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3|回复: 1

[军事] 宏亮瞻局|“全球鹰”坠落背后:美空中侦察体系的转型困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7 02: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宏亮瞻局|“全球鹰”坠落背后:美空中侦察体系的转型困局①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王宏亮

2019-06-27 11:14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16.jpg
“全球鹰”无人侦察机
对于美国甚至全世界来说,一架MQ-4C“人鱼海神”无人机验证机被伊朗击落其实并不应该特别令人吃惊。事实上从2011年至今的8年来,伊朗已经陆续击落(或俘获)了至少6架美军无人机,且与直接击落飞行高度只有18000多米,且不具备隐身性能的MQ-4C相比,波斯人的第一个“战果”更令人目瞪口呆——通过电子诱骗直接完整俘获了一架美军最先进RQ-170隐身无人侦察机。“神迹”在前,也难怪国内一些评论认为:伊朗一定是先把“人鱼海神”诱骗到本国领空再击落的——尽管这些专家并没有拿出足够有说服力的理由或证据。
空中侦察体系遇到换代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特朗普对叫停军事报复的解释似乎有其合理性,对于一件“常态”发生的事故做出不计后果的非常反应,就该事件本身来说并非必要——这也许与媒体及公众认定的事态严重性有所出入——但这就是事实。当然,打与不打的理由总是多方面的,如果主观上坚持动武,一架被击落的无人机作为理由足够了,哪怕没有这架倒霉的无人机,美国也总能找到其他理由。由此可见,该事件其实验证了本轮伊核危机双方对于战争选项的态度,不仅是美国方面,也包括伊朗方面——德黑兰并没有攻击“人鱼海神”旁边的那架真正的“海神”(P-8反潜巡逻机),就因为后者上面有美国人。
MQ-4C“坠落”所验证的还不止这些,美国空中力量近年来所致力于打造的无人化情报、监控、侦察体系也必将因本次事件再次受到质疑。事实上当外界被美军一系列外形科幻、数据强大的无人机所“魅惑”,甚至以其为目标蓝本奋起直追时,美军自己对于无人侦察平台的态度却并不那么迷信:老掉牙的U-2退役时间一推再推,F-22有可能被当做侦察机用……美军显然没打算放弃有人平台。
当前,预算不足限制了美军空中侦察体系的更新换代——尤其是新型有人驾驶平台的研制和部署。尽管该体系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空基情报收集力量,但其所面临的装备老化、难以应对高强度空防环境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空军情报力量与“老爷机”
美国空军未来仍将扮演美军最重要的情报收集者角色。相比于美国其他军种,历史上空军在情报、监视和侦察能力方面投入的资源最多,这虽然超出了其本身的作战需求,但也让空军成为该领域的领导者(唯一能与之竞争的是国家安全局的间谍卫星)。由有人和无人空中侦察平台收集的情报,很早之前就成为五角大楼和白宫领导人重要的决策参考,如收集空气样本确认苏联的核试验,窃听社会主义阵营的通信,拍摄苏联运往古巴的导弹照片等。这些情报甚至改写了人类历史。 
目前,美国空军有人情报、监视和侦察编队的核心力量,包括31架E-3“望楼”预警机、16架E-8“联合星”地面目标监视机和17架RC-135“联合铆钉”电子侦察机。所有这些飞机的机身都基于波音707喷气客机。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美国空军购买了多达800架采用军用版波音707设计规格的C-135平台,用作空中加油机、空中指挥所和情报、监视、侦察机的改装。
17.jpg
美国空军RC-135侦察机
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这些老式喷气机很费油,而且出现了金属疲劳、腐蚀和零件报废等诸多问题。10多年前美国空军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计划用军版波音767来替换。美国空军的新一代加油机KC-46已经采用了该平台。然而该项目却于2007年被取消了。
