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5|回复: 0

[政治] 尽管中餐已成为最受英国人欢迎的外卖,但英国政坛仍缺少华人的声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26 10: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尽管中餐已成为最受英国人欢迎的外卖,但英国政坛仍缺少华人的声音

2019-09-27  杨猛  大家
杨猛:记者,作家。获开发亚洲新闻奖一等奖。著有《陌生的中国人》、《不平静的江河》。


导读

在英华人更倾向于以儒家态度对待政治,他们更倾向于循序渐进地改变,而不是通过煽风点火来游说。





不久前英国媒体报道,华人已经成为英国时薪最高的族裔。在华人后面,印度裔排第二位,英国白人排第三。尽管又有学者认为,这个数据存在统计学上的偏差,但是一个公认的事实是,英国华人整体受教育程度高,工作好挣钱多,整体处在社会上游。

同时另一个画面也很刺眼。9月的一次议会辩论中,裹着头巾的印度裔工党议员辛格·德西(Tanmanjeet Singh Dhesi)起身炮轰鲍里斯·约翰逊,指责新首相曾对穆斯林女性有过不敬言论。虽然此君操着印度口音严重的英语,发言像机关枪一样铿锵有力,跟庄重的议会场景却毫不违和,赢得了热烈掌声,约翰逊道歉认错。

10.jpg
辛格·德西(Tanmanjeet Singh Dhesi)

环顾整个议会大厅,少数族裔和“外来户”的面孔有很多。首相约翰逊的右侧,外交大臣拉布是捷克难民的儿子;约翰逊左边,财政大臣是光头的贾伟德,巴基斯坦裔;再隔一个座,内政大臣帕特尔是印度裔;而包括帕特尔,约翰逊内阁有3名印度裔大臣;甚至约翰逊本人,媒体也津津乐道他是土耳其人后代。

如今的英国下议院号称史上最多元化的。然而在这少数族裔济济一堂的最高权力殿堂,却看不到华人面孔。按人口数量,印巴裔占人口5%,为英国第一大少数民族。华人占人口约1%,已成为英国第三大少数民族。有数据显示,在上议院,从1919年到2018年,在上议院中有3名政客有华人血统;在下议院,从1841年至2018年,英印混血(Anglo-Indian)议员有3人,英印与英国白人混血议员有1人,印度裔有20人,巴基斯坦裔15人,巴基斯坦与英国白人混血有2人,而华裔仅有1人。

目前,上议院和下议院只有区区2个华人议员。一个是香港二代移民,一个是二代客家人。

在政治影响力上,英国华人无法跟印巴裔等量齐观,甚至跟一些小族裔也没法比。2018年英国评选最有影响力亚裔,贾伟德和现任伦敦市长萨迪克·汗均入选,前十名全是印巴裔,华人一个没有。华人这么庞大的族群,在英国经济商业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学业上名列前茅,唯独在政坛上成为了隐形人,几乎毫无影响力,这个现象不光英国独有,在很多国家都存在,因此应考虑为族群习俗和文化因素。

英国人也喜欢讨论这些问题,比如关注到同样来自南亚,印度裔比巴基斯坦裔更能在英国取得成功。一种观点认为,巴基斯坦移民来自相对贫穷的地区,限制了就业选择。而印度裔较少宗教限制,妇女也会进入就业市场,以及商业传统优于巴基斯坦裔。而作为整体来看,印巴人又比华人的融合更顺畅一些。

究其原因,印巴人比华人的移民更早规模也更大。当英国结束在印度次大陆的殖民统治,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个国家分别独立,英国允许这些地方的人民来到英国定居并授予公民权。二战之后英国重建,就业机会充足。这一波移民浪潮造成了印巴人口在英国的激增。到20世纪70年代初,有约45万印巴人在英国生活。

像财政大臣贾伟德的父母和伦敦市长萨迪克·汗的父亲,就是在那个时候从巴基斯坦来到英国,与其他国家的移民不一样,印巴裔长期在大英帝国殖民地生活,了解英国政治和社会制度,几乎不存在融入问题,或者问题较小。

11.jpg
英国议会

而最早英国的华人社区来自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海员,上世纪初前后定居在港口一带。一些英国人记录道:他们不喝酒、吃的少,因而受到雇主欢迎。这些船员有一些留下来,构成了英国最早的华人社区,当时全英国的华人尚不足400人。

20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法律允许香港新界地方的原住民到英国居住,这一政治举措吸引了很多新界人移民到英国,并在伦敦唐人街经营中餐馆等业务。最早唐人街的中餐馆几乎都是香港人开的。我十几年前第一次来伦敦旅行,去唐人街吃饭,用普通话点餐基本像是鸡同鸭讲。老一代华人有很强的乡土观念,整体融入英国社会不够,很多老华人至今不讲英语只会粤语。但如果子女在英国出生接受教育,则融入相对好一些。

我一直认为,饮食很能反映融合问题。中餐已经成为最受英国人欢迎的外卖。但是在很多英国人眼中,中餐仍旧属于“他者”,倒是印度的咖喱饭已被很多普通英国人接纳进日常了。中华传统是强大底色,某种程度也是束缚。因为自家的文化太过优秀,总觉得洋人是“鬼佬”(粤语对洋人的称呼)和旁门,谈何融入。

