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6|回复: 5

安谋技术无所不在 华为遭断供如同被截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24 07: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谋技术无所不在 华为遭断供如同被截肢

文章来源: 法新社
于 2019-05-23 20:26:42

 
w257.png  新社伦敦23日报道: 英国芯片设计巨头安谋公司(ARM)的技术,目前用于全球超过1300亿颗芯片,并随着普及的行动装置而无所不在。因此当四面楚歌的中国华为技术公司失去安谋的供应,将宛如遭到截肢。

  
由日本软体银行集团(Softbank)持有的安谋,是被卷入美国在国内封杀华为行动的最新一家企业。英国广播公司(BBC)报导,安谋管理阶层在公司内部流传的备忘录宣布,暂停和华为的业务往来。

  法新社认为:这恐怕会对华为带来重大打击。包括英特尔(Intel)、高通(Qualcomm)、博通(Broadcom)和赛灵思(Xilinx)等美国芯片大厂,本周全数传出决定暂停出货给华为。

  早在苹果公司(Apple Inc.)2007年推出第一代iPhone手机,就使用安谋的芯片技术。安谋技术至今仍是全球智慧手机和其他行动装置的根基,其中包括华为产品。

  安谋在全球雇员超过6000人,自称开发的技术触及全球70%人口,截至目前全球出货使用安谋技术的芯片,累计已达1300亿余颗。安谋官方网站表示,这些芯片不只用于智慧手机,还能在医疗器材、基地台和伺服器中找到。

  美国研究公司Techsponential创办人格林加特(Avi Greengart)指出:“安谋完全无法被取代。全球处理器都是以安谋的架构为基础。”

  他说,华为就算有能力建立新的芯片组架构,“但实际上得花上数年时间和数十亿美元”,且“到头来效果能和安谋的设计一样好吗?英特尔尝试多年让自家的架构具竞争力,如今大致已放弃”。
 楼主| 发表于 2019-5-24 07: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ARM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9-5-24 07:28 AM 编辑

ARM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来源:观网 风闻/公众号“鲜枣课堂”
昨天 23:03

1978年,一家名字叫“CPU”的公司,悄悄在英国剑桥诞生。

不要惊讶,这个CPU,和我们经常所说的电脑里那个CPU是两回事。

这家CPU公司的全称,是Cambridge Processor Unit,字面意思是“剑桥处理器单元”。

CPU公司的创始人,是一个名叫Hermann Hauser的奥地利籍物理学博士,还有他的朋友,一个名叫Chris Curry的英国工程师。

w258.jpg

Hermann Hauser和Chris Curry


CPU公司成立之后,主要从事电子设备设计和制造的业务。他们接到的第一份订单,是制造赌博机的微控制器系统。

这个微控制器系统被开发出来后,称之为Acorn System 1。

w259.jpg

Acorn System 1


1979年,在经营逐渐进入轨道之后,这家公司给自己换了个名字,叫做Acorn Computer Ltd。

Acorn是什么意思?橡子。对,就是冰河世纪里面,那只松鼠一直在追的那个东东。

w360.jpg


Acorn Computer Ltd公司的商标,里面就有一个橡子。

w261.jpg

之所以叫Acorn,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就是因为他们想在电话黄页里排在Apple(苹果)公司的前面。。。

在Acorn System 1之后,他们又陆续开发了System 2、3、4,还有面向消费者的盒式计算机——Acorn Atom。

w262.jpg

Acorn Atom

到了1981年,公司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机遇——英国广播公司BBC打算在整个英国播放一套提高电脑普及水平的节目,他们希望Acorn能生产一款与之配套的电脑。

这个计划非常宏大,英国政府也参与其中(购机费的一半将由政府资助),电脑一旦采购,将进入英国的每一间教室。

接下这个任务之后,Acorn就开始干了起来。结果,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产品的硬件设计并不能满足需求。当时,中央处理器的发展潮流,正在从8位变成16位。Acorn并没有合适的芯片可以用。

