩子们走夜路的问题。您可以打开微信-支付-腾讯公益,搜索“给上学路点一盏灯”进行捐助。
“给上学路点一盏灯”计划将为柏树村船舱完小修建路灯,并将辐射周边山区,为更多身处山区、上学路上缺少照明设备的孩子驱走严寒和黑暗,只为送他们安全回家,在这个严冬不再因黑暗担惊受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