E-3计划平均服役时间为35年,E-8为45年,RC-135则接近50年,可以说都是老爷机。然而,对这些飞机剩余使用时间的推测备受质疑,美国空军有人曾表示,一旦C-135的某支编队开始出现由老化导致的安全问题,那么其很可能会在该平台的所有编队中迅速恶化。如想维持高度战备状态就要付出巨大的维护代价。事实上这种情况已经开始出现,美国空军之前就曾碰到过多达1/3的C-135平台机型无法同时执行任务的情况。
在美国空军中还有一款有人侦察机并非基于波音707平台,它就是U-2,目前装备有32架。它们可以同时收集多种图像、电子信号情报和空气样本。U-2的机身和机载电子系统经过多次升级,由于该型机的飞行高度在近3万米的亚轨道空域,在对非对称敌人执行侦察任务时安全性很高,因此美空军现在甚至提议放弃一项后续无人侦察机项目,让U-2再服役至少20年。
美国空军的无人监视和侦察机编队正不断扩大,它们未来将在更广泛的任务中取代过去有人机的角色。无人侦察机中最具价值的是中高空、长航时“察打一体”型无人机,以及高空长航时战略侦察无人机。前者以MQ-1“捕食者”和MQ-9“收割者”为代表;后者中最著名的是RQ-4“全球鹰”。另外,美国空军还拥有少量更加机密的隐身无人侦察机RQ-170“哨兵”。
美国空军当前维持着约250架中高空长航时无人系统。它们在反恐和反暴作战方面可以发挥巨大作用,也使得一些支持者认为空军未来应加大对无人情报系统的投入。不过,恐怖分子等非传统敌人一般没有像样的空防力量,无人系统在面对较为强大的防空体系时的表现令人怀疑,我们将在后文更具体的分析这一点。
海军航空情报力量
美国海军航空兵也拥有自己的空中情报收集系统。P-3C“猎户座”和P-8A“海神”反潜巡逻机是其中主力,美海军现有的12个反潜巡逻中队正在全面换装P-8A,该型机采用军用版的波音737平台,其最终采购数量可能高达117架。“海神”上的水面/地面跟踪雷达性能可与E-8上的联合监视目标雷达相媲美。
18.jpg
中国人熟知的美国海军EP-3C侦察机
美国海军也在采购“全球鹰”的海军版——MQ-4C高空无人侦察机,用于对大面积海域的长期不间断监控。首架MQ-4C于2017年服役,其最终可能采购40架。美国海军还没有成熟的EP-3“白羊座”电子侦察机换装计划,该型机在西太平洋等地收集和分析潜在敌人的通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在为美国国家安全局执行窃听任务。但陆军和海军一个联合研发后续机型的项目在2006年被取消了。
美国海军航母编队的主要情报收集手段是E-2“鹰眼”舰载预警机。每个舰载机联队包括4至5架“鹰眼”,最新升级的E-2D雷达系统可跟踪400多英里(约644千米)距离外的2000个空中目标。
新项目被冷落
虽然机载情报、监视和侦察平台对联合作战具有重要意义,但自冷战结束后,美国空军的多项相关机型现代化项目却中途夭折。这主要是受到四个方面因素影响:首先,安全关注焦点从传统军事大国转向暴乱和恐怖分子,导致决策者对不对称作战模式下的情报收集看法出现了分歧;其次,大量可能有利于情报收集、分析和利用的新技术并行出现,使得未来情报收集体系的构建出现短暂的犹豫和混乱;再次,在争取预算时,情报系统与诸如全球打击和制空权建设相比往往处于弱势。最后,在应对新型挑战时,日渐老化的机型却仍被认为耐用可靠,所以似乎没有大规模换装的迫切需要。
这些因素即可解释E-10多传感器指挥和控制飞机的宏伟计划为何在2007年被取消。E-10计划原本打算在军版波音767上发展出一种全能型情报、监视和侦察平台,可以同时取代E-3、E-8和RC-135三种机型,并且与KC-46加油机实现平台共享,从而大幅度降低整个机队的采购、使用和保障成本。但E-10的高集成度必然带来巨大的技术挑战,一部分反对者认为这样的飞机单价成本过于高昂,而其设想中的平台通用性和全任务特点也很可能意味着单项任务能力被削弱,从而沦为又一个F-35式的“麻烦制造者”;另有一部分人坚持无人机可以提供更经济高效的情报解决方案。
19.jpg
美国并未放弃有人驾驶侦察机,图为U-2S侦察机