一开始,他们打算使用美国国家半导体和摩托罗拉公司的16位芯片。但是,经过评估后,他们发现了两个缺陷:

第一,芯片的执行速度有点慢,中断的响应时间太长。

第二,售价太贵,一台500英镑的电脑,处理器芯片就占到100英镑。

于是,他们打算去找当时如日中天的英特尔(Intel),希望对方提供一些80286处理器的设计资料和样品。然而,英特尔冰冷地拒绝了他们。

w263.jpg


备受打击的Acorn公司,一气之下决定自己干,自己造芯片。(这个桥段是不是很熟悉?500)

当时,Acorn公司的研发人员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找到了一个关于新型处理器的研究——简化指令集,恰好可以满足他们的设计要求。

在此基础上,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来自剑桥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Sophie Wilson和Steve Furber最终完成了微处理器的设计。

w264.jpg

Sophie Wilson和Steve Furber

前者负责指令集开发,后者负责芯片设计。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4 07: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9-5-24 07:43 AM 编辑

对于这块芯片,Acorn给它命名为Acorn RISC Machine。

嗯,这就是大名鼎鼎的“ARM”三个字母的由来。

Acorn是公司名称,Machine是机器,那RISC是什么意思呢?

前面说过,他们是基于“简化指令集”技术做出的芯片。RISC的意思,就是简化指令集计算机,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注意!前方灰色字体高能预警,非技术控请直接跳过。。。

这里解释一下,到底“简化指令集”有什么意义。

它是相对于“复杂指令集(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的一个概念。

早期的处理器都是CISC架构(包括英特尔的处理器),随著时间推移,有越来越多的指令集加入。由于当时编译器的技术并不纯熟,程序都会直接以机器码或是组合语言写成,为了减少程序的设计时间,逐渐开发出单一指令,复杂操作的程序代码。设计师只需写下简单的指令,再交给CPU去执行。

但是后来有人发现,整个指令集中,只有约20%的指令常常会被使用到,大约占了整个程序的80%;剩余80%的指令,只占了整个程序的20%。(典型的二八原则)

于是,1979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David Patterson教授提出了RISC的想法,主张硬件应该专心加速常用的指令,较为复杂的指令则利用常用的指令去组合。

简单来说,CISC任务处理能力强, 适合桌面电脑和服务器。RISC通过精简CISC指令种类,格式,简化寻址方式,达到省电高效的效果,适合手机、平板、数码相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

w265.jpg

当时研发出来的第一款处理器芯片的型号,被定为 ARM1。

我们来对比一下ARM1和当时Intel的80286处理器(也就是常说的286):

w266.jpg


可以看出来,ARM1和80286各有所长。

但是,就在同一年,1985年10月,英特尔发布了80386。在80386面前,ARM1就只有被吊打的份了。

w267.jpg

Intel 80386

32位,27.5万个晶体管,频率为12.5MHz,后提高到33MHz


让ARM直接在性能上和x86系列硬杠,显然是不现实的。ARM有意无意地选择了与Intel不同的设计路线——Intel持续迈向x86高效能设计,ARM则专注于低成本、低功耗的研发方向。

扯远了,继续回来说BBC要的那款电脑。

前面说了,BBC在1981年就提出需求,如果等到1985年ARM1出来,那岂不是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在ARM1问世之前,Acorn其实已经提供了解决方案给BBC。

