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5|回复: 0

[影乐之声] 乌鸦电影|又杀出一部国产爆款,撕开中国家庭真相,谁都逃不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16 01: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又杀出一部国产爆款,撕开中国家庭真相,谁都逃不了…

原创: 写字的乌鸦  乌鸦电影  2019-08-09


等了这么久,暑期档终于有一部能打的国产剧了。一经播出,豆瓣得分就达到了8.0分,引发热烈讨论,风头不亚于上半年的《都挺好》...

有网友评论:代入感超强,亦庄亦谐的就说透了不少人生道理。

它就是:《小欢喜》
D5D40632-2B49-4135-A9F9-BE661E69DA90.jpeg

2018年8月,北京春风中学。

方一凡、季杨杨、乔英子,是这所重点高中的高三学生。

三人虽然同班,情况可不太一样:乔英子是学霸,成绩稳居年级第一;方一凡、季杨杨,成绩垫底。



为了高考这一战,高三这一年,大家都卯足了劲,准备奋力一搏。

可是这三个孩子和他们的家庭,似乎都还没有准备好…


壹丨方一凡

方一凡,生活在一个中产家庭。

爸爸是医疗器械公司的法务,人到中年,早已放弃了奋斗,工作清闲,整天腆着啤酒肚,逛花鸟鱼虫市场,最擅长:耍贫嘴。


这个家真正的领导,是妈妈。

妈妈在公司里,也是个小领导,总是风风火火,做事雷厉风行。

不过,表面上光鲜亮丽,其实工作很糟心:没完没了的KPI,还有办公室政治。


最近,就有人在老板面前说她的坏话:总忙着操心儿子,工作不上心…可以回去做家庭妇女了!

这些她都不在乎,她说:家庭妇女怎么了,起码我还有儿子,我儿子将来考个好大学,进个好公司,娶个好老婆,生个一儿半女…我这辈子,齐活儿了!


可问题就在于:儿子方一凡,是个学渣。

性格开朗活泼,喜欢玩直播,爱发朋友圈,就是学习不好,还没危机意识。


他心态一直很放松:不是我成绩下滑,是那帮人进步得太快了…要真不行了,就复读一年呗。

这不,高三分班考试,方一凡考了全年级倒数第一名…


贰丨季杨杨

季杨杨,是个官二代,但又是个“留守儿童”。

这些年,当官的爸爸,应组织要求,从北京调到安徽、山东、江西,还援过青海,妈妈一直陪在爸爸身边。

季杨杨就住在姥姥姥爷家,每次开家长会,都是舅舅出席。


高三这年,爸爸终于调回北京,任区长。

妈妈很快在学校附近租了个两室一厅,要把儿子接过来一家团聚。

可季杨杨却不乐意了:两个人一年到头不回家,高三了,想起来管我了?


