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8|回复: 3

[知识] 对油腻饭局的钟爱,可能只有中国人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24 08: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油腻饭局的钟爱,可能只有中国人懂

2019-03-24  马立明  大家

导读

亨廷顿说,文化基因决定政治基因,天下不患贫而患不均,解释力就从此而来。



在美国的小城生活了好几个月后,我开始嫌弃了美国的食物。不能说不好吃,口味还是过得去。我不喜欢的是美国人民对付饮食的方式,基本就是对付,以充饥为主。哪怕有聊天,有交流,都是小规模的,两三个人。而且都是分餐制,各点各的。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若说在美国有吃有喝,但却失去了吃喝的快感。应该说,是氛围不对。

我以为就我一人这么纠结。后来跟另几个萍水相逢的兄弟们一聊,发现大家的心态都一样:好山好水好寂寞,缺点热闹。跟美国人吃饭,基本上可聊的也不多。不仅是中国人与美国人没啥可聊,美国人与美国人吃饭,也是斯斯文文,难得吃得欢快。于是,找了个周末,我们几个访问学者一起组织了一次火锅。虽然厨艺不精,菜品也有点勉强,但是我们一路喝酒一路聊天,兴致高昂,迎来了在美国最快乐的一天。

我突然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吃得好坏不是问题,关键是我们重新寻到“中式饭局”的美好。

据我的观察,大闷锅是中国留学生们的“标配”,几乎每家厨房都有一个,用于打火锅、炖汤等等。可见,大家都有“油腻”一下的冲动。任何中国人,哪怕再愁眉不展,一说到火锅都会两眼发光。因此,我们调侃,“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如果有,就两顿。”谁要是paper被拒了,就吃个火锅,给他提振一下。

30.jpg

虽然没有大范围的样本调查,但我敢于断定:喜欢分餐制的中国人还是比较少的。偶尔吃几个月是可以,但长期这样,精神面貌就会出问题。你如果问在美国的华人,美国好吗?他们当然会说,好!但再问他,喜欢美国的食物吗?大家估计就没那么热情了。进一步问,美国的食物哪里不好?其实,讲到底来,氛围不好。

通过吃饭这件事,我有了深刻的体会:中国人就是中国人。文化的烙印是怎么洗都洗不掉的。

氛围,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最为奇妙的东西。有学者专程研究过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沿袭。俗语说,“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个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经过漫长的岁月,我们的民族终于战胜饥饿,来到一个相对充裕的阶段。饮食在满足食欲的同时,也成为了某种仪式,承担搭建社会关系的作用。因此,在中华文化中,对食物总是带有别样的情结。食物本身也担负着制造话语的使命,比如口感、功效、做法等等。这种话语慢慢发展成所谓的“饮食文化”,成为餐桌上的主题。好多年前,我在报社工作时,特别喜欢跟文化编辑部的一个编辑大姐一起吃饭,因为她不仅仅精于点菜,还能讲出一整套故事:盐焗鸡的故事、蒜香骨的故事、木瓜奶的故事……这种故事一出来,马上可以点燃全场,令饭局变得张力十足。当然,“壮阳”“滋阴”一直是饭局中比较刺激的部分,因为黄段子隐蔽穿行,大家都露出诡异笑容。事实上,就那几个葱,壮什么阳,谁心中没个数,只是图个乐罢了。

中国的饭局,魅力在于要维系张力、保持氛围,有节奏地渐入佳境,一起奔向高潮。一连几个小时,大家热火朝天,高兴地散了,那就是“吃得好”。如果中途崩了,有人吵架,离场了,那就是“吃不好”。有些人不喜欢这样的饭局,觉得这是“油腻饭局”,那是没找对圈子,话不投机,吃得特别累。有的应酬为主的饭局,确实很烦,因为一直没get point,始终游离于议题之外。碰到投缘的人,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可以一直吃到饭店打烊,那确实是人间快事。

31.jpg

我的房东,一个美国老太太,跟我聊中国的饮食文化。她听说,中国人特别爱吃饭。我告诉她,我有一次漫长的吃饭经历,整整吃了8个小时,从晚上6点吃到凌晨2点,还是打烊了被店家赶了出来。因为饭局中不断有人来,8点来一个,10点又来一个,12点还有一个人往这边赶,所以饭局一直没散。老太太听得眼都直了,想不到饭还能这样吃。我讲述的时候,对自身文化本来有点批判性的,想告诉她,这都是陋习啊!但老太太又问我一句:你喜欢这样的文化氛围吗?在美国孤独了好一段时间的我,想了好久,回答居然是“喜欢”。房东笑了,哈哈哈,你是中国人,是很认同中国文化的。

我必须对自己诚实。虽然很多时候讨厌饭局,但事实上,我更受不了寂寞。像美国人那样简单地吃饭,几顿可以,但是不能持久。总体而言,还是需要“透气”。在美国的华人华侨,虽然生活质量很高,但却很难拥有中国式饭局的那种酸爽。

曾经有位青年学者到美国访学,发现美国博士吃一顿饭,平均只需要20分钟,远远少于中国人所需的时间!他一口咬定:“吃饭时间太长,就是中国学术赶不上美国的原因!”他把这一观点发表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反感:吃饭时间长怎么啦?中国人重视吃饭,有错吗?出一趟国,连自家人吃饭都要批判啦?要知道,在中国历史中,有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都是在饭局中完成的,比如说,鸿门宴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等等。放在中国商业制度中,谈判的项目都是“喝”出来的。很难想象中国人草草打发一顿饭的过程,文化底色摆在那里。号召有用吗?