当时,Acorn的电脑,临时采用了MOS 6502处理器(由MOS科技研发的8位微处理器)。

w268.jpg

MOS 6502处理器

这款电脑一开始取名Proton,后来被改名为BBC Micro。

w269.jpg

BBC Micro

到了 1984 年,大约80%的英国学校都配有这款电脑。Acorn公司彻底在大英帝国老百姓面前刷了一把存在感。

后来,ARM处理器被研发出来之后,用在了BBC Micro的后续型号中。

w270.jpg

BBC Micro电脑里面的ARM芯片

在ARM1之后,Acorn陆续推出了好几个系列,例如ARM2,ARM3。

时间又继续往前推移。

1990年,Acorn为了和苹果合作,专门成立了一家公司,名叫ARM。

w271.jpg

LOGO可以说是相当简洁了

注意,这里的ARM是公司名称,不是芯片名称。这个ARM的完全拼写也不一样,是Advanced RISC Machines。

前面的芯片名称:Acorn RISC Machine

现在的公司名称:Advanced RISC Machines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4 07: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9-5-24 07:59 AM 编辑

ARM是一家合资公司,苹果投了150万英镑,芯片厂商VLSI投了25万英镑,Acorn本身则以150万英镑的知识产权和12名工程师入股。

尽管如此,ARM的起步还是比较寒酸。他们最开始的办公地点,是一个谷仓。。。

w272.jpg

不过,谷仓的内部环境还算不错。

w273.jpg

在成立后的那几年,ARM业绩平平,工程师们也人心惶惶,害怕随时都会失业。

在这个情况下,ARM决定改变他们的产品策略——他们不再生产芯片,转而以授权的方式,将芯片设计方案转让给其他公司,即“Partnership”开放模式。

没想到正是这种模式,开创了属于ARM的全新时代。

注意!下面这段是重点!

ARM所采取的是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授权的商业模式,收取一次性技术授权费用和版税提成。

具体来说,ARM有三种授权方式:处理器、POP以及架构授权。

处理器授权是指授权合作厂商使用ARM设计好的处理器,对方不能改变原有设计,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产品的频率、功耗等。

POP(processor optimization pack,处理器优化包)授权是处理器授权的高级形式, ARM出售优化后的处理器给授权合作厂商,方便其在特定工艺下设计、生产出性能有保证的处理器。

架构授权是ARM会授权合作厂商使用自己的架构,方便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设计处理器(例如后来高通的Krait架构和苹果的Swift架构,就是在取得ARM的授权后设计完成的)。

w274.jpg


所以,授权费和版税就成了ARM的主要收入来源。除此之外,就是软件工具和技术支持服务的收入。

对于半导体公司来说,授权费和版税到底有多少呢?一次性技术授权费用在100万-1000万美元之间,版税提成比例一般在1%-2%之间。

正是ARM的这种授权模式,极大地降低了自身的研发成本和研发风险。它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模式,形成了一个以ARM为核心的生态圈,使得低成本创新成为可能。

当ARM提出这种合作模式之后,开始了尝试——

1991年,ARM将产品授权给英国GEC Plessey半导体公司。

1993年,ARM将产品授权给Cirrus Logic和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TI)。

与德州仪器的合作,给ARM公司带来了重要的突破。而且,也给ARM公司树立了声誉,证实了授权模式的可行性。

此后,越来越多的公司参与到这种授权模式中,与ARM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就包括三星、夏普等公司。

在此基础上,ARM坚定了授权模式的决心,并着手设计更多性价比高的产品。

1993年,苹果公司推出了一款新型掌上电脑产品——Newton。ARM公司开发的ARM6芯片被用于该产品之中。

w275.jpg

Apple Newton Message Pad

现在被认为是PDA和智能手机的鼻祖


但是很遗憾,因为Newton技术过于超前,加上一些用户体验上的缺陷,所以未能被市场接受,后来以失败告终。

但ARM积累了经验,继续改良技术。没过多久,ARM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机遇——移动电话时代来临了。

ARM首先迎来了一个大客户——诺基亚Nokia。

当时,诺基亚被建议在即将推出的GSM手机上使用德州仪器的系统设计,而这个设计是基于ARM芯片的。

因为内存空间的问题,诺基亚一开始对ARM是拒绝的。

为此,ARM专门开发出16位的定制指令集,缩减了占用的内存空间。

就这样,诺基亚6110成为了第一部采用ARM处理器的GSM手机,上市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w276.jpg

