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9|回复: 1

[人世间] 《中国人的一天》第3595期:敦煌新石窟的营造故事:三代人耗费23年精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22 1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敦煌新石窟的营造故事:三代人耗费23年精力,只愿“不烂尾”
2019-10-29  中国人的一天


1.jpg
敦煌市区西南30多公里处的党河河湾,被风剥蚀严重,崖壁裂成深沟,形同峡谷。著名的西千佛洞就坐落在这里,在它向西2公里的党河北岸,被水库截流的半干半湿的河床上,垂直向上6米,像窗口一样的崖面洞窟分布三层,共有20多个,则是敦煌当代石窟艺术中心。


2.jpg
慕名来访的日本客人在3号窟中日净土窟参观

敦煌石窟群,以成排的佛像,炫目的壁画和壮阔的景观闻名于世,而敦煌当代石窟是现代人的作品,它建立的初衷,是继承敦煌1600年来的辉煌文化传统,创造当代艺术与生活的新空间。

当代石窟上方的戈壁荒漠上,有一座用石头和泥土建成的西北院落和土墙,进入洞窟的入口就在这个院子里。走在300多米长的石窟通路里,明暗交错,四周万籁俱寂,时间凝固,唯有党河水哗哗作响,仿佛掉进了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空洞。

摄影&撰文/新京报记者 陈杰 刘旻

编辑/袁乐

出品/腾讯新闻 新京报


完成父母遗愿自筹资金建造当代石窟


3.jpg
常嘉煌走在明暗交错的300多米长的石窟通路里

当代石窟的拥有者是旅日画家常嘉煌,他是“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和夫人李承仙的儿子。

父亲常书鸿先生于1994年逝世。常嘉煌回忆,1995年,在一次敦煌市市长在接待日本公明党代表团的宴会上,“团长说,‘我们非常想念常书鸿先生,我们希望能做些什么事情。’市长听到后走到我面前,跟我说:‘嘉煌,有件事情只有你能做,就是在敦煌开凿新石窟’”。

“我回去给母亲写信,她马上给我回了封长信。”母亲在信里告诉他,父亲早在50年代就计划在敦煌附近的崖壁上开凿新石窟。这是一项可以持久的延续千年的艺术工程,希望自己的后人能够坚持做下去。


4.jpg
常嘉煌在敦煌当代石窟艺术中心的陈列室里,陈列室里摆放着父亲常书鸿先生的塑像

常嘉煌说,他秉承父亲常书鸿“继续敦煌”的遗愿,在1996年11月,与他72岁母亲、画家李承仙,自筹资金开始建造当代石窟。

当代石窟的地面院落有一间小屋,放了一张钢丝床和一个书架,李承仙先生在去世前几年曾经在里面住过三个月。玉溪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陈江晓回忆,2001年,一号窟开工,77岁的李承仙每天走下80多级陡阶到石窟里,站到脚手架上去画画,一画一整天,再走上来,为了避免上厕所,整天工作忍着不喝水。

常嘉煌说,“一开始很多人以为是我自己在做这个事情,都反对我,包括我儿子,他说‘你搞石窟把奶奶拖病拖累了,你是有责任的。’”

“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我是在完成父母亲的夙愿。我想起父亲去世第二天,当中央和有关部门领导到我家慰问时,母亲突然把我叫到一边,说:嘉煌,我们回敦煌。”


5.jpg
常嘉煌介绍敦煌当代石窟艺术中心

当代石窟的营造至今已经23年,全部由志愿者参与。已近70岁的常嘉煌坦陈,总体来说,因为缺少关注和支持,当代石窟的营造相当缓慢。

“二十年前,我拿出我的构想时,就有很多人说我是个乌托邦,是个傻瓜。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也曾经数次想过买两车水泥,把出入口封闭,但始终没有这么做。”好在现在,认同的人越来越多了。


