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9-5-13 07:01 AM 编辑
黄喉不是喉,郡肝不是肝,我吃的下水到底是啥?|风物研究所
原创: 风物菌 地道风物 2019-05-13
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来形容火锅是再合适不过了,只要你能想到的食材基本都能往里扔,而其中有一种极具人气的食材类型——下水。
对于部分地区的人,这个词可能会有些陌生,广义的下水一般指动物内脏。无论是让路易十六惊为天人的鹅肝,还是大栅栏儿里门庭若市的卤煮,它们的主要食材都可被统称为下水。
▲ 为了一碗好吃的卤煮,多久的队都愿意排。摄影/乌堆
- Q -
毛肚、牛百叶、牛肚……这些到底是哪个部位?
“来一份毛肚”、“来一份牛百叶”、“来一份牛肚”……这是火锅店常听见的点菜声,可他们口中的这些“肚儿”到底是牛的哪个部位呢?
众所周知,牛有四个胃各司其职,这四个胃也是一个不浪费地被用于餐桌上。(前方高能,请做好这辈子不吃牛胃的心理准备。)
▲ 牛的四个胃不仅满足了自己,还满足了人类。制图/乌堆
第一个胃为“瘤胃”,另称之“牛草肚”,适合用于炖牛杂、白灼、凉拌等;
▲ 第一个胃的内壁。图/东京国立博物馆
“网胃”为第二个胃,“胃如其名”,其表面型似立体网状分布,也因此被称为“蜂巢胃”、“麻肚”、“金钱肚”,由于其弹性十足,酥而不烂,粤式卤味——卤水金钱肚就是其经典代表作;
▲ 第二个胃的内壁。图/东京国立博物馆
第三胃是“瓣胃”,也就是被称为“牛百叶”、“毛肚”的部位,由于表面凹凸不平易吸附汤汁及酱料,所以是用来涮火锅、凉拌的上乘佳品;
▲ 第三个胃的内壁。图/东京国立博物馆
第四胃“皱胃”,这个胃是一般动物都有的胃,可分泌胃酸,别称为“牛肚”、“沙瓜肚”,比较有嚼劲,适合炖煮,例如卤煮或牛杂。
▲ 第四个胃的内壁。图/东京国立博物馆
虽“本是同‘胃’生”,下水也会“着装不一”。例如毛肚,在不同火锅店就会以不同的形态出现,主要有黑毛肚、黄毛肚、白毛肚、毛肚梗。黑黄之分主要是由于牛摄入的食物不同导致的,吃饲料的牛产出的毛肚发黑,吃粮食庄稼的牛的毛肚会便黄。而白毛肚,是将产出的毛肚在锅中加工后的产品,毛肚梗则是取下“百叶”之后的部分。
▲ 毛肚还讲究渐变呢。图/图虫·创意
火锅涮料还有一种广受欢迎的下水——黄喉。许多人听其名将其误解为食管或气管,但其实是它是大血管(主动脉),牛喉咙、牛气管有自己的“花名”,分别叫“牛姜”、“牛天梯”。黄喉的处理较麻烦,若是前期处理不当或者涮的时间过长就会出现嚼不动的情况。其中,牛黄喉比猪黄喉厚一些,咬下的口感会更佳。
▲ 最怕黄喉突然消失在火锅中。图/soogif
前段时间还有一个比较火的食材叫做“郡肝”。这极具迷惑性的名字也常会让人误会为动物的肝脏,但仔细一想,这位耐嚼的“肌肉型选手”怎么会是软趴趴的肝脏。它的学名为“胗”,说白了也是胃,但鸡鸭鹅等禽类也不甘示弱,有两个胃,“郡肝”准确地来说是“肌胃”,另一个是专司分泌胃液的腺胃。
▲ 鸡胗串串,越嚼越带劲儿。图/图虫·创意
另外有一些极其形象的下水名字。例如,牛的心脏血管头被称为牛心顶,牛睾丸的“艺名”是牛荔枝(既视感非常强了),牛欢喜为母牛的生殖器,还有大家比较了解的牛鞭,即为雄牛的外生殖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