好不容易别别扭扭住到一起,两口子却发现,一点儿也不了解儿子。

季杨杨成绩差,这还不算啥,最挑战爸爸底线的是,他说:我想成为韩寒,成功不一定要上大学。


这一天,妈妈系起围裙,在厨房忙活起来,爸爸走进一家花店,想找一束“代表团圆的花儿”。

这本是一顿充满喜庆的团圆饭。

屋里贴了糖果色的气球,几个苹果被鲜艳的花儿簇拥在包装纸里;一桌子七个菜摆好,玻璃醒酒壶里装着红酒…

可季杨杨却迟迟没有出现,他去赛车了…


叁丨乔英子

乔英子的爸爸妈妈离婚了,从小她就跟着妈妈生活。

妈妈原来是春风中学的物理老师,后来离职出来办补习班,做得风生水起,把无数学生送进了一流大学。

现在,自己女儿也要考大学了,她更不敢马虎。


每天给女儿熬中药汤,给女儿卧室装了录音棚级别的隔音墙,还在卧室与客厅之间的墙上开了个玻璃窗,方便随时观察英子的学习状态。


比起家里草木皆兵的生活,英子更喜欢和爸爸在一起。

虽然一个月只能见爸爸一面,但爸爸会跟她聊很多学习以外的话题,请她吃火锅,给她送零食、玩具,陪她玩乐高…

只是,爸爸请吃饭的时候,妈妈会一直催她回去,爸爸送的垃圾食品,会被妈妈清理掉,玩具也会被妈妈没收…


其实,英子成绩几乎稳坐年级第一的宝座,她的理想是进入国家航天局。

刚读高三不久,北京天文馆招募嫦娥探月工程科普讲座的讲解员,英子准备了两周,终于申请成功,周六就要上台了。

可就在上台前的某天晚上,妈妈找她长谈,软硬兼施,最后下了结论:不能去…


这部《小欢喜》目前播出了16集,在两大卫视播出平台市场占有率第一,豆瓣网友也打出了8.0分...

2016年,讲述中学生留学热的《小别离》热播,就引起了广泛讨论。作为《小别离》的续篇,这部《小欢喜》同样是汪俊导演,同样改编自鲁引弓的小说,同样由黄磊、海清主演,讲述的则是高三学生和父母的喜怒哀乐...


正如原著小说所说:

高考遇到青春期,这本来就有挑战,加上现在转型社会,当家长的也在疲于应对自己的中年问题,叛逆的青春期有可能不巧遇上中年危机,这是以前没遇到过的社会群体现象…

现实的生活题材足够讨好,再加上优秀演员的帮衬,这部剧只看父母们的表现,也够70分了。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扮演6位父母的,都算得上是实力派演员:黄磊、海清、陶虹、咏梅、王砚辉、沙溢。

个人认为,其中最出彩的,一个是扮演英子妈妈的陶虹,一个是扮演季杨杨爸爸的王砚辉。


今年47岁的小陶虹,早已不活跃在荧幕上了,这次凭借《小欢喜》高调复出,给观众很多惊喜,甚至凭演技登上热搜。

在剧中,她扮演的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单亲妈妈,但她没有用歇斯底里的表演手法,很少扯着嗓子痛骂,反而常常表现出的是温柔、克制、关怀…

但就是这种力量四两拨千斤,仅仅是微笑着说活,都让人感觉到气压变低。


而王砚辉,很多人都还记得他演艺生涯里的名场面:

《烈日灼心》最后几分钟,凶手交代罪行,仿佛法制纪录片。

有网友说:这不是演罪犯,这就是罪犯。

《我不是药神》里的假药贩子,几分钟的卖假药戏,令人过目不忘…


可在《小欢喜》中,他扮演的是区长,举手投足都是官派作风:对妻儿说话,动不动就背着手,“怎么回事”“没超标吧”是他的口头禅。

可以说是整容式演技了。


老实说,《小欢喜》并不是非常完美,有些情节的安排显得有些刻意,甚至尴尬。与原著相比,电视剧也做了一些偏向“正能量”的调整:

比如,原著中的季区长,一出场就当众打孩子,并表示:我们也是这样长大的。

而电视剧里的季区长却温和得多,弱化了矛盾冲突。


比如,剧中方一凡的表弟,是个从外省转学过来、心思单纯的学霸。

但在小说中,他却很有心机:经常为“官二代”季杨杨跑腿、洗衣服,还把来北京读书看作是“找资源”。

他说:全城最聪明的同龄人、最有资源的同龄人都在这里,我需要他们,因为他们就是我明天的资源。

相当现实和残酷,但也真实反映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想法。


但是瑕不掩瑜,这部剧最成功之处,在于通过三个状况不同的家庭,讨论家庭教育、亲子陪伴,也让我们看到了最典型的中国式父母。

台词接地气,细节做得非常到位。

“学霸永远压力山大,而学渣还在不停玩耍”的备战状态,被还原得很生动。


让我感觉特别真实的是,剧集没有故意激化矛盾,把亲子关系推到水火不容的境地,常常是大吵一架之后,大家又坐在一起吃饭,这更符合真实家庭的状况。


海清扮演的妈妈,被不少网友称为:亲妈上线。

她的很多台词,仿佛我们都曾听过:

学习学习不灵,打架打架门清。

都说高考的孩子脱一层皮,家长脱十层皮。


高考是你人生最关键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打赢了你一生受益,打不赢终生遗憾啊。

我们是一个很普通的家庭,爸爸妈妈没有任何背景,我们也没有任何关系,我们就指望你,通过高考鲤鱼跃龙门了。

这个龙门跃过去,会改变你一生。


为了给孩子争取更多学习和休息时间,她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孟母三迁”,搬到高中对面的学区房。

为了避免跟孩子抢厕所,她逼老公每天提前一小时起床…

就差辞职陪读了…

她跟我们认识的很多妈妈一样,可以接受老公的“不求上进”,却不能看着儿子拿不到人生的第一张通行证,混成社会底层。


而小陶虹扮演的英子妈妈,则是焦虑妈妈的升级版。

高三誓师大会上,英子在气球上写梦想,她非得逼孩子加上“考700分”;

英子偶尔考了年级第二,她就咄咄逼人:我都没好意思说你,这次考成这样,那下次呢,下下次呢,高考怎么办呢?


电视剧出品方把这个单亲家庭,设定为:恋人式母女。

妈妈经常给女儿表白,英子是她的最爱和唯一。

甚至会因前夫哄了女儿开心而吃醋大哭:你现在是不是就喜欢你爸,不想跟你妈在一起了?

逼得女儿无奈发誓:您跟我爸比起来,我肯定更爱您啊。


她希望女儿高兴,却同时要将女儿的自由控制在一道看不见的界限内。

事实上,英子在妈妈面前一直如履薄冰。

她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会生气、伤心,也会对她突如其来的温柔和体贴,心怀戒备。她希望和妈妈能直来直去,而不是“塑料姐妹花,一碰即碎、一点即着”。


陶虹曾在采访中分析这对母女:

一个在正常情感关系下长大的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自然就会独立了。因为孩子的能量上来了,你不让他承担他都要承担。一个孩子在不适龄的情况下,做到了坚强和独立,是因为太早见过绝望了,只能强装坚强。


电视剧虽然略有夸张,但很多观众都能从这些家庭关系中找到共鸣。

在中国家庭中,这样的亲子关系太常见了:

一方面,家长不会把孩子当做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拼命想把自己的人生经验灌输给对方。

另一方面,孩子能感觉到父母的关爱,同时又窒息,他们不知道去如何处理这两者,既获得自由,还没有伤害到家长。


就像季杨杨爸爸说的:真的很想关心孩子,可是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入手。

就像英子对妈妈说的:我也想让你高兴,想让你高兴怎么就这么难啊?


父母与孩子之间,彼此相爱,却很难彼此理解,或许因为代沟,或许因为想要控制,或许因为不会表达…

而这部剧,也试着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参考:

比如,给孩子来一个爱的拥抱,比如,去尝试了解孩子的喜好,试着和解,试着放手…



在《小欢喜》的原著里,提到了德国著名思想家汉娜·阿伦特的著作:《在过去与未来之间》

方一凡在老师的办公桌上默念这句画着线的文字:

教育同时也是要我们决定,我们对孩子的爱,是否足以让我们不把他们排斥在我们的世界之外,是否要让他们自行做出决定,也就是说,不从他们手里夺走他们推陈出新、开创我们从未见过的事业的机会…

《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迄今已出版58年,然而关于父母和孩子如何相爱的问题,我们仍在探索。

D76AF5FC-4B04-4F3D-8E3B-19F28E183C0C.jpe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1 11:38 PM , Processed in 0.04409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