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虽说在日本影坛威望极高,但高仓健始终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从不参加无意义的社交,不喜跟政商来往,不去拉关系、搞攀附,偶尔出面,也是以社会正面活动为主。60年来,他低调到连红地毯都很少走。 相比于浮华的娱乐生活,高仓健更看重的是打磨内心世界。他就像作家海明威,打猎、钓鱼、旅行。通过这些事,不断锤炼自身意志,达到修行的目的。在他看来,男人一定要活得像个男人,要有男子汉的气概,懂得隐忍、勤进。任何挑战,都要勇于面对。 这样的生活,塑造了他的硬,而对于文学、诗歌的热爱,又塑造了他的温情。常年演戏,他都会将母亲的照片带在身边。每到一处酒店,就买来鲜花放在照片旁边。此外,他还喜欢收集诗歌短句,或是怡人的风景照片。每到演戏需要酝酿感情时,他都会拿出来翻一翻,调动内心的柔情。
想当初进东映时,老板给他起艺名“高仓健”,他自己想用的名字,却是“忍勇作”,意思是要忍耐、勇猛、精进,以此来勉励自己。艺名虽没用上,但在之后的岁月里,高仓健一直奉行着这样的修行原则,将其实践在生活和事业上。这才有了银幕上那迷人的硬汉形象。 而更令人折服的,是他对人的那份关怀。 高仓健待人处事,向来是出了名的。拍完《千里走单骑》后,老谋子就专门写过一篇叫《士之德操》的文章讲这事儿。老张说,高仓健身上具备的,是一种古典气质的君子风范。这种君子风,很少在别的地方看见。 进《千里》剧组时,高仓健70多岁,云南太阳大,老张让人给他打伞。他死活不干。最后老张解释说,是怕妆花了接不上戏。高仓健同意了,没几天,把手上的名表撸下来,送给了为自己打伞的剧务,并郑重感谢。
那时候,张艺谋看他年纪大了,每天他的戏一完就让他回去。高仓健走是走了,结果拐弯到山脚下站2个小时,等全剧组下来,鞠个躬,才默默离开。 老张见状,把翻译骂了一顿,翻译说:“您不知道,这是高仓健的习惯,他觉得大家工作结束了,自己才能回酒店。” 在关怀他人上,高仓健心思之细腻,只能说叫人望尘莫及。拍《千里》时,和他对戏的翻译小林说想精学日语,事后他就专门把自己的日语散文寄给对方,还特意买了台版的汉译本给他对照着看。听说云南受灾后,他又寄了一大包物资给当初参与拍戏的村子。之前拍戏时,听说村长爱吃瓜子,就细心地在里面放了一包瓜子。别说萍水相逢之人,就是朋友,估计也很难做到这样无微不至。
至于对朋友,他就更是倾尽所有了。老张文章里说,他经常在拉着对方聊天时,把夹克啊手表啥的褪下来,让朋友试一试。对方一试,果然尺寸很合。高仓健当即就让人带走。后来老张才知道,尺寸,是他提前就打听好了的。之所以装作是一次偶然馈赠,就是怕你觉得礼太重,还要琢磨怎么回礼。 在脱口秀节目里,马未都也讲过他和张艺谋。说老张搞奥运会时,高仓健怕他压力大,专门在日本找人打了把刀,想了各种办法拿到出行证,把刀送到了张艺谋手上,预祝他开幕式成功。然后怎么样?愣是一晚上没多留,怕耽误张艺谋,第二天一早就走了。回东京后,他又亲自驱车跑去古刹给张艺谋祈福。
而且这个事儿,高仓健从来没告诉过老张。老张都是听别人说的。 一个人,能对他人关怀、付出到这种程度,真的可以称之为“君子”了。 对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高仓健向来保持着这种“珍惜”的态度。他这一生,拿到了日本影坛所有荣誉,包括政府文化勋章,被视为和川端康成、小泽征尔一样级别的国宝级艺术家。可到头来,他接受采访时说: “人生是一条跌宕起伏的曲线,荣誉不过是其中一点,与美好的人相遇,才是人生曲线上的点点滴滴。 如此深沉的领悟,也不是一朝一夕就有的。 真要细究起来,这人生哲学的背后,其实有一段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