Nokia 6110,相信有不少人用过或见过


ARM后来又跟着推出了ARM7等一系列芯片,授权给超过165家公司。随着移动手机的井喷式普及,ARM赚得盆满钵满,不亦乐乎。

1998年4月17日,业务飞速发展的ARM控股公司,同时在伦敦证交所和纳斯达克上市。

w277.jpg

ARM在纳斯达克上市


在ARM公司上市之后,处于后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公司,逐步卖掉了所持有的ARM股票,把资金投入到ipod产品的开发上。

鉴于苹果研究人员对ARM芯片架构非常熟悉,ipod也继续使用了ARM芯片。

w278.jpg

Apple ipod


众所周知,在乔帮主的带领下,ipod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这还没完,2007年,真正的划时代产品出现了。

那就是iPhone。

苹果iPhone的出现,彻底颠覆了移动电话的设计,开启了全新的时代。

w279.jpg

第一代iPhone,使用了ARM设计、三星制造的芯片。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4 08: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9-5-24 08:14 AM 编辑

Iphone的热销,App Store的迅速崛起,让全球移动应用彻底绑定在ARM指令集上。

紧接着,2008年,谷歌推出了Android(安卓)系统,也是基于ARM指令集。

w280.jpg

至此,智能手机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ARM也因此奠定了在智能手机市场的霸主地位。

同年,ARM芯片的出货量达到了一百亿颗。

2011年,就连传统Wintel联盟(windows+intel)的微软,也宣布Windows8平台将支援ARM架构。

w281.jpg


想必英特尔一定是连肠子都悔青了。

其实,正是英特尔一步一步将ARM送上了如今无法取代的位置。90年代,高通想和英特尔合作,英特尔认为手机市场太小,拒绝了合作。后来,苹果的第一代iPhone一开始也想和英特尔合作,英特尔还是以相同的理由拒绝了。结果,移动设备市场被英特尔拱手让人,现在想追也追不回来了。

2010年6月中,苹果公司向ARM董事会表示有意以8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ARM公司,但遭到ARM董事会的拒绝。

2016年7月18日,曾经投资阿里巴巴的孙正义和他的日本软银集团,以243亿英镑(约309亿美元)收购了ARM集团。

w282.jpg

孙正义


至此,ARM成为软银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不过,软银集团表示,不会干预或影响ARM未来的商业计划和决策。

最后,小枣君觉得有必要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ARM的产品体系。这一块确实有点乱,很多业内人士都容易混淆。

ARM11芯片之前,每一个芯片对应的架构关系如下:

w283.jpg

实际的芯片型号并不止这些


ARM11芯片之后,也就是从ARMv7架构开始,ARM的命名方式有所改变。

新的处理器家族,改以Cortex命名,并分为三个系列,分别是Cortex-A,Cortex-R,Cortex-M。呵呵,发现了没,三个字母又是A、R、M。

Cortex-A系列(A:Application)

针对日益增长的消费娱乐和无线产品设计,用于具有高计算要求、运行丰富操作系统及提供交互媒体和图形体验的应用领域,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汽车娱乐系统、数字电视等。

w284.jpg

Cortex-A系列


Cortex-R系列 (R:Real-time)

针对需要运行实时操作的系统应用,面向如汽车制动系统、动力传动解决方案、大容量存储控制器等深层嵌入式实时应用。

w285.jpg

Cortex-R系列


Cortex-M系列(M:Microcontroller)

该系列面向微控制器领域,主要针对成本和功耗敏感的应用,如智能测量、人机接口设备、汽车和工业控制系统、家用电器、消费性产品和医疗器械等。

w286.jpg

Cortex-M系列


其实,除了上述三大系列之外,还有一个主打安全的Cortex-SC系列(SC:SecurCore),主要用于政府安全芯片。

好啦,讲了那么多,来做个总结!