大学教授提前退休计划十年复原石窟


6.jpg
1号“海外遗宝窟”内的壁画,使用的颜料呈金色


7.jpg
1号“海外遗宝窟”内的文殊菩萨骑狮图,高有2米多


8.jpg
1号“海外遗宝窟”的华丽的藻井,面积有数十平米

常嘉煌介绍,当代石窟已开凿的20多个洞窟里,目前完成的是1号“海外遗宝窟”,是通过传统绘画技巧将流失海外的精美敦煌绢画复原到当代石窟的墙上。2号窟是唐代精华窟,选定了莫高窟220窟作为复原对象。


9.jpg
3号洞窟的未完成的大日如来壁画。创作者每年或者多年,不定时的来到当代石窟艺术中心进行创作

3号窟是中日净土窟,东京浅草寺出资开凿,复原七世纪从中国传到日本奈良当麻寺的一幅精美壁画,还未最后完工;另外还有日本、匈牙利、澳大利亚、伊朗等国家的十多个艺术家来石窟留下了作品。

2003年李承仙故去,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李白玲教授继续承担1号窟的壁画绘制工作,她自筹资金带领研究生,根据从大英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拍来的照片,将《普贤菩萨骑象》、《地狱图》等绢画,同比例放大再绘制到墙面,把它们永远留在了敦煌。


10.jpg
陈江晓介绍正在复原220窟的局部图像

去年,在当代石窟复原莫高窟220窟的事情有了新的进展,51岁的玉溪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陈江晓决定提前退休,然后用10年时间,自费带领学生和志愿者,完成这项被公认的初唐杰作的复原。

20年前,还是李白玲研究生的陈江晓与老师同学共同绘制了1号窟,20年后,她将带领学生和志愿者尝试复原莫高窟220窟这座唐代精华窟最初的样貌。“她带的学生已经是当代石窟的第三代‘画工’了”,常嘉煌说。


11.jpg
要复原220窟,先要整修崖面、凿窟。陈明星是当代石窟的凿窟人,他说,比起莫高窟,当代石窟的开凿要更困难些。鹅卵石的内壁使得洞窟的窟顶很难做到平整,底部容易被党河水冲刷掏空继而坍塌。他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最终解决了这些问题。

“那些古代的壁画再怎么保护最终还是会灰飞烟灭,数字再现也只是视觉上的,那些壁画彩塑的质感,现场气息、人类痕迹都没办法留下来,而石窟艺术这种独特的文化载体应该绵延下去,开凿新石窟是有功德的事。”陈明星说。


脚手架上每天作画8小时复原一面墙需要三年


12.jpg
陈江晓首选切入的是《药师经变》,但该画已有不少地方破损,要想再现壁画昔日的辉煌难度非常大。陈江晓参考了大量研究资料和文献,通过对照比较,整理出所有缺失的线条和颜色细节。

在她的估算里,复原一面墙的壁画需要三年,三面墙就是十年,整理线条的时间就占了十分之九,而在洞窟里绘制的时间只占十分之一。


13.jpg
陈江晓和学生在脚手架上进行壁画的绘制,他们每天工作8到10小时

在给2号窟刷好底色后,陈江晓开始将已经整理好线条的稿子上墙。画稿上墙对现代人来说仍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从目前的绘画技术和科学技术来看,画者仍然必须在洞窟内支脚手架,并时常在架上工作。


14.jpg
一名艺术家用毛笔顺着硫酸纸画稿留下碳粉线迹进行勾线

陈江晓选择了硫酸纸作为画稿纸,将半透明的硫酸纸画稿背面涂上碳粉,固定上墙后用铅笔勾勒轮廓,之后再使用毛笔勾线。勾线要求画者具有腕力和笔力功底,才能自如使用和控制毛笔。

勾线完成后,便是设色。陈江晓认为,设色和勾线一样重要,在较远的地方看画,颜色比线更能体现整个石窟的意境和大效果,设色技术更能体现整个窟内壁画的风格和气势。


15.jpg
一名学生在勾线后的壁画上填色

脚手架上,壁画专业毕业的王杰和几个年轻人正在给已经勾好线的上段边饰填色。王杰说,画画的人都想到敦煌来画,这是一种情结,洞窟里作画,不同于在纸上,在绢上或者抹了泥的木板上,从材料到工艺,从线条到构图和颜色,一切都太神秘。