然而,美国空军的态度却给那些无人机支持者们泼了一盆冷水。RQ-4B“全球鹰”无人机原本计划在2015年初替换U-2S“龙女”有人侦察机,不过空军对该型机的后续升级却并不热心,甚至一度打算取消。在刚出现时,“全球鹰”被视为空中侦察的革命性产品,并很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有人侦察机。空军高层却认为“全球鹰”造价过于昂贵,在预算紧缩的情况下决定将U-2S至少保留到2040年。不过,空军终止“全球鹰”Block 30升级项目的决定遭到了国会强烈反对,议员们怀疑U-2S在太平洋广大区域内无法高效完成任务。最终,根据国会的指示,“全球鹰”Block 30才得以保留。(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02: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宏亮瞻局|“全球鹰”坠落背后:美空中侦察体系的转型困局②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王宏亮

2019-06-28 09:47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20.jpg
E-8“联合星”地面目标监视机
老爷机的升级
对于美国空军来说,U-2S“龙女”证明高水平的维护和持续技术升级可以延长老旧侦察机的使用寿命。这种飞机最初的U-2A版本于上世纪50年代亮相,不过于60年代进行了重新设计,机身尺寸增加了40%。在接下来几十年中,发动机换成了与B-2隐身轰炸机相同的F118-GE-110,座舱也实现了数字化。飞机的供电系统更加强劲,足以为更为复杂的机载侦察设备和其他传感器提供充足能量,同时减少了电磁干扰。U-2S的计划平均服役寿命为45年,通过翻修升级还可以进一步延长1/4,因此其服役到2040年不成问题。
 在E-10计划于2007年被取消后,美国空军曾在2011年就E-8“联合星”地面目标监视机的替换方案进行过讨论,当时的结论是可以将未来的第四代地面目标监视雷达安装在公务喷气机(如“湾流”-650)平台上,相比于过去将大型喷气客机作为雷达平台的方式,公务机的采购和维护成本显然要低不少。然而,美国空军领导人却尴尬地承认,他们连落实这一低成本方案所需的资金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与海军联合采购P-8A不失为一种可行方案。不过,美国空军的领导者似乎不愿意做这种给海军帮忙的买卖,采购空军版“海神”短期内恐怕没有实现的可能。
RC-135“联合铆钉”电子侦察机最初的任务定位,与其自“9.11”事件以来在西亚和中亚执行的任务大相径庭。冷战年代,“联合铆钉”大都沿着东方集团的边界飞行,拦截那些可能有助于西方赢得冷战胜利的射频信号。冷战结束后,它们却被用来打击伊拉克和阿富汗境内使用简易爆炸装置的叛乱分子。该型机目前没有任何现实的换代计划,其主要原因是根本没有足够的电子侦察任务等待它去执行。
与RC-135不同,E-3“望楼”预警机并未面临非传统任务需求的压力。恐怖分子没有自己的空军,自然也用不着对他们实施空中预警。不过在类似于利比亚战争这样的局部冲突中,“望楼”仍然为友军飞机提供了作战管理帮助。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空中预警平台的换代不会提上美国空军日程,但E-3肯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技术升级。
21.jpg
E-3预警机经过多次升级,性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高强度空防压力
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联军打击的敌人都缺少先进战斗机和现代化防空手段。这使西方联军能够大量依赖无人机执行情报、监视和侦察任务。然而,美国空军领导人认为,现有的无人机侦察系统难以在高风险战区完成任务,它们在面对中俄,甚至伊朗这样的现代化国土防空体系时缺乏突防与持续监控能力。在最近的研究中,美国空军进一步确认,其需要一种可以在由大量现代化防空导弹和战斗机保护的敌方空域存活的侦察机。