总之,ARM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地位,既有外部的机遇因素,也有内部的战略因素。

他们选择了一条和英特尔截然相反的道路。英特尔一直以来坚持的是重资产的、封闭的全产业链商业模式,而ARM是轻资产的、开放的合作共赢模式。

对ARM来说,合作伙伴的成功就意味着自己的成功。与ARM开展业务往来的每家公司均与ARM建立了“双赢”的共生关系。

w287.jpg

ARM 合作社区包含 1200 多位伙伴


ARM在低功耗方面的DNA,刚好赶上了移动设备爆发式发展的时代,最终造就了它的辉煌。

在即将到来的万物互联时代,可以预见,ARM极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5 07: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ARM断供华为启示:底层技术护城河需更宽一些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9-5-25 07:21 AM 编辑

ARM断供华为启示:底层技术护城河需更宽一些

搜狐>科技
2019-05-25 00:31

  一家之言

础理论和底层技术是中国企业科技自立绕不过的关卡。对此,只能算战略账,不能算财务账。

风霜刀剑严相逼,似乎可以用来形容当下华为的处境。由于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被迫“断供”,华为海思麒麟芯片的核心——CPU架构面临得不到授权的问题。

有数据显示,ARM架构的处理器几乎覆盖了目前95%以上的手机设备,华为也并不例外。因此,ARM断供华为被业内人士称为“釜底抽薪之举”,从根子上打击华为芯片的“备胎计划”。

四面围城,华为该如何突出重围?日前网上披露了任正非的一篇内部邮件。在这封邮件里,任正非表示:“不懂战略退却的人,就不会战略进攻。”邮件内容显示,华为正着手调整资源配置。要“退”的是不能领先、生命周期短的产品,要“进”的是基础理论和底层技术。

可以说,这一调整,精确瞄准了华为乃至国内整个ICT(信息IT和通信技术CT结合)产业的短板。长期以来,我国的ICT行业普遍注重应用层面的投入,客观上,这是中国市场的高成长性决定的。

中国市场直接从空白起跳,随之而来的在应用层面的迭代更新就很快,好处是行业可以迅速积累发展资金,坏处则是在技术链、供应链上存在不少断点,特别是在基础理论和底层技术领域。

都知道,时下国内的“网红”技术是AI,MPOS、二维码、云平台、人脸识别等技术频现,这自然也是业务驱动下ICT基础技术的应用。

有人做了类比,底层技术和基础架构是修路的,软件业务是开车的。也就是说,那些涵盖各个服务领域的中间层及应用层,还得依托强大底层基础设施能力。若没有底层技术做基础,很多软件应用就是无本之木。

过去在一体化框架下,ICT产业可以全球分工协作,各吃各的蛋糕。但今天,ICT产业俨然已经成为全球信息科技产业博弈的前沿阵地,全球分工协作体系正被有意分割。

忽视基础理论和底层技术领域而导致的短板,就有可能成为中国ICT企业的致命罩门。英国ARM集团断供有可能对海思麒麟芯片未来的技术和服务升级形成障碍,就是一次警讯。因此,更多ICT企业的战略资源,都有必要向基础理论和底层技术倾斜。

基础理论和底层技术不是能即时产生效益的领域,但却是ICT企业必须设立的护城河,是中国企业科技自立绕不过的关卡。对此,只能算战略账,不能算财务账。

ICT产业的博弈已是短兵相接,不加大投入,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提高相关研发的容错率,就会失去争胜之机。

就目前而言,陷入重围的国内ICT企业,有必要争取缓冲期。通过自产与合作,维护包括低端、短周期产品在内的全产业链,扩大第三方应用程序商店的朋友圈,安排缜密的产品迭代周期,这些都是人员转行、保持市场份额的需要。战略调整必然产生一定的阵痛。但这是让5G、车联网、云技术效益得以释放的先手。有理由相信,中国ICT产业在补好短板后,未来将更加强健。

徐立凡(专栏作家)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27 02:59 AM , Processed in 0.03695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