16.jpg
壁画使用的颜料有各种天然矿石和人工岩石颜料,都十分昂贵,一部分颜料来自敦煌三危山的颜料矿

因为各种天然矿石和人工岩石颜料都十分昂贵,陈江晓用家门口的云南红土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些颜料,但粉碎、研漂分级的时间太长,半年只能做出200-300克颜料,所以寻找和利用更多像“澄板土”这样的颜料代用品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澄板土”是当地人的叫法,指的是敦煌的沙漠戈壁中淤积的一种质地极细密的土,这种土永不变色。


17.jpg
这次,陈江晓和常嘉煌一起,在党河河湾冲刷处找到了非常厚实漂亮细腻接近肤色的澄板土。


18.jpg
在敦煌三危山腹地,一位采集矿物颜料的艺术家

陈明星也带了十几种自己做的颜料给陈江晓试用。几年前,他发现了三危山的颜料矿,继而激发了对颜料研发的热爱。


作画条件艰苦住在帐篷里需进城洗澡


19.jpg
在此次为期一个月壁画绘制即将收工前,《药师经变》中段部分的上稿,还是遇到了麻烦。因为硫酸纸不够大,画稿被分画在几张硫酸纸上,直到最后要勾线了,陈江晓才发现出现了7厘米误差。考虑再三,陈江晓还是决定抹掉那些已经勾好的线,重头来一遍。

这是一次“心酸的返工”,陈江晓借此机会也告诉学生,每个人追求的不一样,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不一样。人不可能一天两天就有成就感,要坚持,要耐住失败和寂寞。


20.jpg
这里的午餐时间由学生轮流下厨

石窟上面的地面建筑里有个小厨房,陈江晓和学生、志愿者们需要自己做饭解决一日三餐,大部分是米、面和素菜,饮用水也是每隔几天从城里用桶装自来水运过来。


21.jpg
一位参与壁画的志愿者在一天绘画结束后,在简陋的女生宿舍里打坐休息

两间勉强能住人的小屋,帐篷搭在床上,被褥铺在地上,半夜,四面呼呼漏风。因为缺水,他们偶尔才进城洗一次澡。


22.jpg
二层洞窟,一处临党河可供住宿的洞窟,留下了国外艺术家的作品。很多绘画者在简陋的条件下过着苦行僧式的生

真正的绘制石窟的生活,那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寂静与寂寞。陈江晓喜欢当代石窟的自然环境,能在党河四周的寂静荒野,睡佛山的落日里寻觅到一种说不清的自在。晚上,远山深紫色,在戈壁上走,会感到漫天的星斗都在跟随你。


23.jpg
一批日本著名的绘本画家慕名来参观当代石窟艺术中心

最近,当代石窟曾接待了一批日本著名的绘本画家,他们看了石窟都觉得氛围非常好,但是奇怪为什么驻留的画家很少,常嘉煌告诉他们,这里的基础设施不够,没有水,也没有正规厕所,完全是古老的生活,非常不便。

常嘉煌想,可以在洞窟无自然光环境里,使用最低耗能的LED灯和水循环无土栽培技术,进行蔬菜和水产培育。等当代石窟具备了生活起居条件之后,再继续进行更有规模的艺术活动。


24.jpg
平常,敦煌当代石窟艺术中心由50多岁的范师傅看守,艺术家人来人往,他常年和一只猫,和两只狗为伴

接下来,常嘉煌更希望将父母留下的文献资料捐献给敦煌研究院等机构,共同进行整理研究并建立纪念馆。他的父母在敦煌那儿付出了所有,常嘉煌相信这些研究可以令后人从中觅得人类精神文化的归属感。


25.jpg
落日下的党河和敦煌当代石窟艺术中心

腾讯新闻-出品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2 1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敦煌新石窟:23年的文化接续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1 01:34 PM , Processed in 0.04693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