历史上,曾经扮演这一角色的侦察机包括U-2和SR-71“黑鸟”。前者靠高度生存,后者则除了高度以外还有无可匹敌的速度。但我们已经可以从一系列战例看到,高度并不能保证U-2的安全,“黑鸟”虽然从未被击落过但在理论上也并非无懈可击。以S-400为代表的新一代俄系防空导弹完全具备击落飞行高度达到3万米,速度超过3马赫的“双三”目标,这恐怕也是美军将其在1998年就全部退役的原因之一。
美军的另一个选择是将侦察无人机隐身化。2001年EP-3E侦察机在中美撞机事件后迫降中国,该事件直接推动五角大楼下决心研发一款隐身侦察无人机,其成果就是RQ-170“哨兵”(另有绰号“坎大哈怪兽”)。它由曾经研制出U-2和SR-71的洛克希德·马丁臭鼬工厂设计,采用典型的飞翼式隐身外形。从2009年开始,该型机被陆续部署到阿富汗战场和韩国乌山空军基地。该型机并不挂载武器,是一款专用于高强度空防环境的专用战略级侦察机。
然而,事实证明RQ-170所代表的大型隐身无人侦察机理念并不算成功。2011年12月4日,一架在伊朗上空执行任务的RQ-170竟然被伊朗军方几乎完好无损的俘获。10天后,伊朗公开了俘虏RQ-170的方法:使用GPS干扰技术,使RQ-170侦察机错误判断坐标并降落伊朗国土。可以想象,电子战技术不算先进的伊朗尚能俘获美军最先进隐身无人机,那么如果面对更强大的防空体系,该类机型的战场生存概率还能剩下多少(关于反制无人机的具体技术和理念,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笔者另一篇澎湃专栏《捕获or击落:风头正盛的无人机有何战场风险》)。
22.jpg
美空军原计划研制E-10替代E-3预警机、E-8地面目标监视机等,但由于经费限制,没有下文。
“猛禽”侦察机
 不难得出结论,将空中侦察任务完全委托给无人机并不可靠。无人机依赖于预设程序、数据链和后台介入操作的先天缺陷导致这种风险必然存在。伊朗上空最新发生的事情已经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在新一代有人驾驶的专用侦察机研发资金没有着落的窘迫背景下,美国空军已经打算让昂贵的第五代战斗机来承担部分情报收集任务。这类飞机虽然飞行高度一般不超过2万米,但具有隐身和超声速巡航能力,突防概率和安全性有保障,并可执行“察打一体”任务。
仅从平台性能来看,在美军目前所拥有的两款第五代战斗机中,F-22显然比F-35更适合执行该类“硬核”侦察任务。众所周知,F-35“闪电”2并不具备完整的隐身能力和超声速巡航能力,这会降低其战场安全性。然而F-22也有自己的问题,首先是“猛禽”一直以来被人诟病的航程不足,按照公开数据,该型机在没有空中加油情况下的作战半径只有不到800公里,这意味着该型机很难持续对纵深高价值目标实施监控,而仅适用于突击式侦察;相比而言,F-35的作战半径要大一些,尽管其1080公里的数据也没比F-22好多少。
其次,作为制空战斗机,F-22的AN/APG-77雷达具有极强的对空探测能力,最远可以探测到距离本机260公里的非隐身战斗机级别目标(F-35的AN/APG-81只有180公里),且辐射信号可控,不易被敌方发现。此外,该机可以实现过去根本无法想像的16机编队作战,具体形式是16机分为4个4机菱形小编队(前后各2个),每个小编队内部的4架飞机完全共享目标信息,各小编队内有一架长机,4个小编队的长机之间交换目标信息。极高的信息化水平甚至可以让其在执行对空警戒任务时扮演小型预警机角色。
然而,AN/APG-77的对地对海探测性能一般,在这方面不如作为战斗轰炸机的F-35所装备的AN/APG-81。当然美国空军也可以为F-22配备高性能的对面侦察吊舱,但如此肯定会破坏“猛禽”的隐身性能,从而降低用这种高价值战斗机执行侦察任务的必要性。
可以打一个简单的比方,F-22在侦察监视任务中的定位与E-2和E-3类似,而F-35则可能更像E-8。F-35比F-22更适合执行高危空防环境下的对面侦察任务;而F-22则会更多的在对空巡逻警戒任务中出现,例如在阿拉斯加的埃尔门多夫基地,美国空军曾经多次启用这里的F-22对靠近北美防空识别区的俄军战斗机和轰炸机执行监控任务。(全文完)
23.jpg
F-22的AN/APG-77雷达具有极强的对空探测能力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24 07:09 AM , Processed in 0.03706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