之所以讨论中国人的饮食观,是因为:餐桌秩序是政治秩序的缩影。如果相信文化与政治之间的微妙联系,那可以相信,吃饭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政治学的核心议题之一——分配问题。对待饮食这件事上,人都是诚恳的。

美国人吃饭普遍倾向于分餐制。这样好处很多,比如卫生、环保、节约等等。但坏处是,各吃各的,很难调和起餐桌的气氛。美国人的饭局,尤其是多人饭局,总是很难组织起来,没吃多久要要散场。这跟分餐制关系密切。因为吃完的人,就意味着完成任务,没事可干了。即使你没吃饱,你也不能吃对方盘里的东西。在生活中,美国人独立、自由、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非常注重群己边界。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国人的这种日常状态,决定了美国政治体制的走向:私有产权、个人权利、法治思想、效率优先、激励制度等等。毕竟,社会是个体的集合,也凝聚了个人的共识。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性,会对政权的组织形式产生极大的影响。这可以看作“美式民主为什么只能在美国成功、而不是其他地方”的一种阐释。

32.jpg

再来看中国人的饮食方式,情况恐怕截然不同。喜欢聚餐的中国人,本质上是向往集体主义,只能在集体之中才能找到自我,并需要依靠集体实现自我价值。一个人吃饭总是很不自在,需要不时陷入群体无意识之中,才会获得安全感与舒适感。很显然,这种集体主义底色决定了中国人的执政结构,就是权力的集中。在一般状态下,饭局之中要有个“大哥”,他坐在主要位置上,他或许是长辈,或许是领导,或者要负责买单,又或者是话题制造者。如果菜不够,他要负责让大家吃饱;如果酒不好,他要负责弄到好酒;如果冷场,他要抛出话题。这个“大哥”就是饭局中的权威,也是现实政治中的权威。“均等而满足”是中国式饭局的典型特点:每个人都能吃到所有菜式,每个人都能吃到满腹而归。整个过程,就需要不断制造话题,不断互相吹捧,最后一起进入化境,掀起高潮。所谓“油腻”,不是指口味有多重,而是每个人都在这种饭局中如泥鳅一样顺滑,精通套路。只有在集体性的吃喝之中,中国人才能释放自我,变得文韬武略、风趣幽默。虽然承认有点尴尬,但这就是事实。

中国式饭局中讲究的是秩序。等级制确实存在,这里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比如“大哥”坐主位、“大哥”先夹菜、小弟要及时倒茶等等。在一些名门望族之中,讲究的细节更多,有的甚至达到令人恼火的程度。有学者提出:饮食同时在裹腹的同时,也是发展为一种仪式,用于确定和宣认秩序。这个秩序,本身是一种集体中的秩序,它只有在特定集体中才有意义。而一桌子人,就是一众话语游戏的玩家。他们也只在这个场域中,才具有自身特性。但是,就吃的方面,“大哥”必须管饱。可以说,集体中的个体并非独立的,而是环环相扣,是“命运共同体”。哪个“小弟”没吃饱,“大哥”都有责任。因此,“小弟”是拥护“大哥”的,既然是秩序,看重的就是和谐。

很多年前,我曾听过一位老师说过:“火锅”是中国人理想的政治模型。首先是因为机会均等,每个人都可以从里面捞东西,无论是“大哥”还是“小弟”。其次是因为富足,火锅中有充足的食物,吃起来很有满足感。第三是互动性强,因为要不断煽风点火,集体就会进一步团结在火锅周围。这不就是大锅饭嘛!若这个推论成立,那说明中国人天然是左翼思想(尤其是共产主义)的拥戴者。亨廷顿说,文化基因决定政治基因,天下不患贫而患不均,解释力就从此而来。

我会制止进一步推论的冲动,毕竟论述并不严谨,再往下推,就很危险了。

不过有一点非常明显: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都其来有自对群己边界问题上的不同理解,导致了中美之间不同的文化形态。离开文化土壤而谈制度,这是轻率的。弗兰西斯·福山说过,美式民主制度曾搬到多个发展中国家,结果都碰了壁,甚至把一些国家硬生生搞成了“失败国家”。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按照实用主义的观点,这是没错的。没有任何一个制度,能包打天下。

33.jpg

他人是一面镜子,照出你的模样。只有深刻接触异质文化,才能弄清中国人是谁。你所拥有的情感编码、你所拥有的文化基因、你所承认的生活方式。处于漂移状态的海外华人,尤其能体会这种文化差异。这种差异明确告诉我们:美国文化虽然很吸引,但中国人毕竟不是美国人。

在美国杜克大学拿到博士学位的中国文化学者张旭东表示,“中国文化研究的真正活力来源于中国现实问题的复杂性”。以前,有比较政治学的学者认为,对美国的模仿可以快速提升中国。但现在看来,这种拿来主义显得太粗糙了。中国是何其复杂、何其深奥的国家。因此,总的说来,中国只能走自己的路。

发表于 2019-3-24 1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25 02: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只能走自己的路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9 10: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5 12:23 AM , Processed in 0.05547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