最近一二十年的趋势则是,随着中国崛起,资本和影响力开始日趋突出,来自中国内地的新移民越来越活跃,逐渐形成了气候。现在华人出现的地方可以听到中国各地方言。

12.jpg
伦敦唐人街

2018年,华人参选英国地方议员创了历史记录,总共有26位华人候选人参加了地方议员的选举,最后5人获选。2019年又有4名华人当选地方议员。目前,全英国的地方议员数量14000多,各党派加起来,华人地方议员有10人左右。当选人数跟华人的庞大基数仍然不成比例。

这两年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相当一部分地方议会候选人有中国内地背景。像王鑫刚来自东北,今年连任成功;伦敦的保守党候选人奚建军来自江苏;曼彻斯特的保守党候选人智升科来自沈阳等。他们来英国求学工作定居多年,不存在语言障碍,熟悉英国国情。

奚建军目前是伦敦西敏市及金融城华人保守党副主席,他所在的伊斯灵顿选区,住着前任工党首相布莱尔和现任工党党魁科尔宾,自70年代以来一直属于工党铁票区。他观察到,印巴人因为英国的殖民统治,有语言优势,早早就习惯了英国的制度和行事方式。比如英国政治重视辩论,公开场合唇枪舌剑很常见,而中国文化是偏内敛的,讲究面子和谦让,加上英语逻辑不好,无法参与深度辩论,这是明显的短板。

《南华早报》曾经引用中国议题研究专家、自由民主党议员Clement Jones的话说:“在英华人更倾向于以儒家态度对待政治,他们更倾向于循序渐进地改变,而不是通过煽风点火来游说。”

一些印巴移民认识到,只有在英国政坛上发出声音,才是作为少数族裔整体的成功。像贾伟德一家,初到英国定居曼彻斯特,后来搬到布里斯托,因为家境不好,开始住贫民区,与妓女为邻。贾伟德的妈妈不会讲英语,但是注重教育,对孩子学习要求严格。贾伟德曾表示,年少时遭受种族歧视,加强了他出人头地的念头。贾伟德兄弟几个都接受了高等教育,有的做警察局长,有的做律师。贾伟德长期在跨国银行工作,因为熟悉金融,进入了财政部做金融秘书,后来担任了梅首相内阁的社区及地方政府大臣。他运气不错,前内政大臣拉德因“疾风事件”丑闻辞职后,贾伟德替补了缺位,目前又当选了新首相约翰逊内阁的财政大臣,也是首位亚裔财政大臣,实现了光宗耀祖的梦想,未来仍有再攀高枝的可能。

奚建军认为,印巴裔的财富也为竞选者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可以帮助本族裔人员竞选,这让印巴人群体在政治上取得了更大成绩。而华人的处世哲学偏内敛,不具备对抗性和扩张性。华人倾向认为政治是“麻烦”而远避。很多华人是商界、医界、工程界、教育界的专业人才,唯独对政治不感兴趣,不太关心公共事物。

智升科则注意到,印巴人来到英国之后习惯聚聚而居,这样会比较容易选出本族裔的代言人。其他族裔再优秀可能也被亲情关系排除掉了。在智升科居住的曼彻斯特,有260万人口,现在有10万华人,还有10万留学生,华人面孔很常见。不过华人喜欢住在房价比较高、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的地方,住得比较分散。而且其中大量华人不参与投票。对于涉及公众利益的政治选举缺乏热情和训练。他说:“大家自扫门前雪。”

我对智升科的经历很感兴趣。智升科2003年来英国读书,至今16年。他2005年在曼彻斯特大学参选研究生会主席,承诺开设博士生论坛、建设24小时图书馆等举措帮助他赢得了竞选,经过数轮选拔和公开辩论,以13票战胜了英国竞争对手,这是目前担任此职位的唯一华人。

13.jpg
智升科(中)

这段经历培养了他对政治的浓厚兴趣。他参与社会活动广泛,涉足教育、艺术、体育不同领域,还考取了足球裁判,为英国地区联赛执法。

2016年,在英国生活了13年之后,智升科有了更高的目标,决心成为华人社区的代言人。至今他已经连续参加了地方议员竞选。其中一次,他被分到了保守党和工党势均力敌的选区,该选区5700户选民,智升科拜票走访了5500户。因为受累于脱欧,保守党整体选情看跌,最终没能如愿竞选。

通过亲身参与,智升科观察到英国政治“很草根”,政客需要解决的都是具体问题,比如社区垃圾处理、增加警力等基础问题。同时,竞选还要筹款,因为印刷传单、给选区选民写信都需要钱。这些对竞选者都是挑战。

我联系到智升科的时候,他正在为西班牙的一次自行车拉力赛做准备,此行他将为在伦敦兴建一座中国园艺花园而募款。他说:“英国的国花玫瑰花最早是19世纪末引进中国月季改良的,但是英国人并不知道这个历史。我希望发掘这些,让英国社会知道华人社会的贡献。”

智升科对政治的投入很励志,展示了这一代华人的选择。他们走出舒适区,试图改变现状。现在美国已经出现了华人总统候选人,法国也有了第一位华人国会议员,这些经历将重塑海外华人社区的命运。英国媒体曾经为沉默的华人社区鸣不平,认为整体的沉默意味着被主流社会的忽视,因为如果不发出自己的声音,则外界则倾向认为,“华人对目前的生活状况很满意,因而无需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24 05:43 AM , Processed in 0.05512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