娴芳没有当地户口,悦悦小学毕业后只能回老家读初中,她又把儿子王梓接过来读小学五年级。
一天,娴芳接到儿子班主任的电话,叫她来学校一趟。班主任问她,知不知道王梓经常从家“拿钱”,还说,学生家长都跑到学校来问:“王梓家里是有多少钱啊,拿钱到学校来分?”
娴芳确实不知道——小诊所天天有人来看病,收的钱一般都是随手放在抽屉里,她从不锁抽屉,悦悦在的时候就这样。
“你这儿子怎么不像他姐王悦悦呀?都一个妈妈生的,怎么完全两种个性?”教过悦悦的班主任,一脸纳闷。
王梓放学回来,娴芳问他有没有拿家里的钱,他说没有。娴芳又问了一遍,他还是说没有。
“你想想到底拿了没有——我跟你说过,你可以拿家里的钱,但是你要告诉我你买了什么。你拿了的话,告诉我就行,我不会骂你的。”娴芳说。
“没有啊。”王梓依旧不承认。
娴芳只得告诉他下午老师说的那些话,王梓坐在那低着头,娴芳继续问:“你拿钱了吗?”
“拿了。”
“拿了多少?”
“2块。”
“说假话的人就跟假钱一样,看上去是个钱,但没人喜欢。做人一定要诚实,做错事不可怕,只要改正就行了。”
“2块。”
“我怎么听说不是2块,是5块啊。”
“5块。”
“你从哪里拿的钱?”
“我在卖包子那儿捡的。”
娴芳气得不行——问这孩子话,就跟挤牙膏一样,挤了一个小时,没一句实话。她领着王梓去找班主任,班主任说:“是10块。”
回家后,躺在床上,娴芳怎么也睡不着——这个孩子怎么会比王诚信更甚呢?说起假话来,都是理直气壮的。她想来想去,还是拨通了王诚信的电话,没想到王诚信听了,在电话那头哈哈大笑:“这算什么事啊,这在家里都是常事。”
原来儿子早就是“惯偷”了,娴芳气得立刻把王梓拉起来一顿打,问他以后还说不说假话了,问他还有没有拿过她的钱,问他在哪里拿的,问他一共拿了几次。
儿子这才老实回答了。
娴芳一个晚上都没睡着,第二天去学校,班主任将另外一个拿了王梓钱的男生的妈妈也叫来了。那个妈妈拿出10块钱给了她儿子,叫他还给王梓。王梓接过钱,很不屑地直接将那张钞票扔给了娴芳——这个动作让娴芳心寒,她知道这孩子跟王诚信一样,认为她是在小题大做。
后来,一个病人过来看病,娴芳将4张10元的钞票放进抽屉,找给对方4块钱,晚上回家前,发现抽屉里只剩下3张10元钞票。她问王梓有没有拿钱,“说实话就不会挨打”。
王梓承认自己将10块钱偷偷夹在作业本里了,因为他想买一张卡片。娴芳问他卡片多少钱。
“1块5。”
“你要买卡片怎么不跟我说呢?”
王梓沉默不语,娴芳把那10块钱给他,叫他拿去买卡片,剩下的钱也不用拿回来给她了,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吧。
“你今天说实话了,是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