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 | 她白天上班晚上夜校,从纺织女工到电视台财务主任,奋斗让命运更好
凤凰图片 2019-12-18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推出特别策划《潮水与我》,以家庭相册的方式,记录大国小家的变迁史。本期是广西人吴皓自述的家庭往事: 我出生在一个广西人家。我爷爷是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厂长,后来工厂改制,他带领工人开发新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将厂子办得有声有色;我爸爸曾经是专业运动员,训练受伤后被分配到气象局下属单位,按部就班工作了几年后出来创业,但以失败告终;我妈妈高中毕业后成了令时人艳羡的纺织工,但她不甘于现状,一直努力学习,即便在怀孕之际也一直白天上班晚上上课,最后拿到了大专文凭,进了省会电视台负责财务工作,同时工作家庭两肩挑,对我的学习和生活都很用心。他们每个人都在自己所属的时代做好自己。 图文:吴皓 编辑:马俊岩 实习生:邹文昌 凤凰新闻客户端 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出品
爷爷一家五口的合影,前排是爷爷奶奶,后排是我姑姑、爸爸和伯父。 我的爷爷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在广西贵港农村,在他兄长的资助下,中学毕业后来到省会南宁读师范学校。他年轻时正值抗战,经历过贵港被日机狂轰滥炸的岁月,但从我记事起,他从未跟我讲过战争年代的人与事。
1991年,爷爷在他所在的保健饮料厂转产生产果汁的投产仪式上发表讲话。 爷爷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南宁本地的一所小学任教,教五年级语文。大概1972年,为了多赚一些钱,过更好的生活,爷爷离开学校,来到南宁市临江街街道果脯厂。这是一家集体企业,职工最多时能有一百多人,很多人都分到了房子。进厂后,爷爷首先做销售工作,后来升任科长。
1991年,我的爷爷(左一)和妈妈(右一)在保健饮料厂转产生产果汁的投产仪式上。 改革开放初期,南宁市临江街街道果脯厂改制,主要生产保健饮料。性格张扬,善于与人打交道的爷爷很快就抓住了机会,出任供销科长,主抓产品销售工作,因为业绩突出,很快当上副厂长、厂长,管理上百名工人。当时的饮料厂主要生产五花茶、菊花茶和王老吉等传统凉茶,爷爷力求创新、加大投入,主张研发新的水果饮料产品。
九十年代初,爷爷去地里与种植户一起查看百香果的种植情况。 在爷爷的带领下,饮料厂开发了新产品“西番莲汁”,也就是百香果汁。百香果是广西特产,当时还没有人做出果汁的形态,更不会用防腐剂,保质是大问题。生产果汁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果实,农民不敢种,怕卖不出去。爷爷的工厂就出资买了大量果苗,并与农民签订了回收合同,此举也赢得了农民们的信任。
九十年代初,爷爷在车间参观果汁饮料包装制作过程,工人在测试易拉罐的使用情况。 爷爷很有管理能力,经常鼓励职工尝试新鲜事物。当时市场上都是塑料瓶装饮料,爷爷就安排人尝试用易拉罐做包装。
工人们在车间做保健饮料的包装 ,当时使用罐装,概念很超前。
爷爷用了很多新式销售手法,他招聘了许多大专院校学生当模特,宣传西番莲汁和柠檬茶等饮料。 爷爷带销售团队去广东谈合作,短短几年就占据了广东省的大部分保健饮品市场。那时厂里员工一个月的奖金收入就有两三百元,工人生活得到了改善。1994年爷爷退休后,还有不少厂里的老职工怀念他昔日的恩情,来家里看望他。
大专院校学生当模特,宣传爷爷工厂里的保健饮料,并让市民们免费品尝。
九十年代初,保健饮料厂与国营达利副食品公司组织新产品品尝会,爷爷在会上。 可能还是饮料保质期的问题,虽然一开始果农热情都很高,企业也有效益,销售渠道也很广泛,但由于防腐剂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饮料厂始终也没有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