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9-4-10 09:18 PM 编辑
对于山东青岛70岁的裘怿扬来说,爱情不是海誓山盟,而是岁月里的平淡。老伴李奶奶不幸身患尿毒症,截去了双腿。裘怿扬自制轮椅,日夜陪伴,守护着他的爱情。 第3392期 摄影&视频/孙志文 撰文/于泓 编辑/马骁 腾讯新闻出品
2010年,裘怿扬的老伴李奶奶不幸罹患尿毒症,每周陪着老伴去医院透析成了裘大爷退休生活的主旋律。 2016年的时候,李奶奶又因下肢动脉血管闭塞,先是截去了右腿、而后又截去了左腿,彻底失去了独立行动的能力。 妻子的病,没能打倒作为丈夫的裘大爷,技工出身的裘大爷为了能让老伴出行更方便,自己动手,根据自家房子的尺寸给老伴做了两台爬楼专用的轮椅。 一台爬楼专用轮椅,即便是已经74岁的裘大爷,也能轻松地用它带老伴上下三层楼;还有一台根据家里卧室尺寸定制的电动轮椅,能让李奶奶在屋里行动自如。 点击视频:观看 70岁裘大爷如何为重病截肢老伴儿自制电动轮椅
74岁的裘大爷来自山东青岛,他是邻里间的名人,大家都知道裘大爷的老伴行动不便,也都佩服他这个做丈夫的,不仅无微不至地照顾妻子,还亲自动手给老伴儿做出个“神器”来。 但要是放到两年前,李奶奶说什么也不相信自己家的老头子真能把这轮椅做出来。
尽管常年的透析加之先后截去了双腿,李奶奶的脸色多少显得有些苍白,但老人家的精气神特别好,眉目之间还能看出年轻时的风姿绰约。 虽然行动不便,但是李奶奶的头发梳得纹丝不乱,能看出裘大爷把老伴照顾得不错。 “这也就是现在用上了,之前我根本不信他能做出来。”李奶奶说,她和裘大爷是中学的同学,在那个讲究出身成分的特殊年代,虽然裘大爷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但因为家庭的原因无缘大学。
高中毕业后,裘大爷被分配到了广饶县糖酒厂,在这期间他自学了机械和电工知识,而后裘大爷又先后调任到了平度糖厂、青岛联谊食品厂、青岛啤酒第三有限公司,一直在设备岗工作,可以说对机器一点不陌生。
“过去基本上都是在管理岗,真要自己动手做,也费了不少事儿。”裘大爷说,网上有不少同类型的电动轮椅产品,但是并不适合他和老伴的情况。 最主要的是两点:一是尺寸不合适,进不了家门;还有就是材料不合适,整体太沉,他根本搬不动。
爬楼轮椅成型前,裘大爷经常在楼梯上做实验。 为了做出这两台轮椅,裘大爷真是下了苦功夫,每天除了照顾老伴,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琢磨图纸上面。 通宵画图是常有的事儿,设计图完成之后,他又托过去厂里的同事帮忙加工架子和零件,在网上买了电池、电机,第一代的爬楼神器就这么出炉了。 “你们看见的这是第二代。”裘大爷说,第一代的“爬楼神器”因为轮子支点的位置不对,上楼特别费劲,几经实验才找到现在的这个黄金位置,而第一代的爬楼神器也在反反复复的实验中彻底报废。
下楼以后,裘大爷把奶奶抱上电动轮椅,然后给奶奶系好安全带。裘大爷:“因为她没有双腿,不好掌握平衡,所以安全带必须系。” 李奶奶是2010年查出的尿毒症,确诊时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医生给出的诊断是最多半年就要透析,这话就像一根刺一样扎进了裘大爷的心里。
李奶奶患病后,裘大爷揽下了家里的一切家务。为了给老伴补充营养,他学会了做豆浆、做面包,还练就了一手好厨艺。 对于妻子的病,裘大爷心里一直有些自责。年轻的时候,他被分配到了外地。家里全靠妻子操持,再加上自己干的又都是重体力活儿,还经常需要妻子给他贴补粮票。 再后来,虽然调回了青岛,裘大爷也干上了管理岗,但要经常出差。两个孩子全靠妻子来带,是不是年轻时落下的病根?这个问题裘大爷从不敢深想。
每周二四六,裘大爷都要带着老伴去医院做透析,一周三次,从未间断。 本来,裘大爷在退休之后还接到了一份返聘的工作。但当妻子查出了尿毒症之后,裘大爷辞去了工作,安心在家照顾妻子。
李奶奶每次透析的时间在3个半小时左右,等待的间隙,裘大爷喜欢到医院大楼门口透透风。 “刚开始我发现老伴的脚指甲有些发黑,一直以为是甲沟炎,到了医院一检查才知道,原来她的腿动脉已经快完全闭塞了。”裘大爷说。 为了保住妻子的腿,跑了不少医院,但结果都不如意。为了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无奈之下只得截肢。
出租车到了,裘大爷小心翼翼地推着奶奶靠近车门。 很多截肢的患者都会出现一种叫做“幻肢痛”的症状,仿佛自己的肢体还在。冬天的时候,李奶奶老是跟裘大爷说自己脚凉,让老伴多给她盖上点。 裘大爷私下里跟记者说,那是他心里最难受的时候,这也是裘大爷想要给老伴做这些轮椅的初衷,“我不能让她以后的日子都躺在床上,那样人就完了。”
裘大爷的手上至今还戴着婚戒,他说,他们结婚的时候买不起戒指,这是后来条件好了才买的,一直戴了几十年。 男方家庭不好能不能嫁?异地恋怎么办?结婚后家务要谁做?生一个孩子还是两个?带孩子那么辛苦,丈夫能帮你分担么? 当下很多年轻女孩遇到的问题,李奶奶在跟裘大爷结婚的时候都遇见过。裘大爷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大学生。虽然是书香门第,但是在那个特殊的时期里,出生于这样的家庭让裘大爷吃了不少亏。 当时,李奶奶和裘大爷不仅是同学,还是第一批从青岛下乡到平度的知青。两个人的爱情,也是从那时萌芽。
坐上裘大爷做的电动轮椅,奶奶“行走”自如。 “他跟别的人不一样。”李奶奶还记得年轻时的裘大爷斯斯文文的,一身书生气,也是个热心肠,别人有什么困难,他都想着帮一把,用现在年轻人的话讲,是个十足的暖男。 “很多人找我做工作,最后连我们曾经的班主任都出动了。”李奶奶记得,当时很多人撮合她和裘大爷,小伙子人是没得说,但就是家庭的原因,让李奶奶一直难下决心。
裘大爷夫妻俩45年前的合影。 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顾虑,但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爱情。结婚后两人有5年的时间一直是两地分居、聚少离多的状态。 这期间夫妻俩有了两个孩子,照顾家庭的责任就全压在了她的身上,最难熬的就是孩子生病,既要上班还要带着孩子打针输液,丈夫根本指望不上,有时候想想,李奶奶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挺过来的。
“我这辈子做的最对的事,就是找了老裘这个爱人。”李奶奶说,她这么想不仅仅是因为这两部轮椅,45年的婚姻,有太多的点点滴滴让她看到丈夫的心意。 或许半个世纪前,李奶奶就看清了一切,那个文文静静的热心小伙,是一个能陪她走完这辈子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